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傅盛认知三部曲之实践应用篇:如何看待新媒体和全球化

△来自pixabay

文 | 阿植



本文是Amy姐公司CEO阿植关于新媒体与全球化认知实践的文章。文末是他的公众号“植观天下”,聊商业,聊管理,聊世界,聊投资,欢迎大家关注捧场。



认知三部曲



2017年对个人思维冲击最大的是傅盛的认知三部曲,在傅盛看来,人与人之间的唯一区别就是认知。不是最大,而是唯一

长平之战

比如说秦国和赵国的长平之战,表面上是秦国名将白起大败了赵国纸上谈兵的赵括。但如果深入细节,长平之战表面上是千军万马之战,背后其实就是秦王和赵王两个认知之间的战争

在赵王眼里,长平之战只是争夺上党这个小地方的摩擦战。所以一开始廉颇只是在长平这个地方做简单的驻守,兵来将挡。后来,战争转入相持阶段之后,赵国感觉打不下去,居然主动跑到秦国议和。再后来,赵王在议和不成的情况下,就有了速战速决的想法,所以才临阵换将把廉颇换成赵括。在赵王心中长平之战无非是多一城少一城的摩擦战。

而反观秦王,早在长平之战以前很多年,秦国就做好了随时打全面战争的准备。“商鞅变法”提高了秦国基本的生产力和战斗力,然后先拿下蜀地修筑了都江堰,这些都是秦国的经济保障。在秦王眼里,长平之战就是一场灭国战。

所以接下来的动作,秦国先是临阵换将,把白起派到前线替换王龁。这个动作是极度保密的。然后,把国内的生力军全部调到前线,这些情况在赵王和赵括摩擦战的认知里,根本就没注意。针对赵国的主动出击,白起制定的战略是诱捕计划。

后来的战争过程其实很简单。赵括率领主力主动进攻,白起先是佯装败走,然后切断赵括的后路,把赵军围困了四十天,只等到赵军弹尽粮绝,赵括战死,这场战役才结束。

从两个王对战争性质的细小认知差异,逐步演化到一个国家生死存亡的结果,这就是认知的力量。

商业领域

在商业领域,比如史玉柱。最惨时,欠了一屁股债,什么都没有。靠一个脑白金,重新崛起。因为他在整个营销上的认知水平,领先了一个时代。即便失去所有财富,甚至所有队伍,就凭他对营销的理解,也是那个时代无人可望其项背的。只要他活着,随时可翻身。绝境当中,他真正拥有的核心武器,根本不是资源,而是认知

回归当下,我们如何用傅盛的认知理论,理解当下的新媒体行业和全球化的发展呢?


关于新媒体的认知


新媒体1.0—2.0

新媒体早期的发展,主要是一些传统媒体人跳出体制,借助微信平台创立的一些新媒体公司。如罗辑思维的罗振宇曾供职央视,咪蒙曾供职于南方都市报,插座学院的何川曾供职于中国企业家杂志。

早期新媒体公司的商业逻辑主要还是建立在流量思维上的广告变现。业内有一句话最能体现这种思维:你的粉丝超过了100,你就是一本内刊;超过1000,你就是个布告栏;超过1万,你就是一本杂志;超过10万,你就是一份都市报;超过100万,你就是一份全国性报纸;超过1000万,你就是电视台。广告的定价逻辑也是你有多少粉丝,每千阅读量如何收费。

后来商业逻辑有所迭代,知识付费和培训成为第二代产品。但总体的思路还是流量思维,多少粉丝量,转化率多高,客单价多大,是主要的经营指标。新媒体运营的重点在于如何获取流量。应该说这种流量基础上的转化率,样本大了以后会比较稳定,流量思维有它的合理性。以我们公众号为例,我们大概是每20个阅读产生1个关注用户,每10个关注用户有2个加入社群,这个比例一直很稳定。

新媒体3.0

但如果说一开始的广告模式是新媒体的1.0版本,知识付费是2.0版本,个人认为接下来新媒体将进入3.0版本。这个3.0应该和前面有质的区别。

首先是运营的领域,一开始是广谱的,读书、情感、电影,接下来会进入垂直领域。比如证券业的新媒体、设计行业的新媒体、心理咨询行业的新媒体。其实也好理解,互联网领域也曾经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例如淘宝是广谱的,后来就有当当做卖书的,京东卖电器,唯品会卖特价商品。

第二个趋势是新媒体将成为每个行业的标配,创业者将由媒体人变为业内人,使用得好的人将占据行业的优势地位,形成势能。

新媒体的本质不是媒体。如果一个公众号,一个新媒体能给你带来了客户,带来了上下游的合作伙伴,带来了求职的员工,带来投资人,请问它还是个媒体么?把新媒体称之为新媒体,是对这个新事物的低估。

新媒体本质是一个认知的放大器借由这个放大器,组织领导者可以更快更有效的用他的认知,整合组织内外部资源。

如果你认同傅盛的观点,人和人最大的差异是认知,管理本质就是认知管理,那你就不可能忽视这个认知的放大器。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可以简化成两个行为,一方面升级认知,一方面扩大认知的覆盖面。

新媒体运营认知

回到新媒体的运营上,也有几种不同的认知。对外品牌宣传的工具是一种认知,产品营销渠道是一种认知,独立出来作为一家内部创业公司运营也是一种认知(海尔就这样,新媒体部门从一个外宣的职能部门,变成独立的创业部门、独立的创业公司,创造独立的市场营收,不仅为内部做支持,还为外部做服务)。我相信,眼前哪怕是眼前细微的认知差异,未来演绎出来的结果也可能会是千差万别。

我们对新媒体的认知,新媒体既不是外宣工具,也不是营销工具,是我们所有战略的支点。我们将在这个支点上压上我们的核心资源。



关于全球化的认知


对中国全球化大趋势的判断,是我们经营的另一个支点。我们对全球化的理解,这是一种全新的资源观。站在中国看中国,还是站在全球看中国,问题的解法可能完全不同。

金融业

以金融业为例,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经营要素就是牌照。如果站在中国看中国,你必须符合中国的监管要求才能经营,而在中国最昂贵的东西,牌照肯定是其中之一。但你如果站在全球化的角度,我可以在国外获得牌照再做中国的生意,门槛马上就被降低了。

我身边就有一个例子,在支付领域要拿中国的牌照比较难,那他们马上换种思路,在国外注册公司,直接拿欧盟的牌照,再反过来做中国的生意。他们的公司甫一出生就是全球化的公司,注册在欧盟,创业者是华人,做的是中国人和外国人的生意。这种一出生就是混血的公司在改革开放30多年,未曾见过。

再比如,现在国内的私募公司备案很麻烦,能不能换种思路,直接在开曼设立基金管理公司?把募集行为放在离岸地,既降低基金管理公司的设立门槛,又降低了基金的税收成本,一举两得。

在国内,富途证券拿的是香港的牌照,老虎证券拿的是新西兰的牌照。我相信在将来,这种混血的公司,这种新物种公司会越来越多的涌现。

教育行业

我们再看教育行业的例子。中国很多学生都在争取进入美国的常春藤大学,但国内的教育体制下,能够进入的名额寥寥。我有个朋友就看到这样一个机会,他们和美国的著名中学合作,在中国招生,通过美国中学再上常春藤大学的概率就大得多。而对美国中学来讲,中国的生源解决了他们长期生源不足问题,同时财政也有了保障。中美之间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互补。这是一个例子。

还有另一个例子却是反过来。我见过一家中国的学校,学生有很大一部分是留学生。为什么有那么多留学生呢?原来这家学校是职业技术学院,他们也全球化思维,在一带一路国家招收学生,招的是泰国越南柬埔寨的学生,开的专业全是和中国企业投资相关的。结果呢?他们的学生全成为抢手的香饽饽。

全球视角的资源观

这就是一种全球视角的资源观。你孤立地站在每个国家内部看,问题都是无解的,但跳出国家看全球,到处是资源互补的机会

全球化不是你把产品卖给全球那剩下的50亿人,全球化是美国的研发、日本的资本、中国的制造、非洲的材料、本地的售后,一个产品你分不出是谁家的。全球金融交易可能发生在纽约和伦敦,但基金却设在开曼、卢森堡等避税地;大宗商品经纪人主要集中在瑞士、新加坡,但他们控制的资源储备却是在非洲和拉美;美国硅谷和印度班加罗尔的程序员密切配合,而他们所服务的客户来自全球;德国和美国汽车制造商他们的加工厂却是在墨西哥和印尼。

今年的跨年演讲,罗胖把中国在全球的定位用一个词概括,就是枢纽。对发展中国家而言,通过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把原材料放到中国,中国这个制造业中心把它变成制成品,投放全世界。对西方发达国家而言,他们可以把创新能力、资本、第三产业的服务能力投放给中国,在中国形成基础设施能力和制造业中心能力。中国在其中就是扮演枢纽的作用。

当然这是理想状态,更大的可能是西方不会主动把创新能力、资本给我们,发展中国家也是对我们戒心重重。这时候,我们是否开拓进取主动去连接就变得重要,你走出去,并且走的人多了,你就是枢纽;你不走出去或者走的人少了,那就只能是一个节点

当今的世界各种高速公路铁路跨国航线,有形的基础设施,已然互联互通。真正阻碍我们的,却是无形的制度、法律、语言、风俗习惯。能够洞穿这无形之墙的,只有国际化、全球化的人才。我们一个重要使命就是更高效的帮助全球化的先行者去连接全球资源



总 结


最后做个总结:人与人之间的唯一区别是认知,所谓管理,就是认知管理

新媒体不是媒体。新媒体的本质是认知的放大器,是领导者聚合资源,创造势能的新工具。而新势能在商业世界里就意味着竞争优势。

全球化是一种资源观。用全球资源解决当前问题,是一种全新的认知观念。商业的更迭,归根结底就是新认知战胜旧认知。


 End —


感谢植观天下(IBanker_business)公众号授权转载本文,如需授权转载请与该号联系。

作者联系方式:alex_ct@foxmail.com




 加入跨境金融第一大高端社群 —

添加圈内小米微信(amy_mi001),

邀您与5万+小伙伴一起讨论跨境专业问题


“Amy姐的跨境金融圈”,专供跨境专业干货。Amy姐,入于会计师事务所,兴于券商投行。拆过红筹,做过并购。现帮移民的朋友打理家族资产,做跨境投资。


阅读原文,更有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