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叶塘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第一学期中段考试语文试题

设为星标!语文试题仓库!应有尽有!最新高考试题作文高中试题小学试题作文初中试题作文中考试题作文!关注本号可每天收到各种资料。点上面蓝色文语文试题与作文关注。

‍‍‍2021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专辑8月出炉,买买买!

高考第一品牌语文月刊代码46-88每月一本定价12元。其中每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点评专辑、12月最新高考分类练习专辑、4月最高高考冲刺AB卷二套题等为高考必备!咨询微信160170248,手机13602424805


 语文月刊2021年12月高考分类练习专刊

海量免费试题,请关注1语文试题汇编2020年6.1-7.7全部语文试题  2.试题汇编2020.5.1-5.31  3.试题汇编2020.4.1-4.30  4.试题汇编2020.3.1-3.31  5.初中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6.小学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高一第一学期中段考试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土,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以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人们的往来也必然疏少,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

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效力。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材料二:

中国是一个具有浓烈“乡土”味的国家。每一个个体,不需要纵向上溯得太远,也不需要横向扩展得太开,你就能够发现自己与乡村之间的息息关联。“乡村”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底色,也成为了绝大多数人安放心灵的精神家园。进入 21世纪前后,中国乡村社会出现了巨变,概括来看,这种巨变表现在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治理之变。2006年取消了延续千年的农业税,而且还大规模地向农村进行财政转移支付,目前国家财政每年向农村的转移支付规模超过万亿。取消农业税和国家向农村大规模输入资源,极大地改善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之前基于税费收取所形成的乡村治理体制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第二个层面是村庄基础结构之变。进入新世纪前后,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之前相对封闭且稳定的村庄边界大开,村庄社会结构迅速改变。在现代性的冲击下,传统乡村社会中的诸多基础性结构,如宗族等地缘与血缘共同体及村庄内生秩序机制和地方性规范随之解体。

第三个层面是价值之变。传统中国农民有着强烈的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观念。到了20世纪末,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农民的生育观念都已改变,传宗接代的观念大为淡化。

发生在世纪之交的以上三层巨变都可以看作是现代化建设的结果。现代化不只是工业化,而且是现代的组织方式与思维观念对传统的替代。乡村社会基本秩序由之前的内生为主变成国家基层政权建设的组成部分,外生秩序逐渐代替了内生秩序。

(摘编自贺雪峰《回乡记:我们所看到的乡土中国》)

材料三:

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需要在农业、农村、农民上多下功夫,依靠“新”助推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乡村振兴就是要以农村经济为基础,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要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需要让农村也美起来,去完善乡村的“包装”,去美化乡村,打造“新农村”。

要推动乡村的发展,就需要牢牢抓住“农业”这个关键,发展新农业,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而要让农业成为有吸引力的产业,就需要让农业的发展与市场接轨,更好地实现农业的转型。

振兴乡村还需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育,通过政府主导、立足产业、多方参与、注重实效的原则,打造一支新型的职业农民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劲的人才支撑。

(摘编自陈红《乡村振兴要靠”新”》)

1.对材料一“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和隔膜,才有三家村式的村落存在。

B.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

C.受地方性的限制,终老是乡便成为一种生活常态。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对乡民而言都十分熟悉。

D.乡土社会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3分)

A.乡土社会里,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谋生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与土地分不开。

B.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区别。

C.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推动了我国村庄基础结构的变化,同时推动了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农民生育观念的转变。

D.进入21世纪前后,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原因就是国家大规模地向农村进行财政转移支付。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现代化建设绕不过农村,每一个个体与乡村之间息息关联,乡村成为了绝大多数人安放心灵精神家园。

B.随着现代化建设,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相对封闭且稳定的村庄边界大开,村庄社会结构迅速改变。

C.从中国乡村社会发生三个巨变来看,现代化不是工业化,而是现代的组织方式与思维观念对传统的替代。

D.振兴乡村要牢牢抓住农业这个关键点,农业转型也需要让农业的发展与市场接轨,才能让农业有吸引力。

4.请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助推乡村振兴的“新”,具体体现在哪几个方面。(4分)

5.为什么说中国社会的乡下人“土气”?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6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题。

山地回忆 孙犁

从阜平乡下来了一位农民代表,参观天津的工业展览会。我们是老交情,已经快有十年不见面了。我陪他去参观展览,他对于中纺的织纺,对于那些改良的新农具特别感到兴趣。临走的时候,我一定要送点东西给他,我想买几尺布。

为什么我偏偏想起买布来?因为他身上穿的还是那样一种浅蓝的土靛染的粗布裤褂。这种蓝的颜色,不知道该叫什么蓝,可是它使我想起很多事情,想起在阜平穷山恶水之间度过的三年战斗的岁月,使我记起很多人。这种颜色,我就叫它“阜平蓝”或是“山地蓝”吧。

他这身衣服的颜色,在天津是很显得突出,也觉得土气。但是在阜平,这样一身衣服,织染既是不容易,穿上也就觉得鲜亮好看了。阜平的天气冷,山地不容易见到太阳。那里不种棉花,我刚到那里的时候,老大娘们手里搓着线锤。很多活计用麻代线,连袜底也是用麻纳的。

就是因为袜子,我和这家人认识了,并且成了老交情。那是个冬天,该是一九四一年的冬天,我打游击打到了这个小村庄,情况缓和了,部队决定休息两天。

我每天到河边去洗脸,河里结了冰,我登在冰冻的石头上,把冰砸破,浸湿毛巾,等我擦完脸,毛巾也就冻挺了。有一天早晨,刮着冷风,只有一抹阳光,黄黄的落在河对面的山坡上。我又登在那块石头上去,砸开那个冰口,正要洗脸,听见在下水流有人喊:

“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

这声音是那么严厉,我听了很不高兴。这样冷天,我来砸冰洗脸,反倒妨碍了人。心里一时挂火,就也大声说:

“离着这么远,会弄脏你的菜!”

我站在上风头,狂风吹送着我的愤怒,我听见洗菜的人也恼了,那人说:

“菜是下口的东西呀!你在上流洗脸洗屁股,为什么不脏?”

“你怎么骂人?”我站立起来转过身去,才看见洗菜的是个女孩子,也不过十六七岁。风吹红了她的脸,象带霜的柿叶,水冻肿了她的手,象上冻的红萝卜。她穿的衣服很单薄,就是那种蓝色的破袄裤。

十月严冬的河滩上,敌人往返烧毁过几次的村庄的边沿,在寒风里,她抱着一篮子水沤的杨树叶,这该是早饭的食粮。

不知道为什么,我一时心平气和下来。我说:

“我错了,我不洗了,你在这块石头上来洗吧!”

她冷冷地望着我,过了一会才说:

“你刚在那石头上洗了脸,又叫我站上去洗菜!”

我笑着说:

“你看你这人,我在上水洗,你说下水脏,这么一条大河,哪里就能把我脸上的泥土冲到你的菜上去?

现在叫你到上水来,我到下水去,你还说不行,那怎么办哩?”

“怎么办,我还得往上走!”

她说着,扭着身子逆着河流往上去了。登在一块尖石上,把菜篮浸进水里,把两手插在袄襟底下取暖,望着我笑了。

“什么时候,才能打败鬼子?”女孩子望着我,“我们的房,叫他们烧过两三回了!”

“也许三年,也许五年,也许十年八年。可是不管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我们总是要打下去,我们不会悲观的。”我这样对她讲,当时觉得这样讲了以后,心里很高兴了。

“光着脚打下去?”女孩子转脸望了我脚上一下,就又低下头去洗菜了。

我一时没弄清是怎么回事,就问:

“你说什么?”

“说什么?”女孩子也装没有听见,“我问你为什么不穿袜子,脚不冷吗?不会求人做一双?”

“哪里有布呀?就是有布,求谁做去呀?”

“我给你做。”女孩子洗好菜站起来,“我家就住在那个坡子上,“她用手一指,“你要没有布,我家里有点,还够做一双袜子。”

她端着菜走了,我在河边上洗了脸。我看了看我那只穿着一双“踢倒山”的鞋子,冻的发黑的脚,一时觉得我对于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

第五天,我穿上了新袜子。

女孩子的父亲是个生产的好手,现在地里没活了,他正计划贩红枣到曲阳去卖,问我能不能帮他的忙。部队重视民运工作,上级允许我帮老乡去作运输,每天打早起,我同大伯背上一百多斤红枣,顺着河滩,爬山越岭,送到曲阳去。女孩子早起晚睡给我们做饭,饭食很好,一天,大伯说:

“同志,你知道我是沾你的光吗?”

“怎么沾了我的光?”

“往年,我一个人背枣,我们妞儿是不会给我吃这么好的!”

我笑了。女孩子说:“沾他什么,他穿了我们的袜子,就该给我们做活了!”

又说:“你们跑了快半月,赚了多少钱?”

我们一同数了票子,一共赚了五千多块钱,女孩子说:

“够了。”

“够干什么了?”大伯问。

“够给我买张织布机子了!这一趟,你们在曲阳给我买架织布机子回来吧!”

无论姥姥、母亲、父亲和我,都没人反对女孩子这个正义的要求。我们到了曲阳,把枣卖了,就去买了一架机子。大伯不怕多花钱,一定要买一架好的,把全部盈余都用光了。我们分着背了回来,累的浑身流汗。

这一天,这一家人最高兴,也该是女孩子最满意的一天。这象要了几亩地,买回一头牛;这象制好了结婚前的陪送。

以后,女孩子就学习纺织的全套手艺了:纺,拐,浆,落,经,镶,织。

当她卸下第一匹布的那天,我出发了。从此以后,我走遍山南塞北,那双袜子,整整穿了三年也没有破绽。一九四五年,我们战胜了日本强盗,我从延安回来,在碛口地方,跳到黄河里去洗了一个澡,一时大意,奔腾的黄水,冲走了我的全部衣物,也冲走了那双袜子。黄河的波浪激荡着我关于敌后几年生活的回忆,激荡着我对于那女孩子的纪念。

开国典礼那天,我同大伯一同到百货公司去买布,送他和大娘一人一身蓝士林布,另外,送给女孩子一身红色的。大伯没见过这样鲜艳的红布,对我说:

“多买上几尺,再买点黄色的!”

“干什么用?”我问。

“这里家家门口挂着新旗,咱那山沟里准还没有哩!你给了我一张国旗的样子,一块带回去,叫妞儿给做一个,开会过年的时候,挂起来!”

他说妞儿已经有两个孩子了,还象小时那样,就是喜欢新鲜东西,说什么也要学会。

1949年12月。(选自《白洋淀纪事》,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想给农民代表买几匹布,是出于对他粗陋衣着的怜悯,同时也包含了对于当年给予自己慷慨帮助的感激。

B.女孩子之所以反对“我”在河的上流洗脸,是因为她觉得“我”作为一名八路军战士,没能保护百姓,心存不满。

C.小说写到买布做旗,戛然而止,读来余韵缭绕。从“送袜子”到“做国旗”,也反映了时代的伟大进程。

D.小说的语言将通俗与优美、简练与细腻、清淡与浓烈等特色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了清新明净的风格。

7.小说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描写手法)来塑造妞儿的形象?请结合文本概括分析。(4分)

8.孙犁的小说常被人称为“散文化小说”或“诗化小说”,请结合文本分析理由。(6分)

 

二、古诗文阅读(文言文、诗歌、翻译共41分)

(一)文言文阅读(24分)阅读下面三个文段,完成各题。

(一)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节选)

(二)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节选)

(三)孟子既娶,将入私室,其妇袒而在内,孟子不悦,遂去不入。妇辞孟母而求去,曰:“妾闻夫妇之道,私室不与焉。今者妾窃堕在室,而夫子见妾,勃然不悦,是客妾也。妇人之义,盖不客宿。请归父母。于是孟母召孟子而谓之曰:“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孟子谢,遂留其妇。君子谓孟母知礼,而明于姑母之道。(《邹孟轲之母也》节选)

 

9.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彰:清楚,明白

B.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道:从师求学的风尚

C.而夫子见妾,勃然不悦,是客妾也   客:把……当作客人

D.孟子谢,遂留其妇                 谢:感谢

10.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

A.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C. 或师焉,或不焉                        D.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3分)

A. 位卑则足羞                            B. 而耻学于师

C. 吾从而师之                            D. 小学而大遗

12.下列对文中划线处句读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

B.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

C.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

D.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

 

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2分,每句4分。)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3)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9分)

《短歌行》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4. 下列对《短歌行》有关诗句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开头四句由景中的朝露经风吹日晒转瞬即逝,想到自己年华过半,壮志未酬,心中涌起无限忧虑,是对时光易逝、人才难得的焦虑。

B.“青青子衿”以下八句写思念贤才忧思绵绵;“明明如月”以下八句写得到贤才,热情款待。两部分,一正一反抒发了对贤才的渴望。

C.本诗主要抒写诗人对岁月流逝而功业未就的消极心情,吐露了诗人为实现统一全国的政治理想而求贤若渴的急切心情和宽广胸怀。

D.通篇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诗中比喻用得多而贴切,化用《诗经》成句自然而不露痕迹。

15.作者在诗歌中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举两例结合诗句分析。(6分)

 

16.课文内容理解性默写(共8分,每空1分)

(1)《劝学》中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4)《短歌行》借用《管子·形解》中的句子以高山大海比喻自己广纳天下贤才的壮志和胸襟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17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可读、可诵。读,适合一个人欣赏品味;而诵,则可以使其在公众场合传播。诗的可诵性降低了,也就影响诗的大众化。使诗加强可诵性,也是诗歌走出个人小天地,走向大众的重要___________。朗诵好一首诗,不仅需要朗诵者对诗作本身的深入把握,还需要有准确的声调、优美的音色的掌控。朗诵者不能进入诗的境界,或进入的层次很浅,其朗诵出来势必会停留在诗的表层,不能使诗深入听众的心。

朗诵好一首诗,就要从意象入手去深入体验和欣赏它。朗诵者对诗歌意象_____________得越深,体验也就越深,传达出来才更深刻、更动人。朗诵是表演艺术,需要具有一定的声音技巧和表情动作。如对诗意象不了解,那么你就可能用错声、表错情,甚至会_______________。

比如诵读欧阳修的《阮郎归》中的这些诗句:“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就要注意花露、草烟、帘幕意象的力均是下指的,情感是沉重的。诵读这几句诗声调应降低,目光要下垂,手势也是向下的,这样才能传达出诗中的沉重情怀。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途径   剖析  南辕北辙     B. 途径   分析   大相径庭

C. 方式   分析  南辕北辙     D. 方式   剖析   大相径庭

18.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诵读方式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B.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C.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D. 渐霜风凄惨,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19.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两处语病,请修改。(把修改好的句子写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                                                       

 

20. 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两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4分)

材料:声韵   形体     传递    呈现

点横撇捺   精妙组合   抑扬平仄

形美如画   音美如歌   音律和谐

示例:  汉字之美,美在意蕴,意美如诗,字词句篇传承华夏文明。

汉字之美,___________________

汉字之美,___________________

21.《乡土中国》片段阅读,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最近我遇着一位到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的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象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乡土中国》第一章:乡土本色

(1)这段话用两个实例,是想告诉我们,中国人有               传统。(15字以内)(2分)

 

在一个乡土社会中生活的人所需记忆的范围和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是不同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我已说过,向泥土讨生活的人是不能老是移动的。在一个地方出生的就在这地方生长下去,一直到死。极端的乡土社会是老子所理想的社会,“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不但个人不常抛井离乡,而且每个人住的地方常是他的父母之邦。“生于斯,死于斯”的结果必是世代的黏着。这种极端的乡土社会固然不常实现,但是我们的确有历世不移的企图,不然为什么死在外边的人,一定要把棺材运会故乡,葬在祖茔上呢?一生取给于这块泥土,死了,骨肉还得回入这块泥土。             ——《乡土中国》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

(2)从这段话中提取两个关键词:                       、                        。(各5个字以内)(2分)

 

四、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劝学》 是两千多年前荀子对学习问题的朴素认识,《师说》 是一千多年前韩愈对“耻

学于师” 的批评。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 我们今天在学习中又遇到了新的难题。针对当下学习中的某些问题, 以《“劝学” 新说》 为题, 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高一语文中段考参考答案

1.C 。解析:A.“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错误。B.“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错误,这是“机械的团结”的特点。D.“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错误。

2. D。解析:“原因就是国家大规模地向农村进行财政转移支付”错误。

3.C.解析:“现代化不是工业化,而是现代的组织方式与思维观念对传统的替代”错误,原文是“现代化不只是工业化,而且是现代的组织方式与思维观念对传统的替代”。

4.“新”体现的三个方面:①打造新农村,从宜居环境、风俗文化等方面完善、美化乡村;②发展新农业,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③培育新农民,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劲的人才支撑。(每点1分,三点写齐,表达通顺才能4分。)   

5.①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靠种地谋生,离不了泥土。②乡土社区间人口流动率小,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③乡下人的生活方式、乡土社会的习俗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节奏。

6.B。【解析】B 项对女孩子心理的解读不正确,反对“我”在上流洗脸,应该主要是源于对陌生人的戒备和性格里的泼辣。

7.答:(1)语言描写。妞儿刚出场时,小说就通过对她语言的描写,如“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表现了其泼辣直率的性格。(2)外貌描写。小说通过“风吹红了她的脸,象带霜的柿叶”等外貌描写,表现了人物生活的贫困艰辛。(3)侧面描写。小说通过描写大伯与“我”的对话,“同志,你知道我是沾你的光吗?”,侧面表现了妞儿对八路军战士的热情慷慨。(每条 2 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得分。)

8.答:(1)《山地回忆》不以故事情节的连贯、缜密和完整取胜,而是打破小说传统的艺术结构,用一连串的生活画面串通起来,呈现出一种别开生面的散文式结构;(2)《山地回忆》中关于乡村景象的记忆、战争年代的日常生活的真切表现以及自然流露的诗意,都给读者以绵长的回味。(3)叙述过程中抒情主体的融入,使所叙述的家常闲话、纺纱织布、运枣卖枣等极其普通的生活琐事饱含真情,因而楚楚动人,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每条 2 分,答出 3 点,可得 6 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得分。)

9.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 “谢”的意思应为“道歉”,“孟子谢,遂留其妇”的意思是“孟子道歉,于是挽留了他的妻子”故选D。

10.B 【解析】 A项,“受”通“授”,传授。C“不”通“否”,不从师。D“知”通“智”,智慧。

11.D  【解析】 A项,羞,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羞。B项,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C项,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D项,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ABC三项都是意动用法,D是形容词作名词。故选D。

1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将入门问孰存”,“入门”和“问”是两个动作,且“问”的宾语是“孰存”, “入门”和“问”不能同时带宾语“孰存”,因此在“入门”后断开,排除A、D两项;“将上堂”和“将入门”为对举结构,是孟母所举的两种情况的例子,故“将上堂”不能分开且应在“上堂”后断开,排除B项。正确标点为: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句意:‘礼’上说过,将要进入大门,要问一下谁在里边,这是表示尊敬;将要进入厅堂,声音一定要响亮,这是表示通知了人家;将要进入屋子,眼睛一定要向下看,表示担心撞上人有尴尬的时候。故选C。

13. (1)不知道句子停顿,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方面却丢弃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关键字:宾语前置、不、小学、明)

(2)所以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钝。圣人能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会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出于这个吧?(关键字:圣、愚,所以、其)

(3)如今你不遵守礼节,却责怪别人没有礼节,不是(和圣人)差得太远了吗!

【详解】(1)宾语前置:不知句读,不解惑;“不”通“否”,不从师学习;“小学”小的方面;“明”明达、明智。

(2)“是故”,因此、所以;“圣”,第一个解释为“圣人”,第二个解释为“圣明”;“愚”,第一个解释为“愚笨人”,第二个解释为“愚笨”;“所以”,……的原因;“其”,副词,表推测,大概。

3)“察”,分辨,引申为“遵守”。“而”表转折,“却”或“竟然”;“不亦……乎”,不是很……吗?不是太……了吗。不亦远乎,省略句,补充省略成分为“不亦(与圣人比)远乎”

参考译文:(三)孟子娶妻以后,有一次刚进入内室,他的妻子裸着身体在屋里。孟子不高兴,于是离开不再进去。他的妻子向孟母告别要求离去,说:“我听说夫妇之间的规矩,在洞房里可以不遵守。现在我在卧室偷懒,而丈夫见到我勃然大怒,这是把我当成客人了。做女人的规矩,不能住在别人家里,请让我回到父母家中。”孟母于是叫来孟子对他说:“‘礼’上说过,将要进入大门,要问一下谁在里边,这是表示尊敬;将要进入厅堂,声音一定要响亮,这是表示通知了人家;将要进入屋子,眼睛一定要向下看,表示担心撞上人有尴尬的时候。如今你不遵守礼节却责怪别人没有礼节,不是(和圣人)差得太远了吗!”孟子道歉,于是挽留了他的妻子。君子说孟母懂得礼节而且清楚如何处理婆媳之间的关系。

14. C【解析】C项“主要抒写诗人对岁月流逝而功业未就的消极心情”有误,“主要的情感”还是求贤若渴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

15.①比喻,(1分)乌鹊比喻贤才,绕树三匝比喻贤才寻找归宿,尚在徘徊选择,无所依托的情景(1分),表达诗人唯恐贤才不来依附的焦急心情;

②用典,(1分)“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典故(1分),表明诗人对人才的渴求永不止步(1分);“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明诗人与周公一样有求贤若渴、建功立业的心思。(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文食野之苹,用典,引用<诗经>的诗句,前两句是求贤不得的忧思,后两句是求贤既得的热忱欢迎)

③设问,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通过一问一答,强烈地表达诗人借酒消愁,对时光易逝、人才难得的焦虑、忧愁的心情。

16.(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4)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17. A 【详解】途径:门路;道路(多用于抽象事物);方式:说话做事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此处强调的是朗诵是诗歌被大众接受的一条路,故选“途径”。分析:把一件事物、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较简单的组成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剖析:辨析,分析,程度较深。此处强调的是理解得较深,用“剖析”更好。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大相径庭:表示彼此相差很远或矛盾很大。此处要表达的是声音与情感可能与诗歌原意象完全相反,故选“南辕北辙”。故选A。

18. 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朗诵方式的能力。原文画波浪线的句子朗读方式为:“要注意花露、草烟、帘幕意象的力均是下指的,情感是沉重的。诵读这几句诗声调应降低,目光要下垂,手势也是向下的,这样才能传达出诗中的沉重情怀”,即表达沉重的情感,用降低的声调、低垂的目光和向下的手势。A.“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是以烟草、风絮、梅雨来比喻自己“闲愁”,情感沉重,应用与原文相似的诵读方式。B.本句中“凤箫”“鱼龙舞”,描写的是元宵时热闹的景象,情感欢快,与原文不同。C.“西风凋碧树”,景色凄凉,“独上高楼”,孤独寂寞,情感沉重,应用与原文相似的诵读方式。D.“霜风”“关河”“残照”等景物显得萧条而荒凉,表达出游子羁旅他乡的凄凉感受,情感沉重,应用与原文相似的诵读方式。故选B。

 19.(1)递进关系不当,“不仅”和“还”后面的句子调换位置;(2)句式杂糅,去掉“的掌控”或在“准确的声调”前加“对”。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语病有二,一为语序不当,“有准确的声调、优美的音色的掌控”与“需要朗诵者对诗作本身的深入把握”相较,应该是“深入把握”的程度更深,两个分句位置应呼唤;二为句式杂糅,“需要有……的掌控”杂糅,可改为“需要有……”,或在“有”后加上“对”,构成“有对……的掌控”的句式。

20.①汉字之美,美在声韵,音美如歌,抑扬平仄传递音律和谐  

 ②汉字之美,美在形体,形美如画,点横撇捺呈现精妙组合。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的能力。解析作答本题,首先要将材料分成两组:“声韵”“传递”“抑扬平仄”“音美如歌”“音律和谐”为一组,“形体”“呈现”“点横撇捺”“形美如画”“精妙组合”为一组。然后分析示例,确定句式:续写的句子应以“汉字之美,美在”开头,基本形式为“汉字之美,美在十2字词,×美如×,4字词十动词十4字词”。

21.(1)安土重迁(依赖土地 / 在土地中寻发展 / 在土地中求生存)

(2)很安定(不移动)、黏着(历世不移)(每词1分)

【审题指导】

作文材料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劝学》《师说》这两篇经典文章的内容进行了简要概括。我们知道,《劝学》对学习问题的朴素认识主要集中在“学不可以已”这句话上,《师说》也有“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样振发聩的观点。这一部分材料其实都指向“学习”这一范畴。材料的第二部分对写作进行了指导一一当今的学习有新的难题,要求结合当下学习的问题进行写作意思是写作应该具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一这也是所属单元的写作要求。

写作知识短文《议论要有针对性》,强调的是问题的针对性和读者对象的针对性,前者强调有感而发,具有现实意义;后者强调要看对象,要让读者易于接受。要让议论更具针对性,就要抓住两个焦点,一个是当下的社会发展变化的背景,一个是学习中的问题。在写作中,应围绕现实中学习的“问题”行文,或揭示“问题”探究其产生的背景原因,提出解决方案或进行批判,以便更好地建设。所以既要从社会发展、人的观念变化、信息更替的角度来讲如何看待学习问题,又要以思辨性的眼光指出时代变化,思考怎样学习的方法更适合当今发展。只要不避开“现实”,且有针对性都是可以的。

因此,观点要在结合社会背景的基础上提出,策略应从学习者的角度进行思考。一般的论述思路,要摆事实(提出问题)、讲道理(分析问题)、提方法(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有理有据,令人信服。最后,要注意的是,这是一篇命题作文,不可另起炉灶。结构方面,可根据行文需要,使用并列式、层进式甚至是正反对照式。

(三)【例文展示】

劝学“新说”

战国时期的伟大思想家荀子在《劝学》中指出:“学不可以已”。用振聋发之声指出了学习的重要性。生活在距荀子时代两千余年后的我们,拥有着有网络就能查阅资料的各种智能设备和随时可翻阅的电子书籍,这些让知识变得触手可及,无论是整块的还是零碎的,无时无刻不充斥着我们的生活。

“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这句话确实触到了人类本身的劣根性,我们对知识逐渐麻木,被动地灌输学习,只看自己有用的,这句看似功利的话已经成为多少人的信条?

为什么要学习?为了陶冶情操、提升人格吗?是的,这是学习的好处,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发展迅速的世界里,不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是会被逐渐淘汰的。近些年,因大学沉迷玩乐不思学习导致挂科交不上论文而被退学的大学生、研究生比比皆是也有一些倚老卖老的领导不懂装懂,把事情弄得一团糟,这些人的结果无疑是可以预测的说到底,现在学习已经不是古时候的一种品质,而是少数人的才能,在现今已经演变成等同于吃饭睡觉一样不可或缺的要求社会的需求裹挟着个人,只有通过努力,永远走在大部分人前面,才能成功。

碎片化的学习给予人们更多学习的可能性,人们或多或少都会利用“瞥一眼”的时间去看看与文化知识相关的东西。故宫博物院推出的文创产品文物日历正面是日历,背后是细小的文物“安利”,一时间风靡社会,成为大家争相购买的对象。很多人购买之后并不会去翻日历,毕竟有手机,谁会去动这些老玩意?都说心动不如行动,无数人凭着“我要学习”的冲动买下一个个文创产品,半天不到,热情就冷却下来说着“下次一定”,其背后是害怕被人落下的文化焦虑,买家们需要明晰:买下来≠得到了。

知识的获取亦是如此,比起空喊口号,炫耀着自己拥有多少以文化为载体的设备,倒不如用这些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将想学习的念头付诸实践,避免踏入文化消费的陷阱冷却下来说着“下次一定”,其背后是害怕被人落下的文化焦虑,买家们需要明晰:买下来≠得到了。知识的获取亦是如此,比起空喊口号,炫耀着自己拥有多少以文化为载体的设备,倒不如用这些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将想学习的念头付诸实践,避免踏入文化消费的陷阱。

在知识面前,每个人都是“笨小孩”,必须要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走。

贝尔纳曾经说过:“构成我们学习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全国教育模范杜桂华希望他带的研究生“诚实为人,踏实做事。”做什么要钻研什么,做什么还要做成什么。做的时候一定要努力,学生不要老叫苦,最怕的是不努力,老是做不下去。秉承“踏实”的观念,他的学生即使做了大官,也是踏踏实实在一线做事的人。同样,学习犹如建房子,首先需要打地基,只有地基打得

安稳,触及知识殿堂的巴别塔才能稳稳地站起来,不至于半路倒塌,只剩空骸。

人而不学,虽无忧,如禽兽何?

 

 

“劝学” 新说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的本意是让人们学会借助外物来达到目的,实现发展。但是“善假于物”的前提应在于“适可而止”,讲究“善假”。

人类经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淘汰过程, 逐渐学会通过外物来“增强”自己的能力,通过学习具备各种技能,装上了“上天入地”的本事。“假”意为借助,实际上它相当于一副拐杖,让刚刚开始走路的人学会用它走路,可如果把拐杖彻底当成腿,那结果便可想而知了。

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现代人对“假”的程度逐渐失去了把握。小到作为学生的我对于借助外物过于“狂热”,颇有“手机在手,天下我有”的架势,一味地利用手机查找各种“答案”,从未想过变“它有”为“我有”。拥有了“准确答案”, 却离开了大脑的思考。大到如今这科技发达的社会,人们开始使用各类机器,但与其说是使用,不如说是“替代”——机器替代了人们的手、眼、腿,甚至于“替代”了人们的大脑。人类在茫茫发展路上,不停地探索,终于学会借助外物来发展自己,可现在却因为过于依赖外物而被绊倒在了发展的路上。

这么一说,难道“搜索系统”与“科技机器”都是糟粕吗?当然不是!它们的存在正体现了人类的发展,也正是因为新的事物不断地出现,才能不断帮助人类发展。只是人类现在改变了发展的初衷,发展应当是人类自身的发展,而不是机器技术“代替”人类发展,这正是为什么人们要适当“善假于物”的原因。

我们要懂得方式与目的的区别,才能知道如何“善假”。我们借助游泳圈學会了游泳,最终是让游泳技能成为我们的肌肉记忆,平时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危急时实现自救;我们借助“网络系统”搜索到更多知识,是便于知识梳理,最终成为自己的知识,并能在需要时调取运用。荀子有言“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忘记了出发的目的,就不晓得“借助”背后学习的意义。

我们还要懂得借助与提升的区别,才能实现从“假”到“有”的转变。“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不能只看到利用了外物达到目的,更应看到的是第一个懂得借助车去造出船的人的思考。时代的发展,车马船终不会永恒,它们会被新的器物替代,但人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永远不能被替代。

在学习的道路上,我赞同荀子“善假于物”的观点,但我们更要明白“假”存在的意义就是帮助我们成长,而不是替代我们成长,所以“善假于物,讲究适可而止”。只有不断借助外物提升人自身的能力,人类才可以发展愈盛。

 


 



文章转载自(直接来源):

本文由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整理,转载注明出处。

投稿:1224355909@qq.com 商务合作:QQ1224355909


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初中试题库大(stkuda)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文试题与作文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