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争鸣|蔡基刚:国内期刊:种好梧桐树,才能招来更多金凤凰

交大外语 2021-03-17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学术争鸣  


《国内期刊:种好梧桐树,才能招来更多金凤凰》



    如果国内期刊的“土壤”不改善、环境机制不改变,只能逼得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和高校教师转投国际期刊。因此,我们要采取措施,强调问题导向,改变僵硬体制,鼓励学术争鸣,同时改变奖励机制、遏制人情稿等,如此,方能逆转这种倾向。


    连日来,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牵动着每位国人的心。为了早日战胜疫魔,科研工作者一方面努力将科研成果用于救护一线,另一方面也及时进行总结归纳,接连发表了多篇有影响的论文。然而,笔者注意到,这些论文基本上都发表在国外具有高影响力的期刊上,很少“青睐”国内学术杂志。而实际上,这一现象也并非偶然。


    此前,科技部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7)》对世界上14个论文产出大国SCI论文的流入和流出情况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除了荷兰、英国、美国三国家属于论文流入国家外,其余11个国家的论文都在向外流失,中国是其中流出情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统计发现,中国至少有88%的SCI文章流向国外期刊,除数量外,质量上也远远高于国内SCI期刊。


    为什么中国科研人员和高校教师热衷于把论文发表在国际期刊上?这里有机制问题。例如,科学家在国际SCI或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所获得的基金、奖励和荣誉更多,职称晋升更快。这也是近几年中国科技论文造假泛滥的原因之一。本文暂不讨论这些环境问题,而仅从期刊发表文章的效率,看国际期刊和国内期刊的差别。




    1月24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机构的科研人员在国际著名SCI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影响因子超过80.0,中国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只有3.0)发表了《2019年中国肺炎患者的新型冠状病毒》一文。该文章是基于该研究小组去年12月30日从武汉金银潭医院收集的3份样本写成。鉴于该期刊有非常严格的匿名评审,在这么短的时间完成送审和编辑,其速度难以想象。


    另一篇也是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科研人员所写的题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在中国武汉的初期传播动力学》的论文,1月29日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其依据的是截至1月23日上报的425例确诊病例。从得到数据后分析写作,到1月25日投出,再到1月29日发表,整个匿名评审、修改和编辑过程还不到5天。该刊物总编辑埃里克·鲁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篇论文从提交到发表仅用了48小时。”


    所以,有时候不要去怪我们的科研人员总是把好文章投稿给国外期刊,我们要问的是:《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如此有名的期刊,为何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就可以发表数篇新型冠状病毒的文章,中国期刊能做到吗?



    这里有几个问题困扰着中国期刊。首先,问题导向和学术导向是一个重要差别。国际期刊的论文都是针对当前出现的问题,而国内期刊往往是纯学术居多,虽然也有和实际相联系的,但大多是无病呻吟,不是问题。笔者读到过一篇发表在Nanotoday期刊上的文章,该文分析了2003年到2013年间,中美两国科技人员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的关于纳米技术的文章。中国发表了15.4万篇,美国发表了16万篇,几乎持平,但前者的总引用次数只有204万,美国则高达400多万,是中国的两倍。文章分析两者如此悬殊的原因是——美国写的论文是企业解决问题导向性的,而中国的论文是高校研究导向性的。


    灵活机制和僵硬安排是另一区别。由于是问题导向,因此根据出现的问题,随时调整栏目是国际期刊的正常做法。如2020年第1期《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和《柳叶刀》根据中国病毒暴发,各自刊登了6篇以上各国科学家关于新冠肺炎病毒的文章。而国内期刊的栏目几乎雷打不动,大多数期刊是半年前已把2期或3期的文章排定了。因此,后来投稿即使通过了评审,也要排队,能在一年内发表都很正常。


    学术争鸣和崇尚权威是另一区别。国际期刊上争鸣的文章是很多的。比如,上世纪转基因食品研究如日中天,但在1998年8月,英国研究人员普斯陶伊写了一篇关于转基因马铃薯会对大鼠肠胃免疫系统造成损害的文章,还没发表时,其观点就已经因为在电视中播出,而在学术共同体内激起反对之声。就此,《柳叶刀》主编理查德找了6位匿名审稿专家(一般做法只需3位评审人)。结果该6位专家都对其研究表示质疑,但仅有1位审稿人建议退稿,其他5位认为可以让其发表争鸣。这篇文章的发表,导致此后各国科学家开始研究其副作用。反观中国期刊文章,大多是印证和迎合权威的文章,挑战权威的文章不可能发表。


    近年来,我国相关部门和机构一直在鼓励科技人员在国内期刊上发表原创性成果,但如果国内期刊的“土壤”不改善、环境机制不改变,只能逼得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和高校教师转投国际期刊。因此,我们要采取措施,强调问题导向,改变僵硬体制,鼓励学术争鸣,同时改变奖励机制、遏制人情稿等,如此,方能逆转这种倾向。






蔡基刚



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蔡基刚系复旦大学教授博导,中国学术英语教学研究会会长。

本文内容来自于《中国科学报》 (2020-02-11 第7版 视点),本文转载自“外语教学思辨”微信公众号



京东旗舰店

官方微店

《由通用英语向学术英语教学范式转移研究》

蔡基刚  主编

本书收集了19篇上海高校学术英语团队或个人撰写的论文,这些论文所总结的上海高校学术英语教学实践不仅为全国其他高校的学术英语教学提供了可贵的经验参照,也大大丰富了世界学术英语教学与研究。






相关文章

  1. 学术争鸣|蔡基刚:学科导向朝需求导向倾斜:高校外语教学新年心愿

  2. 学术争鸣|蔡基刚:AI时代,高校翻译专业会消亡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