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庆市渝北区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设为星标!语文试题仓库!应有尽有!最新高考试题作文高中试题小学试题作文初中试题作文中考试题作文!关注本号可每天收到各种资料。点上面蓝色文语文试题与作文关注。

‍‍‍2020年9月高考优秀作文专辑9月出炉,欢迎淘宝!

高考第一品牌语文月刊代码46-88每月一本定价12元。其中每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点评专辑、9月高考试题分析专辑、12月最新高考分类练习专辑、4月最高高考冲刺AB卷二套题等为高考必备!咨询微信160170248,手机13602424805

 语文月刊2020年12月高考分类练习专刊

海量免费试题,请关注1语文试题汇编2020年6.1-7.7全部语文试题  2.试题汇编2020.5.1-5.31  3.试题汇编2020.4.1-4.30  4.试题汇编2020.3.1-3.31  5.初中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6.小学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高三期中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准考证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交回答题卡。

4.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初三大儒之一的黄宗羲,关注教育,尤其重视学校建设,认为“学校之盛衰,关系天下之盛衰”,他对以科举为轴心的学校教育非常不满,痛斥之为名利争夺场。他理想中的学校,是超越功名利禄的文化传承与光大之地,是养士之所,又是涵育与推动思想解放与创新的精神家园。

在黄宗羲看来,学校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场所,更是体现思想解放的创新家园。他断然否认皇权与真理的等价性,强调是非不是任何专断的意志所能独裁,必经理性辨析而后定。其间就隐含了黄宗羲对学校的不迷信、不盲从而唯在求真求是的创新寄意。黄宗羲曾痛斥科举祸国殃民,而其最大的危害则是“取士而锢士”,扼杀教育的启蒙与创新追求,使“经、训”俨然雷池,士人不敢越之半步,“世之庸妄者,遂执其成说,以裁量古今之学术,有一语不与之相合者,愕眙而视曰:此离经也,此背训也”。黄宗羲痛斥科举强化了这种盲从迷信的学术风气,使“传注再变而为时文,数百年亿万人之心思耳目,俱用于揣摩抄袭之中”,士林失去了思想的活力和探索的勇气,从而形成严重的“封己守残”。有鉴于此,黄宗羲大声疾呼要冲破迷信,“盖道非一家之私。圣贤之血路,散殊于百家,求之愈艰,则得之愈真”;要学贵独创,学贵自得:“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也。”黄宗羲倡导异质共存,他希望学校是实践、捍卫这一精神的场所;换句话说,他期待学校教育彻底摈弃科举的“锢士”之弊和“空华臭腐”的精神沉沦,而涵育独抒己见的勇气与冲破成见的创新活力。

黄宗羲曾开宗明义地说过:“学校,所以养士也。”不过,这里的“养士”,绝非仅仅是培养一般的人才或是科场得意的人,其寄意所在是为国家培养和准备安邦与治天下的精英与栋梁。具体说来是像东汉太学生那样,“东汉太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是如宋代“伏阙捶鼓”的太学生那样,“宋诸生伏阙捶鼓,请起李纲……将见盗贼奸邪慑心于正气霜雪之下!君安而国可保也”。可能正是在此安君保国的意义上,黄宗羲又强调学校有着使天下达于大治的重要功能,用他的话说即学校为“治天下之具”“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

黄宗羲认为,学校固有“养士”之功能和职责,但“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在黄宗羲的教育设想中,学校还有改善社会风气和推进文明进程的义务,即“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黄宗羲认为,如果没有学校,人民将有陷于野蛮之虞。改变风俗主要有两种途径,一为厉禁,一为教育。就效果和功效来看,前者为末,后者为本。在黄宗羲看来,光有禁是难以变民风,改民俗的,“庶民未必通谙其丧服之制度,木主之尺寸,衣冠之式,宫室之制”;只有依靠教育才能从根本上移风易俗,即“学校之教明而后可”。因此他认为一地教育的主管者,对一地的风俗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故入其境,有违礼之祀,有非法之服,市悬无益之物,土留未掩之丧,优歌在耳,鄙语满街,则学官之职不修也”。黄宗羲还建议在世风民俗的建设上,以朱子《家礼》为蓝本和指导。值得注意的是,黄宗羲提出学校教育不仅有“革习俗”的文明进步的意义,也是富民的关键措施之一,“治天下者既轻其赋敛矣,而民间之习俗未去,蛊惑不除,奢华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这里黄宗羲实际上已触及启民智与富民的关系,其本质是肯定了文化建设对经济发展的推动意义。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8年8月4日11版)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重视学校建设是黄宗羲关注教育的重点主张,他认为学校就应该是一个跳出名利、弘扬文化的地方,在学校里,至高无上的皇权也应该给真理让路。

B. 黄宗羲深刻了解“科举取士”的祸害,认为科举制用“经、训”束缚士人的思想,学校教育动辄把不合之言视为“离经背训”,完全违背了教育的启蒙目标。

C. 黄宗羲认为“养士”是学校必不可少的要求,也就是说学校应该为国家培养出能够安邦治天下的栋梁之才,学校的职责就在于此。

D. 黄宗羲认为负责教育的地方官员在推动风俗、推进文明进步方面必须发挥重要的作用,责无旁贷,若地方风气不良,应问责失职的学官。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大量采取了引证的方法,突出了材料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显得很严谨而有力度。

B. 文章观点鲜明,前三段以“总——分”的论证结构逐一展开论述,结构脉络非常清晰,层次清楚。

C. 文章从正反两个方面入手,论证了黄宗羲主张摒弃的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上存在的不足。

D. 作者认为,黄宗羲以革新为前提,指出了当时学校教育的弊端,论证了学校建设在强国利民方面的重要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关于学习教育的文句与本文观点相左的一项是(   )

A.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B.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D.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答案】1. A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学校教育动辄把不合之言视为‘离经背训’,完全违背了教育的启蒙目标”分析错误,依据原文第二段“世之庸妄者,遂执其成说,以裁量古今之学术,有一语不与之相合者,愕眙而视曰:此离经也,此背训也”可知,并不是“学校完全违背了教育的启蒙目标”,而是“世之庸妄者”的一种片面观点。

C.“学校的职责就在于此”分析错误,依据原文第四段“黄宗羲认为,学校固有‘养士’之功能和职责,但‘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可知,学校的职责不仅为养士。

D.“应问责失职的学官”无中生有,依据原文第四段“因此他认为一地教育的主管者,对一地的风俗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可知,原文中并没有提到“应问责”。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文章从正、反两个方面入手”分析错误,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文章并没有从“反面”论证科举取士“存在的不足”,都是正面论述。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观点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A.关心家国天下事,强调“养士”,符合本文观点;

B.强调推动风俗,推进文明,与第三段“只有依靠教育才能从根本上移风易俗”观点一致;

C.强调的是苦读儒家经典以求科举成功以实现平生抱负,不符合本文观点;

D.强调学习与解放思想相结合,与本文“学校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场所,更是体现思想解放的创新家园”观点一致。故选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的升级版,是未来城市的高级形态。智慧城市以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3S(RS遥感、GPS全球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致力于城市发展的智慧化,使城市具有智慧感知、反应、调控的能力,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建设智慧城市,首先要推进数字化,使我们生活的世界可以通过数字表述出来;继而通过互联网将数字化的城市部件传输连接起来,实现网络化,如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再在网络传输的基础上实现局部智能反应与调控,如智能收费、智能交通、智能工厂等;最后实现万物互联,城市各部分功能在人类智慧的驱使下优化运行,基本建成智慧城市。

(选自《智慧城市的特征和“痛点”》,有删改)

材料二:

(选自《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重点是数据体系》,有删改)

材料三: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中国的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2012 年起,我国已有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城市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心,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尽管我国城镇化发展速度很快,但城镇化所带来的一系列城市问题如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交通阻塞、食品安全等凸显,部分地区“城市病”问题日益严峻,城市发展面临众多挑战。为解决城市发展难题,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智慧城市已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发展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了信息基础设施和技术支撑。

(选自《破解城市发展难题智慧城市开出一剂良“药”》,有删改)

材料四:

智慧城市建设在实践中面临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一是“有产无智”。一些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成为企业兜售设备的“竞标场”,加上产业发展冲动,盲目上马智慧城市项目。二是“有智无慧”。一些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局限在智能管控领域,既忽略了多部门联动的系统性,也忽略了政府与社会的协同性,不同部门的数据系统互不联通,存在“数据隔离”问题。三是“有慧无惠”。一些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与城市居民的需求脱节,没有真正服务于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智慧城市建设要进行冷静的思考、周密的规划,尽量避免产生负面效应。智慧城市建设既不能落入资本驱动的陷阱,也不能落入技术驱动的陷阱。要了解城市运行各方面、各领域的真正需求,保证智慧城市建设能够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建设绝不仅仅是购置一些冷冰冰的技术设备,而是要服务于人民群众。成功的智慧城市建设一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技术嵌入城市居民日常生活,推动城市居民广泛、有序地参与到城市发展中来,以此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实现整个城市包容性发展。

(选自《智慧城市建设须注重可持续和包容性》,有删改)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智慧城市建立在数字城市的基础之上,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致力于城市发展的智慧化,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方向。

B. 从形态上看,智慧城市是一个超复杂的巨系统,由多系统、多技术、多领域、多应用、多终端组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组合。

C. 从趋势上来看,智慧城市正在由原来的机械体逐渐向着富有生命力的个人进化,最终要形成一个共生、共治、共赢的体系。

D. 智慧城市建设一旦与城市居民的需求脱节,光有智慧城市建设,却不能惠及城市居民,就有违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理念。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智慧城市是未来城市的高级形态,具有智慧感知、反应、调控的能力,其发展一般需要经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智慧化四个阶段。

B. 智慧城市是一个超复杂的体系,融合了多种要素、多种体系,它的建设具有一体化的特点,规划、建设、运营、服务相互融合。

C. 智慧城市建设出现“有产无智”问题,主因是缺乏超前意识,信息技术设备更新换代速度快,没有超前意识难免购买过时的设备和产品。

D. 智慧城市建设如果只局限在智能管控领域,而忽略多部门联动的系统性、政府与社会的协同性,这样的城市建设只能算是“有智无慧”。

6. 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概括智慧城市建设的历史原因和一般原则。

【答案】4. C    5. C   

6. 历史原因:①城市发展带来诸多问题,亟须解决;②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了信息基础设施和技术支撑。

一般原则:①要能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②要有利于实现整个城市包容性发展。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智慧城市正在由原来的机械体逐渐向着富有生命力的个人进化,最终要形成一个共生、共治、共赢的体系”理解错误,从材料二“智慧城市知识图谱构成要素”可知,从趋势上看,智慧城市正在形成一个共生、共治、共赢的体系,最终由原来的机械体逐渐进化成生命体。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主因是缺乏超前意识,信息技术设备更新换代速度快,没有超前意识难免购买过时的设备和产品”分析错误,材料四说“有产无智”的原因是“一些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成为企业兜售设备的“竞标场”,加上产业发展冲动,盲目上马智慧城市项目”,可知这里的主要原因不是“缺乏超前意识,信息技术设备更新换代速度快,没有超前意识难免购买过时的设备和产品”,而是因为“产业发展冲动,盲目上马智慧城市项目”。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通过审读本题题干可知,本题的答题范围在材料三和材料四。

智慧城市建设的历史原因在材料三。依据材料三“尽管我国城镇化发展速度很快,但城镇化所带来的一系列城市问题如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交通阻塞、食品安全等凸显,部分地区‘城市病’问题日益严峻,城市发展面临众多挑战”可知,智慧城市建设的历史原因之一:城市发展带来诸多亟须解决的问题;依据材料三“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了信息基础设施和技术支撑”可知,智慧城市建设的第二个历史原因: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了信息基础设施和技术支撑。

智慧城市建设的一般原则在材料四。依据材料四最后一段的“智慧城市建设要进行冷静的思考、周密的规划,尽量避免产生负面效应。智慧城市建设既不能落入资本驱动的陷阱,也不能落入技术驱动的陷阱。要了解城市运行各方面、各领域的真正需求,保证智慧城市建设能够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可得出: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一一般原则;依据材料四最后一段的“智慧城市建设绝不仅仅是购置一些冷冰冰的技术设备,而是要服务于人民群众。成功的智慧城市建设一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技术嵌入城市居民日常生活,推动城市居民广泛、有序地参与到城市发展中来,以此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实现整个城市包容性发展”可得出:实现整个城市包容性发展这一一般原则。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红袍

刘泷

小镇小,但有个人的名气不小。

他叫孔远,总是笑眯眯的。下颔一丛恩格斯一样很绅士的胡子。面膛微红,恍若蒙古汉子酒后的酡颜。

孔远开一石屋,名曰无我斋。

奇人立世,总要有过人之处。孔远亦然,他有两绝。

一是雕艺,几乎无人匹敌。无我斋里,摆有他不肯脱手的石雕作品。一件是“甜蜜”。料子为普通巴林石,但他雕工高妙,化腐朽为神奇,居然出现动感的效果。玉样的蜂巢有蜂蜜溢出,有蜂蛹蠕动,有工蜂忙碌,六棱型的窝眼以及封口蜂唾构筑的凸凹,纵纵横横,形似、神似。竟然有真的蜜蜂嘤嘤飞来,徘徊、盘桓,又怏怏离去;一件是他用彩石构思的蜗牛巧雕,冠名“安居乐业”。无论是伏卧的枯黄菜叶,还是背着硬壳爬行的淡蓝蜗牛,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竟有一只真的淡白蜗牛不知从何处莫名其妙地爬来,和他制造的石头蜗牛做了十几天的伴,不肯离去。

相石,是孔远又一独家秘笈。

一次,他携朋友到一家新开业的石头城溜达。面对林林总总、千姿百态的巴林美石、奇石、彩石、图案石,巡视一遭后,他便指着一块面包大小的鸡血石悄悄说,这块石头的价钱绝对标错了,少一个“0”,应是6万元。

朋友不信,觉得那块鸡血石尽管有红艳血丝,但底子发乌,其貌不扬,标价6000元已经不菲,再说,店主又不是傻子。

孔远像变魔术一样从衣袋里拿出一沓百元钞票,摇了摇,对那守摊的女子说,丫头,请把这块石头给我包上。

女子便拿着钱去找老板。

不一会,一位衣冠楚楚的男士匆匆走来,一脸歉意地说:对不起,先生,这块石头的价钱标错了,不是6000元,而是6万元。实在不好意思,不好意思。

孔远得意地笑了。说,我说嘛,什么石头能逃过我的眼睛!

事后,朋友开玩笑说:那个老板是不是你的托儿啊?

孔远说,什么呀,我开石头店,是为赚钱,不练就一副火眼金睛,成吗?!

最让人叫绝的,是一次他在巴林鸡血石拍卖会上的表现。

各色美石、奇石的爱好者、收藏者、店家纷纷赶来,集聚一堂。

他们像鸭子一样,伸长了脖子,手持号牌,盯视着前台手持槌子的人,以及他面前摆放的一块并不出色的石头。

其石粗如男人拳头,长有尺许,表皮暗黄,浮现斑斓色泽,如同破晓之朦胧云层,算是一断藕样的璞玉。

然而,真是邪门了,众人都眼盯着这块石头,一副感觉良好、志在必得的架势。

随着百元、千元地往上加价,从起价10万元水涨船高到了20万元。终于,有人将价钱推到了25万元。立时,众人目瞪口呆,场内鸦雀无声。

此时,孔远却令人猝不及防地举起了号牌,沉稳而自信地说,我加3万元,28万元!

所有人都傻了。

人们面面相觑,纷纷摇头,说孔远这小子是不是疯了?

他却依然笑眯眯地端坐在那里。

时间一秒一秒流走,人们都像被孔远掌控了一样,大脑一片空白。但是,主持拍卖的人是冷静的,他倒读了秒数之后,一锤定音说,成交!

结果,孔远将买到的石头打磨、抛光之后,令所有爱石之人都瞪大了眼睛:石头几无瑕疵,它红艳欲滴,血色连成一片,宛若娇艳牡丹!其美艳、灵动、飘逸、妖娆,堪称千载难逢、举世无双。

这样,巴林鸡血石家族一个新石种——大红袍诞生了,和一种高贵的茶叶同名。

孔远锯其三分之一,就卖了90万元,其余的一部分有人出200万元,他坚决地摇了摇头,说什么也不卖了。

这之后,孔远心无飞扬之波,面无得意之色,依然该干嘛干嘛,盘桓于无我斋,雕石、把玩。

前年,家乡铜台沟村书记找到他,说要搞脱贫攻坚移民搬迁。孔远说好事啊!铜台沟是地震带,1976年唐山地震,这里就裂了一条长长的大口子。咱们选个新址,建新村,建高楼!

书记叹口气,说,上面拨款有数,别说建高楼,建新村都不够!

孔远说,建设家乡,义不容辞。这事,我来想辙儿!

他把那段大红袍卖了,300万元。

全部捐给了村里。

楼的形状是按那段藕样的大红袍设计的,殷红的颜色,书行楷体三字:“大红袍”。

(有删节)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面膛微红,恍若蒙古汉子酒后的酡颜”运用了肖像描写和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孔远作为雕艺和相石人的特征。

B. 孔远给开的石屋命名“无我斋”,这个名字意味深长,既体现出主人公的思想境界,也为下文孔远为建新村而捐出大红袍作充分铺垫。

C. 孔远“无我斋”中不肯脱手的两件雕艺——“甜蜜”和“安居乐业”,不仅表现了孔远雕刻水平高超,其命名也寄寓了孔远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D. 文章两次写到孔远笑眯眯的,开头描写重在呈现孔远的外貌特征,在拍卖会上的描写则侧重于表现孔远沉稳自信的心理状态,表现出他作为拥有“相石”绝技的小镇奇人的从容气度。

8. 家乡铜台沟村书记找到他,说要搞脱贫攻坚移民搬迁。这个情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 小说结尾用“大红袍”给楼命名,有什么深刻含意?

【答案】7. A    8. ①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引出下文孔远为了家乡建设毅然卖掉鸡血奇石“大红袍”捐给村民建新房的情节。②丰富了人物形象。孔远不仅雕艺和相石水平高,这一情节展现了他还具有急公好义、大公无私的高尚品格。③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使小说具有时代气息。   

9. ①楼的形状是按那段藕样的大红袍设计的,颜色殷红,用“大红袍”命名楼的名字,是对巴林鸡血石家族一个新石种——大红袍的纪念;②赞扬孔远有着茶中名品、玉中美玉大红袍一样高贵的品格;③是对大红袍的主人孔远的感激,感激他对建设家乡做出的巨大贡献,表达人们对这种无私奉献精神的铭记歌咏。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A.运用了“比喻手法”错误,此处的“恍若蒙古汉子酒后的酡颜”,不是比喻,而是同类相比。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从故事情节发展的角度来看,写家乡铜台沟村书记找到他,说要搞脱贫攻坚移民搬迁这一情节引出了后文孔远为了家乡建设,毅然卖掉鸡血奇石“大红袍”,将钱捐给村民建新房的情节,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从塑造人物形象的角度来看,前文说到孔远只卖掉了大红袍的三分之一,其余的一部分有人出200万元,他坚决地摇了摇头,说什么也不卖了,但家乡铜台沟村书记找到他,说要搞脱贫攻坚移民搬迁时,孔远把剩余的大红袍卖了捐钱给村里,从而可以看出孔远的高贵品质,丰富了主人公顾全大局、大公无私的形象;

从揭示小说主题的角度来看,家乡铜台沟村书记找到他,说要搞脱贫攻坚移民搬迁这一情节也和时代联系起来,使小说富有时代气息,丰富了小说的内涵,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小说的结尾写到“楼的形状是按那段藕样的大红袍设计的,殷红的颜色,书行楷体三字:‘大红袍’”,因为这些楼是用孔远卖掉大红袍的钱建成的,形状和颜色都是按照大红袍设计的,并且命名“大红袍”,首先是对巴林鸡血石家族一个新石种——大红袍的纪念;

同时,用“大红袍”给楼命名,也写出大红袍的主人孔远为家乡建设所做出的贡献,是对孔远的奉献精神的一种赞美和感激;赞扬孔远顾全大局、急公好义的精神品质,歌颂他有着茶中名品、玉中美玉大红袍一样高贵的奉献精神。用“大红袍”给楼命名,刻画了人物高尚的形象,同时也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邹智,字汝愚,合州人。年十二能文。家贫,读书焚木叶继晷者三年,举成化二十二年乡试第一。

时帝益倦于政,而万安、刘吉、尹直居政府,智愤之。道出三原,谒致仕尚书王恕,慨然曰:“治天下,在进君子退小人。方今小人在位,毒痡四海,而公顾屏弃田里。智此行非干科名,欲上书天子,矫世变俗,拯斯民于涂炭耳。”恕奇其言,笑而不答。明年登进士,改庶吉士,遂上疏曰:“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陛下岂不欲推诚待物哉?”疏入,不报。

智既慷慨负奇,其时御史汤鼐、中书舍人吉人、进士李文祥亦并负意气,智皆与之善。因相与品核公卿,裁量人物。未几,孝宗嗣位,弊政多所更。智喜,以为其志且得行,复上书曰:“少师安持禄怙宠,少保吉附下罔上,太子少保直挟诈怀奸,世之小人也。陛下留之,则君德必不就,朝政必不修,此弊所当革者也。致仕尚书王恕忠亮可任大事,尚书王竑刚毅可寝大奸,都御史彭韶方正可决大疑,世之君子也。”帝得疏,颔之。居无何,安、直相继罢斥。而吉任寄如故,衔智刺骨。

鼐常朝当侍班,智告之曰:“祖宗盛时,御史侍班,得面陈政务得失,立取进止。自后惟退而具疏,君幸值维新之日,盍仿先朝故事行之。”及恕赴召至京,智往谒曰:“后世人臣不获时见天子,故事多苟且。愿公且勿受官,先请朝见,取时政不善者历陈之,力请除革,而后拜命,庶其有济。若先受官,无复见天子之日矣。”鼐与恕亦未能用其言。

会刘概狱起,吉使其党魏璋入智名,遂下诏狱。智身亲三木,仅属喘息,慷慨对簿曰:“智见经筵以寒暑辍讲,午朝以细事塞责,纪纲废驰,风俗浮薄,生民憔悴,边备空虚,私窃以为忧。与鼐等往来论议诚有之,不知其他。”谳者承吉意,竟谪广东石城。

智至广东,总督秦纮檄召修书。弘治四年十月得疾遽卒,年二十有六。天启初,追谥忠介。

(选自《明史·邹智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B. 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C. 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D. 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1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乡试,指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县城举行的考试,因考期在八月,故又称为秋试、秋闱。

B. 侍班,指古代臣下轮流在宫内或行在所随侍君主,记事、记注起居或处理其他事宜,即“入直”。

C. 三木,桎、梏、拲合称“三木”,可以枷在犯人颈、手、足三处的刑具,因为是木制的,所以称为三木。

D. 对簿,指受审问。簿,狱辞的文书,相当于现在的诉状。在古代审讯时,依据状文核对事实,故称对簿。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邹智生性耿直。他路过三原,拜见退休尚书王恕,为王恕的遭遇打抱不平,并表达了上书天子的意愿,王恕没有发表什么意见。

B. 邹智嫉恶如仇。万安、刘吉、尹直把持朝政,他十分愤恨,等到孝宗即位时,便对此三人进行弹劾,后来刘吉被罢免,所以对邹智怀恨在心。

C. 邹智向皇帝推荐王恕,等到王恕受诏进京后,又建议王恕先拜见皇帝陈述弊政,后接受官职,否则难以再见到天子。

D. 邹智与御史汤鼐意气相投,关系友善,他们经常在一起品评人物,理论朝纲与民生。但后来他品评过的少保刘吉指使同党魏璋构陷,邹智入狱。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智此行非干科名,欲上书天子,矫世变俗,拯斯民于涂炭耳。

(2)自后惟退而具疏,君幸值维新之日,盍仿先朝故事行之。

【答案】10. D    11. A    12. B   

13. (1)我此行并不是为了求取科举功名,是想上书天子,改变风俗,将人民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罢了。

(2)到后来只有等到退朝后写奏章来陈述,你有幸遇到朝廷革新的时候,何不效仿先朝旧例行事。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陛下”“辅臣”“事”“殊恩”“人”“事”“中旨”“小人”“柄”,虚词“于”“亦”“矣”“其”“之”“而”“也”,“陛下”作“于辅臣”的主语,意思是“陛下对于辅臣”,意思独立,结构完整,其后断开,排除AC两项;“进退”意思是“升降……的职位”,“一人”作“进退”的宾语,意思是“升降一个人的职位”,为完整的动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且“进退一人”与“处分一事”结构相同,排除B项;再结合本句意思:陛下对于辅臣,每当遇到政事必定同他们商议,并对他们施以隆重的礼遇和特殊的恩惠,也可以说很信任了。然而遇到升降一个人的职位,或是处理一件事,往往直接由宫廷发出诏谕,使一二个小人暗中掌握其权柄,这实际上是对辅臣既任用他而又怀疑他。句子可以断开为: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故选D。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A项,“乡试,指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县城举行的考试”说法错误,乡试,指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考试。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后来刘吉被罢免”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倒数第四段最后,原文为“安、直相继罢斥。而吉任寄如故”,应该是万安、尹直被罢免。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干”,求取;“欲”,想,想要;“矫”,改变;“矫世变俗”,改变风俗;“拯”,拯救;“涂炭”,指水深火热之中;“耳”,罢了;“拯斯民于涂炭”,介词结构后置句,将人民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2)中的“惟”,只有;“退”,退朝;“具疏”,写奏章;“自后惟退而具疏”,到后来只有等到退朝后写奏章来陈述;“值”,遇到;“维新之日”,指朝廷革新的时候;“盍”,何不,为什么不;“仿”,效仿;“故事”,旧例;“盍仿先朝故事行之”,何不效仿先朝旧例行事。

参考译文:

邹智,字汝愚,合州人。十二岁能写文章。家境贫穷,他利用烧树枝树叶发出的火光,夜以继日地读书三年。成化二十二年(1486),乡试中获第一名。

当时明宪宗愈加懒理朝政,而万安、刘吉、尹直位居内阁权力机构,邹智十分愤恨。途经三原时,求见辞官返乡的尚书王恕,感慨地说:“要想治理好天下,在于任用君子斥退小人。当今小人在位,祸害天下,而您却被屏弃乡村。我此行并不是为了求取科举功名,是想上书天子,改变风俗,将人民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罢了。”王恕认为他说的话不寻常,笑笑没有应声。第二年邹智考中进士,任庶吉士,邹智于是上疏道:“陛下对于辅臣,每当遇到政事必定同他们商议,并对他们施以隆重的礼遇和特殊的恩惠,也可以说很信任了。然而遇到升降一个人的职位,或是处理一件事,往往直接由宫廷发出诏谕,使一二个小人暗中掌握其权柄,这实际上是对辅臣既任用他而又怀疑他。陛下难道不想推诚布公地待人吗?”奏章送呈皇帝,皇帝不给答复。

邹智刚直不阿,胸怀奇志,当时御史汤鼐、中书舍人吉人、进士李文祥也都意见相投,邹智同他们关系都不错。他们在一起品评朝臣,议论人物。不久,明孝宗即位,对以往的弊政多有改革。邹智很高兴,认为自己的计划将能实行,又上书说:“少师万安恃位取宠,少保刘吉对上欺骗对下附和,太子少保尹直心怀奸诈,都是些世上的小人。陛下留用他们,那么君王的德行必不完善,朝政必定整治不好,此弊病是应当革除的。退休尚书王恕忠诚,可以担当重任,尚书王竑刚强果断,可以止息大奸之谋,都御史彭韶端平正直,可以决断大政方针,他们是世间的君子。”皇帝看完奏疏,点头表示赞赏。过了不久,万安、尹直相继被罢免。而刘吉仍居旧职,他对邹智恨之入骨。

汤鼐经常在朝廷值班,邹智告诉汤鼐说:“先世兴盛,御史值班,得当面向皇帝陈述朝政的得失情况,皇帝即刻决定是采用或是禁止。到后来只有等到退朝后写奏章来陈述,你有幸遇到朝廷革新的时候,何不效仿先朝旧例行事。”等到王恕接诏到了京城,邹智前去拜见王恕说:“后世做臣子的没有机会见到天子,因此处理政事大都马虎草率,希望您暂且不接受官职,先请求朝见皇帝,将时政治理不善的一些情况一一向皇帝陈述,极力要求革除,然后再接受官职,这样就可能于政事有所益。如果先接受官职,就再没有见天子的日子了。”汤鼐与王恕也未能采用他的建议。

时逢审理刘概的案子,刘吉指使同党魏璋把邹智名字牵涉进去,邹智被捕关进诏狱,颈、手、足上都套上刑具,仅能呼吸,邹智在接受审问时,慷慨激昂地回答:“我见御前讲席在寒暑间停止讲习,午朝以皮毛小事敷衍塞责,朝政纲纪毁坏,风俗轻浮,人民生活困苦,边境防备空虚,我暗自为此担忧,与汤鼐等来往时议论这些情况确实是有的,其他什么就不知道了。”议罪的官员承奉刘吉的意图,最终将邹智贬到广东石城。

邹智到了广东,总督秦纮发文召他撰写有关著作。弘治四年(1491)十月得病突然去世,年仅二十六岁。天启初年,追赠谥号“忠介”。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病后登快哉亭

贺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程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释】①快哉亭:位于今徐州东南。本诗是诗人任职于徐州,病愈后登快哉亭有感之作。②黄华:菊花。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以雨后鸣蝉起兴,点明乡愁的主旨。“得意”二字,以蝉之“得意”反衬自己的失意,既写出了蝉鸣的神态,又微露了诗人的欣羡之情。

B. 颔联言近旨远,字面上只写了病后,却透露出病前和病中的消息;字面上只写了梦后,实则暗示出曾有数次的思乡梦。

C. 颈联虚写,乌鸦带引斜阳光芒投进古寺,小草带引野外景色进入荒城,一“带”一“将”,景色融合自然。

D. 尾联“秋风发上生”几字,不仅意指鬓发斑白,而且秋风萧萧,又给人以冷的感觉。用语新颖奇警,不落陈腐。

15. 同是以多病之身登高望远,本诗与杜甫的《登高》相比,在意境营造和章法结构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1)意境营造:①本诗以清蝉、斜阳、暮鸦、衰草、秋风为主要意象,营造出凄清萧瑟的意境;②杜诗以急风、高天、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为主要意象,营造出雄阔苍凉的意境。(2)章法结构:①本诗一、三联写景,二、四联抒情,两者穿插交错,景情转换灵动自然;②杜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由景及情,层次清晰。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

C项,“颈联虚写”错。颈联从上文的忆想回到现实,是实写。鸦投古刹,是黄昏时万物栖息的典型景象;而落日斜晖,也是作者的所见之景。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意象意境及诗歌结构的能力。

本诗一开首以雨后蝉鸣起兴。秋高气爽,雨过天晴,再加病愈登亭,十分畅快。连枝上的蝉也仿佛有所领略而在欢快地鸣叫。二句由“听”转向“见”:秋雨新洗,值此黄昏之际,行人渐少,尘土不扬,那通往故乡的道路显得分外清晰。这一句在眺望中透露出诗人的心事:怀乡情重,思归心切,不曾有一日忘怀。本诗意象众多,首联写清蝉、颈联写斜阳、暮鸦、衰草,尾联写秋风,这些意象营造出凄清萧瑟的意境。杜诗首联写急风、高天,颔联写无边落木、不尽长江,这些意象营造出雄浑苍凉的意境。从章法结构上来讲:两者都是写景加抒情,但是安排的位置不同,本诗首联颈联写景,颈联尾联抒情,两者穿插交错,景情转换灵动自然,不呆板拘滞;杜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由景及情,先写景后抒情,采用惯常方式,层次清晰。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与司马迁《报任安书》中“虽万被戮,岂有悔哉”两句表达的意思相同。

(2)《离骚》中,屈原批评世俗之人投机取巧、毫无原则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狂风停止之后云层变得墨黑,天色马上暗下来,引出下文屋破又遭连夜雨的境况。

(4)《观刈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收割过程中妇女儿童都来送饭送水,侧面描写出农民的繁忙辛苦。

(5)《诗经·卫风·氓》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是女子宽慰“氓”的言语,“______________”一句,则允诺了最终的婚期。

(6)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从声音和颜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虽九死其犹未悔    ②. 固时俗之工巧兮    ③. 偭规矩而改错    ④. 俄顷风定云墨色    ⑤. 秋天漠漠向昏黑    ⑥. 妇姑荷箪食    ⑦. 童稚携壶浆    ⑧. 将子无怒    ⑨. 秋以为期    ⑩. 角声满天秋色里    ⑪. 塞上燕脂凝夜紫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考生要注意下列字词的书写:“犹”“固”“偭”“俄顷”“箪”“携”“凝”。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的态度,第一时间公布诊疗方案和防控方案,毫无保留同各方分享防控和救治经验,尽己所能为国际社会提供援助。

①中国向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和出口防疫物资,以实际行动帮助挽救了成千上万的全球人生命。中国同世界各国携手合作、          难关。“中国科学家在这场全球范围的疫情应对中作出突出贡献,世界不少新冠患者因中国提供的治疗方案而          。那些反华声音显得与现实格格不入。”《柳叶刀》主编理查德·霍顿撰文指出,“②美国将疫情归咎于中国的根本企图是想重写历史,以掩饰自己在疫情应对时的失败表现。”③这样的尖锐批评,直指美国一些政客为了一己私利,不惜漠视生命、蔑视科学,以不负责任甚至极其危险的言行,传播“政治病毒”。谎言和欺骗战胜不了新冠病毒。“甩锅”推责,         害己。④近期美国《时代》周刊封面显示美国因疫情而死亡的人数再攀新高。奉劝美国一些政客,听一听国际社会的正义之声,纠正造谣抹黑、转嫁责任、自私自利的错误做法,停止违反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的单边制裁,          ,做国际社会团结抗疫的支持者,而不是绊脚石。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共度   起死回生   以致   改辕易辙

B. 共度   起死回生   以至   扬汤止沸

C. 共渡   枯木逢春   以至   扬汤止沸

D. 共渡   枯木逢春   以致   改辕易辙

18. 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中国为全球抗疫贡献智慧和力量,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美国一些政客对中国泼脏水,无论怎样包装都是谎言和欺骗。

B. 中国为全球抗疫贡献力量和智慧,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美国一些政客对中国泼脏水,无论怎样包装都是谎言和欺骗。

C. 美国一些政客对中国泼脏水,无论怎样包装都是谎言和欺骗;中国为全球抗疫贡献智慧和力量,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D. 美国一些政客对中国泼脏水,无论怎样包装都是谎言和欺骗;中国为全球抗疫贡献力量和智慧,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19. 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四个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中国向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和出口防疫物资,以实际行动帮助挽救了成千上万的全球人生命。

B. 美国将疫情归咎于中国的根本企图是想重写历史,以掩饰自己在疫情应对时的失败表现。

C. 这样的尖锐批评,直指美国一些政客为了一己私利,不惜漠视生命、蔑视科学,以不负责任甚至极其危险的言行,传播“政治病毒”。

D. 近期美国《时代》周刊封面显示美国因疫情而死亡的人数再攀新高。

【答案】17. D    18. A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度过”的搭配对象为时间,“渡过”的搭配对象为空间和难关。对象是“难关”,所以应选“共渡”。

第二空:“起死回生”形容医术高明。“枯木逢春”比喻垂危的病人或事物重新获得生机。对象是“新冠患者”,应选“枯木逢春”。

第三空:“以致”表示下文是上述的原因所造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以至”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或表示由于上述情况而产生的结果。和“害己”搭配,应选“以致”。

第四空:“改辕易辙”比喻改变原来的态度和做法。“扬扬止沸”比喻办法不彻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语境为让美国改变错误做法,应选用“改辕易辙”。故选D。

【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此处为全文总起句,下文先说中国做法,再说美国政客的做法。所以排除CD两项;

第二段先说中国“公布诊疗方案和防控方案”“分享防控和救治经验”,是贡献“智慧”;中国对国际社会的援助,是贡献“力量”。排除B项。故选A。

【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成千上万的全球人”错误,语序不当,应改为“全球成千上万人的生命”。

B.成分赘余。“企图”与“想”重复,去掉“想”。

C.“直指美国一些政客为了一己私利,不惜漠视生命、蔑视科学,以不负责任甚至极其危险的言行,传播‘政治病毒’”错误,成分残缺,在句末加“的行径”。故选D。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为什么在寒冬时节,人容易抑郁呢?心理学研究发现,①_____.因为光照直接影响了人体内血清素和褪黑素的分泌,而这两种物质又直接影响了人的情绪状态,一方面,人体分泌的血清素是天然的情绪调节剂,可以让人的情绪更平和。冬天日照不足,②____ ,导致情绪状态不佳:另一方面,由大脑松果体分泌的褪黑素可促进睡眠。褪黑素白天分泌少,夜晚分泌多。冬季昼短夜长,褪黑素分泌增多,容易让人昏昏欲睡。专家提醒,每天在阳光下坚持至少15分钟的散步,有助于血清素的分泌,让人心情愉悦,同时③_____,不易产生困倦感。

【答案】①. (抑郁)情绪与光照有关
    ②. 血清素分泌不足
    ③. 减少褪黑素的分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能力。

第一空,由下句“因为光照直接影响了人体内血清素和褪黑素的分泌,而这两种物质又直接影响了人的情绪状态”可知,光照影响人的情绪,所以此处应该填写“情绪与光照有关”。

第二空,由上文“人体分泌的血清素是天然的情绪调节剂,可以让人的情绪更平和”可知,血清素能让人的情绪更平和,所以当冬天日照不足时,导致情绪状态不佳的原因是“血清素分泌不足”,所以此处应该填写“血清素分泌不足”。

第三空,由上文“冬季昼短夜长,褪黑素分泌增多,容易让人昏昏欲睡”可知,褪黑素容易让人睡觉,结合下句“不易产生困倦感”可知,是和“褪黑素”有关,所以每天在阳光下坚持至少15分钟的散步,有助于血清素的分泌的同时,也可以减少褪黑素的分泌,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减少褪黑素的分泌”。

四、写作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今天是一个万物互联的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伴随互联网蓬勃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00后”从小生长在网络世界里,可以说是“网络原住民”。相对而言,年长者则是“网络移民”,尤其是出生在上个世纪50年代之前的人,他们大都因难以适应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而举步维艰。怎样才能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让他们也享受到网络带来的便利呢?

电视台“青年说”栏目正在征集演讲话题和青年演讲者,请你就上述话题写一篇文章,准备登台演讲。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

数字时代,与您同行

各位观众: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数字时代,与您同行”。

为解决老年人扫码难、就医难、购物难、办事难的问题,我们建议政府部门、行业窗口、志愿组织、智能产业、基层社区、家庭成员、老年朋友、全体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帮助老年朋友迈过“数字鸿沟”,共迎共创共享美好数字生活。

网络技术高速发展,数字应用快速崛起,人们的衣、食、住、行,被一部方寸大小的智能手机便捷、高效安排。而因为不会用、不敢用、不想用、不能用,让老年人扫码难、就医难、购物难、办事难……帮助老年人迈过“数字鸿沟”,需要社会通力合作。对此,需要各方协作。

政府部门统筹推进,精准施策。建议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将老年友好理念纳入和谐宜居之都建设规划;加快制定法律法规,保护老年人在使用智能技术中的合法权益;优化电子政务服务应用,保障老年人基本公共服务需要。

行业窗口优化服务,绿色通行。车站、机场、公园、银行、医院、商场等公共场所,提供必要的信息引导和人工帮扶;建立“无码绿色通道”,采取替代措施;保留现金支付及线下办理渠道,改善“面对面”服务。

志愿组织积极参与,智能帮扶。开展老年人信息化培训志愿活动,做好数字化“扫盲”,以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善意,体恤助力老年人融入智慧生活;组织闲置手机捐赠活动,让爱心通过手机传递给有需要的贫困老人。

智能产业创新研发,智能适老。积极参与智能产品适老化改造,开发符合老年人使用特点的大屏幕、大音量手机和大字体、简易化的操作系统;主动开展互联网适老化改造,提供“关怀模式”“长辈模式”的服务应用。

基层社区聚焦需求,邻里互助。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的高频需求,组织、引导和便利各类社会力量进社区,解决老年人无法获得线上服务的困难;增进邻里和谐,多去看看身边的高龄、空巢、独居老年人,提供必要的生活帮助。

家庭成员寓教于乐,孝心相随。昨天父母为我们的成长倾注了深情厚爱,今天让我们耐心地带他们网络冲浪;教爸爸妈妈玩个小游戏,让父母和智能世界愉快相处;给不在身边的爷爷奶奶发发照片、连连视频,让他们更加幸福、更加快乐。

老年朋友积极融入,终身学习。老年人经历了岁月洗礼,积累了丰富经验,仍然可以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如今有社会的支持协助,定能轻松跨越数字门槛,愿老年朋友青松不老、古枫吐艳,继续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

全体市民孝老爱亲,共创美好。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尊重老年人在“快时代”背景下保留“慢速度”的权利,就是尊重未来的我们。在数字时代的新征程上,让我们打破“数字鸿沟”,与老年人共迎共创共享美好数字生活。

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

【解析】本题考查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

本题由两部分组成,一为话题材料,二为写作任务。首先解读材料,明确话题中心:“00后”从小生长在网络世界里,可以说是“网络原住民”;但老年人大都因难以适应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而举步维艰。

然后解读写做任务:主题的限制——必须围绕“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来写;写作格式的限制——演讲稿格式。

在写作中需联系生活实际,融入个人的认识与思考,提出可行的建议与举措,不可泛泛而谈。供参考的措施:国家立法保障老年人权益;政府加强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能力列为老年教育的重点内容,通过体验学习、尝试应用、经验交流、互助帮扶等,引导老年人了解新事物、体验新科技,积极融入智慧社会;社会各类教育机构积极研发针对老年人全媒体课程体系及app 软件,通过老年大学(学校)、养老服务机构、社区教育机构等,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帮助老年人提高运用智能技术的能力和水平;学校加强有关“尊老”的传统美德教育;家庭成员应对老年人给予更多的关心、爱护和耐心,帮助老年人融入数字化生活……

【立意】

1.学会理解和关爱,从“我”做起,鼓励和帮助老人掌握简单的信息技术;

2.倡议政府相关部门,做好舆论引导和政策扶助等工作;   

3.呼吁社会各界或相关行业,关注弱势群体,提供人性化关爱服务;   

4.反思技术进步带来的社会问题,探讨科技发展与人文关怀的协调性。

5.科技发展不应将老年人排斥在外;

6.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也是尽孝道;

7.让老人感到“幸福”才是真正的社会进步。

【素材】

1. 一是保留传统的纸质凭证。比如不会扫码或不方便扫码的老年人,可由社区、医院提供纸质证明,车站、文体场馆保留车票、门票等传统的纸质凭证,扩大身份证件、社保卡、老年卡、医保电子凭证等证件通用范围。二是专设老年人服务通道。主要是设立无健康码通道,以及各类生活服务优化老年人绿色通道等。三是保留人工服务。让窗口服务、电话专线、引导人员能够更好帮助老年人,一些场所要保留传统办事方式,比如消费场所要支持现金和银行卡支付,社保、民政、电信缴费等也要保留线下办理渠道。

2.值“数字鸿沟”,是政治话题,政治就是众人之事;《摆谱人》公众号是技术号,摆谱人今天写“数字鸿沟”,算是涉足政治技术学。先来看看数字鸿沟的定义,这可不是摆谱人原创的,摆谱人只是科普一下;鸿沟,是中国的祖先发明挖掘的,位于古代荥阳成皋一带,今河南省郑州荥阳,鸿沟的别名也叫“楚河汉界”,就是中国象棋的棋盘上中间那条河头。数字鸿沟也称为信息鸿沟,意思是由于有了数字技术,产生了一条鸿沟,使两边的人了解使用数字技术能力不同,获得的利益就不均等。摆谱人的职业参与了挖掘这条鸿沟,算是“原罪人”,但也一直在做缩小鸿沟的工作,写本文也是在“赎罪”,在《摆谱人》公众号呼吁、努力进行填小(填平是不可能的)数字鸿沟的实践工作。

3.老年人遇到的数字鸿沟,很大一部分是使用智能手机的问题,或者是智能手机上的应用问题,政府有关部门已经开展相关工作。举个例子:内蒙古赤峰举办离退休干部5G、智能手机应用科普讲座。内蒙古赤峰市委老干部局举办了离退休干部“5G智能手机应用科普讲座”。离退休干部和老年大学学员等150余人聆听讲座。从全球电信发展史、5G的作用与意义、中国在5G领域的优势与挑战,5G世界的奥妙与前景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对智能手机使用技巧和常用APP使用常识等做了专题辅导,并为老同志们进行了现场答疑和操作演示,手把手地帮助老同志进行操作演练。老同志们不仅详细了解了5G最新知识,还提高了手机扫码支付、手机APP的使用能力,可以较为轻松地使用智能手机出门办事。老人家也要不断转变思维观念,主动适应5G新技术应用对生活和感知带来的变化,做与时俱进的时代老人。老年大学不单只是练书法学跳舞讲养生,还要聚焦老同志安全使用智能手机开设相关课程,填平数字鸿沟,为老年人提供更加贴心的服务,让广大老年人更好地适应并融入智慧社会,共享社会便利。


文章转载自(直接来源):

本文由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整理,转载注明出处。

投稿:1224355909@qq.com 商务合作:QQ1224355909


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初中试题库大(stkuda)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文试题与作文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