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广东省深圳外国语学校2022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语文试题

设为星标!语文试题仓库!应有尽有!最新高考试题作文高中试题小学试题作文初中试题作文中考试题作文!关注本号可每天收到各种资料。点上面蓝色文语文试题与作文关注。

‍‍‍2020年9月高考优秀作文专辑9月出炉,欢迎淘宝!

高考第一品牌语文月刊代码46-88每月一本定价12元。其中每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点评专辑、9月高考试题分析专辑、12月最新高考分类练习专辑、4月最高高考冲刺AB卷二套题等为高考必备!咨询微信160170248,手机13602424805

 语文月刊2020年12月高考分类练习专刊

海量免费试题,请关注1语文试题汇编2020年6.1-7.7全部语文试题  2.试题汇编2020.5.1-5.31  3.试题汇编2020.4.1-4.30  4.试题汇编2020.3.1-3.31  5.初中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6.小学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2022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试卷共10页,卷面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的文如其人命题,往往具有实然”“应然双重意义,既在于儒家思想及文人普遍观念对之反映、认识功能的信赖,也在于儒道两家共同标举的贵真理想。

在中国古代文如其人说的支持者中,在实然认定外,还赋予该命题应然意义者,比比皆是。叶燮所说的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如此,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心声心画,吾辈正赖有此留天地间互相参验者亦如此。在这里,笔者更为关心的是,上述实然”“应然的判断是如何产生的?回答此问题,我们需要对两者的思想基础分别进行追寻。

尽管在具体表达时,文如其人命题往往也包含对的审美形态的描述,但它主要的阐释目的,终归在于肯定承载创作者人品、思想情感或个性气质等信息的有效性。而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诸多根深蒂固的观念中,恰有一种与此息息相关,那就是承认并重视尤其是自作之文的反映、认识功能。儒家诗学经典文献中的相关表述,可谓该观念的典型体现。《诗大序》中的论者,志之所之包,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外,至少是在认定,诗能够反映创作者的思想情感。除此之外,孟子的被众多后学奉为圭臬的认识方法——“以意逆志,实际上也包含着上述事实判断。孟子认为,解读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原意,要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一观点无疑有对正确发挥解读者主观能动性的肯定与期待:此外,还有一点比较隐蔽,那就是对语言文字反映、认识功能的认可。因为在对该方法的表述中,孟子否定的仅仅是认知主体不恰当的理解方式,而绝不是作品承载的真实性——“以意逆志成立的前提之一,正是志在文中;若非如此,即使解读者知人能力再强,也是无处应用的。当然,除了上述儒家经典文献,在古人其他常见表达中,诗文的这类功能也一再被确认。众所周知,所谓读其书,想见其为人是被古人多次重复的心愿,这其中潜藏的,是对作品能够承载作者情态个性的肯定。而《汉书·司马迁传》所载《报任安书》中的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则不单关注着对德性或声名的传播,还表达出对之展示自我情感、个性的信赖。在这类观念中,具备上述功能的已不仅是一种认知工具,更是异代之人有所感而相通的桥梁、是创作者精神永存的保证。显而易见,将等同于反映认识创作者个人信息的可靠媒介,乃是被经典著作及文人反复确认的真理性认识。既然如此,文如其人命题能够得到长久的拥护,绝非偶然。

客观事实认定一端外,在应然层面,文如其人命题同样存在深厚的思想基础。在这个层面,文如其人表达的是一种贵真的理念,即文、人一致是理应追求的境界,而正是古代文论一以贯之的价值尺度。总体来说,中国古代文艺观中的,一方面要求作家真诚地表达真实的思想情感,一方面要求作品具备完满呈现作者真情实感的水平。如果说后者是对作品客观效果的考虑,其实现程度尚不完全取决于作者的主观愿望;那么前者就是对创作者主观动机的要求,即要求作家无论创作水准怎样,至少理应保证内容的真实、表达态度的真诚。这两点原则上人人皆可实现,若不能做到,为人为文就均不足真。就文论史事实来看,《易传·文言》中的修辞立其诚,《礼记·表记》中的情欲信,辞欲巧,就已包含了对原则的自觉确认。而后世即便是格外重视形式风格的文人,也是绝不背弃该原则的。不难看出,当成为古代文人立身、为文的普遍追求时,在他们心中,同样标举该理想的文如其人也就必具有应然意义了。

综上所述,即便存在言不尽意说这类对立观念,文如其人命题仍具备坚实的思想基础。

(摘编自徐楠《文如其人命题探微》)

材料二:

中国古代诗学以文如其人说作为风格论的核心命题。这一命题既从先秦时期孟子开创的知人论世……知言养气的批评传统导出,也在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之风中得到支撑,最终发展为以气论文的风格学说,形成了以诗观人、以人论诗的批评传统。

西方的风格即人说出现较晚,是在超越了以修辞特点论风格之后,才真正关注艺术家的气质个性与其作品的艺术风格的内在联系的。歌德曾指出:一个作家的风格是他的内心生活的准确标志。所以一个人如果想写出明白的风格,他首先就要心里明白:如果想写出雄伟的风格,他也首先就要有雄伟的人格。

耐人寻味的是,文如其人风格即人这两个十分相近的风格论命题产生两个各自独立发展的文化系统和原创性诗学体系,又在比较视域中成为中西诗学风格论汇通性的鲜明表征。两个命题植根于不同的文化土壤,运用不同的围证和表达方式,却共同揭示着文学风格的内在特性,也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共同的文学规律,当然,这两个命题只是相近而非相同。钱钟书曾经做过辨析,认为文如其人乃读者由文以知人,而风格即人乃作者取读已以成文这种内在差异的存在恰恰显示出其间互识和互补的可能性,也体现着不同民族诗学并非趋同的独特性。

(摘编自中国作家网《文学风格论与当下文学实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认为,文如其人的论说有着深厚的思想基础,但综合来看应质疑其合理性即文未必如其人

B.材料一将文如其人的要义,作品能够反映作家的人品、思想情感或个性气质等表述均纳入了考察范围。

C.先秦时期的知人论世说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魏晋时期人物品藻之风的养分,最终形成了成熟的文如其人说。

D.西方的风格即人说比修辞特点论风格更加客观,真正关注作家的气质个性与其作品的艺术风格的内在联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如其人是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的重要命题,通过思考其特质,我们能够获得文学研究方法上的启示。

B.沈德潜说:读太白诗,如见其脱展千乘;读少陵诗,如见其忧国伤时。这种看法与叶燮的判断意旨相合。

C以意逆志”“志在文中等学说,为文如其人命题能够得到学界长久的拥护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支撑。

D.东西方不同的文化系统和诗学体系带来的文如其人说和风格即人说的互识和互补,造成了两种学说的差异。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文如其人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从《汉书》诗可以观风俗知薄厚可知,通过诗可以认识创作者的情感、心理,进而合理推断民风与政治状况。

B.《文心雕龙》中为情造文”“为文造情两句,对的关系进行高度概括,这一见解堪称深刻。

C.刘勰论汉末建安之诗文风格为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也

D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反映出李白诗意的生活,而他多愁善感的情怀渗透在作品中,透露出浪漫的气息。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5.《尚书·尧典》说诗言志,《礼记·表记》说情欲信。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大湖

蒋冬梅

鱼把头站在冰面上,一千年前这样站,一百年前也这样站。他是查干湖的一只鱼鹰,心里装着整个大湖。

传说查干湖有一条从未见过的大鱼。

人人都在期盼着大鱼,可今年冬捕的重头戏,师傅决意不来了。

刚入冬,师傅就带着另一队人马,跑内蒙了。他用不容置疑的语气,对鱼把头说:查干,就交给你啦!这让把头想起,大鸟把小鸟喂养大,就离开了那片树林。

寒冷把天地和大湖冻在了一起,策马狂奔的队伍像刀剑割开北风,车马从切口里闯了进去,马的影子跑在冰里。马匹背对着光亮,把头也背对着光亮,哈气升腾起来,像窜出的火苗。赶在太阳升起之前,人马齐备,大战在即。马嘶,狗吠,号角声里,把头像一个将,统领着一切。

把头趴在冰面上,寻找冰层里珍珠一样的气泡。他看不见鱼,但鱼的呼吸会暴露自己。

鱼知水性,人知鱼性!你喘气儿鱼也喘气儿!鱼把头想起了很多年前,师傅趴在冰面上,寻找大鱼吐出的气泡。寒冷冻不僵男人的血性,师傅的脸冻得皴裂流血了,他让把头朝他脸上喷一口烧酒,再使劲朝大湖喊一嗓子,就又朝冰面趴下了。

今年的冰层从未有过的奇异,鱼呼吸的气泡都被冰层深深地锁住了,透过冰面看到的尽是形状怪异的花纹。这些异象让人们对大鱼的出现,更加想入非非。

供桌,敖包,鼓声,铃音,口口相传的经文在叩问,一千年前这样叩问,一百年前也这样叩问。

风吹得非常烈,把头的心有些乱了,可他不能让人看出他的乱!

师傅带着把头上冰很多年了,每当冬捕遇到情况时,有师傅在,把头的心就落了底。公家把这个事儿交给咱,咱就得担得起!年年冬捕,师傅都说这句话。

冬捕前的那些天,师傅天天带着把头到冰面上探冰。查干湖渔场多少口子人呢,一半的日子要指靠着冬捕。一场冬捕在哪儿凿开冰洞,就像打井找水眼一样重要。他记得冬捕前的很多天,嗜酒的师傅从来滴酒不沾,直等到选定冰眼,凿出湖水的那一刻,师傅才拿出酒壶,狠狠地灌起来,他抓着酒壶的手,都在剧烈地抖动。

这一刻,把头的手也在抖动着。冰面上是有山丘和低谷的。把头辨识着那些矮小的山丘,一脉水波拱起一座山丘,山丘下将喷发鱼的讯息。从前他拿不准水眼的位置时,师傅总是说:你一定得信自己,一半经验,一半信,才能找到鱼!把头终于选定了一处冰层,坚定地砸下鱼铲,在冰花的绽放里,叩问大湖的安静,钻木取火般凿开一眼泉,黑色的湖水涌出,像新鲜的血。

凿出的冰洞一字排开,四匹马拉着铰盘,拖动大网向湖中布阵。水冻成透明的玉,数尺之下能看见网在游。把头跟着网,像追着一只大鸟,大鸟张开翅膀,自由舒放,仿佛要揽过整个大湖。网入大湖纵横成田,鱼像秧苗布立其间,每个网眼四寸大,拦住大湖也放过大湖。

人,马匹,狗在冰上踢踏,纷乱着破晓的早晨。几十号人在冰封的大湖上耕耘,索取在夏秋肥美起来的大鱼。太阳照在人头顶的时候,该起网了,鱼儿带着热气,被网裹挟着出水。把头抱着第一条出水的鱼,在镜头面前笑着。人们欢呼雀跃,将把头抬起,抛向空中。但把头知道,更多的人在翘首等待传说中的大鱼。

把头拎着一瓶烧锅酒钻进帐篷,像师傅那样,两手颤抖着拧开酒瓶,狠狠地灌了下去。

刚才在镜头前的笑容,渐渐褪去,他没有把握捕到那条大鱼。

他想起有一次,同样没有像人们盼望的那样,捕到更多的大鱼。那时把头还年轻,有些垂头丧气的,师傅递过来的酒他也没心思喝。

师傅独自喝了几口,突然给他讲起了从前的事:十六岁那年,听人说黑龙江有大鱼,我们就从白洋淀往那奔。没想到半道上,火车让洪水拦下了,我们就在查干湖下了车。谁曾想,一下车就在这停了一辈子!人都说一场洪水把我拦下了,其实是大湖把我拦下了。

把头叹了口气:人人都稀罕大鱼,你捕了一辈子鱼,可谁知道大鱼在哪呢!

你记着,人,活不过湖!大鱼,一直都在湖里!

那一刻,两人站立在查干湖的湖心,像大鱼游曳在无边的湖水。

(选自《山西文学》2020年第4期,有删改)

【注】查干湖,蒙古语为查干淖尔,意为白色圣洁的湖,其大部分位于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境内。自辽金以来,千百年间,历代帝王都到查干湖巡幸渔猎。这里是中国最后的渔猎部落。查干湖冬捕,以其带有浓郁蒙古族风情的渔猎文化,成为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交代了鱼把头的历史传承,今年鱼把头独当一面,在冬捕的过程中自然写到往年和师傅一起冬捕的场景。

B.文中写冰层被砸破后,黑色的湖水涌出,像新鲜的血,作者用黑色来形容湖水,暗示人对大湖生态环境的破坏。

C.鱼把头冬捕时选定冰眼、凿出湖水以及灌酒等习惯,凸显了渔猎文化的集体个性,古朴而可贵,使人产生敬意。

D.查干渔场的人们依赖于大湖而生,作为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渔猎文化依托于自然而传承,人应当对自然谦卑和敬畏。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在写冬捕的过程时,不时穿插鱼把头对师傅的回忆,两条线有序推进,不枝不蔓,反映了渔猎文化的民族传承由来已久。

B.小说从听觉、视觉的角度,把冬捕队伍出发赶往湖面的场景描绘得充满气势。尽管天气寒冷,捕鱼队伍却紧张、兴奋。

C.小说中既有对鱼把头捕鱼的一系列娴熟动作的细致描写,同时也有对大伙整体协作的描写,点面结合,详略分明。

D.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如文中两次写到鱼把头手的颤抖,能看出他在捕鱼前心中的担忧、紧张。

8.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4分)

9.小说中现实与回忆交织,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汉武帝元光二年,雁门马邑豪聂壹因大行王恢言:匈奴初和亲,亲信边,可诱以利致之,伏兵袭击,必破之道也。上召问公卿,王恢曰:匈奴侵盗不已者,无他,以不恐之故耳。臣窃以为击之便。上从恢议。元朔元年秋,匈奴二万骑入汉。车骑将军卫青将三万骑出雁门。临淄人主父偃上书。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其辞曰:《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高皇帝定天下,闻匈奴聚于代谷之外而欲击之。御史成进谏。高帝不听,果有平城之围,严安上书曰:昔秦王意广心逸,欲威海外,使蒙恬将兵以北攻胡,行十余年,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及秦皇帝崩,天下大畔,灭世绝祀。穷兵之祸也。元狩二年三月,霍去病为骠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秋,匈奴浑邪王降,是时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浑邪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那王使即驰传以闻浑邪之降也,汉发车二万乘以迎之。县官无钱、从民贳马。民或匿马,马不具。上怒,欲斩长安令,右内史汲黯曰:匈奴畔其主而降汉,汉徐以县次传之。何至今天下骚动,罢敝中国而以事夷狄之人乎!上默然。元封元年冬十月,下诏曰:朕将巡边垂,置十二部将军,亲帅师焉。勒兵十八万骑,旌旗径千余里,以见武节、威匈奴。遗使者郭吉告单于曰:今单于能战,天子自将待边;不能,即南面而臣于汉!语卒,而单于大怒,立斩主客见者,而留郭吉,迁之北海上。然匈奴亦砻,终不敢出,上乃还。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武帝伐匈奴》)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时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浑邪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

B.是时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浑邪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

C.是时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浑邪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

D.是时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浑邪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行,即大行令,主管王朝对边陲部族的接待、交往等,文中王恢、李息先后担任此职。

B.和亲,常指汉族封建王朝与少数民族首领间的政治联姻,文中指汉武帝与匈奴间的联姻。

C.高皇帝,大多是古代中国开国皇帝的庙号,也简称高帝,文中指汉太祖高皇帝刘邦。

D.夷狄,古代分别称中国东方、北方少数民族为,文中泛指四方少数民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马邑县豪强聂壹建议,和亲后匈奴已亲信边民,汉朝如果以利诱引匈奴并伏兵袭击,定可战胜,王恢则认为无需畏惧匈奴,应派兵攻打。

B.严安在给汉武帝的上书中指出,秦始皇好大喜功、贪求声名,派蒙恬北击匈奴,却因在位时的穷兵黩武而招致天下叛乱,最终国亡祀绝。

C.因长安县令未能租借到足够马匹以迎接浑邪王,汉武帝想处斩他,汲黯建议,由沿途各县提供驿车传送即可,没必要让全天下都不安宁。

D.汉武帝亲巡边疆,派郭吉告知匈奴单于,或一决高下,或俯首称臣,单于大怒,斩杀了负责引见郭吉的官员,将郭吉扣留并流放至北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行十余年,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

2)勒兵十八万骑,旌旗径千余里,以见武节威匈奴。

14.主父偃对汉武帝采用什么方法进行劝谏以达到什么目的?请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

杜甫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

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幕,若为看去乱乡愁。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赞美裴迪的咏早梅诗,把裴迪在蜀州咏梅和何逊在扬州咏梅相比,是对裴迪雅兴和诗才的称许。

B.早梅开花在岁末春前,它能使人感到岁月无情、老之易至,又能撩人乡愁,故杜甫说幸不折来

C.前两联就着一个字感谢故人对自己的思念,后两联围绕一个字抒写诗人自己的情怀。

D.诗人从遥想裴迪逢早梅时的心事转到对裴诗的称赞,再过渡到自己的感受,全诗脉络顺畅自然。

16.明代王世贞评此诗古今咏梅第一,但此诗重点不在咏物而在抒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思想感情。(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1)《诗经·氓》中,女主人公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比,告诫世上女子不要过分沉迷在甜美的爱情之中。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夸张与对比的手法,极写宫廷丝竹宴乐之盛,形象地展现了秦宫人穷奢极欲的享乐生活。

3)《庄子·逍遥游》塑造了一只奇大无比的神鸟大鹏,它从北海向南海迁徙时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由于它借助了六月的大风。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6分)

打出最后一发子弹,杨倩瞬间到了聚光灯下。这是她的第一届奥运会,面前是为中国代表团拿下奥运首金的机会,重要性__________。但对杨倩来说,只有把奥运会当做一场平常的比赛,她才有更大可能接近胜利。不关注成绩,专注做好自己的动作。这是杨倩的心态。而心态,往往能在__________左右比赛结果。越是重要的比赛,越要放下胜负心,拿出平常心。顶尖选手,__________,比的是实力,也是心态。一颗大心脏,关键时刻要压得住,经得起。因此,能否控制好每一个动作,专注于每一次击发,过程就是结果的自然呈现。如何穿越赛场上的惊涛骇浪尽力做好自己,稳定住情绪,这是杨倩的答案,也是一名优秀运动员鲜明的特质。走上奥运赛场,没有哪一个运动员不渴望胜利。如何展现最好的自己,这需要__________的苦练和打磨,也需要以超越自我的心态不懈奋斗。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心照不宣  间不容发  半斤八两  夜以继日

B.不言而喻  间不容发  旗鼓相当  日积月累

C.心照不宣  毫厘之间  半斤八两  夜以继日

D.不言而喻  毫厘之间  旗鼓相当  日积月累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控制好每一个动作,专注于每一次击发,结果就是过程的自然呈现。

B.专注于每一次击发,控制好每一个动作,过程就是结果的自然呈现。

C.能否专注于每一次击发,能否控制好每一个动作,结果就是过程的自然呈现。

D.能否控制好每一个动作,能否专注于每一次击发,过程就是结果的自然呈现。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10

何为鲸落?从字面含义来看,它描述的是逝去的鲸缓缓沉入海底、不断被分解消耗的过程。      ,它指的是深海中依赖鲸鱼尸体有机质而生存的底栖生态系统。当这样一个独特的生态现象进入公众视野,人们惊叹大自然的瑰丽奇幻,更为一鲸落而万物生的故事打动。不少人将鲸落视作给大海的浪漫,赋予其温柔而又诗意的内涵。

       。摄食鲸的身体,仅仅是这场饕餐盛宴的开始。当大块的鲸肉被掠食干净,深海鲨鱼、鼠尾鱼等食腐动物就会心满意足地散去。随后,多毛类和甲壳类动物会蹑手蹑脚地聚拢过来,它们直接利用鲸骨及附近营养丰富的沉积物生活,快速繁殖、扩张。慢慢的,鲸的身体在深海厌氧分解过程中悄悄释放出硫化物,依赖硫化物生活的细菌       ,造就了依赖有机质而存在的生物群落。最终,鲸骨的遗骸作为礁岩而成为生物欢腾的乐园。整个过程严丝合缝、环环相扣,长达数十年甚至上百年。

20.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5分)

21.请以为主语,概括文段的主要信息,不超过70个字。(5分)

22.下面这首诗的每一句都可以想象成一个电影镜头,前两个镜头的脚本已写出,请续写后两个。要求:按照诗句意思来设计场景、描写人物;想象合理;每个镜头脚本不超过35个字。(4)

采莲子(其二)

[]皇甫松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场景:湖边。采莲船上。

人物:采莲女,少年,女伴。

镜头一:秋日湖上,波光粼粼。一位美丽的姑娘划着采莲船采莲,左顾右盼。

镜头二:忽见岸上有位英俊少年,姑娘怦然心动,痴痴地看着他,竟忘记了划船,任凭船儿漂荡。

镜头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镜头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为落实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育人要求,发挥以美育人的作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艺术修养,展现向真、向善、向美的校园文化,复兴中学将举办第27届艺术节。活动内容包括诗文朗诵,美术展,音乐、舞蹈、戏剧表演等。艺术节是学校的传统活动,也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一直以来备受同学们的欢迎。不过也有同学认为人无德不立,学无不行,只要品德好、成绩好,未来就会很美好,风花雪月又不当饭吃;还有些同学认为艺术修养要看考级成绩,拿到证书才有用,其他都是浪费功夫。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在艺术节开幕式上的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试卷共10页,卷面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的文如其人命题,往往具有实然”“应然双重意义,既在于儒家思想及文人普遍观念对之反映、认识功能的信赖,也在于儒道两家共同标举的贵真理想。

在中国古代文如其人说的支持者中,在实然认定外,还赋予该命题应然意义者,比比皆是。叶燮所说的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如此,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心声心画,吾辈正赖有此留天地间互相参验者亦如此。在这里,笔者更为关心的是,上述实然”“应然的判断是如何产生的?回答此问题,我们需要对两者的思想基础分别进行追寻。

尽管在具体表达时,文如其人命题往往也包含对的审美形态的描述,但它主要的阐释目的,终归在于肯定承载创作者人品、思想情感或个性气质等信息的有效性。而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诸多根深蒂固的观念中,恰有一种与此息息相关,那就是承认并重视尤其是自作之文的反映、认识功能。儒家诗学经典文献中的相关表述,可谓该观念的典型体现。《诗大序》中的论者,志之所之包,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外,至少是在认定,诗能够反映创作者的思想情感。除此之外,孟子的被众多后学奉为圭臬的认识方法——“以意逆志,实际上也包含着上述事实判断。孟子认为,解读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原意,要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一观点无疑有对正确发挥解读者主观能动性的肯定与期待:此外,还有一点比较隐蔽,那就是对语言文字反映、认识功能的认可。因为在对该方法的表述中,孟子否定的仅仅是认知主体不恰当的理解方式,而绝不是作品承载的真实性——“以意逆志成立的前提之一,正是志在文中;若非如此,即使解读者知人能力再强,也是无处应用的。当然,除了上述儒家经典文献,在古人其他常见表达中,诗文的这类功能也一再被确认。众所周知,所谓读其书,想见其为人是被古人多次重复的心愿,这其中潜藏的,是对作品能够承载作者情态个性的肯定。而《汉书·司马迁传》所载《报任安书》中的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则不单关注着对德性或声名的传播,还表达出对之展示自我情感、个性的信赖。在这类观念中,具备上述功能的已不仅是一种认知工具,更是异代之人有所感而相通的桥梁、是创作者精神永存的保证。显而易见,将等同于反映认识创作者个人信息的可靠媒介,乃是被经典著作及文人反复确认的真理性认识。既然如此,文如其人命题能够得到长久的拥护,绝非偶然。

客观事实认定一端外,在应然层面,文如其人命题同样存在深厚的思想基础。在这个层面,文如其人表达的是一种贵真的理念,即文、人一致是理应追求的境界,而正是古代文论一以贯之的价值尺度。总体来说,中国古代文艺观中的,一方面要求作家真诚地表达真实的思想情感,一方面要求作品具备完满呈现作者真情实感的水平。如果说后者是对作品客观效果的考虑,其实现程度尚不完全取决于作者的主观愿望;那么前者就是对创作者主观动机的要求,即要求作家无论创作水准怎样,至少理应保证内容的真实、表达态度的真诚。这两点原则上人人皆可实现,若不能做到,为人为文就均不足真。就文论史事实来看,《易传·文言》中的修辞立其诚,《礼记·表记》中的情欲信,辞欲巧,就已包含了对原则的自觉确认。而后世即便是格外重视形式风格的文人,也是绝不背弃该原则的。不难看出,当成为古代文人立身、为文的普遍追求时,在他们心中,同样标举该理想的文如其人也就必具有应然意义了。

综上所述,即便存在言不尽意说这类对立观念,文如其人命题仍具备坚实的思想基础。

(摘编自徐楠《文如其人命题探微》)

材料二:

中国古代诗学以文如其人说作为风格论的核心命题。这一命题既从先秦时期孟子开创的知人论世……知言养气的批评传统导出,也在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之风中得到支撑,最终发展为以气论文的风格学说,形成了以诗观人、以人论诗的批评传统。

西方的风格即人说出现较晚,是在超越了以修辞特点论风格之后,才真正关注艺术家的气质个性与其作品的艺术风格的内在联系的。歌德曾指出:一个作家的风格是他的内心生活的准确标志。所以一个人如果想写出明白的风格,他首先就要心里明白:如果想写出雄伟的风格,他也首先就要有雄伟的人格。

耐人寻味的是,文如其人风格即人这两个十分相近的风格论命题产生两个各自独立发展的文化系统和原创性诗学体系,又在比较视域中成为中西诗学风格论汇通性的鲜明表征。两个命题植根于不同的文化土壤,运用不同的围证和表达方式,却共同揭示着文学风格的内在特性,也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共同的文学规律,当然,这两个命题只是相近而非相同。钱钟书曾经做过辨析,认为文如其人乃读者由文以知人,而风格即人乃作者取读已以成文这种内在差异的存在恰恰显示出其间互识和互补的可能性,也体现着不同民族诗学并非趋同的独特性。

(摘编自中国作家网《文学风格论与当下文学实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认为,文如其人的论说有着深厚的思想基础,但综合来看应质疑其合理性即文未必如其人

B.材料一将文如其人的要义,作品能够反映作家的人品、思想情感或个性气质等表述均纳入了考察范围。

C.先秦时期的知人论世说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魏晋时期人物品藻之风的养分,最终形成了成熟的文如其人说。

D.西方的风格即人说比修辞特点论风格更加客观,真正关注作家的气质个性与其作品的艺术风格的内在联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如其人是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的重要命题,通过思考其特质,我们能够获得文学研究方法上的启示。

B.沈德潜说:读太白诗,如见其脱展千乘;读少陵诗,如见其忧国伤时。这种看法与叶燮的判断意旨相合。

C以意逆志”“志在文中等学说,为文如其人命题能够得到学界长久的拥护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支撑。

D.东西方不同的文化系统和诗学体系带来的文如其人说和风格即人说的互识和互补,造成了两种学说的差异。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文如其人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从《汉书》诗可以观风俗知薄厚可知,通过诗可以认识创作者的情感、心理,进而合理推断民风与政治状况。

B.《文心雕龙》中为情造文”“为文造情两句,对的关系进行高度概括,这一见解堪称深刻。

C.刘勰论汉末建安之诗文风格为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也

D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反映出李白诗意的生活,而他多愁善感的情怀渗透在作品中,透露出浪漫的气息。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5.《尚书·尧典》说诗言志,《礼记·表记》说情欲信。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解答】1A.“但综合来看应质疑其合理性即文未必如其人’”的说法错误。通观材料文如其人的论说有着深厚的思想基础,作者对此是肯定的。
B.正确。
C.“最终形成了成熟的文如其人错误。原文的表述是:也在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之风中得到支撑,最终发展为以气论文的风格学说,形成了以诗观人、以人论诗的批评传统。即在魏晋时期还没有最终形成成熟的观点,只是得到支撑
D.“比修辞特点论风格更加客观的说法于文无据。原文是说:在超越了以修辞特点论风格之后,才真正关注艺术家的气质个性与其作品的艺术风格的内在联系的。但并不意味着这个观点比修辞特点论更客观。
故选:B
2D.“造成了两种学说的差异的说法曲解文意。原文是说耐人寻味的是,文如其人风格即人这两个十分相近的风格论命题产生两个各自独立发展的文化系统和原创性诗学体系,又在比较视域中成为中西诗学风格论汇通性的鲜明表征,即两种学说的互识、互补成就的是两者的相似、相近,而不是差异
故选:D
3C.“刘勰论汉末建安之诗文风格的例子不能佐证文如其人的观点。因为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也谈论的文学作品的风格与时代现实的关系。而且建安诗人是一个文学流派,不是具体的某个文人。
故选:C
4)题干要求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首段指出:中国古代诗学以文如其人说作为风格论的核心命题,其理论渊源自孟子发轫。然后第二段从西方诗学提倡风格即人的角度来讲,指出其提出时间晚于我国。第三段将中西方的两种观点进行比较,指出二者之间有相似之处,这一点被著名学者钱钟书敏锐地发现过。
5)题干要求结合材料一,谈谈对《尚书尧典》说诗言志和《礼记表记》中说情欲信的理解。诗言志的字面意思就是诗歌是用来表达诗人情感志趣的。从材料一的《诗大序》中的论者,志之所之包,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外观点,说明诗能够反映创作者的思想情感,这与《尚书》中的观点是一致的,这是诗文作品的固有功能。根据众所周知,所词读其书,想见其为人是被古人多次重复的心愿,这其中潜藏的,是对作品能够承载作者情态个性的肯定等语句进一步说明:诗文不仅是一种认知工具,更是异代之人有所感而相通的桥梁、是创作者精神永存的保证。
《礼记表记》说情欲信的观点是对文如其人观点的认同。材料中说,文如其人是贵真的一种理念,即文、人一致是理应追求的境界,而正是古代文论一以贯之的价值尺度。简言之,情欲信强调诗文作品中,要抒发真情、真意。正如材料中所言:成为古代文人立身、为文的普遍追求时,在他们心中,同样标举该理想的文如其人也就必具有应然意义了。

答案:
1B
2D
3C
4)先指出中国古代诗学以文如其人说作为风格论的核心命题,起源于先秦;然后谈论西方风格即人说出现较晚,是在超越了以修辞特点论风格之后,才真正关注艺术家的气质个性与其作品的艺术风格的内在联系;最后通过比较指出中西方风格论的相似、相近之处。
5诗言志的观点是中国儒家经典的通识,即文学作品应该要反映作者的情趣志向,这是其固有功能。诗文不仅是一种认知工具,更是异代之人有所感而相通的桥梁、是创作者精神永存的保证,诗言志让这种传承有了依循。情欲信文如其人的风格论是一脉相承的,其核心价值是贵真是古代文论一以贯之的价值尺度,而情欲信强调作品中的情感必须真实可信,高度契合了文如其人的价值理念,是其坚实的思想基础。

【点评】阅读社会科学类非连续性复合文本,首先,应梳理文本的结构,辨析清楚文本一共由几部分组成;其次,要根据材料的出处,从标题要素入手,整体把握各则材料的大致内容;最后,聚焦图表中的数据、报告中的结论、评论中的观点等关键信息,多元组合,整体把握非连续性文本的核心要义。有些文段没有明显中心句,必须对几个互有关联的句子进行意义整合,进而明确文本的主要观点。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大湖

蒋冬梅

鱼把头站在冰面上,一千年前这样站,一百年前也这样站。他是查干湖的一只鱼鹰,心里装着整个大湖。

传说查干湖有一条从未见过的大鱼。

人人都在期盼着大鱼,可今年冬捕的重头戏,师傅决意不来了。

刚入冬,师傅就带着另一队人马,跑内蒙了。他用不容置疑的语气,对鱼把头说:查干,就交给你啦!这让把头想起,大鸟把小鸟喂养大,就离开了那片树林。

寒冷把天地和大湖冻在了一起,策马狂奔的队伍像刀剑割开北风,车马从切口里闯了进去,马的影子跑在冰里。马匹背对着光亮,把头也背对着光亮,哈气升腾起来,像窜出的火苗。赶在太阳升起之前,人马齐备,大战在即。马嘶,狗吠,号角声里,把头像一个将,统领着一切。

把头趴在冰面上,寻找冰层里珍珠一样的气泡。他看不见鱼,但鱼的呼吸会暴露自己。

鱼知水性,人知鱼性!你喘气儿鱼也喘气儿!鱼把头想起了很多年前,师傅趴在冰面上,寻找大鱼吐出的气泡。寒冷冻不僵男人的血性,师傅的脸冻得皴裂流血了,他让把头朝他脸上喷一口烧酒,再使劲朝大湖喊一嗓子,就又朝冰面趴下了。

今年的冰层从未有过的奇异,鱼呼吸的气泡都被冰层深深地锁住了,透过冰面看到的尽是形状怪异的花纹。这些异象让人们对大鱼的出现,更加想入非非。

供桌,敖包,鼓声,铃音,口口相传的经文在叩问,一千年前这样叩问,一百年前也这样叩问。

风吹得非常烈,把头的心有些乱了,可他不能让人看出他的乱!

师傅带着把头上冰很多年了,每当冬捕遇到情况时,有师傅在,把头的心就落了底。公家把这个事儿交给咱,咱就得担得起!年年冬捕,师傅都说这句话。

冬捕前的那些天,师傅天天带着把头到冰面上探冰。查干湖渔场多少口子人呢,一半的日子要指靠着冬捕。一场冬捕在哪儿凿开冰洞,就像打井找水眼一样重要。他记得冬捕前的很多天,嗜酒的师傅从来滴酒不沾,直等到选定冰眼,凿出湖水的那一刻,师傅才拿出酒壶,狠狠地灌起来,他抓着酒壶的手,都在剧烈地抖动。

这一刻,把头的手也在抖动着。冰面上是有山丘和低谷的。把头辨识着那些矮小的山丘,一脉水波拱起一座山丘,山丘下将喷发鱼的讯息。从前他拿不准水眼的位置时,师傅总是说:你一定得信自己,一半经验,一半信,才能找到鱼!把头终于选定了一处冰层,坚定地砸下鱼铲,在冰花的绽放里,叩问大湖的安静,钻木取火般凿开一眼泉,黑色的湖水涌出,像新鲜的血。

凿出的冰洞一字排开,四匹马拉着铰盘,拖动大网向湖中布阵。水冻成透明的玉,数尺之下能看见网在游。把头跟着网,像追着一只大鸟,大鸟张开翅膀,自由舒放,仿佛要揽过整个大湖。网入大湖纵横成田,鱼像秧苗布立其间,每个网眼四寸大,拦住大湖也放过大湖。

人,马匹,狗在冰上踢踏,纷乱着破晓的早晨。几十号人在冰封的大湖上耕耘,索取在夏秋肥美起来的大鱼。太阳照在人头顶的时候,该起网了,鱼儿带着热气,被网裹挟着出水。把头抱着第一条出水的鱼,在镜头面前笑着。人们欢呼雀跃,将把头抬起,抛向空中。但把头知道,更多的人在翘首等待传说中的大鱼。

把头拎着一瓶烧锅酒钻进帐篷,像师傅那样,两手颤抖着拧开酒瓶,狠狠地灌了下去。

刚才在镜头前的笑容,渐渐褪去,他没有把握捕到那条大鱼。

他想起有一次,同样没有像人们盼望的那样,捕到更多的大鱼。那时把头还年轻,有些垂头丧气的,师傅递过来的酒他也没心思喝。

师傅独自喝了几口,突然给他讲起了从前的事:十六岁那年,听人说黑龙江有大鱼,我们就从白洋淀往那奔。没想到半道上,火车让洪水拦下了,我们就在查干湖下了车。谁曾想,一下车就在这停了一辈子!人都说一场洪水把我拦下了,其实是大湖把我拦下了。

把头叹了口气:人人都稀罕大鱼,你捕了一辈子鱼,可谁知道大鱼在哪呢!

你记着,人,活不过湖!大鱼,一直都在湖里!

那一刻,两人站立在查干湖的湖心,像大鱼游曳在无边的湖水。

(选自《山西文学》2020年第4期,有删改)

【注】查干湖,蒙古语为查干淖尔,意为白色圣洁的湖,其大部分位于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境内。自辽金以来,千百年间,历代帝王都到查干湖巡幸渔猎。这里是中国最后的渔猎部落。查干湖冬捕,以其带有浓郁蒙古族风情的渔猎文化,成为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交代了鱼把头的历史传承,今年鱼把头独当一面,在冬捕的过程中自然写到往年和师傅一起冬捕的场景。

B.文中写冰层被砸破后,黑色的湖水涌出,像新鲜的血,作者用黑色来形容湖水,暗示人对大湖生态环境的破坏。

C.鱼把头冬捕时选定冰眼、凿出湖水以及灌酒等习惯,凸显了渔猎文化的集体个性,古朴而可贵,使人产生敬意。

D.查干渔场的人们依赖于大湖而生,作为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渔猎文化依托于自然而传承,人应当对自然谦卑和敬畏。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在写冬捕的过程时,不时穿插鱼把头对师傅的回忆,两条线有序推进,不枝不蔓,反映了渔猎文化的民族传承由来已久。

B.小说从听觉、视觉的角度,把冬捕队伍出发赶往湖面的场景描绘得充满气势。尽管天气寒冷,捕鱼队伍却紧张、兴奋。

C.小说中既有对鱼把头捕鱼的一系列娴熟动作的细致描写,同时也有对大伙整体协作的描写,点面结合,详略分明。

D.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如文中两次写到鱼把头手的颤抖,能看出他在捕鱼前心中的担忧、紧张。

8.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4分)

9.小说中现实与回忆交织,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分析。(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理解与鉴赏小说艺术特点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赏析句子主要应从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两方面考虑。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内容、分析小说叙述方式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时要抓住具体细节,准确重点分析即可。

【解答】1B.“暗示人对大湖生态环境的破坏说法错误。黑色的湖水涌出,像新鲜的血液是写水流之大,水中鱼之多,场面之热烈壮观,并非暗示人对大湖生态环境的破坏
2D.“能看出他在捕鱼前心中的担忧、紧张说法错误。鱼把头的手第一次颤抖是在选定冰层、凿出冰洞之前,这时候的颤抖是因为第一次独自完成任务,没有师父指导陪伴,内心有所慌乱、紧张、担心。第二次颤抖是两手颤抖着拧开酒瓶,是凿开冰洞捕到鱼之后的兴奋、激动。因此,文中两次写到鱼把头手的颤抖,只有一次能看出他在捕鱼前的担忧、紧张。
3)这段文字写的是查干湖冬捕的场面,使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细节描写、巧用动词等手法,同时句式上以短句为主。策马狂奔的队伍像刀剑割开北风是典型的的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把策马狂奔的队伍像比作刀剑割开北风,且带有强烈的夸张色彩,突出冬捕队伍凌厉的气势。马的影子跑在冰里”“头也背对着光亮”“哈气升腾起来,像窜出的火苗是细节描写,由上而下,形象生动,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作者巧用”“”“等一系列富有气势的动词,形象逼真地刻画出了查干湖冬捕恢弘壮阔的场面。
4)从结构和情节上来看,现实与回忆交织的叙述方式融合了师傅与现任鱼把头两个人物的故事情节,呈现出更丰富的内容。如果只对鱼把头进行单线叙述,只是记叙现任鱼把头在师傅离开后独自一人进行冬捕的故事,交代捕前捕后的心理、动作,情节难免有些单调,叙事的效果则较为平淡。因此,这种现实与回忆交织的叙述方式更加灵活、富于变化。从人物上来看,小说叙述现实时,说鱼把头趴在冰面上,寻找冰层里珍珠一样的气泡,终于终于选定了一处冰层,坚定地砸下鱼铲,最后拎着一瓶烧锅酒钻进帐篷,像师傅那样,两手颤抖着拧开酒瓶,狠狠地灌了下去,这些内容写出了现任鱼把头的勇敢、坚毅、吃苦耐劳。小说叙述回忆中有关师傅的情节,是对鱼把头形象的有机补充:师傅冬捕前的那些天,师傅天天带着把头到冰面上探冰。查干湖渔场多少口子人呢,一半的日子要指靠着冬捕。一场冬捕在哪儿凿开冰洞,就像打井找水眼一样重要。他记得冬捕前的很多天,嗜酒的师傅从来滴酒不沾,直等到选定冰眼,凿出湖水的那一刻,师傅才拿出酒壶,狠狠地灌起来,他抓着酒壶的手,都在剧烈地抖动,这说明鱼把头在正式承担职责之前,已经具备了丰富的经验;从前他拿不准水眼的位置,师傅鼓励他要自信,一定得信自己,这写出了鱼把头自信、勇于承担的由来;师傅安慰开解年轻时遇到失败的鱼把头,人,活不过湖!大鱼,一直都在湖里,使鱼把头拥有智慧和朴实、勤劳的个性。现实与回忆交织的叙述方式可以拉开时间距离,使人更加全面地认识鱼把头的形象,了解鱼把头的成长过程,鱼把头的形象因此更加立体。从主题上看,鱼把头是师傅一手教导出来的,小说穿插着回忆,在回忆里读者很容易地就能感受到师傅对鱼把头的影响。师傅带鱼把头上冰,寻找冰洞,确定开凿的位置;师傅离开后,鱼把头也像师傅那样,把头趴在冰面上,寻找冰层里珍珠一样的气泡;师傅凿开冰洞后才会双手颤抖地喝酒,师傅离开后,鱼把头也会在成功后像师傅那样,两手颤抖着拧开酒瓶,狠狠地灌了下去。师傅的言行与现任把头的形象处处照应,现实与回忆交织的叙述方式,清晰地呈现出师傅对鱼把头的影响,从这种影响里,能够看出文化传承的脉络。体现出渔猎文化在当下的意义。在表达效果上,这种现实与回忆交织的叙述手法,使小说更显得真实可信。小说将过去师傅带领大家捕鱼和现在鱼把头带领人们捕鱼的过程联系起来,在师傅身上,能看到现任鱼把头所拥有的品质的来由;在现任鱼把头身上,也能看到师傅的影子。这样叙述产生了时空转换的效果,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答案:
1B
2D
3使用比喻。如策马狂奔的队伍像刀剑割开北风,生动形象地写出冬捕队伍凌厉的气势。”“”“等一系列动词的使用,刻画出查干湖冬捕恢弘壮阔的场面。以短句为主,简洁明快,渲染出查干湖冬捕紧张的气氛。
4在主题上,这种叙述方式既能表现渔猎文化在当下的意义,又能看出文化传承的脉络,使主题内蕴更加深刻。在人物形象上,这种叙述方式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鱼把头的形象,师傅是鱼把头形象的有机补充,鱼把头的形象因此更加立体。在情节上,这种叙述方式使行文富于变化,避免情节单调,叙事平淡。在读者阅读感受上。现实与回忆交织,产生时空转换的效果,能够吸引读者阅读。

【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汉武帝元光二年,雁门马邑豪聂壹因大行王恢言:匈奴初和亲,亲信边,可诱以利致之,伏兵袭击,必破之道也。上召问公卿,王恢曰:匈奴侵盗不已者,无他,以不恐之故耳。臣窃以为击之便。上从恢议。元朔元年秋,匈奴二万骑入汉。车骑将军卫青将三万骑出雁门。临淄人主父偃上书。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其辞曰:《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高皇帝定天下,闻匈奴聚于代谷之外而欲击之。御史成进谏。高帝不听,果有平城之围,严安上书曰:昔秦王意广心逸,欲威海外,使蒙恬将兵以北攻胡,行十余年,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及秦皇帝崩,天下大畔,灭世绝祀。穷兵之祸也。元狩二年三月,霍去病为骠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秋,匈奴浑邪王降,是时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浑邪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那王使即驰传以闻浑邪之降也,汉发车二万乘以迎之。县官无钱、从民贳马。民或匿马,马不具。上怒,欲斩长安令,右内史汲黯曰:匈奴畔其主而降汉,汉徐以县次传之。何至今天下骚动,罢敝中国而以事夷狄之人乎!上默然。元封元年冬十月,下诏曰:朕将巡边垂,置十二部将军,亲帅师焉。勒兵十八万骑,旌旗径千余里,以见武节、威匈奴。遗使者郭吉告单于曰:今单于能战,天子自将待边;不能,即南面而臣于汉!语卒,而单于大怒,立斩主客见者,而留郭吉,迁之北海上。然匈奴亦砻,终不敢出,上乃还。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武帝伐匈奴》)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时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浑邪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

B.是时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浑邪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

C.是时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浑邪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

D.是时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浑邪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行,即大行令,主管王朝对边陲部族的接待、交往等,文中王恢、李息先后担任此职。

B.和亲,常指汉族封建王朝与少数民族首领间的政治联姻,文中指汉武帝与匈奴间的联姻。

C.高皇帝,大多是古代中国开国皇帝的庙号,也简称高帝,文中指汉太祖高皇帝刘邦。

D.夷狄,古代分别称中国东方、北方少数民族为,文中泛指四方少数民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马邑县豪强聂壹建议,和亲后匈奴已亲信边民,汉朝如果以利诱引匈奴并伏兵袭击,定可战胜,王恢则认为无需畏惧匈奴,应派兵攻打。

B.严安在给汉武帝的上书中指出,秦始皇好大喜功、贪求声名,派蒙恬北击匈奴,却因在位时的穷兵黩武而招致天下叛乱,最终国亡祀绝。

C.因长安县令未能租借到足够马匹以迎接浑邪王,汉武帝想处斩他,汲黯建议,由沿途各县提供驿车传送即可,没必要让全天下都不安宁。

D.汉武帝亲巡边疆,派郭吉告知匈奴单于,或一决高下,或俯首称臣,单于大怒,斩杀了负责引见郭吉的官员,将郭吉扣留并流放至北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行十余年,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

2)勒兵十八万骑,旌旗径千余里,以见武节威匈奴。

14.主父偃对汉武帝采用什么方法进行劝谏以达到什么目的?请简要分析。(3分)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正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

【解答】1)全句的意思是:当时单于恼怒浑邪王驻守西部却被汉军杀死、俘虏了几万人,打算把他召去处死。浑邪王十分恐惧,谋划投降汉朝,先派人在边境阻拦汉人,让他们把情况向武帝报告。这时大行李息正要在黄河岸边修筑城池,见到浑邪王的使者,立即派传车赶往京城报告朝廷。结合语境可知,单于的内容应该是浑邪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而不是浑邪王居西方,所以在浑邪王居西方后不能断开,排除BD将城河上是省略句和状语后置句,应该是将于河上城,而且下一句得浑邪王使的主语也是大行李息,不是,所以应归于前一句,排除C。故选A
2C.谥号是指封建时代,帝王、贵族、大臣、士大夫等去世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而给予的称号。庙号是指帝王去世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特立为某祖、某宗的名号。按《汉书高帝纪》中张晏注:谥法无,以为功最高而为汉帝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此后历代王朝始祖多以为谥,谥号高皇帝,简称高帝,如齐太祖高皇帝萧道成、曹魏高皇帝曹腾等。选文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武帝伐匈奴》,可知选文中的高皇帝”“高帝是汉太祖高皇帝刘邦的谥号,太祖是汉太祖高皇帝刘邦的庙号。且古代史书称呼皇帝有比较统一的成例,唐朝前称谥号,唐朝开始称庙号。所以此项解说有误,是本题的答案。
3A.“王恢则认为无需畏惧匈奴,应派兵攻打错误,对于聂壹的建议,汉武帝召集并询问公卿大臣的意见,王恢的回答是匈奴侵盗不已者,无他,以不恐之故耳。臣窃以为击之便,意思是匈奴不断地入侵抢掠,原因不是别的,就在于它对汉朝没有了畏惧之感。我私下认为攻击匈奴对汉朝有利,也就是说王恢认为应该攻打匈奴的原因是匈奴缺少对汉朝的敬畏之心,而不是汉朝无需畏惧匈奴。
4行十余年译为经过了十多年”“苦不聊生译为苦不堪言,民不聊生”“生活艰苦,无法生存”“生活艰难困苦,无法维持”“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译为上吊于路旁树上的死者,一个连着一个”“自缢在道旁的树上,死的人一个接一个”“在路边的树上上吊自杀,死者接连不断。译文是:经过了十多年,苦不堪言,民不聊生,上吊于路旁树上的死者,一个连着一个。
勒兵十八万骑译为统率十八万骑兵”“统领十八万骑兵”“指挥十八万骑兵”“旌旗径千余里译为旌旗首尾相接达一千多里”“千余里内旌旗飘扬”“旌旗绵延一千余里”“以见武节,威匈奴译为以显示武功,威震匈奴”“以显示军威,气势威震匈奴”“以显扬勇武的气节,威势震慑匈奴。译文是:统率十八万骑兵,旌旗首尾相接达一千多里,以显示武功,威震匈奴。
5)根据题干主父偃对汉武帝采用什么论说方法进行劝谏的设问可知,问的是主父偃所采用的劝谏方法,根据《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可知,主父偃先采用了引用的方法,可概括为先引用《司马法》中的话”“先援引《司马法》中的观点等;根据高皇帝定天下,闻匈奴聚于代谷之外而欲击之。御史成进谏。高帝不听,果有平城之围可知,主父偃后采用了举例的方法,可概括为再用高皇帝不听劝谏而被围之事”“后举高皇帝不听劝谏而遭到平城之围的事例等。根据题干以达到什么目的的设问可知,问的是主父偃劝谏的目的。主父偃先引用的《司马法》中指出好战忘战两个方面,借此既委婉地告诉汉武帝好战的危害,同时也说明了忘战的危险,之后又举用高皇帝刘邦执意对匈奴用兵导致被围平城一事,进一步强调了好战的危害。据此可知,主父偃旨在劝谏汉武帝对匈奴用兵时应掌握好分寸,既不能忘战,更不能好战。由此,可概括为以劝谏汉武帝不要轻易对匈奴用兵”“以劝谏汉武帝对匈奴不应过度用兵等。

答案:
1A
2C
3A
4经过了十多年,苦不堪言,民不聊生,上吊于路旁树上的死者,一个连着一个。
统率十八万骑兵,旌旗首尾相接达一千多里,以显示武功,威震匈奴。
5)先引用《司马法》中的话,再用高皇帝不听劝谏而被围之事,以劝谏汉武帝不要轻易对匈奴用兵。

译文:
       汉武帝元光二年,雁门郡马邑县的豪杰聂壹通过大行王恢向武帝建议说:匈奴刚与汉朝和亲,亲近信任边民,可以用财宝引诱它前来,同时汉朝埋伏军队发动袭击,这是一条必胜无疑的良策。汉武帝召集并询问公卿大臣的意见,王恢说:匈奴不断地入侵抢掠,原因不是别的,就在于它对汉朝没有了畏惧之感。我私下认为攻击匈奴对汉朝有利。武帝听从了王恢的建议。汉武帝元朔元年秋季,匈奴两万名骑兵入侵汉朝。车骑将军卫青率领三万名骑兵从雁门郡出击匈奴。临淄人主父偃上书武帝。主父偃的上书中讲了九件事,其中八件事讲的律令方面的问题,一件是谏阻攻打匈奴。上书中说:《司马法》说:国家虽然强大,好战必然灭亡;天下虽然太平,忘记备战必然危险。高皇帝平定了天下,听说匈奴聚集在代谷的外面,便想前去攻打。御史成进劝谏。高帝不听劝谏,果然发生了被匈奴围困在平城的事变。严安上书说:从前秦始皇志得意满,便想入非非,要威震海外,派蒙恬率兵北上攻打匈奴。经过了十多年,苦不堪言,民不聊生,上吊于路旁树上的死者,一个连着一个。等到秦皇帝驾崩,天下人纷纷反叛,秦朝最终国家灭亡,祭祀断绝,这就是穷兵黩武造成的祸害。汉武帝元狩二年三月,霍去病任票骑将军,率领万名骑兵从陇西郡出发攻打匈奴。秋季,匈奴浑邪王投降汉朝。当时单于恼怒浑邪王驻守西部却被汉军杀死、俘虏了几万人,打算把他召去处死。浑邪王十分恐惧,谋划投降汉朝,先派人在边境阻拦汉人,让他们把情况向武帝报告。这时大行李息正要在黄河岸边修筑城池,见到浑邪王的使者,立即派传车赶往京城报告朝廷浑邪王率部投降汉朝时,汉朝征发车辆两万乘来迎接。朝廷没有钱,向百姓借马。百姓有许多人把马隐藏起来,马不够用。武帝恼怒,打算杀了长安县令,右内史汲黯说:这些匈奴背叛了他们的主子而投降汉朝,汉朝慢慢由沿途各县依次提供驿车传送他们就行了,何至于弄得天下动荡不安,使国家疲敝来服侍这些外族人呢?武帝默然不语。汉武帝元封元年冬季,十月,汉武帝颁布诏书说:我将要巡视边陲,设置十二路将军,并亲自统率指挥。统率十八万骑兵,旌旗首尾相接达一千多里,以显示武功,威震匈奴。武帝派使者郭吉前往告诉单于说:现今单于要是敢与汉军决战,我汉朝天子将亲自在边境等候;要是不敢决战,那就赶快面朝南臣属于汉朝!话音刚落,单于大为震怒,立即将引见的官员斩首,扣留了郭吉,把他囚禁在北海。但匈奴也对汉朝心存恐惧,始终不敢出战,武帝只好回朝。

【点评】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

杜甫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

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幕,若为看去乱乡愁。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赞美裴迪的咏早梅诗,把裴迪在蜀州咏梅和何逊在扬州咏梅相比,是对裴迪雅兴和诗才的称许。

B.早梅开花在岁末春前,它能使人感到岁月无情、老之易至,又能撩人乡愁,故杜甫说幸不折来

C.前两联就着一个字感谢故人对自己的思念,后两联围绕一个字抒写诗人自己的情怀。

D.诗人从遥想裴迪逢早梅时的心事转到对裴诗的称赞,再过渡到自己的感受,全诗脉络顺畅自然。

16.明代王世贞评此诗古今咏梅第一,但此诗重点不在咏物而在抒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思想感情。(6分)

【分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根据诗歌内容大意,结合选项分析判断。
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根据题干的提示去分析、思考作答。

【解答】1D.“诗人从遥想裴迪逢早梅时的心事转到对裴诗的称赞错误,诗人在首联中赞美裴诗,后在颔联中对雪遥相忆,即遥想裴迪逢早梅时的心事。
故选:D
2)首联,拿何逊来比裴迪以赞美裴迪的咏早梅诗,表示对裴迪和他的诗作的推崇。颔联,单是看到飞雪就会想起故人,思念不已,何况你去东亭送客,更何况又遭遇到那恼人的梅花,要你不想起我,不思念我,那怎么可能?这样遥领故人对自己的相忆,表达了对故人的深深谢忱和心心相印的情谊。颈联,早梅开花在岁末春前,它能使人感到岁月无情,老之易至,又能催人加倍思乡,渴望与亲人团聚。催人白头的不是梅,而是愁老去之愁,失意之愁,思乡之愁,忆友之愁,最重要的当然还是忧国忧民、伤时感世之愁,千愁百感,攒聚一身,自然白头,与梅花梅树棋手没什么相干。

答案:
1D
2首联把裴迪和自己推崇服膺的何逊相比,表达了对裴迪及其咏早梅诗的赞美之情。颔联写裴迪送客逢春看到梅花想到自己,实际也写了自己对裴迪的思念之情、对故人相忆的感谢之情。从颈联伤岁暮和尾联朝夕催人自白头,可以看出年华流逝、怀才不遇的失意之愁。颈联乱乡愁表达了漂泊蜀地的思乡之愁。全诗通过对自身境遇的描写,委婉透露出忧国忧民、伤时感事的愁绪。

译文:
        蜀州东亭,盛放官梅,你勃发诗兴,写出动人的诗篇,就像当年咏梅扬州的何逊。此时面对雪景,自然遥遥相思,何况赶上送别客人,恰逢腊梅迎春,不由想起故人。幸亏没有寄来折梅,以免勾起我岁末伤情;赏阅折梅,怎堪那乡愁缭乱,思绪纷纷。这里的江边,也有一棵梅花,渐趋吐蕊,朝朝暮暮,催得我白发丝丝,繁霜染鬓。

赏析: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二句拿何逊来比裴迪以赞美裴迪的咏早梅诗。何逊是杜甫所服膺的南朝梁代的诗人,杜甫《解闷十二首》之七,有颇学阴(铿)何(逊)苦用心的诗句,这里把裴迪与何逊相比,是表示对裴迪和他来诗的推崇。
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二句上承动诗兴。说在这样的时候,单是看到飞雪就会想起故人,思念不已,何况你去东亭送客,更何况又遭遇到那恼人的梅花,要你不想起我,不思念我,那怎么可能?这样遥领故人对自己的相忆,表达了对故人的深深谢忱和心心相印的情谊。当时正是安史叛军气焰嚣张、大唐帝国万方多难之际,裴杜二人又都来蜀中万里作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忆之情,弥足珍重。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早梅开花在岁末春前,它能使人感到岁月无情,老之易至,又能催人加倍思乡,渴望与亲人团聚。大概裴诗有叹惜不能折梅相赠之意,而诗人却庆幸未蒙以梅相寄,以免勾起伤感。他恳切地告诉友人,不要以此而感到不安和抱歉。在他草堂门前的浣花溪上,也有一株梅树: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催人白头的不是梅,而是愁老去之愁,失意之愁,思乡之愁,忆友之愁,最重要的当然还是忧国忧民、伤时感世之愁,千愁百感,攒聚一身,自然白头,与梅花梅树棋手没什么相干。可怜这江边一树,也实在晦气,自家无端挨骂不算,还牵连得百里之外的东亭梅花,也被宣布为不受欢迎者。
  此诗通篇都以早梅伤愁立意,前两联就着字感谢故人对自己的思念,后两联围绕字抒写诗人自己的情怀,构思重点在于抒情,不在咏物,但历来被推为咏梅诗的上品,明代王世贞更有古今咏梅第一的说法(见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卷九引)。原来,诗歌大抵以写情为第一要义,咏物诗也须物中见情,而且越真挚越深切越好,王世贞立论的出发点,应该也是一个字。作为咏物诗,这首诗重在抒情,在杜诗七律中,算是别具一种风格。

【点评】咏物诗的情感:
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
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
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伤时感事,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1)《诗经·氓》中,女主人公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比,告诫世上女子不要过分沉迷在甜美的爱情之中。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夸张与对比的手法,极写宫廷丝竹宴乐之盛,形象地展现了秦宫人穷奢极欲的享乐生活。

3)《庄子·逍遥游》塑造了一只奇大无比的神鸟大鹏,它从北海向南海迁徙时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由于它借助了六月的大风。

【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古诗文默写要做到以下几点:准确无误地背诵和记忆,背写时不添字,不掉字,不写错别字。

【解答】故答案为:
1)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重点字:鸠、葚)
2)管弦呕哑    多于市人之言语(重点字:呕、哑)
3)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重点字:抟)

【点评】《逍遥游》重点句:
1)在《逍遥游》中描绘大鹏依然有所恃的句子是: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3)作者举现实生活中的很小的实物也需要依凭外物实例与大鹏鸟的海运将徙作对比,形象地说明任何事物都有所凭借的句子是: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4)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实这种宠辱不惊的心态,类似庄子在《逍遥游》中的(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5)习近平总书记访问墨西哥时,在墨西哥参议院发表了题为促进共同发展,共创美好未来的演讲。习近平强调,庄子说过: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逍遥游》)只有让中墨两国人民的友情汇聚成深厚的海水,才能承载起让中墨两国友好合作的大船。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6分)

打出最后一发子弹,杨倩瞬间到了聚光灯下。这是她的第一届奥运会,面前是为中国代表团拿下奥运首金的机会,重要性__________。但对杨倩来说,只有把奥运会当做一场平常的比赛,她才有更大可能接近胜利。不关注成绩,专注做好自己的动作。这是杨倩的心态。而心态,往往能在__________左右比赛结果。越是重要的比赛,越要放下胜负心,拿出平常心。顶尖选手,__________,比的是实力,也是心态。一颗大心脏,关键时刻要压得住,经得起。因此,能否控制好每一个动作,专注于每一次击发,过程就是结果的自然呈现。如何穿越赛场上的惊涛骇浪尽力做好自己,稳定住情绪,这是杨倩的答案,也是一名优秀运动员鲜明的特质。走上奥运赛场,没有哪一个运动员不渴望胜利。如何展现最好的自己,这需要__________的苦练和打磨,也需要以超越自我的心态不懈奋斗。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心照不宣  间不容发  半斤八两  夜以继日

B.不言而喻  间不容发  旗鼓相当  日积月累

C.心照不宣  毫厘之间  半斤八两  夜以继日

D.不言而喻  毫厘之间  旗鼓相当  日积月累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控制好每一个动作,专注于每一次击发,结果就是过程的自然呈现。

B.专注于每一次击发,控制好每一个动作,过程就是结果的自然呈现。

C.能否专注于每一次击发,能否控制好每一个动作,结果就是过程的自然呈现。

D.能否控制好每一个动作,能否专注于每一次击发,过程就是结果的自然呈现。

【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成语的辨析能力。解答时注意要从成语意义轻重、意义侧重点、感情色彩和语境等方面综合考虑分析。
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病句常见的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等。

【解答】1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形容道理很浅显。心照不宣:彼此心里明白,而不公开说出来。这里说的是理解拿下奥运首金的重要性难度不大,故选不言而喻
毫厘之间:毫厘极言数量之小,毫厘之间强调差别小、时间相距短。间不容发:比喻情势危急到了极点,也比喻文字精练、严谨。这里描述的是极其短暂的时间,故选毫厘之间
旗鼓相当:比喻双方力量不相上下。半斤八两:偏重在形容水平相等,且多含贬义。这里指的是顶尖选手的实力不相上下,故选旗鼓相当
日积月累:指一天天地不断积累。夜以继日:用晚上的时间接上白天,形容加紧工作或学习。这里指的是运动员长时间的苦练和打磨,积累了实力,故选日积月累
故选D
2A.正确。
B过程就是结果的自然呈现语序错误,应为结果就是过程的自然呈现
C能否就是搭配不当,属于二对一。
D能否就是搭配不当,属于二对一。过程就是结果的自然呈现不合事理。应为结果就是过程的自然呈现
故选A

答案:
1D
2A

【点评】语段综合考查立足于段,主要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考查。一是通过一段文字考查包括拼音、汉字、词语、句子等在内的各项基础知识;二是不仅考查语文知识,还考查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试题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1.在语段内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汉字注音或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2.理解和运用语段内的词语、成语和熟语。3.判断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4.在语段中调整句子顺序或把从语段中抽出的句子归位。5.改正语段中的病句。6.分析语段的基本内容,归纳语段主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10

何为鲸落?从字面含义来看,它描述的是逝去的鲸缓缓沉入海底、不断被分解消耗的过程。      ,它指的是深海中依赖鲸鱼尸体有机质而生存的底栖生态系统。当这样一个独特的生态现象进入公众视野,人们惊叹大自然的瑰丽奇幻,更为一鲸落而万物生的故事打动。不少人将鲸落视作给大海的浪漫,赋予其温柔而又诗意的内涵。

       。摄食鲸的身体,仅仅是这场饕餐盛宴的开始。当大块的鲸肉被掠食干净,深海鲨鱼、鼠尾鱼等食腐动物就会心满意足地散去。随后,多毛类和甲壳类动物会蹑手蹑脚地聚拢过来,它们直接利用鲸骨及附近营养丰富的沉积物生活,快速繁殖、扩张。慢慢的,鲸的身体在深海厌氧分解过程中悄悄释放出硫化物,依赖硫化物生活的细菌       ,造就了依赖有机质而存在的生物群落。最终,鲸骨的遗骸作为礁岩而成为生物欢腾的乐园。整个过程严丝合缝、环环相扣,长达数十年甚至上百年。

20.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5分)

21.请以为主语,概括文段的主要信息,不超过70个字。(5分)

【分析】1)本题考查补写语句,应结合语境补写,注意语意连贯和字数限制。
2)本题考查概括语段内容,应在理解语段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概括,注意字数限制。

【解答】1由下句它指的是深海中依赖鲸鱼尸体有机质而生存的底栖生态系统可知,是在从生物学的角度讲何为鲸落,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在生物学意义上由下句摄食鲸的身体,仅仅是这场饕餮盛宴的开始可知,仅仅是这场饕餮盛宴的开始,说明鲸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此处应该填写鲸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由下句造就了依赖有机质而存在的生物群落可知,说明细菌把硫化物转化为了有机质,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将其转化为有机质
2)由材料何为鲸落?从字面含义来看,它描述的是逝去的鲸缓缓沉入海底、不断被分解消耗的过程可概括鲸落是逝去的鲸缓缓沉入海底、不断被分解消耗的过程;由材料在生物学意义上,它指的是深海中依赖鲸鱼尸体有机质而生存的底栖生态系统。当这样一个独特的生态现象进入公众视野,人们惊叹大自然的瑰丽奇幻,更为一鲸落而万物生的故事打动。不少人将鲸落视作献给大海的浪漫,赋予其温柔而又诗意的内涵可概括也是深海中依赖鲸鱼尸体有机质而生存的底栖生态系统,被人们赋予温柔而又诗意的内涵

答案:
1在生物学意义上
        鲸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将其转化为有机质
2)鲸落是逝去的鲸缓缓沉入海底、不断被分解消耗的过程(2分),也是深海中依赖鲸鱼尸体有机质而生存的底栖生态系统,被人们赋予温柔而又诗意的内涵。

【点评】语意连贯要注意:话题的同一性,在连贯的语句中,前后各句的话题应该保持一致。事理的逻辑性,遵循生活的逻辑、自然的逻辑和思维的逻辑。行文的照应性,既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分承的对应性,在几句话中,前后提出两个、三个或更多的并列成分,后面也必须按照前面的提到的次序,分别加以说明、描写或补充,使前后语句对应承接,紧密衔接。风格的趋同性,在一段连贯的语句中,前后的语言的风格应该同一。组合的俗成性,有些并列词语,句子的先后顺序是人们在生活中约定俗成的。音节的协调性,对音节数错落不同的短语的排序,需要将音节数少的短语排在前,音节数长的短语排在后。格式的一致性,在分述几个对象或同一对象的几个方面时,要注意句子或短语格式的一致性。

22.下面这首诗的每一句都可以想象成一个电影镜头,前两个镜头的脚本已写出,请续写后两个。要求:按照诗句意思来设计场景、描写人物;想象合理;每个镜头脚本不超过35个字。(4)

采莲子(其二)

[]皇甫松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场景:湖边。采莲船上。

人物:采莲女,少年,女伴。

镜头一:秋日湖上,波光粼粼。一位美丽的姑娘划着采莲船采莲,左顾右盼。

镜头二:忽见岸上有位英俊少年,姑娘怦然心动,痴痴地看着他,竟忘记了划船,任凭船儿漂荡。

镜头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镜头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扩展语句的能力,此题很有新意,将诗歌的扩写与句子的扩展结合起来。诗歌的语言高度凝炼,内容上跳跃性大,考生要充分理解诗歌意境的基础上,大胆而合理的想象,丰富细节,当然这个丰富不得违背诗歌的意旨。

【解答】镜头三:姑娘抓起一把莲子,笑着朝少年抛去,正打在他身上,少年会心一笑。
镜头四:姑娘的举动被邻舟女伴看到,引起一阵嘻笑声。姑娘羞得满脸通红,低着头,半天都不好意思。

【点评】要解答好此题需要考生有较好的分析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本题是将这首诗的每一句都可以想像成一个电影镜头,要按照诗意来设计场景和人物的神态动作,考生可以在平时多做此类的试题,也可以尝试写一写电影脚本,以此来熟悉此类文体,提高自己的语言概括能力。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为落实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育人要求,发挥以美育人的作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艺术修养,展现向真、向善、向美的校园文化,复兴中学将举办第27届艺术节。活动内容包括诗文朗诵,美术展,音乐、舞蹈、戏剧表演等。艺术节是学校的传统活动,也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一直以来备受同学们的欢迎。不过也有同学认为人无德不立,学无不行,只要品德好、成绩好,未来就会很美好,风花雪月又不当饭吃;还有些同学认为艺术修养要看考级成绩,拿到证书才有用,其他都是浪费功夫。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在艺术节开幕式上的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本题是任务驱动型作文。由一段材料和写作任务要求组成。
所给材料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指出复兴中学将举办第27届艺术节,并指出了活动的目的是落实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育人要求,发挥以美育人的作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艺术修养,展现向真、向善、向美的校园文化;第二部分是学生对于艺术节的不同反应,简单说是有人赞同,有人否定。
否定的声音有两种,一种是认为只要品德好、成绩好,未来就会很美好,风花雪月又不当饭吃,另一种是认为认为艺术修养要看考级成绩,拿到证书才有用,其他都是浪费功夫
显然作文的观点必须是肯定美育的重要性。考生可从美育的作用,如何正确认识美育,如何正确实施美育,如何平衡美育与智育、德育的关系、忽视美育的危害以及出现否定声音的原因等角度进行阐述,要观点明确,语言得体,并要体现自己的认识与思考。
最后,考生要注意演讲稿的正确格式。
参考立意:
1.美育是一种刚需。
2.美育,社会之正道。
3.以美育人,向美而行。

【解答】提倡美育,让世界充满美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提倡美育,让世界充满美
  现如今,关于是否进行美育引发了不同人的争论,不少人认为在现实生活中,美育并不重要,人无德不立,学无不行,只要品德好、成绩好,未来就会很美好,风花雪月又不当饭吃,对此,我的观念是——要提倡美育,让世界充满美。
  首先,我们所说的美育是指对审美能力的一种培育,它不仅仅局限于教我们如何欣赏艺术,欣赏美的作品,更多的还在于对现实生活中美的发现,以及对美的道德方面的发现和认识。而我之所以说我们需要美育,说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教育,是因为美育能直接帮助我们在生活中对美的事物与美好品德进行一个更上一层的鉴定和选择,它会教我们判断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并且它能够对个人素质的提升以及人格的塑造产生很大影响。我们可以通过美育让自己在面对艺术、面对社会、面对人生时有一个判断标准,而这个标准能够树立其个人的发展方向,促使我们全面发展。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过分专注于智育培养,有时往往会忽视甚至轻视对美育的培养。的确,在这个教育体系所置的环境下,智力开发很重要,也很有必要,可是审美能力的有无并非是无关紧要的事,美育能够帮助你在智力培育的同时,树立更好的判断标准,建立全面的人生观,让你能更好地去欣赏美、发现美和创造美。而这些能力又能够促使你进步,在面对一个新事物的时候,教你判断好坏,判断是否道德,而这些是智育中无法获得的东西。
  而又有人疑问在学业为重的环境下哪有时间去欣赏美。其实美育不只要欣赏美,更重要的在于辨别美、发现美和创造美。之所以认为没有时间进行美育,是因为没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不能在纷繁的社会中抓住那些温馨、美好的美的瞬间,并且加以放大,传递给更多人去感受美好,这也是美育能够带给我们的东西,当你处于一个复杂的社会中,美会带给我们更大的冲击,洗净我们心灵中的创伤,推动我们进步,抚慰我们向前。
  在这个过分注重智育的社会,我们应该重视美育的培养,让美育填充我们心灵中对美好的向往,让社会充满美,发散美,构建一个更加美丽的世界。
   谢谢大家!

【点评】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

 

文章转载自(直接来源):

本文由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整理,转载注明出处。

投稿:1224355909@qq.com 商务合作:QQ1224355909


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初中试题库大(stkuda)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文试题与作文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