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高中联合体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期中考试语文学科试卷

设为星标!语文试题仓库!应有尽有!最新高考试题作文高中试题小学试题作文初中试题作文中考试题作文!关注本号可每天收到各种资料。点上面蓝色文语文试题与作文关注。

‍‍‍2021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专辑8月出炉,买买买!

高考第一品牌语文月刊代码46-88每月一本定价12元。其中每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点评专辑、12月最新高考分类练习专辑、4月最高高考冲刺AB卷二套题等为高考必备!咨询微信160170248,手机13602424805

 语文月刊2021年8月高考作文专刊目录

海量免费试题,请关注1语文试题汇编2020年6.1-7.7全部语文试题  2.试题汇编2020.5.1-5.31  3.试题汇编2020.4.1-4.30  4.试题汇编2020.3.1-3.31  5.初中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6.小学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期中考试语文学科试卷

(全卷共10页,24小题,完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

友情提醒:所有答案都必须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一、积累运用(8题,共32)

1.下列各选项中,加点的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

A.百舸(gě)      (qì)       搭讪(shān)      (hōng)然中开

B.(xià)     (qiǎn)     悲怆(chàng)     挥斥方遒(qiú)

C.寥廓(guō)     (jī)       木讷(nà)        青青子衿(jīn)

D.(è)      (mán)     慰藉(jiè)        羽扇纶(guān)

2.下列各选项句子中,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

A.这首诗意在赞美崔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雄强之力,体现了“五四”所焕发的自由宏阔、雄奇奔放的气慨。

B.……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祥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C.阅读《沁园春·长沙》时注意领略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品味其中意象的活泼灵动,意境的丰盈深邃。

D.在理论与事实发生矛盾时,他的态度是尊重权威但不祟拜权威,不能跟在权威后面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

3.下列各选项语句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

A.电影《长津湖》中的战争场景越惨烈血腥、残酷,我们越应意识到今天的和平之难能可贵。

B.这一阵子,在相关部门大刀阔斧地推行下,禁用塑胶袋的严厉措施显然已取得了很大的效果。

C.令她没有想到的是,钟扬二话不说就接下了这个没有什么回报,时间紧的烫手山芋。

D.水上中秋晚会上,精彩的舞台表演在五颜六色的灯光照射下,可谓是霞蔚云蒸,颇为壮观。

4.下列各选项中,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

A.尽管过去有些节日,现在我们看来是无谓、可笑乃至可厌的,但在被创造乃至被继承的当时,有它的主客观原因和相应条件。

B.只有像手工匠人一样不懈追求,雕琢技艺、打造产品,企业才有金字招牌,产品才能经受住用户最挑剔眼光。

C.为了做好中共福清县委成立旧址展陈工作,我市通过多种方式查找和调用革命时期文物,大约共征集、选用革命文物100余件。

D.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品格与气质,我们的时代是否以超凡品格和荣耀面貌被书写,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杰出表现。

5.下列各选项中,用词最恰当的一项是(3)

数据显示,截至202012月,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7%,而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达26.2小时。(       ),我们的注意力正在被手机牢牢地占据。(      ),过量的信息、更多的互动却未必带来更好的结果。社交媒体上时不时涌现的消息将时间切成碎片,我们如游牧般地四处“点一点”“看一看”,信息洪流下的删繁就简变得更加艰难;基于个性化推送的短视频APP同样“入坑容易抽身难”。(      )其中的我们往来穿梭,“不穷尽更新不罢休”,无谓地(       )着大量时间。对消息感到焦虑,对弹窗感到不适,对使用感到疲惫,当信息不再能带来有效的资讯、有价值的沟通,所谓“信息倦怠”也就由此产生。

A.毋庸讳言  然而  沉迷  消耗     B.毫无疑问  然而  沉溺  消耗

C.毋庸讳言  况且  沉溺  占据     D.毫无疑问  况且  沉迷  占据

6.依次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

综合《红烛》整首诗作来说,“红烛”这一传统诗歌文化的原型意象在进入闻一多诗歌创作并一如中国文人那样被作为诗人人生追求的象征时,其时代的、文化的矛盾冲突就势不可免的发生了。但闻一多又不愿意掩饰、放弃、消泯这样的矛盾。他在忠实于自己心灵颤动的意义上大胆地、生动地展示了内心的波澜起伏。就这样,意识结构的矛盾冲突反倒构成了全诗内在的巨大张力。在意识的张力性结构中,诗的情绪抑扬顿挫,峰回路转,感染力极强。                                                              。七次变化,四扬三抑,线索清晰,形成了全诗特有的情绪型节奏。张力性的意识结构与情绪型的节奏方式也决定了全诗的美学风格。

①赞叹红烛的“红”,这是扬;困惑于红烛式的自焚,这是抑

②最后,掂量着“灰心”与“创造”各自的份量时,感伤之情又隐隐透出

③但全诗的收束却又是昂扬向上的

④振奋于红烛的创造能量,这是扬;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这是抑

⑤归纳起来,这样的抑扬顿挫大体上经历了七次显著的变化

⑥欣喜于红烛的伟绩,这又是扬

A.③①⑤④⑥②     B.⑤①④⑥②③     C.⑤③①④②⑥     D.③①⑤④⑥②

7.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答:(6)

①“乡愁”,是中国人的一种永恒情结,它饱含着对过去岁月的怀念、对故乡深沉的爱,是一种美的积淀。②为了留住乡愁,福清市龙江街道小南洋村致力于美丽乡村建设,不仅结合自然景观对新建民居进行规划,而且将村里历史文化资源挖掘出来:对一座古厝修缮利用,作为美丽乡村村史馆。③村史展厅围绕小南洋村史、革命史、华侨史三大主题,重现小南洋发展历史中的高光时刻,通过对小南洋村史的发掘,激发村民爱国爱乡之情,树立乡村文明新风。④小南洋村下一步将依托福清中央公园的核心区域的地理位置优势,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做实“青山绿水”文章,织密绣好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

根据以上文字,归纳小南洋村“留住乡愁”的三条经验,以供福清其他乡村参考。(每条不超过25)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8)

(1)《沁园春·长沙》“                        ”两句,词人由眼前忆及往昔不平凡的生活。

(2)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叹的句子是:“                      。”

(3)杜甫在《登高》中发出:“                        ”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4)白居易在《琵琶行》运用侧面描写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音乐具有让人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的诗句是:“                      

二、阅读理解(58)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9-11题。(3题,每小题3分,共9)

文字下乡

文字发生之初是“结绳记事”,需要结绳来记事是为了在空间和时间中人和人的接触发生了阻碍。我们不能当面讲话,才需要找一些东西来代话。如果是面对面可以直接说话时,被预先约好的意义所拘束的记号,不但多余,而且有时会词不达意引起误会的。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

在说话时,我们可以不注意文法。并不是说话时没有文法,而且因为我们有着很多辅助表情来补充传达情意的作用。我们可以用手指指着自己而在话里吃去一个我字。在写作时却不能如此。于是我们得尽量的依着文法去写成完整的句子了。不合文法的字词难免引起人家的误会,所以不好。说话时我们如果用了完整的句子,不但显得迂阔,而且可笑。这是从书本上学外国语的人常会感到的痛苦。

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当我们有了电话,广播的时候,书信文告的地位已经大受影响。等到传真的技术发达之后,是否还用得到文字,是很成问题的。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

我还想在这里推进一步说,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语言本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象征是附着意义的事物或动作。我说“附着”是因为“意义”是靠联想作用加上去的,并不是事物或动作本身具有的性质。这是社会的产物,因为只有在人和人需要配合行为的时候,个人才需要有所表达;而且表达的结果必须使对方明白所要表达的意义。所以象征是包括多数人共认的意义,也就是这一事物或动作会在多数人中引起相同的反应。因之,我们绝不能有个人的语言,只能有社会的语言。

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群体愈大,包括的人所有的经验愈繁杂,发生语言的一层共同基础也必然愈有限,于是语言也愈趋于简单化。这在语言史上看得很清楚的。

可是从另一方面说,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也必然会因个人间的需要而发生许多少数人间的特殊语言,所谓“行话”。行话是同行人中的话,外行人因为没有这种经验,不会懂的。在每个学校里,甚至每个寝室里,都有他们特殊的语言。最普遍的特殊语言发生在母亲和孩子之间。

“特殊语言”常是特别有效,因为他可以摆脱字句的固定意义。语言像是个社会定下的筛子,如果我们有一种情意和这筛子的格子不同也就漏不过去。我想大家必然有过“无言胜似有言”的经验。其实这个筛子虽则帮助了人和人间的了解,而同时也使人和人间的情意公式化了,使每一人每一刻的实际情意都走了一点样。我们永远在削足适履,使感觉敏锐的人怨恨语言的束缚。李长吉要在这束缚中去求比较切近的表达,难怪他要呕尽心血了。

于是在熟人中,我们话也少了,我们“眉目传情”,我们“指石相证”,我们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9.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A.写作时,讲究文法可以避免引起误解,但无法使文字传情达意更准确、完整。

B.语言是一种象征体系,本身就具有社会上所有人认同的“意义”,因而才会在社会中运用。

C.语言的发生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相同经验层面,经验繁杂,发生语言的层面必然有限。

D.语言是筛子,能帮助人们互相了解,但未必能够保证人们表达的情意原汁原味。

10.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A.作者运用类比推理,由电话、广播的使用大大影响书信的使用,推导出传真技术将取代文字。

B.作者运用举例论证手法,列举学校、寝室、母子间等例,表明“特殊语言”具有普遍性。

C.文章以李贺运用语言的例子论证语言的束缚,表明语言并不能时刻准确地表达人与人之间的情意。

D.文章的论述对象不仅仅是文字,还包括语言,批判了认为乡土社会不用文字是“愚”的表现的错误观点,在论证逻辑上主要是逐层递进的。

11.以下对文章行文脉络梳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

A.首先,提出了“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论点。

B.接着,论述了说话时和写作时要不要注意文法,传情达意上的区别。

C.然后,以反问形式表明作者倾向比较完善的语言,进而阐述了共同语言和特殊语言的异同。

D.最后,得出“在面对面社群里,不但文字是多余,连语言都并不是传情达意的唯一体系”的结论。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12-14题。(3题,共10)

黄文秀,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委宣传部理论科副科长,派驻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党组织第一书记。2019616日,黄文秀因惦记百坭村的防汛抗洪工作和群众安危,在看望做完手术不久的父亲后,冒着暴雨连夜开车返回工作岗位,途中遭遇山洪暴发,不幸因公牺牲,年仅30岁。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黄文秀在《扶贫,从“新手”到“熟路”》的文章中写道:“在我驻村满一年的那天,我的汽车仪表盘的里程数正好增加了两万五千公里。我简单地发了一个朋友圈:‘我心中的长征,驻村一周年愉快。’两万五千公里,对于黄文秀来说,有着别样的理解。黄文秀经常以“长征的战士死都不怕,这点困难怎么能限制我继续前行”来勉励自己、激励队友,不向贫困低头、不向困难屈服,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坚定决心和顽强毅力,带领群众在脱贫路上攻坚克难。这,就是黄文秀践行的初心。

百坭村是一个深度贫困村,石山林立,山路蜿蜒陡峭,基础设施薄弱,全村11个自然屯散落在大山深处,有几个屯离村委10公里以上,最远的达13公里。“当初组织考虑到一个女孩子去偏远的百坭村开展工作不方便,但黄文秀主动承担了责任,而且决心特别坚定。”百色市委组织部的同志说。刚到村里时,有群众认为黄文秀是来“镀金”的,不可能真心扶贫,心里不免对她产生怨气。贫困户黄邦旋因未能如愿通过低保申请,就把怨气撒到黄文秀身上,拒绝为上门做工作的黄文秀开门。但她丝毫没有气馁,一次次通过各种途径做黄邦旋的思想工作,不仅讲清讲透各项扶贫政策,还不断激励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早日光荣脱贫。最终,道理讲通了,心气顺畅了,黄邦旋脸上也有了笑容。黄文秀还为他争取到7000元产业奖补资金,黄邦旋一家通过种植水果,顺利实现脱贫。

为了更好打开局面,黄文秀积极向村里的老支书讨教工作“诀窍”。此后,她到群众家不再拿着本子问东问西,而是脱下外套帮他们扫院子、干农活、种油茶、摘果子,一边干活一边唠家常。她利用休息时间,把贷款买来的私家车当作工作车,花2个月时间遍访全村195户贫困户,绘制百坭村“贫困户分布图”,把每一户的住址、家庭情况、致贫原因等,都详细标注出来。村民们渐渐发现,这个新来的年轻的女书记不仅学说当地话,还主动与大家同劳动、聊家常,不带丝毫娇气,很快就都喜欢上了她,把她当成了自家人,“你这个丫头,还真是难‘缠’得很哩。”黄文秀用守初心、担使命的实际行动,赢得了百姓信赖,赢得了群众支持。

想致富,先修路。百坭村有5个屯交通困难,虽然多年前通了砂石路,但连年雨水冲刷,路面已破损不堪,雨季陡峭路段连摩托车都无法通过,严重影响群众出行,制约产业发展。黄文秀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带着村“两委”班子熬夜做方案、拿对策,及时向有关部门申请,积极筹措资金硬化了1.5公里通屯路,安装了47盏路灯,修建了4个蓄水池,逐步改善了百坭村生产生活条件。如今的百坭村,道路更好了,路灯更亮了,蓄水池更多了,村里更美了,脱贫致富的人更多了。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黄文秀带领村干部和群众,深入研究、挖掘百坭村的资源优势,学经验、找路子,大力发展杉木、八角、砂糖桔、枇杷等特色种植产业,千方百计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全村的杉木种植面积从8000多亩发展到2万多亩,八角从600多亩发展到1800多亩,砂糖桔从1000多亩发展到2000亩。仅砂糖桔2018年就销售了4万多斤,销售额22万元。同时,她联络母校师生来村里开展支教,为筹办百坭村幼儿园多方奔走;开展文明家庭评比、村规民约吟诵等活动,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激发群众的脱贫内生动力。在黄文秀这位第一书记的带领下,百坭村经过努力,贫困发生率从22.88%降至2.71%88418人顺利脱贫,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增收6.38万元,还获得了2018年度百色市“乡风文明”红旗村荣誉称号。百坭村及村里贫困户取得的点点滴滴进步,都凝聚着她辛勤的汗水,闪耀着她奉献的光芒。

(摘编自《黄文秀:在脱贫攻坚第一线谱写新时代青春之歌》)

1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A.黄文秀在朋友圈中把扶贫工作看作“心中的长征”,反映了黄文秀充分认识到扶贫工作的艰辛。

B.百坭村有些群众对黄文秀产生怨气,因为他们认为黄文秀是来“镀金”的,不可能真心扶贫。

C.贫困户黄邦旋因未能如愿通过低保申请把怨气撒到黄文秀身上,但黄文秀没有放弃帮助黄邦旋。

D.黄文秀在扶贫工作中学说当地话,与大家同劳动、聊家常,向村长讨教工作“诀窍”。

1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A.“你这个丫头,还真是难‘缠’得很哩。”一个“缠”字透露出了当地百姓对黄文秀工作的肯定。

B.本文主要记叙了黄文秀生活中的几个典型片段,夹叙夹议,展现了黄文秀不怕困难、敢于担当等光辉形象。

C.文章罗列了一系列的数字表现百坭村的发展成绩,肯定了黄文秀为百坭村特色种植产业的发展付出的努力。

D.黄文秀坚守初心、埋头苦干,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谱写了新时代青春之歌。

14.《时代新青年》杂志“最动人”栏目拟征集优秀人物通讯稿。请你从新闻价值或写人技巧方面为本文写一则推荐书,阐述推荐理由。(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15-17题。(3题,共13)

平凡的世界(节选)

路遥

黄原城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其历史可追溯至周。周以后,历代曾分别在这里设郡、州、府,既是屯兵御敌之重镇,又是黄土高原重要的物资集散地。现在作为地区首府,管辖着黄原市和周围十五个县。

该城坐落在一个大川道里,被连绵的群山包围。黄原河由北向南穿城而过,于几百里外注入黄河。市区在黄原河上建有两桥,连结东西两岸。市中心的桥建于五十年代,称为老桥;桥面相当狭窄,勉强可以对行两辆汽车。上游还有一座新桥,桥面虽然宽阔,但已在城市外围,车辆和行人不像老桥这样拥挤。

黄原城以老桥为中心,形成了几个主要的区域。大桥以东统称东关,因为汽车站在这里,各种杂七杂八的市场摊点和针对外地人的服务性行业也就特别多。东关大桥头也是出卖劳动力的市场,经常像集市一般涌满了各地漫流下来的匠人和小工,等待包工头们来“招工”。城市的主要部分在黄原河西岸。东关的街道通过老桥延伸过来,一直到西面的麻雀山下,和那条南北主街道交叉成丁字形。

当孙少平背着破烂行李,从拥挤的汽车站走到街道上的时候,他便置身于这座群山包围的城市了。他恍惚地立在汽车站外面,愕然地看着这个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一刹那间,他被庞大的城市震慑住了。①这就是我要开始生活的地方吗?他在心里发出疑问。你,身上带着十几块钱,背着一点烂被褥,赤手空拳来到这里,你怎样才能生活下去呢?

这一切他全然不知道。

孙少平发了一会愣怔,便迈着沉重的脚步,往前走去。

到东关大桥的时候,他看见两边的人行道上,挤满了衣衫不整、穿戴破烂的人。他们身边都放着一卷简单的行李;有的行李上还别着锤、钎、刨、錾、方尺、曲尺、墨斗。这些人有的心慌意乱地走来走去,有的麻木不仁地坐着,有的干脆枕着行李睡在人行道上。少平马上知道,这就是他的世界。他将像这些人一样,要在这里等待人来买他的力气。

他自然地加入了这个杂乱的阵营,找了一块空地方把行李搁下。他不熟练地卷起一根旱烟棒,靠着铺盖卷抽起来。此时已经是下午,黄原河被西斜的太阳照耀得金光灿烂,大片的楼房已经沉浸在麻雀山的阴影中。刚从寂静的山庄来到这里,城市千奇百怪的噪音听起来像洪水一般喧嚣。尽管满眼都是人群,但他感觉置身于荒无人烟的旷野。一种孤单和恐慌使他忍不住把眼睛闭起来。现实的景象消失了。他通过心灵的视觉,却看见了炊烟袅袅的双水村,看见夕阳染红的东拉河边,饮饱水的黄牛抬起头来,静静地凝视着远方的山。

“唔……”他呻吟般地发出一声叹息。

严酷的现实横在这个漂泊青年的面前。他既没有闯世的经验,又没有谋生的技能,仅仅凭着一股勇气就来到了这个城市。

他久久地闭着眼睛,内心痛苦而烦乱,感觉自己在这里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

②那么,返回双水村吗?这很容易,明天早晨买一张汽车票,大半天就回去了一回到他那另一种苦恼之中……可是,他怎么能回去呢?

“不!”他喊叫说,睁开了眼睛。周围有几个人在看他,脸上显出诧异的神色。孙少平尽量使自己振作起来。③他想:他本来就不是准备到这里享福的。他必须在这个城市里活下去。过去的生活都已经成为历史,而新的生活现在就从这大桥头开始了。

这种自我安慰的想法,使孙少平的心平静了一些,他开始谋算自己眼下该怎么办。

他没想到聚在东关“找工作”的人这么多。每当一个包工头,嘴里噙着黑棒烟来到大桥头的时候,很快就被一群揽工汉包围了。包工头就像买牲畜一样打量着周围的一圈人,然后挑选几个人带走。带走的人就像参加了工作一样高兴;没被挑上的人,灰心地又回到自己的铺盖卷旁边。

当又一位嘴噙黑棒烟的家伙来到大桥头的时候,少平毫不犹豫地跟随众人,挤到了他的跟前,怀着激动的心情等待选拔。

这人扫视了一下周围,说:

“要三个匠人!”

“要不要小工?”有人问。

“不要!”

那些匠人便带着高人一等的优越感,把赤手空拳的小工攉在一边,纷纷问包工头:“一个工多少钱?”

“老行情!四块!”

所有的匠人都争着要去,但包工头只挑了其中三个身体最好的带上走了。

孙少平只好沮丧地退回到砖墙边上。

麻雀山后面最后一缕太阳的光芒消失了。天色渐渐暗下来,路灯都亮了——黑夜即将来临。孙少平仍然焦急地立在砖墙边上,看来这工不好上!至少今天是没有任何希望了!

(有删改)

1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A.小说语言朴实生动,既有贴合人物形象的准确描摹,又有对自然环境的诗意呈现,于朴实中流淌着灵动,有着鲜明独特的语言特色。

B.小说精于细节描写,令人如身临其境,如对嘴里噙着黑棒烟的包工头挑选揽工汉的描写,就带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带给了读者逼真的感受。

C.小说最后一段的景色描写与前文“黄原河被西斜的太阳照耀得金光灿烂”照应,在时间的流动中突出表现人物从充满期待走向沮丧绝望的心理历程。

D.小说在塑造孙少平这一人物形象时没有回避现实,而是如实描写了孙少平揽工的艰难,体现了底层奋斗者的艰辛,具有现实主义特色。

16.小说前三段是如何利用环境描写来服务人物形象的塑造的,请简要分析。(4)

17.在《平凡的世界》后续故事中,孙少平最终获得了机会。青春的奋斗之路上,难免遭遇一些困难。如何面对困难,走出困境?结合文中划线句子,说说你获得的启示。(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8-21题。(4题,共17)

李白,字太白,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天宝初,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沉香亭子,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沮之。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节选自《新唐书·李白传》)

杜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

1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A.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

B.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

C.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

D.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

1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A.徙,徙居,搬家,迁徙。也指流徙,即古代的流放刑罚,流放有罪之人到边远地区。

B.天宝,是唐玄宗的年号,我国古代除了用帝王年号纪年,还有用天干地支纪年。

C.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杜甫因有奇才被任命为宰相。

D.六经,指孔子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因《乐经》失传,故称“五经”。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A.李白诗名远扬,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后李白得到玄宗厚爱,多次宴请,可他狂骜不驯,常和酒友在闹市上喝得烂醉。

B.李白文采出众,志向高远;他蔑视权贵,不屑与高力士等为伍,借醉酒让高力士脱靴。主动拒绝皇帝封官赏赐,云游天下。

C.杜甫一心想“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而“数上赋颂”,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一面,也体现出他内心郁郁不得志的愁苦。

D.杜甫少时生活贫困,但很有才能。他没有考取进士,滞留长安。天宝十三年,唐玄宗朝拜献祭于太清宫,杜甫进献三篇赋。

2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8)

(1)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骛放不自修。(4)

(2)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4)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2-23题。(2题,共9)

清平乐·村居

[南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①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当时长期未得任用,闲居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②翁媪(ǎo):老翁、老妇。

2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A.上阕头两句点明环境和地点,勾画清新秀丽的农村环境。

B.上阕三四句老年夫妻借酒相互“媚好”,表现了和谐幸福的生活场面。

C.老年夫妻的三个儿子中,小儿子最为调皮,但深受父母喜爱。

D.理想的破灭,使词人在隐居中更加关注农村生活,以此获得精神上的解脱。

23.有人评价这首词“平中显趣”,你对此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下阙简要分析。(6)

三、写作(60)

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60)

人们常说“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还说“强中更有强中手”。生活中,这样的人总让我们仰视羡慕,他们或比我们更有追求,或更有活力,或更有毅力……

请以“山外之人”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记叙文。

要求:选用恰当事例,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写出人物个性。

 

 

 

 

 

 

 

 

 

 

 

 

 

 

 

 

 

 

 

 

 

 

 

 

福清市高中联合体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期中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

1.【答案】

【解析】A.xiēshànB.qián  chuàngC.kuò 

2.【答案】C

解析】A.崔--摧,慨--概;B.--详;D.祟--

3.【答案】

【解析】A.难能可贵,是指不容易做到的事而做到,所以特别可贵。此处用“来之不易”更合语境。B ."大刀阔斧"意思是比喻像使大刀、用阔斧那样,形容办事果断而有魄力。根据语境,改为"雷厉风行"更合适。D.蒸:上升;蔚:聚集。象云霞升腾聚集起来。霞蔚云蒸,形容景物灿烂绚丽;此处为对象误用。

4.【答案】A

解析】B.成分残缺“眼光”后加上“的检验”;C.“大约”与“余”赘余;D.“是否”和“杰出表现”两面对一面,搭配不当

5. 【答案】

解析第一空:“毋庸讳言”是指用不着隐讳,可以直说的内容,“毋庸”指不用;毫无疑问,在这里指不存在问题,符合语境排除AC。第二空:然而表示转折;“况且”表示递进。根据语境“却未必带来更好的结果”,填“然而”。第三空:“沉溺”指陷入不良的境地(多指生活习惯方面),不能自拔;“沉迷”(对某种事物)深深地迷恋。根据语境选“沉溺”。第四空:“消耗”指(精神、力量、东西等)因使用或受损失而渐渐减少;“占据”用强力取得或保持(地域、场所等)。此处应为“消耗”时间。

6. 【答案】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中的连贯能力。语段文字为《红烛》诗歌短评。联系语境可知,空缺位置主要阐述《红烛》的七次变化,四扬三抑,局部结构为总分关系。可先观察选项,确定首句为总起句应选⑤,排除AD。而③句分析“全诗的收束”为尾句,故而选B。还可以利用语段中的标点提示进行序列验证。

7.【答案】

①结合自然景观规划好民居建设,建设美丽乡村。

②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传承乡愁文化。

③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推进乡村经济振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段压缩能力。语料内容切合家乡文化参与任务群。任务要求学生根据语料,归纳小南洋村“留住乡愁”的经验,就不可随意发挥,应从语料中提取压缩。答案表述时要紧扣“留住乡愁”这一目的,每一条都要提到措施和相应的目的,若只提措施,该点只能给1分。语料中第一句对表述“目的”有一定的提示作用,可作为参考列点。其中第2点,若学生写“激发爱国爱乡之情”“树立乡村文明新风”亦可给分。

8【答案】(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2)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4)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依据“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在写作时,不管怎样讲究文法,艺术,我们也不可能更完整地传情达意。

B.“所有人认同”有误,应该是“多数人认同”。

C.依据“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群体愈大,包括的人所有的经验愈繁杂,发生语言的一层共同基础也必然愈有限,于是语言也愈趋于简单化。”理解为语言的发生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相同经验层面,如果经验繁杂,发生语言的层面必然有限。

D. 依据“语言像是个社会定下的筛子,如果我们有一种情意和这筛子的格子不同也就漏不过去。”这里说的是语言只是像筛子而已,并非能保证情意原汁原味。选项说“未必能够保证”,表达严谨准确。

故选B

1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作者运用类比推理,由电话、广播的使用大大影响书信的使用,推导出传真技术也可能影响文字运用。选项中“将取代”说法有误。原文“等到传真的技术发达之后,是否还用得到文字,是很成问题的。”故选A。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本文是一篇论述文,全文共有8个自然段,考生需要梳理文意,概括层次。第1段提出了中心论点“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第2、3段论述了说话时可以不注意文法,但写作时得尽量的依着文法去写成完整的句子。但作者认为文字是间接说话,是不完善的工具。第4段进一步论述语言的社会性。第5、6段论述了语言发生的条件,是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另外,必然会因个人间的需要而发生许多少数人间的特殊语言。第7段论述了“特殊语言”常是特别有效,可以摆脱字句的固定意义。第8段得出结论“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综合上述内容可归纳为四个方面:A.首先,提出了“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论点。

B.接着,论述了说话时和写作时要不要注意文法,传情达意上的区别。

C.然后,以反问形式提出“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取不太完善的文字呢”,表明作者倾向比较完善的语言。阐述了共同语言和特殊语言的概念和区别。

D.最后,得出“在面对面社群里,不但文字是多余,连语言都并不是传情达意的唯一体系”的结论。

12.【答案】D

【解析】向村里的老支书讨教

13.【答案】C

【解析】文章罗列了一系列的数字表现百坭村的发展成绩,肯定了黄文秀为百坭村的发展付出的努力。其中除了特色种植产业,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努力。

14【答案1】推荐理由:本通讯记述了时代新青年黄文秀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感人事迹,具有很强的新闻价值。她的事迹谱写了新时代青春之歌,展现了青年人主动担当与奉献精神,突出了青年人在困难面前的坚定决心和顽强毅力,深深地打动了读者。(扣“时代新青年”1分,“感人”“动人”1分,黄文秀事迹1分,传递的价值观1分)

【答案2】推荐理由:本通讯在写法上是人物通讯典范。细节描写逼真传神。“脱下外套帮他们(群众)扫院子、干农活、种油茶、摘果子”“带着村‘两委’班子熬夜做方案、拿对策”等细节刻画使读者感受深刻。突出典型事迹,既有正面描述其朋友圈等系列事例,又有侧面描写的事例,如写组织部的同志的评价和贫困户黄邦旋等系列事例,正侧面结合给读者以真实之感,进一步打动读者。(共2点,写人技法各1分,分析各1分,没有写读者体验不得满分)

答案3若学生从“新闻价值”“写人技巧”两个方面写,亦可。但每一点都要有理据意识,有概括有分析。

【解析】本题为改造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原题及答案如下:

原题:这则人物通讯是如何做到生动感人的?请从内容和写作方法上简要分析。

答案:①内容上突出了黄文秀的崇高境界。黄文秀的坚定决心和顽强毅力,主动担当与奉献的精神,无不深深地打动了读者。写法上:①逼真传神的细节描写。“她到群众家不再拿着本子问东问西,而是脱下外套帮他们扫院子、干农活、种油茶、摘果子”“黄文秀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带着村‘两委’班子熬夜做方案、拿对策”等细节刻画使读者感受深刻。②典型事迹的罗列,既有正面描述其朋友圈等系列事例,又有侧面描写的事例,如写组织部的同志的评价和贫困户黄邦旋等系列事例,正侧面结合使读者有真实之感,进一步打动读者。

改造后的题目表述分成两个部分:情境——《时代新青年》杂志“最动人”栏目拟征集优秀人物通讯稿。任务——请你从新闻价值或写人技巧方面写一则推荐书,阐述推荐理由。(扣第二单元学习任务三)如果从新闻价值的角度进行推荐,要明确新闻价值的概念和要素。新闻价值,是指事实的内含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引起受众普遍关注的素质(要素),以及其传递价值观的能力,是新闻传播主体衡量、选择新闻事实的依据。新闻价值六要素是:真实性、时效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还要关注杂志名称和栏目定位,在答案中应该予以回应。如果从写人技巧方面回答则应该注意优秀人物通讯中写人的要义(第二单元知识短文中有:写人要关注事例和细节),如果从其他方面回答,言之成理也可得分。照搬照抄原题答案视为作弊给0分。没有回应情境任务,但是推介理由完整给3分。此外,本题设题用意也包含为写作题写人要注意细节和事例提供一个暗示。

附答案解读:从“黄文秀经常以‘长征的战士死都不怕,这点困难怎么能限制我继续前行’来勉励自己、激励队友,不向贫困低头、不向困难屈服,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坚定决心和顽强毅力,带领群众在脱贫路上攻坚克难”“黄文秀用守初心、担使命的实际行动,赢得了百姓信赖,赢得了群众支持”“百坭村及村里贫困户取得的点点滴滴进步,都凝聚着她辛勤的汗水,闪耀着她奉献的光芒”等处可知,这则人物通讯从内容上突出了黄文秀的坚定决心和顽强毅力、主动担当与奉献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从这则人物通讯的写法上来看,通过“她到群众家不再拿着本子问东问西,而是脱下外套帮他们扫院子、干农活、种油茶、摘果子”“黄文秀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带着村‘两委’班子熬夜做方案、拿对策”等细节刻画使读者感受深刻,表现人物崇高的精神;从所选的典型事迹来看,既有“黄文秀在《扶贫,从‘新手’到‘熟路’》的文章中写道:“在我驻村满一年的那天,我的汽车仪表盘的里程数正好增加了两万五千公里。我简单地发了一个朋友圈:‘我心中的长征,驻村一周年愉快。’”“黄文秀经常以‘长征的战士死都不怕,这点困难怎么能限制我继续前行’来勉励自己、激励队友,不向贫困低头、不向困难屈服,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坚定决心和顽强毅力,带领群众在脱贫路上攻坚克难”,通过正面描述其朋友圈等系列事例,又有侧面描写的事例,如写组织部的同志的评价——“‘当初组织考虑到一个女孩子去偏远的百坭村开展工作不方便,但黄文秀主动承担了责任,而且决心特别坚定。’百色市委组织部的同志说”,写贫困户黄邦旋等系列事例,正侧面结合使读者有真实之感,进一步打动读者。

1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黄原河被西斜的太阳照耀得金光灿烂”一句,结合后文“刚从寂静的山庄来到这里,城市千奇百怪的噪音听起来像洪水一般喧嚣。尽管满眼都是人群,但他感觉置身于荒无人烟的旷野。一种孤单和恐慌使他忍不住把眼睛闭起来”可见,这景色并没有体现他对未来充满期待。小说最后一段景色描写后文是“看来这工不好上!至少今天是没有任何希望了!”不好上,并非上不了;至少今天没有任何希望,不代表明天没有希望。故选C

16.【答案】①铺叙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1分),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1分);②渲染气氛,奠定基调,(1分)烘托人物置身繁闹中的孤独寂寞、恐慌不安。(1分)

【解析】题干中“前三段环境描写”是答题区间限制。“如何利用环境描写”实则考查“环境描写的手法”,“服务人物形象的塑造”要求从人物形象的角度揣摩环境描写的作用。认真阅读不难发现,前三段主要表现了黄原城“古老”“庞大”“繁闹”的特点,主人公孙少平在这里展开具体活动。答题时要有上下文关联意识,第四段人物出场部分的描写对于答题有很大的帮助。在这个热闹繁华的城市,“他便置身于被这座群山包围的城市”“恍惚地立在汽车站外面,愕然地看着这个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一刹那间,他被庞大的城市震慑住了”,可知前三段环境描写烘托了人物在陌生热闹城市的孤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17.【答案1

①面对原生态贫穷,孙少平“迈着沉重的脚步,往前走去”表现出向前行的勇气。这告诉我们,要有直面困难的勇气。②面对没有经验和技能的严酷现实,孙少平绝不认输返回双水村,表现出选择后的坚持。这告诉我们,在挑战面前要有坚定的意志(不认输的精神)。③面对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自卑与怯懦,孙少平自我安慰,带着梦想追求不止。这告诉我们,困难面前要学会自我调适。

【答案2

①要勇敢:面对原生态贫穷,孙少平“迈着沉重的脚步,往前走去”表现出向前行的勇气。

②要坚定:面对没有经验和技能的严酷现实,孙少平绝不认输返回双水村,表现出选择后的坚持。

③要学会自我调适:面对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自卑与怯懦,孙少平自我安慰,带着梦想追求不止。

【说明】以上每点,启示1分,分析1分。先写启示后分析;或先分析文本后得出启示,均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人物精神特点能力,学生只需要按图索骥,找到划线句子分析心理活动的具体内容,联系前后文语境,即可得出启示

划线句子为人物心理活动描写。①处,“这就是我要开始生活的地方吗?”“你,身上带着十几块钱,背着一点烂被褥,赤手空拳来到这里,你怎样才能生活下去呢”这是孙少平面对眼花缭乱、庞大的世界和自身贫穷的矛盾发出的疑问。随后,他“发了一会愣怔,便迈着沉重的脚步,往前走去”,表现出人物的勇敢。(答题时需要联系后文语境,看人物行动)②处,“那么,返回双水村吗?这很容易,明天早晨买一张汽车票,大半天就回去了一回到他那另一种苦恼之中……可是,他怎么能回去呢?”这个心理活动由前置语境“严酷的现实横在这个漂泊青年的面前。他既没有闯世的经验,又没有谋生的技能,仅仅凭着一股勇气就来到了这个城市。”,可知即使意识到自己对命运的驾驭能力有限的严酷现实,他仍然不愿意返回双水村,“怎么能回去呢?”用反问强烈表达出选择后的坚持。(答题时要联系前文语境,看人物面临的困境)③处,“他想:他本来就不是准备到这里享福的。他必须在这个城市里活下去。过去的生活都已经成为历史,而新的生活现在就从这大桥头开始了。”后文提到:“这种自我安慰的想法,使孙少平的心平静了一些,他开始谋算自己眼下该怎么办。”可见要学会自我安慰,自我调适,让自己为追求梦想而一直努力下去。(答题时要联系后文语境,看作者用词)

1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为:并在玄宗面前说起,玄宗于是在金銮殿召见李白,论当代的大事,献上一篇赋颂。玄宗皇帝赐李白吃的东西,并亲自为他调羹,下诏命他为翰林供奉。李白和酒徒还在街市中醉酒。

言于玄宗”中“于玄宗”是“言”的后置状语,意思是“在玄宗面前说”,“于玄宗”是一个介词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两项;

论当世事”中“当世事”作动词“论”的宾语,意思是“谈论当代的大事”。“奏颂一篇”承前省略主语“李白”,意思是“李白献上一篇赋颂”,所以要求在“当世事”与“奏颂”之间断开。

19.答案C

【解析】皇帝命令宰相对杜甫考试文辞。

2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言文内容的能力。

B.“志向高远;他蔑视权贵,不屑与高力士等为伍”“主动拒绝皇帝封官赏赐错误。文中未提到志向高远”“不屑与高力士等为伍拒绝皇帝封官赏赐与原文不一致,原文只是说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还有原文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皇帝想要封官赏赐,是贵妃阻止,不是李白主动拒绝皇帝封官赏赐。

故选B

21.答案】(1)李白知道自己不被皇帝亲近的人容纳,更加傲慢放任,不约束自己的言行。

(2)臣依赖继承的祖业,从七岁开始写文章,将近四十年,然而衣不蔽体,常常靠人接济生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

(1)为……所,表被动,被,1分;骜放,桀骜不驯,傲慢放任,1分;自修,宾语前置,即“修自”,约束自己,1分;句意1分。

(2)属,写,1分;且,将近1分;寄食于人,状语后置,即“于人寄食”,依赖别人过日子,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李白,字太白,他的祖先于隋朝末年因罪被流放到西域。神龙初年,他的父辈从西域逃回来,客居于巴西(在今四川江油)。天宝初年,去拜见贺知章;贺知章见到他的诗文,感叹地说:“您,是个天上贬下人间的仙人啊。”并在玄宗面前说起,玄宗于是在金銮殿召见李白,论当代的大事,献上一篇赋颂。玄宗皇帝赐李白吃的东西,并亲自为他调羹,下诏命他为翰林供奉。李白和酒徒还在街市中醉酒,玄宗皇帝坐在沉香子亭,忽然意有所感,想要听演奏歌唱李白的歌词,于是召李白入宫,而李白已经醉倒,酒醉稍醒,拿笔给他,他提起笔一挥而就,下笔成文,词章婉转华丽,意精旨切,一气呵成,不留馀思。玄宗皇帝爱他的才华,几次召见宴请。李白曾经陪玄宗皇帝饮酒,醉了,一起起草诏书,让高力士为他脱鞋。高力士深以为耻,就指摘李白《清平调》中引用赵飞燕的典故,用来激怒杨贵妃。玄宗皇帝想让李白当官,杨贵妃总是从中作梗加以阻止。李白自己知道不被皇帝亲近的人所容纳,更加傲慢放任。不约束自己的言行。李白恳求引退还山,玄宗皇帝也就赐给他金帛,让他回去。李白浮游漂泊于四方,曾经和崔宗之乘船从采石矶至金陵,身上穿着皇帝所赐宫锦袍,坐在船中,旁若无人。

(节选自《新唐书·李白传》)

杜甫字子美,少时家贫不能够养活自己,旅居于吴、越、齐、赵之地。李邕对他的才学感到惊奇,先前去见他。参加科举考试落第,困居长安。天宝十三年,唐玄宗朝拜献祭于太清宫,祭祀天地和祖宗,杜甫进献了三篇赋。皇上对这几篇赋感到惊奇,让他在集贤院等待诏命。命令宰相考试文辞,提拔为河西尉,杜甫没有接受任职,后来改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杜甫)多次献上赋和颂(两种文体),于是就自己大力赞扬自己,并且说:“臣的先祖恕、预以来,继承儒学保有官位十一代,等到(祖父)审言时,凭文章显扬于中宗时。臣依赖继承的祖业,从七岁开始写文章,将近四十年,然而衣不蔽体,常常靠人接济生活,私下里担心会死在荒郊外,还希望皇上同情、怜爱我。如果让臣继承先祖的旧业,改变地位低下的长时间的屈辱,那么臣的著述,即使不足以宣扬六经,极为含蕴深刻、感情抑扬,切合时宜、文思敏捷,可以企望赶得上扬雄、枚皋。有这样的臣子,陛下怎能忍心舍弃呢?”

(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

22.答案D

【解析】D项“以此获得精神上的解脱”为过度解读。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他向往这样的农村生活,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在远离抗金前线的村庄,这种和平宁静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23.答案①诗歌语言平实(1分),场景普通(1分)。词人用平淡的语言写了普通农家的三个儿子劳作场景。(1分)②状貌生动,情趣盎然(1分,从白描角度说亦可)。三个儿子“各有所司”,劳而无怨,体现劳作(生活)之趣;大儿有担当,中儿不偷懒,小儿调皮却受父母喜爱,体现人情之趣;小儿“溪头卧剥莲蓬”,一“卧”字见出童真之趣,闲适之趣。(分析2分,结合下阙内容1分,概括出趣味1分,不苛求面面俱到,写出一点趣味即可,但必须扣紧趣味回答,否则不得分)

【解析】这首词浅显易懂,没有阅读障碍。与教材中《插秧歌》的农家劳作画面、《归园田居》隐居生活和白描写法以及词人辛弃疾均可做一定的关联。适合学生调动多方面的学习经验。本题命制追求主要在学生答题规范意识的培养,表达能力要求照应第三单元写作任务“文学短评”。重点要把握四点答题技巧,这也是文学短评的写作技巧:1.阅读文本,确定观点。就本题而言,观点已经在题干中呈现“平中显趣”。2.角度集中,观点鲜明。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平”和“趣”。平,就是平凡,指内容平凡,语言平实。趣,趣味,答题时重点关注字面表达背后的人情之趣、生活之趣、童真之趣等,答题时要有扣关键信息的意识。3.叙议结合,语言精警。就本题而言,叙表现在结合下阙词句内容;议要体现出评价的概括性,答题语言要简洁。4.巧妙构思,合理安排。就本题而言主要体现在分点答题的意识,先说“平”再说“趣”。

【附词作赏析】

辛弃疾词中有不少作品是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刘熙载说 ,“词要清新”,“澹语要有味”(《艺概·词曲概》)。作者的此作正具有“澹语清新”、诗情画意的特点。它表现在描写手法、结构和构思三个方面。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 ,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 ”,亲密无间,那种和谐、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

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吴音”,指吴地的地方话。作者写这首词时,是在江西上饶,此地,春秋时代属于吴国。“媪”,是对老年妇女的代称。

下阕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和盘托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占铺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即可知晓。这几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但却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尤其是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情状貌,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谓是神来之笔。“无赖”,谓顽皮,是爱称,并无贬意 。“卧”字的用得极妙它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比“坐”“躺”“趴”等用得更妙。所谓一字千金,即是说使用一字,恰到好处,就能给全句或全词增辉。这里的“卧”字正是如此。

在艺术结构上,全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从词的意境来看,茅檐是靠近小溪的。另外 ,“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四句,连用了三个“溪”字,使得画面的布局紧凑。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词结构上起着关键作用。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和谐、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从作者对农村清新秀丽 、朴素雅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画,表现出词人喜爱农村和平宁静的生活。

这首词 ,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词作描写农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并不能说是作者对现实的粉饰。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他向往这样的农村生活,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在远离抗金前线的村庄,这种和平宁静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24.【解析】

1.审题

本题为给材料命题作文。题目为“山外之人”,从材料引导看“山”并不是具体的山。“山”内是我(们),“山”外之人在某一方面比我们更强,写山外之人要关照到山内的我(们),可形成对照、比较、衬托等。材料第二句话对立意和取材有一定的提示作用:所写的“山外之人”,可以比我们更有追求,或者更有活力,或者更有毅力,使我们心生仰慕之情;省略号拓宽了立意空间,不必拘泥于材料所述,但要传递正向价值观。同时还要注意到,材料中提到“生活中”,这意味着写作要追求真实,落笔前要努力激活生活经验选择恰当的描写对象。

2.写法

①要选择典型且富有生活气息的事件。可以从自己熟悉的人中选择一个来写,如果是“群像”亦可。取材的范围很广,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都可以写。所选择的事件,要能集中表现人物“比我们更强”的特点,可以是一件事也可以是几件事。在记叙事件时,作者要有“目击”现场能力,学会运用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再现当时的场景,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可读性。

②要准确地捕捉事物的细部特征,要学会用简约的笔触去勾勒、描摹,以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细节虽小,但不可小视其作用。好的细节描写能够使人物性格鲜明,活灵活现,增强内容的真实性、生动性和感染力。当然,细节描写在文章中不是越多越好,细节描写要能抓住典型细节,选择具有代表性、概括性、能反映深刻主题的事。这样才更具有广泛性,有利于突出文章中心,从而给人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3.判分

客观看待题目要求与学情之间的距离,鼓励给高分,慎判低分。

类别

主题

人物

故事

描写+细节

一类文(60—54)

紧紧围绕“山外之人”更强更好的特点,记叙主题鲜明的故事,对社会人生有较为深入的思考。

人物形象丰满,有感染力,引人心生仰慕之情。

选例能够有力表现“山外之人”更强更好的特点。情节有发展变化,巧妙呈现主题。

对于人物或故事情节描写细腻,能够根据需要恰当进行语言、动作、神态、服饰或环境等细节描写,且能凸显主题。

二类文(53—48)

能围绕围绕“山外之人”更强更好的特点记叙主题明确的事件,对社会人生有一定的思考。

人物形象更强更好的特点鲜明,能讲述事件来表现真实鲜活的人物形象。

选例能够较好表现“山外之人”更强更好的特点。叙事清楚、合理、完整。

描写具体充分,较为生动,能扣合主题。

三类文(47—42)

有主题但浅显,对题目内涵理解不足,缺少社会性思考。

人物形象更强更好的特点有所呈现,具体可感,能通过事件表现人物。

选例能够基本表现“山外之人”更强更好的特点。叙事比较清楚、完整。

描写有所呈现,能表现人物特点。

四类文(41—36)

立意比较幼稚。

人物有特点,但对更强更好的特点体现不足顶格41分。

特点不够鲜明,或人物形象碎片化,40以下。

选例不能表现“山外之人”更强更好的特点。叙事基本完整。

描写能力不足,没有细节描写。

五类文(35-0)

讲述的事件无法“山外之人”更强更好的特点,主题模糊,传递负面价值观。套作。

没有人物塑造。

不能讲述故事,与主题关系不清,叙事不完整。

没有细节描写。

其他扣分项:

①错别字每个扣1分(重复不计),满5分为止;②每少50字扣1分;③不足300字,不超过24分;④默写作文,不超过20分;⑤另:抄袭试卷中阅读材料的20分以下,抄袭优秀作文的25分以下。⑥没有题目扣2分;⑦文体不清35分以下。

 

文章转载自(直接来源):

本文由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整理,转载注明出处。

投稿:1224355909@qq.com 商务合作:QQ1224355909


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初中试题库大(stkuda)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文试题与作文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