查看原文
其他

日新又新,浙大文科的立与变!

请收藏 浙江大学 2023-01-03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
人是万物的尺度。哲学社会科学更是关于“人”的科学,其发展围绕“人”来展开,依靠的是人、目的是人、标准也是人。
使命催人奋进,实干方显担当。第四次文科大会以来,浙大文科在更高使命引领下,深入贯彻执行《面向2035:浙江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围绕人的全面发展,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着力打造浙大学派,在关乎人类发展、中国未来、民族复兴等重大问题和时代议题上贡献浙大智慧。
“浙大学派”如何打造?在第五次文科大会召开之际,以微镜头形式,走进浙大文科变化与发展——


培养人  


课堂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在浙大,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不断发挥,培养一批又一批具有深厚人文底蕴和崇高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
前不久,一位物业保安、一位绿化工带着他们的故事走进思政理论课,讲述他们从破晓到深夜,服务学校师生的岗位职责。除了展现一丝不苟、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精神,在课堂上这两位后勤员工还现场泼墨,展示了自己在书法、绘画上的另一面。



有泪光、有笑声、有掌声,最是平凡动人心,朴实的话语,让课上的同学们第一次走进了这些身边熟悉陌生人的内心世界,进一步体会到了“劳动最美丽”的现实意蕴。马克思主义学院代玉启教授说:“我们通过课程,让大家思考劳动的价值与意义,思考人生的志趣与追求。”
同样在课堂上,在讲座中,从教47年的校文科资深教授、外国语学院许钧教授,也喜欢把自己的“朋友圈”带到学生面前。
莫言、勒克莱齐奥、余华、苏童、毕飞宇、韩少功、杨武能、郭宏安……一批国内外有影响的作家、翻译家被他请到浙大,与师生交流。
许钧说这辈子一直在做,也只做了三件事情:做翻译、教翻译和研究翻译。许钧说:“没有青年就没有传承,没有学生,创新也就走不远。”



把个人、国家和世界联结起来的一个重要基点是教育。“就是要看我们培养的人,有没有为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社会作出贡献。让中华文明繁荣人类文明,让世界的文化更为灿烂。”
上好每一堂课,写好每一门教材,许钧撰写的《翻译概论》荣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高等教育一等奖。此外,浙大文科在首届全国优秀教材奖评选中还获得了一等奖1本、二等奖1本,入选首批中国经济学教材编写团队2项。
近五年,文科学科布局逐步拓展完善,哲学社会科学育人育才功能更加凸显,围绕培养人的全面成长,学科育人机制进一步健全。


服务人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文科研究的前沿往往从社会中出发,又落脚到服务社会。
长期致力于中国的收入分配与贫困问题研究的校文科资深教授、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实,便坚持学术研究与政策研究要相得益彰。
“好的学术研究是支撑政策研究的基础,而做一些政策研究会有助于学术研究。”李实认为,“好的政策研究要以基本事实为依据,要以学术研究成果为基础,要有科学方法作为支撑。”
2021年,中央赋予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新使命。同年6月,浙江大学便成立共享与发展研究院,旨在通过高水平研究成果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提供学理依据和政策建议。



近五年来,学校科研组织形式有效迭代升级,面向学科前沿和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建设布局进一步完善。
回望几十年的咨政服务历程,李实认为仅仅靠一些经济学的理念去解释和理解中国经济问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更多地去观察经济现实问题,突破原有的经济学研究范式。
校文科资深教授、经济学院张俊森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经济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构。“顶天立地”是他开展研究的一个重要原则。他认为,“顶天”是指研究要有理论或概念上的突破和前进,“立地”是指无论做哪一个国家的研究,都要基于事实。



坚持问题导向,体现中国特色,总结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独创性理论,讲好“中国故事”,努力建构数字经济理论体系,引领世界研究。
就在今年9月,浙江大学启动“数字社会科学会聚研究计划”,张俊森担任首席专家。他在接受聘书时说,“数字社科计划”将以打造纵横互动、多元交叉、会聚贯通的高峰学科群为目标,进一步凝聚多学科参与的学术共同体,通过体系化、有组织的规划实施,服务国家战略目标、服务区域发展需求、探索学术前沿问题,为建构中国自主社科知识体系贡献浙大力量。


依靠人


浙江大学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校核心战略,坚持人才引领,全方位激发人才队伍创新活力,一批“大先生”有力支撑浙大文科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在上个月举行的“浙大东方论坛·成均讲堂”上,敦和讲席教授、历史学院李华瑞教授,带着师生走进宋朝的夜间经济,考察其兴盛的特点和原因。
作为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李华瑞长期从事宋史、西夏史和中国古代经济史的教学与研究,为现当代的宋史研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加盟为提振浙大宋史学科、整合研究团队提供了重要契机。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陈村富教授依然醉心于古希腊哲学研究,龚延明教授的“历代登科总录”将有新篇,束景南教授还在努力提升中国阳明学研究新高度……当老一辈浙大学者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诲人不厌地追寻学术理想时,一批80后、85后年轻学者也迅速成长起来。
2018年以来,浙大文科教师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显著提升,年轻的首席专家是新的动力。全校最年轻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负责人龚斌磊,致力于农业经济学、经济增长与生产率等研究,将年轻的前沿的视野带入传统优势学科。
2018年2月,“90后”的韩双淼从在海外高校毕业,同年3月被聘任为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21年她成为全校最年轻的长聘副教授。



“浙江大学提供了一流的学术平台、充足的科研支持和宽松的成长环境。”面对博士毕业是否回国的选择,韩双淼说,我能够深切地感受到我们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对于教育学科所提出的殷切需求和时代召唤,以及浙大文科蓬勃发展的前景。
学校启动文科学术骨干教师引育计划,深化预聘—长聘教职制度改革,利用一揽子引育政策工具箱,有效激发了文科人才队伍活力,切实保障教师潜心从事基础研究,开展自由探索。
近五年来,浙大文科人才队伍进一步发展壮大,高层次人才引育成效显著,青年后备教师力量得到有效充实。


成就人


在学校的资源保障下,浙大人弘扬求是创新的优良传统,以更加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扎根中国大地作贡献。
2023年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将迎来40华诞。1985年,王云路毕业就留在刚刚成立不久的古籍研究所工作。“我是与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一起成长的,我工作近四十年,见证了古籍所的成长。”敦和讲席教授、第八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文学院王云路教授说。



古籍研究所的科研团队由老中青三代组成,并逐渐形成研究特色,在楚辞学、三礼经学、中古汉语、职官科举制度、敦煌语言文字、海外汉籍等方向上,贡献了一系列在学界举足轻重的大部头专著。古籍所的大型古籍整理项目“中华礼藏”正在积极推进。
让冷门绝学,坐得下冷板凳。学校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修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奖励办法,试点实施基础研究长周期考核计划,文科评价体系和学术生态进一步优化。
王云路说,古籍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是国家繁荣发展的根基,是民族身份的象征和标志。弘扬以古籍文献为载体的中华优秀文化,需要久久为功的韧劲,是浙大学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全校重视文科、发展文科、繁荣文科的思想共识和氛围更加浓厚。近年来,学校成立艺术与考古学院,筹建文学院、历史学院、哲学学院,艺术与考古博物馆正式开馆,成立北京研究院并入学校直属单位,西区文科组团建成启用,为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0年3月,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正式入选国家高端智库试点单位,入列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第一方阵”。

该中心副研究员张旭亮就智库建设成效深有感触,“学校为我们开展智库研究搭建了更加宽广的平台、更有效的激励政策、更包容的发展环境,让我们在咨政建言的参与度上更上一层楼。”
近五年来,浙大文科支持力度得到各方的持续投入,条件保障和激励措施也逐步加强,文科各项事业持续蓬勃发展,社会影响力不断攀升,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浙大力量。


文字记者:柯溢能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今日编辑: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地丽曼

责任编辑:朱俊俊

推荐阅读1.应对新冠,我们怎么看,怎么办2.85年,从未忘记!3.盛世修典 赓续文脉 再铸辉煌——习近平总书记关心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编纂出版工作纪实4.《求是之魂》:重温求是园的红色记忆5.如何面对奥密克戎——高校学生亲历者说6.ZJU-China,第十次摘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