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安徽省部分地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设为星标!语文试题仓库!应有尽有!最新高考试题作文高中试题小学试题作文初中试题作文中考试题作文!关注本号可每天收到各种资料。点上面蓝色文语文试题与作文关注。

‍‍‍2021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专辑8月出炉,买买买!

高考第一品牌语文月刊代码46-88每月一本定价12元。其中每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点评专辑、12月最新高考分类练习专辑、4月最高高考冲刺AB卷二套题等为高考必备!咨询微信160170248,手机13602424805

 语文月刊2021年8月高考作文专刊目录

海量免费试题,请关注1语文试题汇编2020年6.1-7.7全部语文试题  2.试题汇编2020.5.1-5.31  3.试题汇编2020.4.1-4.30  4.试题汇编2020.3.1-3.31  5.初中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6.小学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安徽省部分地区

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精选汇编

文言文阅读专题

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二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秋八月,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逖既入谯城,石勒遣石虎围谯,桓宣救之,虎解去。晋王传檄天下,称:“石虎敢帅犬羊,渡河纵毒,今遣九军、锐卒三万,水陆四道,径造贼场,受祖逖节度。”大兴三年,逖镇雍丘,数遣兵邀击后赵兵,后赵镇戍归逖者甚多,境土渐蹙。秋七月,诏加逖镇西将军。逖在军,与将士同甘苦,约己务施,劝课农桑,抚纳新附,虽疏贱者皆结以恩礼。逖练兵积谷,为取河北之计。后赵王勒患之,乃下幽州为逖修祖、父墓,置守冢二家。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禁诸将不使侵暴后赵之民。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四年秋七月,以尚书仆射戴渊为西将军,镇合肥。逖以已翦荆棘收河南地,而渊一旦来统之,意甚怏怏。又闻王敦与刘刁构隙,将有内难。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九月,卒于雍丘。豫州士女若丧父母,谯、梁间皆为立祠。祖逖既卒,后赵屡寇河南,拔襄城、城父,围谯。豫州刺史祖约不能御,退屯寿春。后赵遂取陈留,梁、郑之间复骚然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B.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C.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D.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京口,古城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是古代长江下游军事重镇,为兵家所重。

B. 遗民,指改朝换代后仍然忠于前朝的人,也泛指沦陷区的人民,文中指后者。

C. 部曲,原指古代豪门大族和将领招募的私人军,文中是指部队的编制单位。

D. 传檄,檄指檄文,是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传檄即传布檄文。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祖逖力请北伐,时任左丞相的司马睿虽无北伐之志,但仍然尽力支持,这坚定了祖逖的斗志,祖逖指江发誓:若不能收复中原,就不再渡江返回江南。

B. 祖逖北伐,先在谯城遭石虎围攻,幸得桓宣解救;后镇雍丘,屡次派兵邀击后赵军队,使后赵疆土日益缩小;又为攻取河北练兵积谷,与后赵相持。

C. 大兴三年秋,朝廷任命祖逖为镇西将军。祖逖与将士同甘共苦,严于律己,广施恩惠,勉励督促农桑,安抚接纳新来归附的人,不论贵贱都加以礼遇。

D. 祖逖死后,后赵频频侵犯河南地区,攻陷襄城、城父,包围谯城,豫州刺史祖约抵挡不住,退驻寿春,后赵攻取陈留,梁、郑之间又重新陷入了骚乱。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

(2)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

 

 

安徽省安庆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人。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吴人顾况。况能文,后进文章无可意者。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曰:“吾谓斯文遂绝,复得吾子矣。”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士君子多之。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召入翰林为学士,拜左拾遗。淄青节度使李师道进绢,为魏徵子孙赎宅。居易谏曰:“徵是陛下先朝宰相,太宗尝赐殿材成其正室,尤与诸家第宅不同。子孙典贴,其钱不多,自可官中为之收赎,而令师道掠美,事实非宜。”宪宗深然之。王承宗拒命,上令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谏官上章者十七八。居易面论,辞情切至。上颇不悦,谓李绛曰:“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绛对曰:“居易所以不避死亡之诛,事无巨细必言者,盖酬陛下特力拔擢耳,非轻言也。”上曰:“卿言是也。”由是多见听纳。六年四月,丁母陈夫人之丧,退居下邽。九年冬,入朝,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言浮华无行。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追诏授江州司马。十三年冬,召还京师,拜司门员外郎。凡朝廷文字之职,无不首居其选,然多为排摈,不得用其才。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七月,除杭州刺史。大中元年卒,时年七十六。

(选自《旧唐书》,有删节)

9.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吾谓斯文遂绝                绝:形容词,独一无二

章武皇帝纳谏思理            理:动词,治理

令师道掠美                而:连词,表转折

是朕拔擢致名位              致:动词,获得

母陈夫人之丧              丁:动词,遭遇

然多为排摈,不得用其才      为:判断动词,是

A. ①②⑤              B.①③⑥              C. ②③④              D. ④⑤⑥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

B. 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

C. 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

D. 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白居易文才出众。顾况擅长写文章,后辈的文章他都没有中意的,但对居易的文章却十分赞赏,并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

B. 白居易擅长作诗。他写的众多诗歌都富有讽谏之意,针砭时俗之弊,补救政务的缺陷,当时的读书人收藏了他很多文章。

C. 白居易积极进谏。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想为魏徵的子孙赎买住宅,白居易认为应由朝廷来做此事,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

D. 白居易坦率耿介。针对吐突承璀任招讨使一事,他进谏时言辞急切让皇帝很不高兴,幸亏李绛为他说情,才纾解了皇帝的不满。

1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曰:“卿言是也。”由是多见听纳。

(2)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言浮华无行。

13. 请简要说明白居易被贬为江表刺史的原因。

 

 

安徽省蚌埠市田家炳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仁宗嘉祐五年五月,召王安石为三司度支判官。安石,临川人,好读书,善属文。曾巩携其所撰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授淮南判官。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寻通判舒州。文彦博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召试馆职,不就。欧阳修荐为谏官,安石以祖母年高辞。修以其须禄养,复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又辞。恳求外补,知常州,移提点江西刑狱。与周敦颐相遇,语连数日夜,安石退而精思,至忘寝食。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辄辞不起,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授之美官,唯患其不就也。及是,为度支判官,闻者莫不喜悦。安石果于自用,于是上“万言书”,大要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微,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末,未尝以财不足为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耳。在位之人才既不足用,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万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上览而置之。吕祖谦曰:“安石变法之蕴,亦略见于此书。”特其学不用于嘉祐,而尽用于熙宁,世道升降之机,盖有在也。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

B. 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

C. 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

D. 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司,或为官称,或为官署名,历代不同,唐代后期到宋代,三司统管财政,由重臣任职。

B. 禄养,“禄”为古代官吏的俸给,古人认为官俸为养育亲人之资,“禄养”是指用官俸养亲。

C. 闾巷,“闾”,古时以二十五家为一闾,“巷”,里弄,后来用“闾巷”泛指乡里民间。

D. 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神,古代帝王诸侯都祭祀社稷,后来用“社稷”代表国家。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安石才华横溢,喜好读书,擅长为文,曾巩曾经带着王安石写的文章给欧阳修看,欧阳修十分赏识王安石,四处为他扩大名声。

B. 文彦博、欧阳修等人先后向朝廷推荐王安石,王安石都以祖母年老为由予以拒绝,因此士大夫们认为他无意于为世所用。

C. 王安石性格果敢,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向宋仁宗呈言事书,要求对国家法度进行全面改革,扭转宋朝积贫积弱的局势。

D. 王安石清楚地知道,他的改革主张在当时会遭到顽固派的非议,但仍然把希望寄托在君王身上,只不过他的见解在宋仁宗时候没有被采纳,而到宋神宗的时候才被完全采纳。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朝廷每欲授之美官,唯患其不就也。

(2)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

14. 为扭转宋朝积贫积弱的局势,王安石在“万言书”中向皇帝提出了哪些措施,请简要概括。

 

 

安徽省合肥市六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陶渊明传

萧统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秔,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秔。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项弘至,亦无迕也。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热,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

(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B. 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C. 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D. 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径之资,比喻筹集隐居住所的费用。三径,因汉代隐士蒋诩在房前曾开三条小径,后人便以三径代称隐居者的住处。

B. 解绶,古人为官时将系有绶带的印信佩戴在身,解下印绶,即辞去官职。类似表示辞官的词语还有“解官”“解印”。

C. 高祖,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太祖、高祖、世祖、太宗等,文中的“曾祖”也是庙号。

D. 元嘉,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一种名号,为汉武帝首创,历代帝王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陶潜因家庭贫困,亲人年迈,做了江州祭酒,但任职不久就因为不能忍受官吏的职责约束,解职回家了;此后还担任过州主簿、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

B. 陶潜的妻子翟氏安于勤劳贫苦的生活,与陶潜志趣相同;她善于经营生计,在陶渊明做彭泽令时,陶渊明想把公田全种上高粱,翟氏坚持请求种粳来。

C. 江州刺史檀道济前去探望陶潜,陶潜不接受他馈赠的粮食和肉,挥手让他离开;陶渊明起初也不愿意同王弘交往,更不愿意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D. 陶潜曾将颜延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他虽然不懂音律,却收藏了一把无弦琴,酒酣之时就抚弄无弦琴以寄托情感;如果自己喝醉了,就叫客人先回去。

1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学》)

14.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写到“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解释了他做彭泽县令的原因,本文的哪一句体现了这一点?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原因?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

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中郎将袁盎知其贤,乃请徙释之补谒者。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且论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文帝称善。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薄太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文帝由是奇释之,拜释之为廷尉。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其后有人盗高庙坐前玉环,捕得,文帝怒,下廷尉治。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奏当弃市。上大怒曰:“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泰之非吾所以基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之一,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抷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久之,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上尝召王生居廷中,三公九卿尽会立,王生曰:“吾袜解”,顾谓张廷尉:“为我结袜!”释之跪而结之。既已,人或谓王生曰:“独奈何廷辱张廷尉,使跪结袜?”王生曰:“吾老且贱,自度终无益于张廷尉。张廷尉方今天下名臣,吾故聊辱延尉,使跪结袜,欲以重之。”诸公闻之,贤王生而重张廷尉。后,张廷尉为淮南王相。久之,释之卒。

(节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

B. 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

C. 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

D. 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廷尉,古代官职名,秦始置,西汉沿置,掌管军事,为最高军事机构长官。

B. 跸,本意是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他人通行,本文指帝王出行的车驾。

C. 宗庙,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夫、士祭祀祖宗的处所,也用来作王室的代称。

D. 三公,官名合称,周代为最高辅政大臣,西汉初年用来称丞相等高级官员。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释之富有才干,勇于进谏。袁盎知道他的才能,加以举荐;后来张释之进言秦汉之事,果然受到汉文帝的赏识。

B. 张释之不惧权贵,刚直不阿。太子和梁王驾车入朝时违反了规定,张释之不顾太后对两人的赦免,坚决予以弹劾。

C. 张释之铁面无私,坚守原则。对于冲撞皇帝案和玉环失窃案,张释之都没有逢迎皇帝的心意,而是坚持依法判处。

D. 张释之恭谨谦抑,礼贤下士。王生在朝堂上故意让张释之给他系袜带,张释之丝毫不以为意,跪下身子帮他系上。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且论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

2)张廷尉方今天下名臣,吾故聊辱廷尉,使跪结袜,欲以重之。

 

 

安徽省宿州市十三所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希亮,字公弼。希亮幼孤好学,中天圣八年进士第。初为大理评事,知长沙县。有僧海印国师,出入章献皇后家,与诸贵人交通,恃势据民地,人莫敢正视,希亮捕治置诸法,一县大耸。盗起京西,杀守令,富弼荐希亮可用,起知房州。州素无兵备,民凛凛欲亡去,希亮以牢城卒杂山河户,得数百人。日夜部勒,声振山南,民恃以安。数上章请老,不允,移知凤翔。仓粟支十二年,主者以腐败为忧,岁饥,希亮发十二万石贷民。有司惧为擅发,希亮身任之。是秋大熟,以新易旧,官民皆便。英宗即位,迁太常少卿。未几致仕,卒,年六十四。赠工部侍郎。少与蜀人宋辅游,辅卒于京,母老,子端平幼,希亮养其母终身,以女妻端平,使同诸子学,卒登进士第。

四子。忱,度支郎中。恪,滑州推官。恂,大理寺丞。子慥,字季常,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在岐下,尝从两骑,挟二矢,与苏轼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乃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轼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晚年皆弃不取。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徒步往来山中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不与世相闻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及苏轼谪黄,过岐亭,识之,人始知为慥云。

(选自《宋史·列传五十七》,有改动)

【注】①山河户,指樵夫渔民。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庵居蔬食/徒步往来山中/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不与世相闻/人莫识也

B. 庵居蔬食徒步往来/山中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不与世相闻/人莫识也

C. 庵居蔬食/徒步往来/山中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不与世相闻人莫识也

D. 庵居/蔬食徒步往来山中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不与世相闻/人莫识也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圣:天圣是年号,年号是封建帝王纪年的名号,例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

B. 英宗:英宗是庙号,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祖。

C. 工部:中国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工程、交通、赋税、漕运等事宜,工部长官为工部尚书。

D. 洛阳:位于洛水之北,故名洛阳。它是中国著名古都,历史上有十几个王朝在洛阳建都。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希亮不畏权贵。在他担任长沙知县的时候,当地有个僧人和权贵交结,强占百姓土地,陈希亮依法处置他。

B. 陈希亮保境安民。在任职房州期间,他积极训练士卒和百姓,加强地方上的守备,声震山南,老百姓得以安定。

C. 陈希亮勇于担责。凤翔发生饥荒,他拿出官粮借给百姓,主管官员害怕因为擅动官粮获罪,他亲自负责此事。

D. 陈希亮教子有方。陈希亮的长子、二子、三子在仕途上都有所作为。他的小儿子轻财好义,后来辞官隐居。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秋大熟,以新易旧,官民皆便。

(2)尝从两骑,挟二矢,与苏轼游西山。

11. 陈希亮重情重义,他的朋友宋辅去世后,陈希亮为其做了哪些事情?请简要概括。

 

 

安徽省芜湖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麟德初,刘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论次《平台秘略》。书成,王爱重之。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曰:“是且交构。”斥出府。勃既废,客剑南。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父福畤,繇雍州司功参军坐勃故左迁交阯令。勃往省,渡海溺水,痵而卒,年二十九。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沆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尤喜著书。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号“四杰”。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谓然。

(节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7. 对文中划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

A. 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

B. 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

C. 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

D. 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

8.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麟德:年号纪年法,我国第一个年号出现在西汉汉武帝时期,麟德是唐高宗李治的年号。

B. 及冠:男子满十八岁之后,举行“及冠”之礼,表示已经是成年人了,可以取字。

C. 阙下: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阙下指帝王所居住之处,又可指宫廷,本文借指朝廷。

D. 左迁:降低官职,即“降官”。犹言下迁。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勃天资聪颖,才情过人。他六岁便善写文章,九岁的他读完颜师古注的《汉书》,即写了《指瑕》指出颜氏的过失和疏漏。

B. 王勃浮躁浅露,拖累家人。他在写《檄英王鸡》被贬出沛王府后,求补虢州参军,又杀死官奴曹达,其父也因此事受到牵连。

C. 王勃才华横溢,文不加点。他写文章的时候,先磨墨、酣饮,再蒙被而卧,醒来之后,拿过笔来就写完全篇,一字不改。

D. 王勃闻名当世,为人称颂。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杨炯认为自己文章胜过卢照邻,不如王勃。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宗怒曰:“是且交构。”斥出府。勃既废,客剑南。

(2)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沆然不辞。

 

 

安徽省部分地区

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精选汇编

文言文阅读专题

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二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秋八月,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逖既入谯城,石勒遣石虎围谯,桓宣救之,虎解去。晋王传檄天下,称:“石虎敢帅犬羊,渡河纵毒,今遣九军、锐卒三万,水陆四道,径造贼场,受祖逖节度。”大兴三年,逖镇雍丘,数遣兵邀击后赵兵,后赵镇戍归逖者甚多,境土渐蹙。秋七月,诏加逖镇西将军。逖在军,与将士同甘苦,约己务施,劝课农桑,抚纳新附,虽疏贱者皆结以恩礼。逖练兵积谷,为取河北之计。后赵王勒患之,乃下幽州为逖修祖、父墓,置守冢二家。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禁诸将不使侵暴后赵之民。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四年秋七月,以尚书仆射戴渊为西将军,镇合肥。逖以已翦荆棘收河南地,而渊一旦来统之,意甚怏怏。又闻王敦与刘刁构隙,将有内难。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九月,卒于雍丘。豫州士女若丧父母,谯、梁间皆为立祠。祖逖既卒,后赵屡寇河南,拔襄城、城父,围谯。豫州刺史祖约不能御,退屯寿春。后赵遂取陈留,梁、郑之间复骚然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B.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C.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D.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京口,古城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是古代长江下游军事重镇,为兵家所重。

B. 遗民,指改朝换代后仍然忠于前朝的人,也泛指沦陷区的人民,文中指后者。

C. 部曲,原指古代豪门大族和将领招募的私人军,文中是指部队的编制单位。

D. 传檄,檄指檄文,是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传檄即传布檄文。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祖逖力请北伐,时任左丞相的司马睿虽无北伐之志,但仍然尽力支持,这坚定了祖逖的斗志,祖逖指江发誓:若不能收复中原,就不再渡江返回江南。

B. 祖逖北伐,先在谯城遭石虎围攻,幸得桓宣解救;后镇雍丘,屡次派兵邀击后赵军队,使后赵疆土日益缩小;又为攻取河北练兵积谷,与后赵相持。

C. 大兴三年秋,朝廷任命祖逖为镇西将军。祖逖与将士同甘共苦,严于律己,广施恩惠,勉励督促农桑,安抚接纳新来归附的人,不论贵贱都加以礼遇。

D. 祖逖死后,后赵频频侵犯河南地区,攻陷襄城、城父,包围谯城,豫州刺史祖约抵挡不住,退驻寿春,后赵攻取陈留,梁、郑之间又重新陷入了骚乱。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

(2)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

【答案】9. C    10. C   11. A   

12. (1)祖逖没有回信,但听任双方互相贸易,获取十倍的利润。

(2)祖逖知道大功不能完成,感慨激愤引发重病。

【解析】

【分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中夜”是“闻鸡鸣”的时间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

蹴琨觉”是兼语句,“琨”是“蹴”的宾语,“琨”又是“觉”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句意:当初,范阳有一个叫祖逖的人,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文中是指部队的编制单位”错。从原文来看,“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这里的“部曲”是指祖逖的私家军队。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仍然尽力支持”错。原文是“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只给了一千人的粮食,三千匹布,连军队都没给,让祖逖自己招募,算不上“尽力支持”。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报”,答复;“听”,听凭,听任;“互市”,互相贸易。

(2)需要补充主语“祖逖”;“遂”,成功;“感激”,感慨激愤。

参考译文:

当初,范阳有一个叫祖逖的人,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是臣下怨恨叛乱,由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外族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自强奋发,大王您确实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祖逖这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招募士兵。当年秋天八月,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祖逖已经进入谯城,石勒派遣石虎包围了谯城,桓宣来解救祖逖,石虎解围而去。晋王传檄文昭告天下,称:“石虎胆敢率领犬羊乌合之众,渡过黄河荼毒民众,现派遣九军、精锐士卒三万,由水、陆四路直赴贼寇所在地,受祖逖指挥。”大兴三年,祖逖镇守雍丘,多次派遣兵士拦击后赵军队,后赵镇守的将士归附祖逖的很多,后赵疆土日益缩小。这一年秋天七月,皇帝下诏加封祖逖镇西将军,祖逖在军中,与将士同甘共苦,严于律己,广施恩惠,勉励督促农业生产,安抚接纳新来归附的人,不论贵贱都加以礼遇。祖逖在积谷练兵,为夺取黄河以北做打算。后赵王石勒很担心这件事,于是到幽州为逖修了祖父、父亲的坟墓,安排了两户人家替他们看守祖坟,于是给祖逖写了一封信,请求通使及互相贸易。祖逖没有答复这封信,而听凭双方民间互相贸易,收取十倍的利润。禁止将领们不使他们侵犯后赵的百姓。两国边境之间,稍微得到了休养生息。四年秋七月,朝廷让尚书仆射戴渊为西将军,镇守合肥。祖逖已经扫除了障碍,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土地,而戴渊突然有一天来统领这里,祖逖内心怏怏不乐。又听说王敦与刘刁互相结怨,将要有内乱。祖逖知道大功不能告成,情绪激动引发重病。九月,死在雍丘。豫州的男女百姓都像失去了自己的亲生父母,谯国、梁国之间都为祖逖建立祠堂。祖逖去世后,后赵多次侵犯河南,攻取了襄城、城父,包围谯城。豫州刺史祖约不能抵抗,退守寿春。后赵于是攻取陈留,梁、郑之间又骚乱不安了。

安徽省安庆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人。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吴人顾况。况能文,后进文章无可意者。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曰:“吾谓斯文遂绝,复得吾子矣。”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士君子多之。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召入翰林为学士,拜左拾遗。淄青节度使李师道进绢,为魏徵子孙赎宅。居易谏曰:“徵是陛下先朝宰相,太宗尝赐殿材成其正室,尤与诸家第宅不同。子孙典贴,其钱不多,自可官中为之收赎,而令师道掠美,事实非宜。”宪宗深然之。王承宗拒命,上令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谏官上章者十七八。居易面论,辞情切至。上颇不悦,谓李绛曰:“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绛对曰:“居易所以不避死亡之诛,事无巨细必言者,盖酬陛下特力拔擢耳,非轻言也。”上曰:“卿言是也。”由是多见听纳。六年四月,丁母陈夫人之丧,退居下邽。九年冬,入朝,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言浮华无行。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追诏授江州司马。十三年冬,召还京师,拜司门员外郎。凡朝廷文字之职,无不首居其选,然多为排摈,不得用其才。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七月,除杭州刺史。大中元年卒,时年七十六。

(选自《旧唐书》,有删节)

9.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吾谓斯文遂绝                绝:形容词,独一无二

章武皇帝纳谏思理            理:动词,治理

令师道掠美                而:连词,表转折

是朕拔擢致名位              致:动词,获得

母陈夫人之丧              丁:动词,遭遇

然多为排摈,不得用其才      为:判断动词,是

A. ①②⑤              B.①③⑥              C. ②③④              D. ④⑤⑥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

B. 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

C. 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

D. 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白居易文才出众。顾况擅长写文章,后辈的文章他都没有中意的,但对居易的文章却十分赞赏,并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

B. 白居易擅长作诗。他写的众多诗歌都富有讽谏之意,针砭时俗之弊,补救政务的缺陷,当时的读书人收藏了他很多文章。

C. 白居易积极进谏。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想为魏徵的子孙赎买住宅,白居易认为应由朝廷来做此事,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

D. 白居易坦率耿介。针对吐突承璀任招讨使一事,他进谏时言辞急切让皇帝很不高兴,幸亏李绛为他说情,才纾解了皇帝的不满。

1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曰:“卿言是也。”由是多见听纳。

(2)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言浮华无行。

13. 请简要说明白居易被贬为江表刺史的原因。

【答案】9. C    10. D   11. B   

12. (1)皇上说:“你说得对。”从此白居易的意见多被采纳。

(2)正碰上(正好)有人一向嫉恨白居易,便挑他的毛病,说他浮华无德行。   

13. 作为宫官,先于谏官越职言事,不合礼法;②得罪小人,被人指摘;③招致执政不满,被上奏贬职。

【解析】

【分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绝:动词,断绝。句子翻译为:我以为这样的文章已经绝迹了。

为:介词,被。句子翻译为:然而大多被排斥,不能施展他的才干。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为:当时天子荒淫纵欲不遵礼法,执政官不胜其任,治政失策,河朔再次发生动乱。白居易屡次上疏论说此事,天子不能采纳,于是他请求离京任职。

制御”,统治,控制,作“乖方”的主语,意思是“统治失当”或者说“统治违背法度”“治政失策”。“执政”与“非其人”构成主谓关系。要在“制御”与“其人”之间断开。排除AC两项。

其事”作“论”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两项。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言文内容的能力。

B.收藏了他很多文章”错误,原文“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一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士君子多之”,意思是“白居易文辞丰富艳美,尤其擅长作诗。他写的几十上百篇诗歌,都有讽谏之意,能针砭时俗之弊,补救政务的缺陷,因而读书人都很赞赏他。”原文是说当时的读书人都很赞赏他,并没有说当时的读书人收藏了他很多文章。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得分点:“是”,对;“由是”,从此;“见”,表被动,被。

2)得分点:“会”,正赶上,正碰上;“素”,一向;“恶”,嫉恨;“掎摭”,指摘,挑;“无行”,指没有德行。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能力。

原文“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意思是“宰相认为白居易是太子属官而非谏官,不应在谏官之先议论政事”,由此得出:作为官官,先于谏官越职言事,不合礼法;

原文“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言浮华无行”,意思是“正碰上有人一向嫉恨白居易,便挑他的毛病,说他浮华无德行”,由此得出:得罪小人,被人指摘;

原文“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追诏授江州司马”,意思是“主管这一事务的人正厌恶白居易为此事上谏,就上奏皇帝把他贬为江表刺史,追发诏令授任江州司马”,由此得出:招致执政不满,被上奏贬职。

参考译文: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人。他从小就聪慧过人,胸怀豁达开朗。白居易十五六岁时,袖揣自己的一篇文章,去投赠著作郎吴地人顾况。顾况擅长作诗文,后辈的诗文,没有合他心意的。看了白居易的文章,顾况不由得到门口以礼相迎,说:“我以为这样的文章已经绝迹了,没想到又遇见了你。”白居易文辞丰富艳美,尤其擅长作诗。他写的几十上百篇诗歌,都有讽谏之意,能针砭时俗之弊,补救政务的缺陷,因而读书人都很赞赏他。章武皇帝纳谏思治,渴望听到正直的话,召白居易进翰林院任学士,任命他为左拾遗。淄青节度使李师道献绢,为魏徵子孙赎买住宅。白居易谏奏道:“魏徵是陛下先朝宰相,太宗曾赐宫殿建筑用材给他修成正宅,与诸官的宅第大不相同。子孙典押,钱并不多,自然可由公家为他赎买,而让李师道掠此美名,此事的确不合适。”宪宗认为很正确。王承宗反叛,皇上命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谏官中十有七八上奏劝止。白居易面谏皇上,情辞十分急切。皇上很不高兴,对李绛说:“白居易这小子,是朕提拔他才有这样的声名地位,他却对朕无礼,朕确实难以忍受。”李绛回答说:“白居易之所以不避死亡的惩罚,事无巨细必定要说,正为报答陛下对他的大力提拔,并非说话轻佻。”皇上说:“你说的对。”从此白居易的意见多被采纳。元和六年四月,白居易遭逢母亲陈夫人去世,白居易退职还居下邽。元和九年冬天,重新进入朝廷,被授予太子左赞善大夫的官职。元和十年七月,盗贼诛杀宰相武元衡,白居易第一个上疏论说他的冤屈,请求抓紧捕贼来一雪国耻。宰相认为白居易是太子属官而非谏官,不应在谏官之先议论政事。正碰上有人一向嫉恨白居易,便挑他的毛病,说他浮华无德行。主管这一事务的人正厌恶白居易为此事上谏,就上奏皇帝把他贬为江表刺史,追发诏令授任江州司马。元和十三年冬天,白居易被召回京师,授予司门员外郎。凡是朝廷内关涉文字的职务,白居易无不首当其选,然而大多被排斥,不能施展他的才干。当时天子荒淫纵欲不遵礼法,执政官不胜其任,治政失策,河朔再次发生动乱。白居易屡次上疏论说此事,天子不能采纳,于是他请求离京任职。七月,授予杭州刺史。大中元年,白居易去世,时年七十六岁。

安徽省蚌埠市田家炳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仁宗嘉祐五年五月,召王安石为三司度支判官。安石,临川人,好读书,善属文。曾巩携其所撰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授淮南判官。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寻通判舒州。文彦博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召试馆职,不就。欧阳修荐为谏官,安石以祖母年高辞。修以其须禄养,复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又辞。恳求外补,知常州,移提点江西刑狱。与周敦颐相遇,语连数日夜,安石退而精思,至忘寝食。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辄辞不起,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授之美官,唯患其不就也。及是,为度支判官,闻者莫不喜悦。安石果于自用,于是上“万言书”,大要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微,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末,未尝以财不足为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耳。在位之人才既不足用,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万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上览而置之。吕祖谦曰:“安石变法之蕴,亦略见于此书。”特其学不用于嘉祐,而尽用于熙宁,世道升降之机,盖有在也。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

B. 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

C. 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

D. 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司,或为官称,或为官署名,历代不同,唐代后期到宋代,三司统管财政,由重臣任职。

B. 禄养,“禄”为古代官吏的俸给,古人认为官俸为养育亲人之资,“禄养”是指用官俸养亲。

C. 闾巷,“闾”,古时以二十五家为一闾,“巷”,里弄,后来用“闾巷”泛指乡里民间。

D. 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神,古代帝王诸侯都祭祀社稷,后来用“社稷”代表国家。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安石才华横溢,喜好读书,擅长为文,曾巩曾经带着王安石写的文章给欧阳修看,欧阳修十分赏识王安石,四处为他扩大名声。

B. 文彦博、欧阳修等人先后向朝廷推荐王安石,王安石都以祖母年老为由予以拒绝,因此士大夫们认为他无意于为世所用。

C. 王安石性格果敢,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向宋仁宗呈言事书,要求对国家法度进行全面改革,扭转宋朝积贫积弱的局势。

D. 王安石清楚地知道,他的改革主张在当时会遭到顽固派的非议,但仍然把希望寄托在君王身上,只不过他的见解在宋仁宗时候没有被采纳,而到宋神宗的时候才被完全采纳。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朝廷每欲授之美官,唯患其不就也。

(2)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

14. 为扭转宋朝积贫积弱的局势,王安石在“万言书”中向皇帝提出了哪些措施,请简要概括。

【答案】10. A    11. D   12. B   

13. (1)朝廷每次想要任命他一个官职,总是担心他不愿就职。

(2)我的这些议论,是那些世俗之人不会说的,而且那些议论的人还会认为是不切实际的老生常谈。   

14.改革法度(效法先王政令精神)、重视理财、重用人才。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故事”,是说“按照宋初旧制”,做句子的状语,其后要断开,可以排除CD项;

求试馆职”是动宾短语,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B项。

此句的完整翻译是“按照宋初旧制,地方官员任期满后,允许向朝廷呈现文章申请考取阁职,唯独王安石放弃了这个机会,被调任鄞县。到任后,他修筑堤堰,浚治陂塘,使水陆交通得到方便”。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社’指谷神,‘稷’指土神”错误,应是“社”为土神,“稷”为谷神。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王安石都以祖母年老为由予以拒绝”错误。原文是说“文彦博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召试馆职,不就。欧阳修荐为谏官,安石以祖母年高辞”,即并没有提到王安石以祖母年老为由拒绝文彦博的举荐。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中,“唯”,总是;“患”,担心;“就”,就职就。

第二句中,“称”,议论;“流俗”,世俗的人;“迂阔”,不切实际;“熟烂”,老生常谈。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微,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可知,要改革法度,效法先王政令精神;

从“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末,未尝以财不足为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耳”可知,要重视理财;

从“在位之人才既不足用,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可知,要重用人才。

参考译文:

仁宗嘉祐五年五月,召王安石担任三司度支判官之职。王安石,抚州临川人。王安石喜欢读书,擅长写文章。曾巩曾经带王安石写的文章给欧阳修看,欧阳修为王安石传播声名;他考中了进士第一名,被授予淮南判官之职。按照宋初旧制,地方官员任期满后,允许向朝廷呈现文章申请考取阁职,唯独王安石放弃了这个机会,被调任鄞县。到任后,他修筑堤堰,浚治陂塘,使水陆交通得到方便。把官谷借贷给百姓,秋后百姓加些利息偿还,使官仓中的陈谷能够换新粮,鄞县的百姓也感到方便。不久,他调任为舒州通判。当时文彦博向朝廷推荐王安石,说他淡泊名利,请求越级提拔,以此来遏制为名利而奔走竞争的风气。不久他通过朝廷考试而被选任为馆职,王安石没有去上任。欧阳修推荐他为谏官,他以祖母年事已高为理由而推辞。欧阳修又把王安石需要俸禄养家的情况向朝廷说明了,于是朝廷任命他为群牧判官,他又推辞不上任。他向朝廷恳求外调为地方官员,担任常州知州,调任提点江西刑狱。王安石与周敦颐相遇,接连交谈几个日夜,王安石回去后深入地思考,至于废寝忘食。先前,馆阁的命令多次下发王安石总是推辞不接受,士大夫们认为他无意于仕途,遗憾无缘结识王安石;朝廷每次想要任命他一个官职,总是担心他不愿接受。等到他就任度支判官,听闻的人没有不高兴的。王安石敢于坚持按自己的意见办事,于是向宋仁宗上“万言书”,大意为:“当今天下的财力一天比一天困乏,风俗一天比一天败坏,毛病在于不知法度,不效法先王的政令。效法先王的政令,在于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只要效法先王政令精神,那么我们推行的改革,就不至于惊扰天下的人的视听,也不至于使天下舆论哗然,并且本来就符合先王的政令了。依靠天下的人力物力来创造天下的财富,征收天下的财富来供天下人消费,自古以来的太平盛世,不曾因为财富不足而造成国家的祸患,祸患是由于治理天下财政不得其法。居官任职的人的才能已经不足,而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国家的托付,疆域的保护,陛下难道能够长久地依靠上天赐予的幸运,而不考虑万一出现祸患该怎么办吗?希望陛下能够明察朝政中苟且因循的弊端,明文诏令大臣,逐渐采取措施,革除这些弊端以适应当前的世事变化。我的这些议论,是那些沉溺在颓靡习俗中的人不会说的,而且那些议论的人还会认为是这迂腐而不切实际的老生常谈。”宋仁宗读过之后放置在一旁。吕祖谦评价说:“安石变法的事理深奥之处,在这封言事书中大致有所显现。”只不过他的见解没有在宋仁宗时候被采纳,而到宋神宗的时候才被完全采纳,人世间的兴衰变迁沉浮的关键,大概还是存在的。

安徽省合肥市六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陶渊明传

萧统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秔,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秔。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项弘至,亦无迕也。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热,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

(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B. 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C. 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D. 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径之资,比喻筹集隐居住所的费用。三径,因汉代隐士蒋诩在房前曾开三条小径,后人便以三径代称隐居者的住处。

B. 解绶,古人为官时将系有绶带的印信佩戴在身,解下印绶,即辞去官职。类似表示辞官的词语还有“解官”“解印”。

C. 高祖,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太祖、高祖、世祖、太宗等,文中的“曾祖”也是庙号。

D. 元嘉,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一种名号,为汉武帝首创,历代帝王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陶潜因家庭贫困,亲人年迈,做了江州祭酒,但任职不久就因为不能忍受官吏的职责约束,解职回家了;此后还担任过州主簿、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

B. 陶潜的妻子翟氏安于勤劳贫苦的生活,与陶潜志趣相同;她善于经营生计,在陶渊明做彭泽令时,陶渊明想把公田全种上高粱,翟氏坚持请求种粳来。

C. 江州刺史檀道济前去探望陶潜,陶潜不接受他馈赠的粮食和肉,挥手让他离开;陶渊明起初也不愿意同王弘交往,更不愿意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D. 陶潜曾将颜延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他虽然不懂音律,却收藏了一把无弦琴,酒酣之时就抚弄无弦琴以寄托情感;如果自己喝醉了,就叫客人先回去。

1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学》)

14.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写到“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解释了他做彭泽县令的原因,本文的哪一句体现了这一点?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原因?

【答案】10. C    11. C   12. A   

13. 1)到了以后,渊明很高兴,就一起饮酒。过了一会,王弘来了,渊明也没有反感。2)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在上吃泥土,向下饮地下水,因为内心专一啊。   

14. 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
②家贫,用来补贴家用。

【解析】

【分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题中,“贤者处世”,“贤者”是主语,“天下”是后一句“无道”的主语,所以“天下”应放在后一句中,排除AD

今子生文明之世”,“文明之世”是“生”的后置状语,其后应断开;“奈何自苦如此”,“奈何”,为什么,用于句首,故其前断开,排除B

本句译为:

檀道济说:“贤人处世,朝廷无道就隐居,政治开明就出来做官。如今你生在文教昌明的时代,为什么如此糟践自己呢?”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文中的‘曾祖’也是庙号”错误。文中“曾祖”指的是祖父的父亲,不是庙号。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还担任过州主簿”错误。根据“州召主簿,不就”可知,陶渊明并没有担任过州主簿。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既”,已经,在……之后;“欣然”,高兴的样子;“俄顷”,过了一会;“迕”,不顺心,不得意。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蚓无利爪牙,强筋骨”;“上”“下”,名词用作状语,在上,向下;“用”,因为;“一”,专一。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整合要点的能力。

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意思是“彭泽县离家一百里,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造酒饮用,所以就请求去那里”。

文中“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意思是“官府的公田都让人种高粱,说:‘我常常能喝醉酒就够了。’”陶渊明种高粱的原因是高粱可以酿酒,故本句体现了《归去来兮辞》的“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从原文“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可知,陶渊明对亲戚朋友说:“姑且想做个文官,把这作为补贴家用的钱,可以吗?”管理这些事的人听说后,任用他为彭泽县令。即陶渊明想要为官补贴家用。

参考译文:

陶渊明,字元亮。有人说他叫陶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境内)人。他的曾祖父陶侃 ,是晋朝的大司马(官职名)。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率真,清高自负。曾经著作《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当时的人说是真实的记录。

陶渊明家里贫穷,父母年老,被起用任命为州祭酒(官职名),不能忍受官场琐事,不久自己弃官回家了。州里征召他担任主簿,不去就职。亲自耕种自给自足,得了疾病。江州刺史(官职名)檀道济前去探望他,陶渊明卧床挨饿好几天了。檀道济说:“贤人处世,朝廷无道就隐居,政治开明就出来做官,如今你生在开明盛事,为什么自己如此糟践自己呢?”陶渊明回答说:“我怎敢充当贤人,我的志向比不上他们。”檀道济送给他粮食和肉,他却挥手叫他拿走。

后来担任镇军、建威参军(官职名)。陶渊明对亲戚朋友说:“姑且想做个文官,把这作为补贴家用的钱,可以吗?”管理这些事的人听说后,任用他为彭泽县令。官府的公田都让人种高粱,说:“我常常能喝醉酒就够了。”妻子、儿子坚持要求种粳米,于是下令二顷五十亩的田地种高粱,五十亩种粳米。年终,恰逢州郡派督邮(官职名)到彭泽县,下属请示陶渊明说:“您应该装束整齐穿官服面见他。”陶渊明叹气说:“我怎么能为了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当天就解下官印辞去官职,写了一篇《归去来兮辞》赋。

义熙末年,朝廷征聘他为著作郎(官职名),没有接受。江州刺史王弘非常想认识他,却请不来他。陶渊明曾经去庐山游玩,王弘叫渊明的朋友庞通之准备了酒具,在中途一个叫栗里的村落中邀请陶渊明。渊明的脚有病,使一个门生和二小僮抬着竹轿,到了以后,渊明很高兴,就一起饮酒。过了一会,王弘来了,渊明也没有反感。

颜延之先前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的时候就与渊明交谊深厚,后来他做了始安郡的太守,经过浔阳的时候,每天都去找陶渊明痛饮。而每次都非喝得酩酊大醉不可。王弘一心想邀请颜延之酣饮,整天都找不到。颜延之临走的时候,给渊明留下两万文钱补贴家用,渊明却派人全送去酒家,以便一来就能取酒。(渊明)曾经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出游门外,在屋外的菊丛中小坐,时间长了,手中满是菊花。正好王弘派人送酒来,索性便在菊丛中畅饮,直到醺醺微醉方归。陶渊明不懂音律,但是却收藏了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酒喝得尽兴,就抚弄无弦琴寄托自己的情怀。凡是来拜访的人,不分贵贱,只要有酒就招待他们。陶渊明如果先醉了,就对客人说:“我醉了想睡觉,你可以先回去了。” 他的天真直率达到这种地步。郡将(官职名)曾经来拜访他,正赶上他酿的酒糟熟了,陶渊明就用头上的葛巾筛酒,筛完,又把头巾扎在头上。

陶渊明的妻子翟氏也能安于勤劳清苦,和陶渊明志趣相同。自认为曾祖父是晋朝的宰相,耻于在后一个朝代降低身份。自从宋高祖(南北朝时期的宋,宋高祖刘裕)的基业渐渐兴盛,再不愿意做官。元嘉(南北朝宋文帝年号)四年将要接受朝廷征聘,恰好去世了,时年六十三岁。谥号叫做“靖节先生”。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

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中郎将袁盎知其贤,乃请徙释之补谒者。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且论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文帝称善。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薄太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文帝由是奇释之,拜释之为廷尉。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其后有人盗高庙坐前玉环,捕得,文帝怒,下廷尉治。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奏当弃市。上大怒曰:“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泰之非吾所以基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之一,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抷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久之,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上尝召王生居廷中,三公九卿尽会立,王生曰:“吾袜解”,顾谓张廷尉:“为我结袜!”释之跪而结之。既已,人或谓王生曰:“独奈何廷辱张廷尉,使跪结袜?”王生曰:“吾老且贱,自度终无益于张廷尉。张廷尉方今天下名臣,吾故聊辱延尉,使跪结袜,欲以重之。”诸公闻之,贤王生而重张廷尉。后,张廷尉为淮南王相。久之,释之卒。

(节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

B. 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

C. 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

D. 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廷尉,古代官职名,秦始置,西汉沿置,掌管军事,为最高军事机构长官。

B. 跸,本意是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他人通行,本文指帝王出行的车驾。

C. 宗庙,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夫、士祭祀祖宗的处所,也用来作王室的代称。

D. 三公,官名合称,周代为最高辅政大臣,西汉初年用来称丞相等高级官员。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释之富有才干,勇于进谏。袁盎知道他的才能,加以举荐;后来张释之进言秦汉之事,果然受到汉文帝的赏识。

B. 张释之不惧权贵,刚直不阿。太子和梁王驾车入朝时违反了规定,张释之不顾太后对两人的赦免,坚决予以弹劾。

C. 张释之铁面无私,坚守原则。对于冲撞皇帝案和玉环失窃案,张释之都没有逢迎皇帝的心意,而是坚持依法判处。

D. 张释之恭谨谦抑,礼贤下士。王生在朝堂上故意让张释之给他系袜带,张释之丝毫不以为意,跪下身子帮他系上。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且论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

2)张廷尉方今天下名臣,吾故聊辱廷尉,使跪结袜,欲以重之。

【答案】10. C    11. A   12. B   

13. 1)张释之在散朝之后,趁机上前向汉文帝进言一些有利国家、合乎时宜的事情,并且谈论了秦朝灭亡汉朝兴起的原因,一直谈了好半天。

2)张廷尉现在是天下的名臣,我姑且故意侮辱他,让他给我跪着系袜带,是想借助这件事来让世人敬重他。

【解析】

【分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这个人大逆不道,竟至于去盗窃先帝宗庙里的东西,我之所以把他交给你,是想让你判他个灭门,可是你却只按着法律条文判处,这不是我恭恭敬敬对待宗庙的意思。

先帝庙器”作“盗”的宾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

者”字表句中停顿,在其后断开,排除B

吾”作“属廷尉者”的主语,在其前断开,排除D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廷尉”解释为“为最高军事机构长官”错误。“廷尉”,掌管刑狱,为最高司法机构长官。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张释之不顾太后对两人的赦免,坚决予以弹劾”错误。由原文“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薄太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可以看出,应该是张释之弹劾了以后再赦免的,选项中顺序错误。另外太后是“承诏”赦免的太子、梁王,所以赦免他们的是皇上,而非太后,选项中这一点也没有表述清楚。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题得分点为:“既”,已经;“因”,趁机;“便宜”,方便合适;“所以”,……的原因。

第二题得分点为:“方今”,现在;“聊”,姑且,勉强;“以”,凭借,借助;“重”,敬重。

参考译文:

廷尉张释之是堵阳县人,字季。侍侯孝文帝,一直干了十年没被提升,个人也没有点儿名气。中郎将袁盎知道张释之的才干,于是就请求文帝让张释之补了个谒者的空缺。张释之在散朝之后,趁机上前向汉文帝进言一些有利国家,合乎时宜的事情,并且谈论了秦朝灭亡汉朝兴起的原因,一直谈了好半天。文帝认为很好。太子刘启和梁孝王刘武两兄弟同车入朝,在经过司马门时不下车,于是张释之追上去拦住了他们,不许他们进宫。随即给文帝上书弹劾太子和梁王犯了不恭敬的罪过。薄太后听说了这件事,责问孝文帝,孝文帝摘下了帽子向太后认错说:都怪我对儿子们管教不严。于是薄太后就派人传出皇上的命令,赦免了太子和梁王,太子和梁王这才进了宫。这件事使文帝对张释之感到很惊奇,于是任命他当了廷尉。文帝外出路经中渭桥的时候,有一个人突然从桥底下跑出来,文帝的车马受惊了。文帝立刻派骑侍过去逮捕了他,把他交给了张释之。张释之问罢,向文帝报告处罚决定说:违反了戒严令,应该处以罚款。文帝一听生气地说:这个人惊了我的马,幸亏我的马老实,要是碰上别的马,还不会翻车摔伤我吗?你居然只判处他罚款!张释之说:法令应该是您和天下人共同遵守的。按照法令理应这么判决,如果您一定要特别重判,那法令就不能取信于民了。现在您既然把他交给我这个廷尉,廷尉,是为整个天下持平的呀,如果我一旦有所倾斜,那整个天下的执法可就会随意轻重,那时百姓们可就无所适从了。过了好半天,文帝终于说:你的判处是对的。后来又有人盗窃了高祖庙内座前的玉环,这人被捉后,文帝非常气愤,把他交给张释之审理。张释之依照盗窃宗庙衣物家什的法律作了判处,向文帝报告说,这个人依法应判处死刑。文帝大怒说这个人大逆不道,竟至于去盗窃先帝宗庙里的东西,我之所以把他交给你,是想让你判他个灭门,可是你却只按着法律条文判处,这不是我恭恭敬敬对待宗庙的意思。张释之摘下帽子叩头,对文帝说:按法律条文,判他死罪已经到头了。现在有人偷了高祖庙里的东西就判他个灭门,假如日后万一有人再动了长陵上的坟土盗墓,您还有什么更重的刑法来处置他呢?文帝想了半天,又回去跟太后讲了张释之的意思,终于同意了张释之的判决。文帝有一次召王先生进了朝廷,当时三公九卿都在殿中侍立,王先生忽然说:我的袜带开了。然后回头对张释之说:请你给我把袜带系上!于是张释之就过来跪下身子给他系好了袜带。事过之后,有人责怪王先生说:你为什么偏偏要在朝廷.上侮辱张廷尉,让他来跪着给你系袜带?王先生说:我现在是岁数又大地位又低,我自己琢磨着再也不可能给张廷尉帮什么忙了。张廷尉现在是天下的名臣,我姑且故意侮辱他,让他给我跪着系袜带,是想以此来提高他的声望。人们听了,都称赞王生,并越发地敬重张释之了。后来张释之做了淮南王的丞相。又过了一些年,张释之去世了。

安徽省宿州市十三所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希亮,字公弼。希亮幼孤好学,中天圣八年进士第。初为大理评事,知长沙县。有僧海印国师,出入章献皇后家,与诸贵人交通,恃势据民地,人莫敢正视,希亮捕治置诸法,一县大耸。盗起京西,杀守令,富弼荐希亮可用,起知房州。州素无兵备,民凛凛欲亡去,希亮以牢城卒杂山河户,得数百人。日夜部勒,声振山南,民恃以安。数上章请老,不允,移知凤翔。仓粟支十二年,主者以腐败为忧,岁饥,希亮发十二万石贷民。有司惧为擅发,希亮身任之。是秋大熟,以新易旧,官民皆便。英宗即位,迁太常少卿。未几致仕,卒,年六十四。赠工部侍郎。少与蜀人宋辅游,辅卒于京,母老,子端平幼,希亮养其母终身,以女妻端平,使同诸子学,卒登进士第。

四子。忱,度支郎中。恪,滑州推官。恂,大理寺丞。子慥,字季常,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在岐下,尝从两骑,挟二矢,与苏轼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乃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轼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晚年皆弃不取。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徒步往来山中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不与世相闻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及苏轼谪黄,过岐亭,识之,人始知为慥云。

(选自《宋史·列传五十七》,有改动)

【注】①山河户,指樵夫渔民。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庵居蔬食/徒步往来山中/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不与世相闻/人莫识也

B. 庵居蔬食徒步往来/山中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不与世相闻/人莫识也

C. 庵居蔬食/徒步往来/山中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不与世相闻人莫识也

D. 庵居/蔬食徒步往来山中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不与世相闻/人莫识也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圣:天圣是年号,年号是封建帝王纪年的名号,例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

B. 英宗:英宗是庙号,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祖。

C. 工部:中国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工程、交通、赋税、漕运等事宜,工部长官为工部尚书。

D. 洛阳:位于洛水之北,故名洛阳。它是中国著名古都,历史上有十几个王朝在洛阳建都。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希亮不畏权贵。在他担任长沙知县的时候,当地有个僧人和权贵交结,强占百姓土地,陈希亮依法处置他。

B. 陈希亮保境安民。在任职房州期间,他积极训练士卒和百姓,加强地方上的守备,声震山南,老百姓得以安定。

C. 陈希亮勇于担责。凤翔发生饥荒,他拿出官粮借给百姓,主管官员害怕因为擅动官粮获罪,他亲自负责此事。

D. 陈希亮教子有方。陈希亮的长子、二子、三子在仕途上都有所作为。他的小儿子轻财好义,后来辞官隐居。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秋大熟,以新易旧,官民皆便。

(2)尝从两骑,挟二矢,与苏轼游西山。

11. 陈希亮重情重义,他的朋友宋辅去世后,陈希亮为其做了哪些事情?请简要概括。

【答案】7. A    8. C   9. D   

10. (1)这年秋天大丰收,用新粮食换旧粮食,官府和百姓都认为很便利(方便、有利)。

(2)曾经带领两名随从,带着两支箭,和苏轼在西山游猎(游玩)。   

11. (1)为他的母亲养老送终。(2)把女儿嫁给宋端平。(3)让宋端平和自己的孩子一同求学,宋端平后来考中进士。(大意对即可。)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庵居蔬食”,是陈慥日常的生活状态,其后要断开,可以排除BD项;

徒步往来山中”是“徒步往来(于)山中”的省略句,也是状语后置句,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C项。

此句的完整翻译是“住草屋,吃粗食,徒步往来山中,他的妻子儿女奴婢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不和世人来往,别人也不了解他”。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赋税、漕运”不是工部职责,而是户部的职责。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辞官”错。原文说“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方山子没有做官。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中,“是”,这;“大熟”,大丰收;“易”,交换;“便”,便利。

第二句中,“从”,使动用法,带领;“挟”,带着;“游”,游猎、游玩。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辅卒于京,母老,子端平幼,希亮养其母终身”可知,陈希亮为朋友的母亲养老送终;

从“以女妻端平”可知,陈希亮把女儿嫁给朋友的儿子宋端平;

从“使同诸子学,卒登进士第”可知,陈希亮让宋端平和自己的孩子一同求学,宋端平后来考中进士。

参考译文:

陈希亮,字公弼。陈希亮幼时丧父,爱好学习,考中天圣八年的进士。起初担任大理评事,长沙县的知县。有僧人海印国师,出入章献皇后家,和各权贵交结,倚势侵占民田,人们都不敢正眼看他,陈希亮将他抓来依法惩处,全县大为震动。盗贼起于京西,杀地方官,富弼举荐陈希亮可以任用,起用为房州知州。州中平素没有军备,百姓不安想逃走,陈希亮用牢城卒夹杂山河户,得几百人。日夜训练,声震山南,百姓得以安宁。多次请求告老退休,未获允许,调任凤翔知府。仓中粮食可供十二年之用,管事的官员担心会霉腐,发生饥荒,陈希亮拿出十二万石借给百姓。主管官员害怕以擅自动用官粮获罪,陈希亮亲自负责此事。这年秋天大丰收,用新粮食换旧粮食,官府和百姓都认为很便利(方便、有利)。英宗即位,升任太常少卿。不久退休,年六十四。追赠工部侍郎。少时和蜀人宋辅交往,宋辅在京城去世,母亲年老,儿子宋端平还年幼,陈希亮为其母亲养老送终,把女儿嫁给宋端平,让他和自己的孩子一同求学,后来考中进士。

他有四个儿子。陈忱,度支郎中。陈恪,滑州推官。陈恂,大理寺丞。小儿子陈慥,字季常,年轻时喜饮酒,好剑术,用钱如粪土,仰慕朱家、郭解的为人,民间侠士都推重他。在岐下,曾经带领两名随从,带着两支箭,和苏轼在西山游猎(游玩)。鹊鸟突然在眼前惊飞,让随从追射,不中,他拍马驰出,一箭命中。陈慥和苏轼在马上谈论用兵之法及古今成败之道,自认为是当代豪杰。年龄稍大,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始终不被赏识(没有机会)。在洛阳的园林宅舍雄伟富丽,与公侯之家相同,在黄河以北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晚年都弃而不取。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草屋,吃粗食,徒步往来山中,他的妻子儿女奴婢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不和世人来往,别人也不了解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等到苏轼贬官到黄州,经过岐亭,认出他,人们才知道他是陈慥。

安徽省芜湖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麟德初,刘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论次《平台秘略》。书成,王爱重之。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曰:“是且交构。”斥出府。勃既废,客剑南。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父福畤,繇雍州司功参军坐勃故左迁交阯令。勃往省,渡海溺水,痵而卒,年二十九。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沆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尤喜著书。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号“四杰”。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谓然。

(节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7. 对文中划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

A. 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

B. 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

C. 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

D. 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

8.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麟德:年号纪年法,我国第一个年号出现在西汉汉武帝时期,麟德是唐高宗李治的年号。

B. 及冠:男子满十八岁之后,举行“及冠”之礼,表示已经是成年人了,可以取字。

C. 阙下: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阙下指帝王所居住之处,又可指宫廷,本文借指朝廷。

D. 左迁:降低官职,即“降官”。犹言下迁。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勃天资聪颖,才情过人。他六岁便善写文章,九岁的他读完颜师古注的《汉书》,即写了《指瑕》指出颜氏的过失和疏漏。

B. 王勃浮躁浅露,拖累家人。他在写《檄英王鸡》被贬出沛王府后,求补虢州参军,又杀死官奴曹达,其父也因此事受到牵连。

C. 王勃才华横溢,文不加点。他写文章的时候,先磨墨、酣饮,再蒙被而卧,醒来之后,拿过笔来就写完全篇,一字不改。

D. 王勃闻名当世,为人称颂。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杨炯认为自己文章胜过卢照邻,不如王勃。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宗怒曰:“是且交构。”斥出府。勃既废,客剑南。

(2)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沆然不辞。

【答案】7. A    8. B   9. D   

10. (1)高宗皇帝大怒道:“这么下去将会挑起皇子之间的矛盾。”把王勃轰出了王府。王勃被轰走后,游历到四川剑南。                                                                                                

(2)于是拿出纸笔遍请宾客作序,大家都不敢担承。到王勃那里,竟漫不经心地接过笔来,也不推辞。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都督怒”是“起更衣”的原因,中间要断开,可以排除BD项;

辄报”的“辄”是表顺承的连词,承接“伺其文”,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C项。

此句的完整翻译:都督大怒,起身假装上厕所,暗中派遣下属窥探王勃的文章,随时汇报。汇报了一两次之后,文章的语言越来越奇妙,都督兴奋地说:“这真是个天才!”于是请他将文章全部写完,宾主尽欢而散。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十八岁”错误,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杨炯认为自己的文章胜过卢照邻,不如王勃”错误,从“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可知,应该是杨炯认为自己的文章胜过王勃,不如卢照邻。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中,“是”,这样;“且”,将会;“交构”,离间,播弄是非;“斥”,使离开;“客”,名词动用,游历。

第二句中,“因”,于是;“莫”,没有人;“当”,担承;“沆然”,轻松,漫不经心地样子。

参考译文:

王勃,字子安,是绛州龙门人。六岁的时候就能写文章,九岁那一年,读到了(大儒)颜师古注解的《汉书》,就作了一篇《汉书指瑕》来挑出它错误。唐高宗麟德初年,官员刘祥道奉旨巡行关内,王勃给刘祥道写了一封信,展示自己的才学。刘祥道上表给朝廷,策试成绩优秀。当时他还不满二十岁,就被授予朝散郎的官职,多次献上精美的颂文给皇帝。皇子沛王听说了他的名气,就把王勃请到自己的府中,担任专门的著作工作,评定编次《平台秘略》一书。当时,皇子们喜欢玩斗鸡游戏,王勃开玩笑写了一篇檄文声讨英王的斗鸡,高宗皇帝大怒道:“这么下去将会挑起皇子之间的矛盾。”把王勃轰出了王府。王勃被轰走后,游历到四川剑南。曾登上葛愦山远望,慷慨地怀念起三国诸葛亮的功绩,写下诗篇展露情怀。他听说虢州盛产草药,求托门路弄了个虢州参军的小官(便于研究医学)。他倚仗自己的才华,傲视同僚下属,被他们共同嫉妒。官家的奴才曹达犯了罪,藏在王勃的寓所,王勃害怕事情泄露,就把他杀了。事情暴露之后,本该问死罪,正好赶上大赦,只免除了他的职名。王勃的父亲王福畤,为雍州司功参军,因为王勃的缘故降职至交阯县令。王勃前往交阯探望父亲,渡海时溺水,惊悸而死,享年二十九岁。当年,王勃路过钟陵,正赶上九月九日都督在滕王阁大宴宾客,事先背地里命他的女婿作一篇序以向宾客夸耀,于是拿出纸笔遍请宾客作序,大家都不敢担承。到王勃那里,竟漫不经心地接过笔来,也不推辞。都督大怒,起身假装上厕所,暗中派遣下属窥探王勃的文章,随时汇报。汇报了一两次之后,文章的语言越来越奇妙,都督兴奋地说:“这真是个天才!”于是请他将文章全部写完,宾主尽欢而散。王勃做文章的时候,刚开始并不精密思索,先磨数升墨汁,然后大量饮酒,拉过一床被子蒙头而卧,等醒来之后,拿过笔来就写完全篇,一字不改,当时的人称王勃为“腹中写稿”。王勃还特别喜欢著书立说。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都凭文章齐名,天下称为“四杰”。杨炯曾说:“我惭愧排在卢前,而对排在王后面感到羞耻。”当时的评议者也认为是这样。

 


文章转载自:

本文由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整理,转载注明出处。

投稿:1224355909@qq.com 商务合作:QQ1224355909


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初中试题库大(stkuda)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文试题与作文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