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江苏省如东县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学情检测高 二 语 文(教师版)

设为星标!语文试题仓库!应有尽有!最新高考试题作文高中试题小学试题作文初中试题作文中考试题作文!关注本号可每天收到各种资料。点上面蓝色文语文试题与作文关注。


‍‍‍2021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专辑8月出炉,买买买!

高考第一品牌语文月刊代码46-88每月一本定价12元。其中每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点评专辑、12月最新高考分类练习专辑、4月最高高考冲刺AB卷二套题等为高考必备!咨询微信160170248,手机13602424805

 语文月刊2021年8月高考作文专刊目录

海量免费试题,请关注1语文试题汇编2020年6.1-7.7全部语文试题  2.试题汇编2020.5.1-5.31  3.试题汇编2020.4.1-4.30  4.试题汇编2020.3.1-3.31  5.初中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6.小学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如东县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学情检测

高 二 语 文(教师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是个注重和谐、和睦的民族,中国文化自古“贵和”。孔子明确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而不同”的理论思考首先在于强调和睦相处,“和”的起点在于“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和为贵。其次,其强调只有以“不同”为前提,始终保持个体间、民族间、国家间的差异,“和”才具有真正的内涵和意义。人们因为“不同”,才需交流、认同;唯有和谐,才能沟通,以善意回应善意,互利才能归于双方。再次,强调“和”的本义并非绝对的同一,凡事必缘理而不径绝,“和”也是有原则的。《礼记·中庸》倡导“和而不流”,就是强调与人相和而不随波逐流、同流合污。最后,在“不同”下求“和”道,即用中庸之道来防止冲突和斗争激化,促成矛盾的转化和解决,使各方达到协调与均衡。

儒家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作为中华文化之精粹,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绵延五千年,固然有着众多原因,但不得不说“和而不同”的精神是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和而不同”思想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是汉民族不断与其他少数民族融合的结果。中华民族经过多次迁徙、融合,在保持各民族丰富多样性的前提下结成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中华民族这种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正是“和而不同”精神的典型体现。同样,“和而不同”思想也是作为中华民族主体的汉族不断发展壮大的文化动因。汉族在历史进程中的每一次发展都离不开与其他民族的交汇融合,正是“和而不同”的精神,促进了今天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华大家庭的形成和发展。“和而不同”思想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中华文化是在不断的民族融合过程中被创造出来的。秦汉帝国建立后,以华夏文化为主体加速吸收、融合、同化周边少数民族的文化成果,最后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延续至今的中华文化。

(摘编自黎昕《儒家“和而不同”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材料二:

汉唐以后,与世界文化交流增多,中国文化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各种外来文化,在保持自身文化内核的基础上,不断吸收、融合外来文化,进一步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和而不同”思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当今时代,儒家的“和而不同”思想无论对中国还是对世界都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坚持“和而不同”将有助于人们正确看待和处理不同国家、民族、宗教、文明之间的关系,为世界文化共存、避免战争、取长补短、互相促进提供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坚持“和而不同”将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坚持“和而不同”还将有利于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面对一个多元并存、差异显著的社会,只有坚持“和而不同”,全体人民才能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世界万千群类也才能维系至天长地久。

(摘编自常亮《在交流、碰撞与融合中发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文化“贵和”,中华民族注重和谐,是因为中国人自古就遵从孔子提出的“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

B.“和而不同”必须有“不同”的存在,因为“不同”,人们才需要交流、认同,“和”才具有真正的内涵和意义。

C.以“中庸之道”来防止冲突和斗争激化,能够化解矛盾,使各方达到协调与均衡,从而实现目标和利益的一致。

D.“和而不同”思想促进了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家庭的形成和发展,是汉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动因。

答案:B(A.“是因为中国人自古就遵从孔子提出的‘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强加因果。C.“从而实现目标和利益的一致”于文无据。D.“是汉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动因”,言过其实,文章只是说“‘和而不同’思想也是作为……的文化动因”)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则材料分别论述了“和而不同”的内涵,“和而不同”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在当今时代的现实意义,层次清晰。

B.材料一中,作者举《礼记·中庸》倡导“和而不流”为例,是为了证明“和”,强调和睦相处,“和”的本义并非绝对的同一。

C.材料一第二段在论述时先提出总论点,具体论证时既有理论论证,又有事实论证,符合人们的认知过程和思维习惯。

D.材料二既写了“和而不同”在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意义,也写了其对国家、社会的意义,体现了作者思维的严密。

答案:B(文章列举《礼记·中庸》倡导“和而不流”的例子,只是为了证明“和”的本义并非绝对的同一,不是“为了证明‘和’,强调和睦相处”)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体现“和而不同”所蕴含的哲理的一项是(3分)

A.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

B.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鲁迅《拿来主义》)

C.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

D.不以先进略后生,不以上官卑下吏。(王安石《谢王司封启》)

答案:D(“不以先进略后进,不以上官卑下吏”强调的是不倨傲,不自骄,平等待人。先进:前辈。略:忽略。后生:后辈。卑:看不起。)

4.请简要概括“和而不同”中“和”的内涵。(4分)

答案:①凡事以和为贵,强调和睦相处;②“和”要以“不同”为前提,始终保持个体、民族、国家之间的差异;③“和”的本义不是绝对的同一,“和”也要讲原则;④“和”要用中庸之道防止冲突和斗争激化。(每点1分)

5.请结合材料,简述“和而不同”思想的重要意义。(6分)

答案:①“和而不同”思想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②“和而不同”思想是汉族不断发展壮大的文化动因;

③“和而不同”思想有助于正确看待和处理不同国家、民族、宗教、文明之间的关系;

④“和而不同”思想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⑤“和而不同”思想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在保持自身文化内核的基础上,不断吸收、融合外来文化,进一步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初   雪

路翎

司机刘强和他的助手王德贵所在的汽车连,奉命从前线附近的地区往后方运送一批朝鲜老百姓。这些朝鲜人在敌人的炮火射程内顽强地生活了好久了,他们是因为紧急的军事情况而疏散的。刘强和王德贵的车子排在最后一辆开出,因为他们这一车全是年老的和年轻的妇女,带着一群孩子和很多的零碎东西。在十一月末的严寒的黄昏里,天色很快地黑下来了,前沿的炮声激烈起来了,山谷里震荡着一阵阵巨大的、单调的回声。妇女们的这些零碎的日用的东西,引起刘强许多感触。一九三七年,日本侵略者来到他家乡上海附近的时候,他的母亲和姐姐带着她们的篮子、罐子、大包小包爬上一辆拥挤的汽车,那时候他才十七岁,他讨厌这些破旧的东西,觉得它们没有价值,但是妇女们绝不肯丢掉它们。那时候他还不懂得在那些残酷的年代里人民生活的艰难。朝鲜妇女们的这些旧包裹,这些帘子、草席,这些盆子罐子,在他心里唤起了温暖的感情。这些东西仿佛在对他讲述着艰苦和贫穷,讲述着妇女们一两年来在炮火下的流血奋斗。放到车子上去的任何一件小东西,都叫他觉得这是对敌人的一个胜利。车上装得差不多了,他却继续在那里一件一件地往上搬着。看着这种情形,年轻的助手王德贵有些焦急了。

“不行啦,再耽搁咱们要赶不过去啦。”

“行!”刘强决然地大声说,接着他用愉快的鼓动的口气说,“来吧,小王,想个办法替这位阿妈尼把背夹绑在车子后边……这样那两床炕席也放得下啦。”

“这破炕席有什么用呀!”

“老百姓过日子什么都有用的,——哪怕是破炕席,能丢在这里叫敌人一炮打掉么?”

他的愉快而活泼的声音忽然变得严厉了,并且那闪耀的眼光向着王德贵瞪了一眼。从来不发脾气的刘强,个性其实是非常刚强的。王德贵本来想说“叫炮打掉的东西多呢!”可是说不出口了。

终于把所有的比较大的东西都安置好了。助手王德贵已经跑去发动了马达,他担心着,迟了公路上车多,赶不过封锁线。听见马达声,刘强就很沉重地向着司机台走去了,但走了几步又停下来,因为听见了车上面传出来一个婴儿的啼哭声。

那孩子就在母亲的胸前愤怒地哭着。刘强叫那母亲把孩子给他,他说,可以把这婴儿带到司机台里面去。做母亲的迟疑了一下,但这时刘强已经伸手把孩子抱过来了。

“辛苦啦,谢谢的……”那母亲激动地说。

“不谢!小王!”刘强喊着,为了免除那母亲的不安,他特别用一种愉快的、幽默的腔调大声喊道:“来,小伙子,咱们找到一个活儿干啦!”

“这活主要是你的!”刘强愉快地说,不由分说地把孩子塞在王德贵的手里了。

“这怎么好弄呢,我不会抱孩子呀!”那十八岁的青年助手说。

"咄!"他说,“做这么回妈妈不委屈你,将来你还不是得有儿子!”

王德贵很不满意——这老司机今天太婆婆妈妈了,妨碍完成任务怎么办呢——然而他仍然羞怯地笑了。

他捧着孩子的那姿势实在笨拙,就像捧着一盆热水似的,车上的妇女们也都笑起来了。王德贵很不满意这些笑声,浑身热辣辣的。

敌机临空了,照明弹一直从前面挂过来了。刘强的脸上马上有了凛然的、严肃的神气,司机台的门“砰”的一声关上了。迎着寒风,这台嘎斯车投入了公路上的激烈斗争。

大雪纷飞……天渐渐地亮起来了。周围的景色,覆盖着雪的土坡、田地,大雪中倔强地弹起来的弯屈的黑色的树枝,可以模模糊糊地看见了。离目的地只剩下了十里路。车上的妇女们都醒着。她们披着被单和旧衣,默默地承受着这场大雪。这里就要到她们新的家了。忽然地那个用花格子头巾包着头的、浓眉毛的姑娘唱起歌来。几个年轻的妇女跟着唱起来,最后全车的妇女,都唱起来了。

这一车冻僵了的、疲困的妇女,整夜都一声不响,顽强地抗击了那向她们袭来的敌机和严寒,现在唱起来了。她们就要到达她们新的家,她们欢迎这场雪,听着司机台里那个孩子的哭声,唱起来了。于是一下子这台车从困顿和沉默里醒来,被一种青春的、欢乐的、胜利的空气鼓舞着——最后这几里路,是载着歌声飞驰着的。

人们开始下车,被歌声和大雪所激动。司机和他的助手走了出来,在迷茫的大雪中笑着;司机的手里,捧着那个又睡熟了的孩子。

大家沉默了,站在纷飞的大雪中。王德贵抱过了孩子并把他高举了起来。大家看着王德贵手里的孩子,又看到刘强的染着血的大衣和苍白、微笑的脸。那个做母亲的奔上来接过她的孩子,眼泪流出来了。她抓住了王德贵的手,把她的头在他的肩上靠了一靠,又跑向刘强,把头靠在他的没有负伤的结实的右肩上。

忽然地王德贵走向那个母亲,问着“阿妈尼,这孩子他的姓名?”母亲来不及回答,有七八个声音叫起来了,说,“这孩子叫金贵永!”“金贵永,记着了!”王德贵红着脸说。

“金贵永,再见吧!”刘强说,显出了王德贵先前见过的那种严肃的、沉思的、父亲般的神情,俯下头去,在那母亲的臂弯里吻着孩子的脸。

迎着这飘落在她们的土地上的今年的最初的雪,妇女们静静地站着。大雪无声地、密密地降落着,这台车后面的那两条很长的黑色的车迹很快地就被大雪盖住了。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插叙刘强对日军侵略家乡的记忆,既巧妙交代了刘强今天“婆婆妈妈”的原因,又控诉了战争的罪恶。

B.小说写王德贵担心因收拾“破炕席”而耽搁行程,说明王德贵比刘强对此次运送任务有着更为清醒的认识。

C.小说写朝鲜妇女们在纷飞的初雪中激情高歌,表现了她们即将平安抵达的喜悦和对志愿军战士的由衷感激。

D.小说写刘强“俯下头去”亲吻小男孩的脸,“一吻见真情”,流露出刚强严肃的刘强那父亲般的温暖柔情。

答案:B(错在“说明王德贵比刘强对此次运送任务有着更为清醒的认识”)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借助“严寒的黄昏”、“很快地黑下来了”的天色、“前沿的炮声”、山谷里的“回声”等    

环境描写,渲染出严酷的战争气氛。

B.小说写王德贵抱孩子姿势笨拙引起车上妇女们的哄笑,他“很不满意”“浑身热辣辣的”等,形象刻画出王德贵羞涩、恼怒的心理。

C.小说运用“抓住”“靠了一靠”“跑向”“靠在”等一连串动作描写,从侧面表现出金贵永母亲对两位志愿军司机由衷的感激之情。

D.小说以雪景结尾,一方面呼应标题,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空间;另一方面,烘托出静谧平和的气氛,传递出胜利到达目的地后的喜悦。

答案:B或C(B错在“形象刻画出王德贵恼怒的心理”,C错在“侧面描写”)

8.小说特别写了小男孩金贵永备受一行人关注呵护,这样写有何作用?(4分)

答案:①突出体现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体贴与关爱。②集中寄托对未来生活的期盼和希望。③有力控诉侵略战争的残酷与罪恶。(每点2分,答对任意两点即可)

补充:原参考答案中的第①点,如表述为“志愿军战士的人道主义精神/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保护”等,均可赋分。

9.有评论家说,《初雪》“兼顾历史真实与审美感受的最大化”。请结合小说,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历史真实:小说写志愿军战士护送朝鲜百姓到达后方家园的过程,既展现了军民情深,又不回避战争的残酷,这符合历史真实。(2分)  补充若表述为“在抗美援朝背景下”或“战争残酷”,赋1分;“志愿军战士护送朝鲜百姓到达后方家园”赋1分。

审美感受:①志愿军战士对朝鲜妇孺关心备至;朝鲜妇女天真淳朴,心怀感激,都展现了人性美。②雪景静谧祥和,雪中歌唱欢快乐观,都给人以画面(意境)美。③志愿军战士舍生忘死,冲破敌人封锁线,表现了崇高美。(每点2分,答对任意两点即可)

补充:审美感受”之原参考答案,现修改为:①人情美:朝鲜妇女心存感恩或志愿军战士对朝鲜妇孺关心备至;崇高美(人性美):志愿军战士舍生忘死的人道主义精神;画面美,从原参考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每一令出,平伐其功(自夸,炫耀)     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达到极点)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推究)     子为父死,无所恨,愿无复再言(遗憾)

B.非所以要誉乡党朋友也(求取)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虚饰,浮夸)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矣(归附)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学识)

C.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判罪)      (宋玉等)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继承,效法)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刚直,方正)     知足者富,强(勉力,竭力)行者有志(志向)

D.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对长辈的尊称)    (武)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赠送丰厚的礼物)

《国风》好色而不淫(过度,无节制)    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同“贽”,见面礼)

答案:D(A.极:疲困。B.归:称赞,称许。C.志:意志。)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王珍国,字德重,沛国相人也。父广之,齐世良将,官至散骑常侍、车骑将军。珍国起家冠军行参军,累迁南谯太守,治有能名。时郡境苦饥,乃发米散财,以拯穷乏。齐高帝手敕云:“卿爱人治国,甚副吾意也。”永明初,迁桂阳内史,讨捕盗贼。境内肃清。罢任还都,路经江州,刺史柳世隆临渚饯别,见珍国还装轻素,乃叹曰:“此真可谓良二千石也!”还为大司马中兵参军。武帝雅相知赏,每叹曰:“晚代将家子弟,有如珍国者少矣!”迁巴东、建平二郡太守。还为游击将军,以父忧去职。建武末,魏军围司州,明帝使徐州刺史裴叔业攻拔涡阳,以为声援,起珍国为辅国将军,率兵助焉。魏将杨大眼大众奄至,叔业弃军走,珍国率其众殿,故不至大败。义师起,东昏召珍国以众还京师,入顿建康城。义师至,使珍国出屯朱雀门,为王茂军所败,乃入城。密遣郄纂奉明镜献诚于高祖,高祖断金以报之。时城中咸思从义,莫敢先发,侍中、卫尉张稷都督众军,珍国潜结稷腹心张齐要稷,稷许之。十二月丙寅旦,珍国引稷于卫尉府,勒兵入自云龙门,即东昏于内殿斩之。以功授右卫将军,辞不拜。复赐金帛,珍国又固让。敕答曰:“卿体国情深,良在可嘉。”天监初,封滠阳县候,邑千户。二年,魏任城王元澄寇钟离,高祖遣珍国,因问讨贼方略,珍国对曰:“臣常患魏众少,不苦其多。”高祖壮其言,乃假节,与众军同讨焉。魏军退,班师。为征虏将军。会梁州长史夏侯道迁以州降魏,珍国步道出魏兴,将袭之,不果,遂留镇焉。以无功累表请解高祖弗许改封宜阳县候户邑如前征还为太子右卫率九年出为湘州刺史视事四年征还为护军将军。十四年,卒。诏赠车骑将军,賻钱十万,谥曰威。

(选自《梁书·列传第十一》,有删节)

王珍国,字德重,是沛国相州人。父名广之,是齐朝的一员良将,官做到散骑常侍、车骑将军。珍国被从家中征召,授予冠军行参军一职,后多次升迁为南谯太守,为政有能干的名声。当时郡内苦于饥荒,他就发放米粮财物,来拯救贫穷的百姓。齐高帝下手诏说:“你爱护百姓治理国家,非常符合我的心意。”永明初年,升任桂阳内史,抓捕盗贼,境内清平。卸任返回都城,路经江州,江州刺史柳世隆到江边为他设宴饯别,见王珍国回京携带的东西少而简朴,就感叹说:“这人真可以说是贤良的地方大员啊。”回京后担任大司马中军参军。齐武帝对他非常了解和欣赏,常常赞叹道:“晚代将领家的子弟,像珍国这样的太少了!”升任巴东、建平二郡太守。回到京城被任命为游击将军,因为父亲去世而离职。建武末年,魏军围困司州,明帝派徐州刺史裴叔业攻打涡阳城,作为声援,起用王珍国为辅国将军,率领军队助战。魏将杨大眼的大军突然来到,裴叔业丢下大军逃跑,王珍国率军断后,所以才没有落到惨败的地步。高祖兴起义师,东昏侯诏令王珍国率部返回京师,入驻建康城。义军到达后,东昏侯派王珍国出城驻守朱雀门,结果被王茂的军队打败,于是退入城内。王珍国秘密派遣郄纂手捧一面明镜给献高祖向他表达归顺的诚意,高祖斩断黄金来回复他。当时城中军民都想归附义师,只是没有人敢率先行动,侍中、卫尉张稷总领众军,王珍国秘密结交张稷的心腹张齐,(让他)邀请张稷(一起行动),张稷答应了。十二月丙寅日清晨,王珍国带领张稷出卫尉府,率兵从云龙门进入内殿,在内殿找到东昏侯并杀了他。王珍国因功被授予右卫将军,他推辞不肯接受;高祖又赐予他金银布帛,珍国又坚决地推让。皇帝下诏答复他说:“你体谅国家情深意重,的确值得嘉奖。”天监初年,被封为滠阳县侯,食邑一千户。天监二年,魏国任城王元澄侵犯钟离,高祖派遣王珍国(迎战),趁机询问讨贼的方针策略。王珍国回答说:“我常常担心魏兵来的人少,不担心他人多。”高祖认为他说得豪壮,于是授予他假节称号,和众军共同讨伐魏军。魏军退走,他率军返回。担任征虏将军。恰逢梁州长史夏侯道迁带着整个梁州投降魏国,王珍国从魏兴抄小路出击,打算偷袭他,没有成功,于是就留在魏兴镇守。因为没有功劳,他多次上表请求解职,高祖不答应。改封王珍国为宜阳县侯,食邑户数和从前一样。征召王珍国回京担任太子右卫率。天监九年,出京任湘州刺史。任职四年,被召回京担任护军将军。天监十四年,王珍国去世。高祖下诏,追赠他车骑将军称号,赐予丧礼费用十万钱,谥号为“威”。

[注]①东昏:齐朝皇帝萧宝卷。因荒淫无道致众叛亲离,梁灭齐后,追贬其为东昏侯,谥号炀。②钟离:地名。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无功/累表请解/高祖弗许改/封宜阳县侯/户邑如前/征还为太子右卫率/九年/出为湘州刺史视事/四年/征还为护军将军/

B.以无功/累表请解/高祖弗许/改封宜阳县侯/户邑如前/征还为太子右卫率/九年/出为湘州刺史视事/四年/征还为护军将军/

C.以无功/累表请解/高祖弗许/改封宜阳县侯/户邑如前/征还为太子右卫率/九年/出为湘州刺史/视事四年/征还为护军将军/

D.以无功/累表请解/高祖弗许改/封宜阳县侯/户邑如前/征还为太子右卫率/九年/出为湘州刺史/视事四年/征还为护军将军/

答案:C(原文标点:以无功,累表请解,高祖弗许。改封宜阳县侯,户邑如前。征还为太子右卫率。九年,出为湘州刺史。视事四年,征还为护军将军。)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3分)

A.起家,文中指从家中征召出来,授予官职;现在多指创立事业或兴家立业,如“白手起家”等。

B.二千石,官秩。因汉代郡守年俸为二千石,故后世以此代郡守。文中指内史,职权与郡守相当。

C.高祖,多为开国之君的谥号,如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等。文中的高祖指梁朝开国皇帝萧衍。

D.假节,授以符节。既指使臣出行持节为符信,也指地方军政官员加“假节”称号,掌一定的生杀权。

答案:C(高祖,多为开国之君的庙号。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珍国治理有方,爱护百姓。他任南谯太守时,境内闹饥荒,他发放米粮钱财,救济百姓;担任桂阳内史时,讨捕盗贼,使全境清平。

B.王珍国为官清廉,受人称赞。他卸任回京途经江州,江州刺史见他行囊简朴,对他赞誉有加;高祖赐他金帛,他不肯接受,高祖下诏称许。

C.王珍国审时度势,弃齐归梁。梁高祖起兵后,大军攻至建康,他顺应大局,暗中与高祖联系,联络侍中张稷,斩杀东昏侯,归顺高祖。

D.王珍国两度领军,为梁征战。魏任城王进犯钟离,他率军击退魏军,凯旋而归;梁州长史叛梁降魏,他统兵征讨,虽未成功,但留下镇守。

答案:B(“高祖赐他金帛,他不肯接受”,不能说明他“为官清廉”,只能说明他居功不傲,不贪财货)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⑴魏将杨大眼大众奄至,叔业弃军走,珍国率其众殿,故不至大败。

魏将杨大眼的大军突然来到,裴叔业丢下大军逃跑,王珍国率领军队断后,所以才没有落到惨败的地步。(“奄”“走”“殿”,各1分;句意1分)  补充:殿,亦可译为“殿后”。

⑵以功授右卫将军,辞不拜。复赐金帛,珍国又固让。

王珍国因功被授予右卫将军,他推辞不肯接受;高祖又赐予他金银布帛,珍国又坚决地推让。

(“以功”“不拜”“固让”,各1分;句意,1分)

补充:“以功授右卫将军”,亦可译为“高祖根据他的功劳而授予他右卫将军一职”。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5~16题。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送  友  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诗首联以一“吐”一“对”,写出别筵将尽、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于沉静中更见别意之深沉。

B.李诗首联写送别之地的景色,青白相间,色彩明丽,山横水绕,静中有动,与颔联的“孤蓬万里”形成对照。

C.陈诗颔联借别筵上琴瑟演奏时的音韵谐调来比拟朋友间的情谊深厚,以别路上的山川缭绕来表现离情的缠绵。

D.两诗第八句同写离愁别恨,陈诗着一“何”字,强调后会难期;李诗以景结情,借班马哀鸣衬托离人的哀伤。

答案:C(从“思”可见,这里的琴瑟并非实写“别筵上的琴瑟”,而是用典。借琴瑟这类丝弦类乐器演奏时的音韵协调来比拟朋友间的情谊深厚。典出《诗经·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琴鼓瑟”)

[友情提醒]暑期所用《唐诗宋词选读》(苏教版)本诗之下注解中的引文有误,而配套教参赏析中的引文正确。

16.明代蒋一葵称赞《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中“五、六语佳”,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①意象典型。“明月”“长河”“晓天”,既点明时间,又照应题中“夜”字;②用词准确(精于炼字)。“隐”“没”二字,既使画面富有动感,又暗示告别时间之长;③寓情于景(借景抒情、以景衬情),通过月“隐”河“没”,表明时光流逝,催人离别,衬托友人间难分难舍的深情。(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补充:原参考答案中的第①点,若学生描述了画面,赋1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作为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非常重视向他人学习以提升自己。在《论语·学而》篇中,他告诫君子要就有道而正;在《论语·里仁》篇中,他倡导人们“见贤思齐”。

⑵《庄子·逍遥游》中,庄子用“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这句话,告诉惠子五石之瓠的价值之所在。

⑶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用推测语气指出:屈原之所以写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⑷《春江花月夜》中的“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两句,把江、月、花三个意象联系在一起,描写出一种梦幻般的奇妙景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人不是匍匐在诸神脚下的可怜虫,更不是生来就负有原罪的天国弃儿,相反,(  ①  )。人的道德准则并非来自神的诫命,而是源于人的本性;人的智慧也并非来自神的启示,而是源于人的内心。先秦的诸子百家虽然议论蜂起,有时甚至   ▲   ,但他们都是以人为思考的主要对象,其智慧大都是关于人生的智慧。这种思维方式为中华传统文化打下了深刻的民族烙印,那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当其他民族对各路神灵的至高权威   ▲   时,中华民族的先民则把人间的圣贤当作崇敬和效仿的对象;其他民族当把人生的最高目标设定为入天国以求永生目标时,中华民族的先民则以生前“立德、立功、立言”等的建树来实现生命的不朽;当其他民族从宗教感情中寻求灵魂的净化或愉悦时,中华民族的先民则从日常人伦中追求仁爱心和幸福感。

  既然中华民族的先民以人为万物之本,他们的理想国就在人间。孔子为了实现其政治理想,栖栖遑遑,   ▲   ;庄子热爱个体生命,对自然界的生命现象也抱着爱惜态度。如果说儒家更注重整个民族和社会的群体利益,那么,(  ②  )。儒、道两家   ▲   ,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人生思想,他们对人生价值的把握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心理。显然,这种文化心理既有丰富内涵,又有积极意义,可以滋润当代中国人的心灵。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①宇宙万物的中心是人  ②更重视个体生命的价值和尊严的就是庄子

B.①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  ②更重视个体生命的价值和尊严的就是庄子

C.①宇宙万物的中心是人  ②庄子更重视的就是个体生命的价值和尊严

D.①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  ②庄子更重视的就是个体生命的价值和尊严

答案:D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形同陌路    顶礼膜拜    应接不暇    相得益彰

B.势如水火    奉若神明    应接不暇    相辅相成

C.势如水火    顶礼膜拜    席不暇暖    相辅相成

D.形同陌路    奉若神明    席不暇暖    相得益彰

答案:C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其他民族当把人生的最高目标设定为入天国以求永生目标时,中华民族的先民则以“立德、立功、立言”等生前的建树来实现生命的不朽

B.当其他民族把人生的最高目标设定为入天国以求永生时,中华民族的先民则以“立德、立功、立言”等生前的建树来实现生命的不朽

C.其他民族当把人生的最高目标设定为入天国以求永生时,中华民族的先民则以生前“立德、立功、立言”等的建树来实现生命的不朽

D.当其他民族把人生的最高目标设定为入天国以求永生目标时,中华民族的先民则以生前“立德、立功、立言”等的建树来实现生命的不朽

答案:B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建设海绵城市,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只要我们有足够的资金保障,就能建成海绵城市。建设海绵城市有利于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一旦建成,城市的雨水就会被完全吸收,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将得到全面提升,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新方式,城市也就不会再发生任何洪涝灾害。

①不是只要有财力保障就能建成海绵城市。

②不是海绵城市建成雨水就能被完全吸收。

③不是城市生态系统得到全面提升洪涝灾害就不会发生。

(答对一处,2分;两处全答对,5分)

22.下面文段有三处存在偷换概念的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6分)

规则,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规定出来供大家遵守的制度或章程”。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每个人心中都要有自己做人的底线。在小人横行、阿谀奉承之风盛行的北宋官场里,周敦颐坚守良知,洁身自好,最终流芳百世。当然,盲目地遵守规则也不行。比如,长辈命令你去做坏事,你就不能盲目遵从。

① 做人的底线”与“规则”并不等同。前者可以主观选择的,后者是强制的。

②“良知”与“规则”并不等同,前者属于自我约束(内心的自律),后者属于外在的制度。

③“长辈的命令”与“规则”并不等同,前者只约束个体,后者约束大家。(每点3分)

 

河南省开封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题

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丝绸之路见证了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创新,承载了中国人民与世界交流的智慧与情感。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深入人心,作为中华文明跨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丝路文化被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和更重要的地位。从历史来看,丝绸之路存在时间长达2000年,涉及陆路与海路,是地球上路线最长、地理最复杂的交通路线网。丝路为我们带来了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财富与文化启迪。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他的《中国》一书中使用“丝绸之路”的词语。自此,这条连接中国与世界的大道以这一美丽的名字,被镌刻进历史的书卷中并广泛运用。丝绸之路起始于中国,早期主要是为方便沿途各国互通有无,到唐代达到鼎盛。无数商贾携带香料、药物等来到中国,又将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远销海外。在唐朝中期以前,陆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首选,郑和下西洋后,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起。人们在这条路上通商、旅行、互动,推动物质交流丰富性的同时,也带来了文化交流的多样性。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及西方的天文、历法、医药陆续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也从这里开始走向世界。

作为多种文化的混合体,丝路文化依托于文化交流的实际过程,产生了一系列文化交融的成果。首先,它本身就是文人墨客进行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不论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感慨,还是木卡姆乐的悠扬,都让人们对丝路文化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几千年来,行走于丝路上的各色人等以及其所经历的悲欢离合,通过不同民族和地域的各种艺术形式记录下来。以骑毛驴的阿凡提为例,他机智幽默、爱打抱不平的形象原型可以在中亚、中东乃至东欧的文艺作品中找到。尽管在不同文化里他被赋予了不同的名字和特征,故事也各有发展和特色;但其根源都来自丝路。

在历史洪流中,丝绸之路不但没有随时间消失,反而一次次焕发出新光彩。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了“丝绸之路研究计划”,并将丝绸之路称为“对话之路”。2014年6月,由中国、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一天山廊道的路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条线路上,文化在交融中创新传播的见证处处可见:陕西省彬县大佛寺,石窟用阿弥陀佛取代释迦牟尼形象,展现了佛教东传至中原后的中国化;新疆吐鲁番的高昌故城展现城市文化、建筑技术、多种宗教和多民族文化在吐鲁番盆地的交流传播;吉尔吉斯斯坦的新城则融合突厥、印度、采特和中国文化,记录了那段辉煌的丝路岁月。

丝绸之路上,各种文明之间相互吸引、文化共生:丝路跨越不同国家地区,跨越不同宗教和种族,跨越中华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和古埃及文明,打通了文明交融的通道;而兼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的中华文明,不断吸取外部世界的文明元素,内化为自身发展的强大生命力,让更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们了解中国故事,为推动中国与世界的合作与交融谱写新的篇章。

(摘编自李冰《丝路文化的历史传承》)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丝绸之路是中国与各国商贸往来的路线网,也是中国与世界经济、文化等方面交流的通道。

B. 丝绸之路上的各色人等的故事,通过不同民族和地域的艺术形式记录下来,丰富了艺术创作的内容。

C. 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最先使用“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后来被学术界和大众接受,并普遍运用。

D. 唐代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两种运输方式,拓展对外贸易,丝绸之路在唐代达到了鼎盛。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在论证丝绸之路历史传承的基础上,也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指出了路径,具有启发意义。

B. 文章第三段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和阿凡提的故事对照,说明丝路文化的多样性。

C. 文章第四段在论证丝绸之路焕发出新光彩时,既有整体概括,又有举例分析,二者相互结合。

D. 文章论述脉络清晰,既论述了丝绸之路的缘起与发展,也论证了丝路文化的交流和成果。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丝绸之路超越了“路”的地理范畴和“丝绸”的物质范畴,丝路文化也在跨文化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B. 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入人心,丝路文化的作用日益凸显,丝路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文化创新发展的源泉。

C.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丝绸之路称为“对话之路”,说明丝绸之路在消除分歧、促进和平方面有着独特的价值。

D. 丝绸之路打通了不同文明之间交融的通道,催生了一系列文化成果,再次让世界四大古文明焕发了生机。

【答案】1 D    2. B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D.“唐代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两种运输方式”有误,原文为“郑和下西洋后,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起”,可知海上丝绸之路是明代时候的事情。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对照”“说明丝路文化的多样性”有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为了证明“丝路文化本身就是文人墨客进行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以骑毛驴的阿凡提为例证明“行走于丝路上的各色人等以及其所经历的悲欢离合,通过不同民族和地域的各种艺术形式记录下来”,二者并没有对照。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丝路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文化创新发展的源泉”有误,文中只谈到“作为中华文明跨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丝路文化被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和更重要的地位”,没有说是中华文化创新发展的源泉,选项无中生有;

C·“说明丝绸之路在消除分歧、促进和平方面有着独特的价值”有误,文中提到“文化在交融中创新传播的见证处处可见……各种文明之间相互吸引、文化共生……打通了文明交融的通道”,可见是文化、文明的对话和交流,选项曲解文意;

D.“再次让世界四大古文明焕发了生机”有误。文中说“跨越中华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和古埃及文明,打通了文明交融的通道”,不是让其焕发生机,选项曲解文意。故选A。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潮涌,越来越多的国家把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积极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先进制造和智能制造,是各国普遍采取的重要举措。我国制造业规模庞大、体系完备,但大而不强问题突出。尤其是传统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生产管理效率较低。在我国制造业低成本优势逐步减弱的背景下,必须着力提高产品品质和生产管理效率,重塑竞争优势,数字化转型正是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虽然我国制造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现实地看,大部分制造业企业仍处于较低发展阶段。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既包括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也包括少数已经有基础有实力的企业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应用于供应、制造、销售、服务等环节,进入网络化、智能化发展阶段。

近年来,为促进包括传统制造业在内的制造业转型升级,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战略规划和政策措施,推动我国制造业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处在产业发展前沿的工业互联网应用也在不断拓展。我国信息化、工业化发展水平持续上升,但数字化转型仍需加力。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相关信息显示,研发、制造、营销等环节的数字化指标值较高,集成互联、智能协同指标值较低,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工业互联网应用规模正在迅速扩大。工业互联网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前沿技术应用,发展工业互联网已经成为各工业强国抢占制造业竞争制高点的选择。工业互联网技术主要应用在产品开发、生产管理、产品服务等环节。工业互联网的主要应用模式和场景可归纳为以下四类:一是智能产品开发与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二是智能化生产和管理;三是智能化售后服务;四是产业链协同。在产品开发和服务环节应用工业互联网技术的企业,一般致力于开发智能产品,提供智能增值服务;在生产管理环节应用工业互联网技术的企业,一般主攻发展数字工厂、智能工厂。从调研情况看,我国在产品和服务环节应用工业互联网技术的企业,远远多于在生产管理环节应用工业互联网技术的企业。

还要看到,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服务和支撑。工业互联网平台可以分为通用平台、行业平台、专业平台,它们都可以直接为用户提供服务,但更多的情况是,通用平台为行业平台提供服务,行业平台为专业平台提供服务,专业平台为用户提供服务。目前,我国已有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了规模化商用。

(摘编自《我国制造业数字化水平显著提升》,《经济日报》2019年6月5日)

材料二:

近五年来,我国制造业发展总体平稳,发展方式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2018年末,我国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有327万个,比2013年末增长45.2%,年均增长7.7%,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为94.8%,比2013年末提高1.3个百分点;制造业企业资产总计过百万亿元,比2013年末增长32.1%,年均增长5.7%。制造业企业产出效率显著提高,盈利状况得到改善。2018年,制造业人均营业收入比2013年提高20.8%;营业收入利润率为6.6%,比2013年提高0.6个百分点。

中国制造业产业体系健全,行业构成多元。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制造业的31个大类行业、179个中类行业和609个小类行业我国均有生产,我国已成为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20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2018年制造业中增加值居前的大类行表依次为电子、汽车、化工、电气机械、石油加工、比材、钢铁、通用设备和农副食品加工,形成了装备制造、原材料和消费品多元行业齐头并进的格局。

中国制造业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持续提升。据联合国工发组织数据,2013年-2018年世界制造业年度增速在2%-4%区间徘徊,美国、日本及欧元区发达经济体制造业增速基本位于-1%-3%区间,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增速也多在4%-6%区间,我国制造业年均增长7.4%,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继续成为推动全球制造业持续增长的重要引擎。在制造业影响力扩大的同时,产品竞争力也在不断上升,五年来,机电产品出口增速一直保持高于总体水平的增长态势,占出口总额的比重持续提升,对外贸易的优势正逐渐转向中高端的技术领域。

(摘编自《中国制造业迈向中高端》,人民网2020年1月3日)

材料三:

制造业是中国经济竞争力的基础,在全球范围内有优势,但是国内市场无法消化全部产能,因此必须输出优势产业,外移部分装配加工能力,才能在经济全球化中获取更大利益。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企业要想存续经营,必须成为全球化品牌,这就倒逼企业参与全球市场竞争。

在新发展格局下,中国企业应该进行全球化路径和模式的升级,完成从“国际化”到“全球化”的转型。“国际化”是指对外销售、出口产品,而“全球化”则是指形成全球产业布局,包括:全球生产,即在全球各地建立产业链和供应链;全球营销,即在世界各地建立品牌销售渠道和服务体系;全球研发,即在海外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实验室和研发体系。全球化具有双重战略意义:一是能将贸易风波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降到最低;二是全球布局可带动中国核心器件、材料和高端设备出口,促进国家出口增长。

当前,中国制造业仍主要集中在产业链中低端环节,在高端环节存在供给不足的被动局面,未来我国制造业在全球营销、全球研发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对企业而言,不断转型升级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目前,很多家电企业正从传统家电制造业向智能高科技产业转型,希望通过技术创新在中高端产品上取得突破,以更高附加值的智能产品获得更高的价值回报。

在新形势下,中国制造企业要努力从追赶者转变为领跑者,助力中国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和责任。

(摘编自《全球化是中国制造的战略发展方向》,《人民日报》2021年9月20日)

4.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越来越多的国家大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以数字化转型来提升制造业竞争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B. 我国制造业依赖低成本优势,快速扩大规模,不断完备体系,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生产管理效率较低,大而不强问题突出。

C. 我国制造业数字化改造在研发、制造、营销等环节进展较快,但网络化、智能化方面的数字化转型进展依然较慢。

D. 工业互联网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前沿技术应用,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是我国抢占世界制造业竞争制高点的必要选择。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2013年到2018年的数据来看,我国制造业实现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良好发展态势,但与世界强国还有很大距离。

B. 2013年-2018年,在世界制造业年度增速普遍放缓的情况下,我国制造业的增速依然强劲,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持续上升。

C. 目前,从传统家电制造业向智能高科技产业转型的我国家电企业,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关键引擎。

D. 我国制造业坚持以技术创新推动发展,在全球生产、全球营销、全球研发等方面不断突破,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

6. 目前,中国制造业还需要从哪些方面努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B    5. B   

6. ①数字化转型方面:需要加快网络化、智能化方面的数字化转型进展,提高产品品质和生产管理效率。

②新发展格局方面:需要进行全球化路径和模式的升级,完成从“国际化”到“全球化”的转型,提高全球市场竞争力。

③技术创新方面: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在中高端产品上取得突破,获得更高的价值回报。(意思对即可。)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我国制造业……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生产管理效率较低”以偏概全,由原文“尤其是传统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生产管理效率较低”可知,“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生产管理效率较低”的是“我国传统制造业”,而非“我国制造业”。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A.“我国制造业……但与世界强国还有很大距离”有误,原文为“我国制造业年均增长7.4%,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此处将“位居前列”改为“有很大距离”。

C.“……我国家电企业,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关键引擎”的表述化未然为已然,原文为“目前,很多家电企业正从传统家电制造业向智能高科技产业转型,希望通过……”,这是对未来的一种期许,而非“已经成为”。

D.“我国制造业坚持以技术创新推动发展,在全球生产、全球营销、全球研发等方面不断突破”的表述化未然为已然。原文为“中国制造业……未来我国制造业在全球营销、全球研发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这是未来的趋势,而不是目前已经“不断突破”,而且原文未提到“全球生产”。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一“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战略规划和政策措施,推动我国制造业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处在产业发展前沿的工业互联网应用也在不断拓展。我国信息化、工业化发展水平持续上升,但数字化转型仍需加力”“还要看到,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服务和支撑”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在数字化转型方面,需要加快网络化、智能化方面的数字化转型进展,提高产品品质和生产管理效率。

由材料三“在新发展格局下,中国企业应该进行全球化路径和模式的升级,完成从‘国际化’到‘全球化’的转型”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在新发展格局方面,需要进行全球化路径和模式的升级,完成从“国际化”到“全球化”的转型,提高全球市场竞争力。

由材料三“当前,中国制造业仍主要集中在产业链中低端环节,在高端环节存在供给不足的被动局面……目前,很多家电企业正从传统家电制造业向智能高科技产业转型,希望通过技术创新在中高端产品上取得突破,以更高附加值的智能产品获得更高的价值回报”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在技术创新方面,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在中高端产品上取得突破,获得更高的价值回报。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前该有一棵树

张者

这是个啥地方嘛,都是光秃秃的石头,裸山。

树不知道跑哪去了,草也难觅踪迹,花儿那些娇惯的美丽都躲在人们的记忆里了。这是一个矿区,属于天山深处的神秘所在,一个荒山秃岭寸草不生的地方,没有山坡草地,没有如盖的塔松,也没有蘑菇般的毡房和满坡的牛羊,只有满山的砾石,是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可是,由于找到了一种神秘的石头,兵团突然从三个建制团中抽调了近千人,集结到了这里。人们懒得给它起一个像样的名字,只用了一个编号,叫506矿。506矿到底是什么矿?我弟弟神秘地告诉我:“是铀矿,铀矿是造原子弹的。”

原子弹的威名谁不知道,我们的父母正干着一件天大的事情。父母被调入矿山后,我们这些孩子就跟随父母上了山,这样,一个简陋的学校就在山前用石头搭建起来,屋顶用的是红柳枝和油毡。每天的上课铃声让正在开矿的父母们十分安心,只是他们开山的炮声却让我们十分惊恐。在炮声隆隆中上课,飞石砸在房顶上,如天神的战鼓。教语文的胡老师正领读课文《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听到房顶的咚咚声,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家就会心一笑。胡老师也笑,望望房顶说,三而竭了,没事。同学们哄堂大笑,疲惫的午后课堂突然活泼了一下。相比来说,我们更喜欢作文课,胡老师是一个大学教授,右派,发配到新疆就成了我们的小学老师。让一个大学教授当小学老师,对我们来说是最大的福分。我们这些在绿洲出生的新疆兵团人的二代,通过胡老师了解到外面的大千世界。他坚持让我们每周写一篇作文,他在命题作文前常常给我们讲故事,启发我们,然后望着窗外随意给我们出作文题目。比方:《戈壁滩》《矿山人物之一》《矿山人物之二》等等。当他望着远方的戈壁和漫山遍野的石头让我们写《树》时,我们不干了,因为我们眼前根本没有绿色,更别说树了。

有同学就喊,胡老师,我们山上连一棵树都没有,怎么写?胡老师就说,眼前没树,心中难道没有树吗?回家问问父母吧。

于是,在第二周的作文讲评中,同学们就写了很多不一样的树。有村口的大榕树,有门前的大槐树,有坝子上的黄桷树。我爹是河南人,给我讲了老家的大桑树。他边讲边咽着口水,说起了小时候吃桑葚的故事,那些黑紫的甜蜜安慰了他童年的饥饿和贫困。父母们都是有故乡的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屯垦戍边来到了新疆。他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棵树,而每一种树都寄托着他们的乡愁。

可是,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兵二代”,眼前连一棵树都没有。在一次作文讲评课后,我们望着窗外所有的石头,喊:“山前该有一棵树!”

胡老师望着我们,又望望窗外说,同学们,真不该让你们在没有树的地方成长。可是,你们是兵团人的孩子,父母走到哪里,就要跟到哪里。然后,胡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些关于新疆树的故事。老师讲到一个叫左宗棠的清朝人,抬着棺材收复新疆,沿途栽下了柳树,叫左公柳。老师还讲到了胡杨树……

我们是从山下绿洲来的,有一棵茁壮的胡杨树就生长在胜利渠边上。那次关于树的作文课,让我们想起了那棵胡杨树,大家就齐声喊,把那棵胡杨树移到我们山前吧。胡老师说:“山上没有水,树不能活。”

同学们喊:“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

大家七嘴八舌地说,胡老师被我们打动了,眼眶有些红,下课时他没有和我们告别,独自走了。同学们有些内疚,在这寸草不生的地方非要一棵树,这不是给老师出难题嘛。

没想到,我们的无理要求在第二周的星期三就有了结果。那是春天,矿长派出了东方红拖拉机,拉着爬犁子,还派了一辆水罐车,要去为我们移那棵胡杨树了。胡老师让同学们坐上了水罐车,下山去看移树的过程,让同学们好好观察,要写作文。

那棵胡杨树还没有生叶,孤零零地站在那里,大人们沿着胡杨树四周挖了一个大圆圈,然后那圆圈越挖越深,挖了一个很大的坑。树根终于露了出来,大人们就用稻草绳把带土的根部绑成了一个大圆球,再然后用撬杠和拖拉机拉动大圆球,让它滚上大爬犁。

胡杨树被运上山后,栽在我们小学校操场中央。它高高地耸立着,成了上山者的路标。坐在教室里依窗而望,能看到它伟岸而又粗壮的树干。栽树的时候,全矿的人都来了,简直就是一个节日。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神秘的石头”“506矿”“铀矿”等词语,交代了建设兵团抽调千名人员来到天山深处矿区的目的,也为故事的展开设置了特定的背景。

B. 胡老师是一个大学教授,博学多识,点亮了孩子们的心灯,让孩子们了解了外面的大千世界,激发了孩子们走向更广阔世界的愿望。

C. 孩子们回家问父母,父母向孩子们讲述家乡的各种树,这看似平常,实则很有用心,说明树寄托着乡愁,也寄托了美好的希望。

D. 小说从“这是个啥地方嘛,都是光秃秃的石头”写起,用“栽树的时候,全矿的人都来了”收尾,两相对照,突出了主题,耐人寻味。

8. 胡老师领读《曹刿论战》中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时,房顶上响起咚咚声,大家会心一笑,胡老师也笑。小说中这一情节合理且有意义。请简要分析。

9. 小说以孩子的视角来写,比用成年人的视角来写,内容更为丰富。请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合理。
①胡老师在咚咚声中给学生们讲《曹刿论战》,看似巧合,实际上符合生活的真实。
②师生炮声隆隆的特定环境习以为常,大家会心一笑,胡老师也笑,师生的这种反应符合情理。

意义:胡老师讲《曹刿论战》,以“一鼓作气”来激发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也是对小说主题合理的开掘与拓展。   

9. ①以孩子的的视角来写,既写出孩子们学习条件的简陋和学习生活的乐趣,也透露父母们开矿的艰辛和矿区生活的艰苦;以成年人的视角来写,很难真切写出孩子们的学习生活。
②孩子们的感知较为独特,能不顾一切地喊出“山前该有一棵树”,引出移树的情节;成年人习惯并接受寸草不生的环境,小说难以生发新的内容。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激发了孩子们走向更广阔世界的愿望”有误。结合“我们这些在绿洲出生的新疆兵团人的二代,通过胡老师了解到外面的大千世界”“常常给我们讲故事,启发我们”“胡老师望着我们,又望望窗外说,同学们,真不该让你们在没有树的地方成长……胡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些关于新疆树的故事”等分析,胡老师给孩子们讲了一些关于新疆树的故事,让孩子们了解了外面的大千世界。想办法满足孩子们的愿望。但是没有体现“激发了孩子们走向更广阔世界的愿望”。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结合“在炮声隆隆中上课,飞石砸在房顶上,如天神的战鼓”“听到房顶的咚咚声,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家就会心一笑。胡老师也笑,望望房顶说,三而竭了,没事”分析,胡老师领读课文,读到关于鼓声的时候,房顶上响起咚咚声,大家都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是符合生活真实的。

结合“每天的上课铃声让正在开矿的父母们十分安心,只是他们开山的炮声却让我们十分惊恐。在炮声隆隆中上课,飞石砸在房顶上,如天神的战鼓”分析,开山的炮声让大家惊恐,但在炮声隆隆中上课,大家对于这种学习环境已经习以为常了。“大家会心一笑,胡老师也笑”,这种反应也符合情理。

“一鼓作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激发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小说描写胡老师领读《曹刿论战》的情节,看似闲笔,却由开山炮声自然引出了孩子们的课堂,写出了师生们苦中作乐的心态。也是合理拓展小说的主题。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分析文本叙述视角的能力。

结合“这是个啥地方嘛,都是光秃秃的石头,裸山”“树不知道跑哪去了,草也难觅踪迹,花儿那些娇惯的美丽都躲在人们的记忆里了。这是一个矿区,属于天山深处的神秘所在,一个荒山秃岭寸草不生的地方,没有山坡草地,没有如盖的塔松,也没有蘑菇般的毡房和满坡的牛羊,只有满山的砾石,是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等分析,这是父母们工作的地方的自然环境的描写,写出矿区自然环境的恶劣,生活的艰苦等。

结合“一个简陋的学校就在山前用石头搭建起来,屋顶用的是红柳枝和油毡。每天的上课铃声让正在开矿的父母们十分安心,只是他们开山的炮声却让我们十分惊恐。在炮声隆隆中上课,飞石砸在房顶上,如天神的战鼓”“听到房顶的咚咚声,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家就会心一笑。胡老师也笑,望望房顶说,三而竭了,没事。同学们哄堂大笑,疲惫的午后课堂突然活泼了一下”等分析,“在山前用石头搭建起来,屋顶用的是红柳枝和油毡”,以孩子的视角来写学习条件的简陋。写在如此简陋的条件下,学习的乐趣等。以成年人的视角来写,无法真切感受到孩子学习的生活。

结合“在一次作文讲评课后,我们望着窗外所有的石头,喊:‘山前该有一棵树!’”“大家就齐声喊,把那棵胡杨树移到我们山前吧”“同学们喊:‘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等,以孩子的视角来写,写孩子们不顾一切地喊出“山前该有一棵树”“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等。

结合“没想到,我们的无理要求在第二周的星期三就有了结果。那是春天,矿长派出了东方红拖拉机,拉着爬犁子,还派了一辆水罐车,要去为我们移那棵胡杨树了”分析,以同学们的喊话引出移树的情节。

结合“由于找到了一种神秘的石头,兵团突然从三个建制团中抽调了近千人,集结到了这里”“我们的父母正干着一件天大的事情”等分析,成年人习惯并接受寸草不生的环境,这是责任,是成年人需要承受的。以成人视角来写,小说难以生发新的内容。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欲自免归。中郎将袁盎知其贤,乃请徙释之补谒者。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文帝称善,乃拜释之为谒者仆射。释之从行登虎圈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薄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文帝曰:“吏不当若是邪?”乃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前曰:“陛下以绛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长者也。”又复问:“东阳侯张相如何如人也?”上复曰:“长者。”释之曰:“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效此啬夫谍谍利口捷给哉!且秦以任刀笔之吏,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然其敝徒文具耳,无恻隐之实。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争口辩,亡其实。”文帝曰:“善。”乃止。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薄太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文帝由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其后拜释之为廷尉。顷之,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释之治问。曰:“闻跸,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释之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唯陛下察之。”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其后有人盗高庙坐前玉环,捕得,文帝怒,下廷尉治。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奏当弃市。上大怒曰:“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久之,乃许廷尉当。张廷尉由此天下称之。

(节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释之从行/登虎圈/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薄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

B. 释之从行/登虎圈/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薄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

C. 释之从行/登虎圈/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薄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

D. 释之从行/登虎圈/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薄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谒者,官名,春秋战国时在国君左右掌管传达等事的近侍,秦汉沿用。

B. 免冠,脱去帽子。此处指文帝向太后表达敬意。后来引申为表示不惜罢官的决心。

C. 宗庙,是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的庙宇。帝王宗庙规格是天子七庙。

D. 顿首,以头叩地而拜,古代跪拜礼之一,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释之很有才华,受到赏识。张释之连续十年未能升迁,袁盎知道他贤能,奏请皇帝重用他;后来张释之谈论对秦亡、汉兴的看法,文帝称赏。

B. 张释之见识过人,善于进谏。汉文帝因啬夫对答敏捷,打算授予啬夫上林令之职,张释之认为这样会形成争相效仿而不务实的风气,劝阻了文帝。

C. 张释之不畏强权,刚直不阿。太子与梁王经过司马门不下车,张释之拦住他们并上书弹劾,太后传诏赦免二人,张释之仍据理力争。

D. 张释之公正严明,坚持原则。有人冲撞了文帝的马车,有人盗取高祖庙内的玉环,皇帝两次盛怒授意严判,张释之依法判案,广受称赞。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秦以任刀笔之吏,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然其敝徒文具耳,无侧隐之实。

(2)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答案】10. C    11. B    12. C   

13. (1)况且,秦朝因为任用舞文弄墨的官吏,官吏争着把做事迅猛严苛视为高明,但那样做的弊端只是文书的表面形式罢了,没有怜悯同情的实质。

(2)现在,偷盗宗庙器物就将他灭族,假设(以后)有人偷挖了长陵上的一捧土,陛下将怎样施加刑罚呢?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诸禽兽簿”是“问”的内容,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D;

“尉”为“视”的主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

句意:张释之跟随皇上出行,登上了上林苑的虎圈。皇上问上林尉各种禽兽的情况,问了十几个问题,上林尉东张西望,一个也回答不出来。看管虎圈的啬夫在旁边代替上林尉把所有的问题都回答清楚,想要显示自己对答如流的能耐。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B.“此处指文帝向太后表达敬意”错误,此处指文帝向太后谢罪。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张释之仍据理力争”有误,原文“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没有说张释之仍据理力争。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第一个“以”,因为;“高”,视为高明;“徒”,只是;“恻隐”,怜悯同情。

(2)“族”,灭族;“假令”,假如;“何以”,怎样;“加”,施加。

参考译文:

廷尉张释之,是堵阳人,字季。侍奉文帝,十年未能升迁,想自动请求免职回家。中郎将袁盎知道他贤能,于是奏请张释之担任谒者。张释之谈起对秦朝灭亡、汉朝兴起的认识,说了很久,文帝认为说得很好,于是任命张释之为谒者仆射。张释之跟随皇上出行,登上了上林苑的虎圈。皇上问上林尉各种禽兽的情况,问了十几个问题,上林尉东张西望,一个也回答不出来。看管虎圈的啬夫在旁边代替上林尉把所有的问题都回答清楚,想要显示自己对答如流的能耐。文帝说:“做官不应该像这样吗?”于是下令让张释之任命啬夫为上林令。张释之上前说:“陛下认为绛侯周勃是什么样的人?”文帝说:“是有德之人啊!”张释之又问:“东阳侯张相如是什么样的人呢?”文帝说:“是有德之人。”张释之说:“这两个人谈论事情时都不善于言谈,难道让人们效法像这个多嘴多舌、伶牙俐齿的啬夫吗?况且,秦朝因为重用舞文弄墨的官吏,官吏争着把做事迅猛严苛视为高明,但那样做的弊端只是文书的表面形式罢了,没有怜悯同情的实质。现在陛下因为啬夫伶牙俐齿就越级提拔他,我担心天下人都会追随这种风气,争相施展口舌之能而不求实际。”文帝说:“说得对!”于是,就没有提升这个啬夫。太子与梁王同乘一辆车入朝,经过司马门没有下车,于是张释之追上去拦住了他们,不让他们进入殿门。弹劾太子与梁王在司马门不下车不敬。薄太后听说这件事,文帝摘下帽子认错说:“是我对儿子们管教不严。”薄太后派人传令赦免太子、梁王,太子和梁王才得以进宫。文帝因为这件事对张释之另眼相看,任命他当了中大夫。后来又让他做了廷尉。不久,文帝出行经过中渭桥,有人从桥下跑出来,文帝的车马受到惊吓。于是派侍骑拘捕了他,把他交给张释之。张释之审问那人。那个人说:“听到皇上出行清道的声音,就躲到桥下去了。过了很久,以为车驾已经过去了,就出来了。”张释之向文帝上奏判处结果,冲犯皇帝的车驾,应当处以罚金。”文帝生气说:“这个人惊了我的马,岂不是会伤到我吗?你居然只判他罚金!”张释之说:“法律是皇上和天下人共同遵守的。按法律应当这样判决,如果加重判罚,法律就不能取信于民了。希望陛下认真考虑。”文帝过了很久才说:“你的判决是正确的。”后来有人偷了高祖庙内座前的玉环,被搜捕捉获,文帝大怒,把他交给张释之审理,张释之依照偷盗宗庙服饰器物的法律判决,上奏说依法应当判处死刑。皇帝大怒说:“我交付给你审理,是想让你判他灭族,而你却按照法律条文判处,这不是我恭敬承奉宗庙的本意”。张释之摘下帽子叩头谢罪说:“按照法令这样判处已经足够了。现在,偷盗宗庙器物就将灭族,假设(以后)有人偷挖长陵上的一捧土,陛下将怎样施加刑罚呢?”过了一段时间,文帝才同意了廷尉的判决。张释之由此受到天下人的称赞。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采桑子(其八)

欧阳修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美骖鸾①,人在舟中便是仙。

注:①骖鸾:仙人驾驭鸾鸟云游登仙。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西湖夜色中,管弦声声,鸥鹭习以为常,依然安睡,游人极尽游乐之兴,一切都和谐美好。

B. 天光水色融为一体,好似一片琼田,这种境界使人有远离尘嚣、心旷神怡之感。

C. 词人陶醉在月光皎洁、湖水澄澈的美景中,油然生出及时行乐的想法,胜似神仙。

D. 这首词景中寓情,围绕词人泛舟西湖刹那间的意绪波动来写,表达对西湖的由衷赞美。

15. 这首词写得十分清新,请从内容和语言两方面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内容:①写景新鲜。天光水色融为一体,鸥鹭安睡,风清月白,琼田一片,如诗如画。②情感脱俗。词人置身西湖美景,产生“人在舟中便是仙”的妙想,神清气爽。语言:清丽雅致,令人耳目一新。(意思对即可。)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这诗词的内容理解与赏析的能力。

C.“油然生出及时行乐的想法”错误,此词描写西湖的天光水色,着意刻画了一幅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西湖夜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和现实人生的深深热爱和眷恋,反映了欧公晚年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不是“及时行乐”。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词艺术特色的能力。

内容上,诗歌表现西湖的恬静脱俗,赞美西湖美景。“云物俱鲜”一句,-个“鲜”字写出西湖景物的新鲜美好,表达词人内心的喜悦。“风清月白”二句营造了清风徐徐、月光皎洁,湖水在月色中莹碧如玉的美好意境,写景新鲜;

词人用鸥鹭闲眠来烘托,一方面突出西湖的静谧,另一方面暗示西湖的游客的高雅脱俗,没有功利之心:尽管游人往来、管弦声声,但是鸥鹭毫不戒备,依然安睡。“谁羡”两句在描绘西湖昼夜美景的基础上,抒发词人厌弃红尘、飘然出世的情怀。情感脱俗。

语言上,“天容水色”“云物俱鲜”“风清月白”“琼田”“闲眠”等语言清丽雅致,读来满口生香,令人耳目一新。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在颁奖仪式发言中所说的“倾尽全力,奉献所有,九死亦无悔”,化用了屈原《离骚》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

(2)子规,即杜鹃鸟,诗人多用来抒发悲苦哀怨之情。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______________”和《蜀道难》中的“_____________”都用了此意象。

(3)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用众宾喧哗之动,来衬托太守醉酒后的颓然之静,生趣盎然。

【答案】    ①. 亦余心之所善兮    ②. 虽九死其犹未悔    ③. 杨花落尽子规啼    ④. 又闻子规啼夜月    ⑤. 觥筹交错    ⑥. 起坐而喧哗者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犹、觥筹、喧”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随着全球温室气体浓度超过临界值,由此引发的愈加频繁的气候灾难就像悬在我们头顶的定时炸弹。我们只有一个地球,面对这场关乎人类命运的气候危机必须           。面对           的气候危机,如何最大限度调用所有社会资源,携手应对挑战,人类并没有统一答案。我们非常需要一把尺子,来丈量一份环境治理提案在未来会指向何方。“数字孪生地球”就提供了这样一把尺子。“数字孪生地球”,也叫克隆地球,就是在虚拟的数字世界中构建一个和真实地球一模一样的“孪生体”。要知道真实的地球运转如何,可以通过数字世界的“分身”提前进行预判,甚至清晰感知。

工业革命以来,技术进步让人类感到前所未有的自信甚至傲慢,我们         地砍伐、焚烧、排放,而伤痕累累的地球则用山呼海啸、干旱洪灾、酷热寒潮给人类以警醒。人类和自然能够用更加“文明”的方式沟通吗?数字孪生地球就提供了这样一种方式。这一次,人类不再因为技术进步为所欲为,而是试图用最好的技术去阻止地球走向最糟糕的结局。相信在未来,(   ),数字孪生地球将为我们提供越来越准确的星球生态监测及未来场景预测。到那时,人类社会提出的种种生态猜想,关于环境政策的讨论,将不再是           的空谈,而是脚踏实地的实干。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心翼翼  迫不及待  肆无忌惮  各说各话

B. 小心翼翼  迫在眉睫  肆意妄为  自说自话

C. 慎之又慎  迫在眉睫  肆无忌惮  各说各话

D. 慎之又慎  迫不及待  肆意妄为  自说自话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随着不断更新的人类活动等大数据,以及越来越精确的气象监测

B. 随着越来越精确的气象监测,以及人类活动等大数据不断地更新

C. 随着人类活动等大数据不断地更新,以及气象监测的越来越精确

D. 随着气象监测的越来越精确,以及人类活动等大数据不断地更新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要知道真实的地球运转如何,可以通过数字世界的“分身”清晰感知,甚至提前进行预判。

B. 要知道真实地球运转状况如何,可以通过数字世界的“分身”进行提前预判,甚至清晰感知。

C. 要知道真实的地球运转如何,可以通过数字世界的“分身”进行提前预判,甚至清晰感知。

D. 要知道真实的地球运转状况如何,可以通过数字世界的“分身”清晰感知,甚至提前进行预判。

【答案】17. C    18. D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第一组,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来形容言行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大意。慎之又慎:非常谨慎的意思。此处强调需要特别谨慎,应用“慎之又慎”。

第二组,迫不及待:形容心情十分急切,急迫得不能再等待。迫在眉睫:比喻事情临近眼前,十分紧迫。此处形容气候危机十分紧迫,应用“迫在眉睫”。

第三组,肆无忌惮:任意妄为,毫无顾忌、畏惧。肆意妄为:指不顾一切由着自己的性子胡作非为。此处指人类毫无顾忌地破坏自然,应用“肆无忌惮”。

第四组,各说各话:不同的人各自说出不同的话。自说自话:独自决定,不顾他人意见,自己说了算,自言自语。此处指对环境政策各人都在空谈,应用“各说各话”。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根据“数字孪生地球将为我们提供越来越准确的星球生态监测及未来场景预测”可知,应是“气象监测”(小)在前,“大数据更新”(大)在后,符合由小到大的逻辑顺序,排除AC;

B.“随着”的宾语结构应该一致,而“越来越精确的气象监测”属于偏正结构,名词性质,“人类活动等大数据不断地更新”属于主谓结构,动词性质,结构混乱,排除B。

D.“随着”的宾语均为偏正结构,突出“精确”和“更新”,正确。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划线句共有两处语病:

一是语序不当,“提前进行预判,甚至清晰感知”应改为“清晰感知,甚至提前进行预判”,排除BC;

二是成分残缺,“运转如何”应改为“运转状况如何”或“如何运转”,排除A。故选D。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健身已成为人们追求文明生活方式的一种时尚。但由于缺乏对健身知识的了解,①       :一类人是“佛系”健身,健身动力不足,无效锻炼很多;一类人是过度健身,②       ,导致超负荷运动甚至运动损伤。不科学的健身,非但不能起到健身效果,③        。

在健身之前,要了解相关的健身知识,选择与自身体质相适应的运动方式;在健身过程中,要量力而行,避免因运动量超过身体负荷带来的伤害;健身结束后,要及时进行拉伸放松,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健身要以科学理性的态度,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规避运动风险。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1. 概括第二自然段的内容,要求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30个字。

【答案】20. ①一些人陷入了健身误区②运动强度过大③还会损害身体(意思对即可。)   

21. 从健身前、健身中、健身后三个方面说明科学健身的注意事项。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景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后句“一类人是‘佛系’健身,健身动力不足,无效锻炼很多;一类人是过度健身”等信息分析,此处总说有些人的健身有误区,故补写内容可为“一些人陷入了健身误区”。

第二空,据前句“过度健身”和后面说的“导致超负荷运动甚至运动损伤”可知,此处是说有的人健康时运动强度大了,所以补写内容为“运动强度过大”。

第三空,由前句中“不科学的健身,非但不能起到健身效果”中的“非但”可知补写内容与前句也是转折关系,内容上是说不科学的健身会损害身体,故补写内容可为“还会损害身体”。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之概括语段内容的能力。

根据“在健身之前,要了解相关的健身知识,选择与自身体质相适应的运动方式”概括出:说明科学健身前的注意事项。

根据“在健身过程中,要量力而行,避免因运动量超过身体负荷带来的伤害”概括出:说明科学健身中的注意事项。

根据“健身结束后,要及时进行拉伸放松,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概括出:说明科学健身后的注意事项。

综上分析,第二自然段从健身前、健身中、健身后三个方面说明科学健身的注意事项。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1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微博发了一条的博文,引发网友热议。1964年10月16日的《人民日报》报道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2003年10月16日的《人民日报》报道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2021年10月16日的《人民日报》报道神舟十三号发射圆满成功。

这看似极为巧合,但巧合中又有着深刻的必然。上述材料带给你怎样的感悟和认识?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

审材料:材料给的是一条博文,讲的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神舟十三号发射圆满成功。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是一次让中国人挺直腰杆的爆炸;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完成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载人飞行;神舟十三号发射圆满成功,可以证明我们空间站的太空驻留能力已经是世界一流。这三件大事是不同年份发生的,但都在10月16日同一天,这三张同一天的号外,记录了一代代中国人的奋进脚步。这三件国之大事能一个接着一个成功,原因何在?在于一代又一代人的顽强拼搏,在于一代又一代人的无私付出,在于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

这“跨越时空的同一天”看似巧合,但巧合中又有着深刻的必然。“世上事哪有这么多巧合,所有巧合回头望去,皆有迹可循”。考生要思考的必然,要思考的感悟和认识,在于无数中国人的奋斗精神,这精神可以是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 “两弹一星精神”;可以是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还可以是其他的精神,比如 “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抗美援朝精神”、“抗疫精神”等等。这种精神在我们青年上要得到传承,青年要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和“航天”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奋斗。巧合纯属意外,但奋斗的精神是必然的。正是由于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才有我们今天的一个又一个必然的成功。

行文思路:由 “跨越时空的同一天”的博文引出观点“回头看巧合,奋斗铸必然”,接着论述成功被误读成“巧合”,通向它的路上一定有奋斗的“必然”,一代又一代人的汗水,成就了中华民族今日之辉煌;然后举出材料中的原子弹、航空航天事例进一步论述成功不是“巧合”,而是无数人接续的奋斗,再联想到中华百年历史,救国时、建国时,兴国时,无不是奋斗铸就的。最后再次照应观点“回头看巧合,奋斗铸必然”。

立意:

1.跨越时空不谋而合,国家崛起是必然。

2.成功之中蕴巧合,奋斗之下有必然。

3.跨越时空似巧合,接续奋斗是必然的。

4.巧合实为必然,奋斗创造非凡。

5.巧合蕴含必然,实力铸就辉煌。

6.时空之巧合,历史之必然。

7.巧合中含必然,奋进中筑成功。

文章转载自(直接来源):

本文由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整理,转载注明出处。

投稿:1224355909@qq.com 商务合作:QQ1224355909


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初中试题库大(stkuda)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文试题与作文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