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中语文《*树和天空》微课精讲+知识点+教案课件+习题

全册精讲+→ 班班通教学系统 2023-02-12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史地

政治

道德与法治

美术

音乐

科学全部课程 ↓

知识点:


练习:


课件:


教案: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了解特朗斯特罗姆的创作成就及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思维发展与提升  

体会诗歌的写作特色,如奇特的想象、鲜明的意象、朦胧的意境等。

审美鉴赏与创  鉴赏诗歌的意境美、想象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  体会诗歌的多元主题,如自然的生生不息、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的奇迹等。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全诗,感受诗歌丰富奇特的想象和朦胧的意境

教学  揣摩诗句的含义,通过想象,尝试进入作者在诗歌中所创造的那个神奇的世界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

1.导入新课

学生齐读:生活如海,执着作舟,乘舟泛海,方知海之广阔。生活如山,执着作径,循径登山,方知山之高远。生活如歌,执着作曲,依曲而歌,方知歌之美妙。山高不碍白云飞,虽海枯石烂,而此身尚存,此心永不灭,因为我坚信:唯执着,方能造就最美风景。

教师回应:唯其执着,才会精益求精,才会马到成功。你看,那个奥地利的卡夫卡,只是个银行职员,却笔耕不辍,创作了蜚声世界的《变形记》创作成了他活着的唯一目的,人生的唯一意义那《城堡》《变形记》中的主人公,其实就是他自己呀。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姆写作长诗《画廊》时几乎花尽了十年光阴,就连诗《有太阳的风景》也断断续续用了七年的时光才创作完成正是凭借这种执着的精神,他摘取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

2.作者简介

20世纪最后一位诗歌巨匠——特朗斯特罗姆

特朗斯特罗姆(1931-2015),瑞典诗人,1954年发表诗集《17首诗》,轰动诗坛,他一生共发表诗歌200余首在201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理由是“他以凝炼、简洁的形象,以全新视角带我们接触现实”。善于从日常生活入手,把有机物和科学结合到诗中,把激烈的情感寄于平静的文字里,被誉为当代欧洲诗坛最杰出的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师。

二、读

1.一读划节奏

(1)指名朗读。

(2)划分节奏。

一棵树/在雨中/走动

在倾洒的灰色中/匆匆走过/我们身

有急事。它汲取/雨中的生命

就像/果园里的/黑鹂

/脚步

/在晴朗的夜晚/挺拔地静

和我们一样//在等待/那瞬间

当雪花/在空中/

3. 三读明主旨

在前面畅谈阅读印象的基础上教师补充写作背景并总结这首诗的主旨。

写作背景:1931年4月15日,特朗斯特罗姆出生于斯德哥尔摩。三岁时,父母离婚,和母亲一起在斯德哥尔摩长大。而斯德哥尔摩群岛Runmar岛上的环境是他诗歌的一个重要起点。他很早就对地理和科学,特别是昆虫学产生了兴趣。十几岁时,对艺术表现出兴趣,开始弹钢琴,并很快接触诗歌。在他的诗中,生活世界与大自然向来关系密切,无须附加理智的连接,生活世界本身就是自发地发生的、具有大自然特征的显现过程自然本身就需要一个世界才能来照面,自然立足于存在的实体,共在于人们生存的世界,与人们神秘的想象力。

诗歌主题:《树和天空》主要探讨自我与周围世界的关系。诗歌中,“树和天空”的关系,寓示着存在(人与自然)与无限、与永恒的关系。诗歌通过对树和雨的描写,构成了朦胧、优美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生生不息、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的奇迹等多层次的思考,给读者以启迪。

三、议

1.如何理解这首诗歌中“树”这一意象?

诗人选择“树”作为观照对象,更多的还在于树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包括树丰富的生态和文化蕴含。作为生物,树是立足于大地同时又指向天空的最隆重和充分的表示。它对生命应有的在地下的深度以及永无止境的向上的高度都做了最为坚实而高贵的展览和诠释。于是,树连接了大地与天空,此岸与彼岸,现世与终极——是树,让我们看清了自身的位置和应有的走向。“树”是生命的主体,是积极向上、蓬勃生长的生命的代表。

2.这首诗中的“雪花”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雪花”象征着一个洁白澄净的纯美境界,一种超越了世俗功利、摆脱了欲望和俗物的牵绊、万物融和无间、和谐共存的圆融化境。在这个世界里,人与物、人与人、物与物,一切存在之间的距离都将泯灭而消失殆尽,只剩下轻轻飘来的一阵宇宙间的清丽气息。

3.这首诗中的“天空”,有怎样的象征义?

“天空”是“树”(自然生物)和“我们”(人类)存在共同的家,代表着自然界。所有生物既在“天空”下积极地承受它的所有赐予和挑战,同时又对天空怀抱着最虔诚的爱、敬畏以及等待。

4.这首诗中的“我们”,有怎样的象征义?

“我们”在这里代表人类与自然等存在,“我们”既是自然的旁观者和见证者,也是自然的参与者和存在者,“我们”相互关爱与扶持着。

5.诗人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写树和大自然,有什么好处?

诗人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写书和大自然,角度新颖,使诗人与树的视角发生转移,树的走动其实是诗人在树林中走动。树如同无言的智者,把诗人瞬间的感受表达了出来。诗人感受到了人生的匆忙,雨过天晴,树林静谧,这优美的情景,又让诗人的内心更加宁静,焕发出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6.这首诗的前后两节有着怎样的关系?

这首诗的前后两节有着层次与境界上的相承与递进。前者主动,后者主静。前者充溢着生命的搏击与律动,启示着自然间一种积极向上的活力。而当“雨歇了”,世界便进入一种行动后的安宁、强力后的静谧。那曾因为争取而匆匆走过的躯体,也终于有了夜空下神圣而静穆的“挺拔”闪现。虽然那“挺拔”的姿势只是一次“闪现”,虽然“等待”的只是一个“瞬间”,但是存在的意义不就是在那无休止的搏动中一次又一次地追逐那一层高过一层的瞬间化境吗?

四、辨

这首诗歌想想奇特,意境朦胧,人们对其主旨历来有多重解读。你认为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观点一:这首诗歌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大自然和人一样,也有情感,也有生命,也会等待美好的未来,人们应该敬畏自然,合乎自然,和大自然和谐相处。

观点二:这首诗歌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很多人忙忙碌碌,急于低头赶路,却忽视抬头看天空。其实,人们在匆忙赶路的同时,也应该偶尔停下来,欣赏身边的美景,静待雪花绽放。

观点三:这首诗歌体现了宇宙间事物的和谐共处。宇宙间的所有事物都是能和谐共处的。树在灰色的雨中依然可以汲取生命,黑鹂在果园里欢快的生活。雨天与晴天,春夏与秋冬,各种事物和谐相处,也都在静待美好的瞬间。

五、拓

探析隐喻手法能够较好地理解诗歌主旨。

《树和天空》即运用了隐喻手法。树立足于大地同时又指向天空,它诠释了生命的深度与高度。但是人们埋头于对土地的耕耘与掘进,却渐渐忽略了头顶上那片令人震撼和心悸的星空,忘记了对未知的渴望、对神秘的欣赏、驻足静观与默想,比如对宇宙一声纯粹而又唯美的惊叹!

半个多世纪前,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推崇并常用来教育学生的一句名言是:“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这里的“水仙花”是一种隐喻,那它比喻了什么呢?请以“换一朵水仙花”为话题,写一段文字,300字左右。

示例:用面包换一朵水仙花,可以使人抛却许多杂念,感悟人生的真谛,得到精神境界的升华。尤其是一些富人,他们拥有享用不尽的面包,倘若他们能拿出一些来换取水仙花,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们的人生更有意义。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便是如此。卡内基梅隆大学和卡内基音乐厅则是他生命中两朵盛开的最艳丽的水仙花。在卡内基功成名就之后,他便不再追逐名利,而是投入到慈善事业中去。为了发展美国的科学、文学和美术事业,他创立卡内基协会;为了使匹兹堡的工人阶级子女能得到良好的职业培训,他建立卡内基梅隆大学;为了使普通百姓也能接受高雅艺术的熏陶,他投资建造卡内基音乐厅……他一生捐款4亿多美元,始终坚持着他的人生信条:生意人的生涯应由两方面构成,一方面是为自己和家庭挣到足够的线,另一方面是用额外的财产为社会服务。

卡内基的经历是面包与水仙花之间权衡的典范。在有了足够面包的同时,不妨停下来看看周边的风景,用一些面包来换取水仙花,将金钱化为无私的大爱;闻闻水仙花的芬芳,感受帮助他人、奉献社会的喜悦;并把水仙花的香气传向人间,让世间溢满真爱。



高中生学习推荐:
高中化学(微课+课件+教案+考点)汇总
高中物理(微课+课件+教案+考点)汇总
高中数学(微课+课件+教案+练习题)汇总
高中地理(必修+选修)微课精讲+考点汇总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思维导图汇总下载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思维导图汇总下载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全册PPT课件动画教案习题整套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