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2高考小说阅读综合考查专题练习

设为星标!语文试题仓库!应有尽有!最新高考试题作文高中试题小学试题作文初中试题作文中考试题作文!关注本号可每天收到各种资料。点上面蓝色文语文试题与作文关注。

‍‍‍2021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专辑8月出炉,买买买!

高考第一品牌语文月刊代码46-88每月一本定价12元。其中每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点评专辑、12月最新高考分类练习专辑、4月最高高考冲刺AB卷二套题等为高考必备!咨询微信160170248,手机13602424805

 语文月刊2021年12月高考分类练习专刊

海量免费试题,请关注1语文试题汇编2020年6.1-7.7全部语文试题  2.试题汇编2020.5.1-5.31  3.试题汇编2020.4.1-4.30  4.试题汇编2020.3.1-3.31  5.初中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6.小学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春天里

李德霞

①春天里,秀田回了村。

②秀田进村时已是中午,村里的幼儿园正好放学。孩子们排着队,在老师的带领下走出大门。幼儿园门口,早围了一群接孩子的老头儿和老太太。秀田听婆婆在电话里说过,儿子亮亮去年也上了幼儿园,秀田在老人堆里看了一遍,没有看见婆婆,就想顺便把儿子接回家。

③幼儿园门口,大部分孩子已经被爷爷奶奶接走,只剩下四五个孩子还在翘首张望。秀田一眼就认出了儿子,那个圆脸、大眼睛的小男孩不就是亮亮吗?秀田几步过去,一把拉住儿子的手说:“亮亮,妈妈回来看你啦。走,跟妈妈回家!”

④亮亮并没有表现出秀田想象的那种惊喜,而是歪着脑袋,眨巴着眼睛说:“我妈妈?可我没见过你呀!”

⑤秀田鼻子一酸,泪水差点没掉下来。秀田抬手抚摸着亮亮的小脸蛋说:“妈妈在你一岁时就去了南方,忙着打工赚钱,一直没回来看你。家里不是有妈妈的照片吗?傻儿子,你不会连妈妈都不认识了吧?”

⑥“你跟照片上的妈妈不一样,你不是妈妈!”亮亮抽回手,转身跑到老师跟前。女老师对一身城里人打扮的秀田说:“大姐,对不起,你不能接走亮亮!”

⑦秀田急得大叫起来:“你有没有搞错啊,我可是亮亮的妈妈呀!”

⑧“可亮亮不认识你呀!”女老师说,“亮亮上幼儿园快一年了,每天只有他奶奶接他送他,风雨无阻。除了他奶奶,我们没见过他的任何家人。亮亮的奶奶还特意叮嘱过我们,说除了她,别人不能接走亮亮……”

⑨“可我……真的是亮亮的妈妈啊!”

⑩秀田一抬头,看见后院的五奶拄着拐棍来接孙女,秀田像遇到了救星,赶忙迎上去,拉着五奶的手说:“五奶,你还认得我吗?你说,我是亮亮的妈妈吧?”

⑪五奶眨着老眼,上一眼下一眼地打量着秀田,然后扁扁嘴说:“我老啦,眼神不好,常常认错人。”说完,五奶摆摆手,领着孙女蹒跚而去。

⑫儿子不相认,老师不相信,连前后院住着的五奶也认不出她来了,秀田的心里一阵难过。

⑬女老师说:“大姐,你还是走吧。我陪亮亮再等一会儿,如果亮亮的奶奶还不来,我就送他回家。”

⑭秀田近乎哀求地说:“老师,你怎么就不肯相信我呢?我真是亮亮的妈妈!你仔细看看,亮亮的眼睛,亮亮的鼻子,还有亮亮的嘴巴,哪一点不像我?”

⑮女老师说:“不是我不肯相信你,是我们要对每一个孩子负责。你知道吗,去年,就有一个自称是孩子舅舅的人贩子差点拐走了一个小女孩,幸亏我们发现得及时,不然后果不堪设想。自从出了那件事以后,我们幼儿园规定,除了我们认识的家长外,别人一律不准接走孩子……”

⑯秀田无话可说了。又有几个孩子被老人接走。空荡荡的幼儿园门口,就剩下亮亮一个孩子。

⑰起风了,早春的风乍暖还寒,刚刚吐出嫩芽的柳树条儿在微风中摇啊摆啊。秀田走也不是,留也不是,一抬头,终于看到了婆婆。婆婆晃动着一头如雪的白发,深一脚浅一脚地往这边跑。

⑱这时,秀田包里的手机突然响起来,掏出来一看,是男人宝柱从南方打来的。宝柱说:“秀田,到家了吧?儿子好吗?嘿嘿,他长高了吧?咱妈身子骨还硬朗吧?哦,对了,工厂下个礼拜要加班,给三倍的工钱哩,没啥事儿的话,你可要早点赶回来啊!”

⑲秀田没来由地火冒三丈,冲着手机大声喊:“赶,赶,赶你个头!告诉你宝柱,我不去了,给六倍的工钱我也不稀罕!”

⑳挂了电话,秀田已是一脸的泪水。

1、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春天里”为题,既交代了故事的发生环境,也寓意着孩子要生活在如春天般温暖的家庭里,寄托了作者美好的愿望。
B. 秀田与宝柱的对话表明了宝柱是一个只知道赚钱,不懂得亲情,忽略孩子教育的人,而秀田对宝柱的这种行径极为厌恶。
C. 本文以点带面,借助秀田回村看儿子这件事,表现作者对当代一些年轻父母只顾生计,疏于照顾孩子的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
D. 这篇小说以秀田接儿子的故事,侧面展现了当代社会中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群体的生活现状,故事虽然简单,但触动人心,发人深省。

2、分析“起风了,早春的风乍暖还寒,刚刚吐出嫩芽的柳树条儿在微风中摇啊摆啊”这句在文中的作用。  

3、小说结尾“秀田已是一脸的泪水”,感人至深,具体分析其丰富内涵。   

(2)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列小题。 

笛音

李铭

①本地要排一个戏,投巨资打造,想参加省艺术节的演出,奔着拿奖去的。剧本经过多次打磨,终于可以下排练场排练了。一切都在顺利地往前推进着。

②音乐在这个戏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剧组从北京高薪聘来一位大咖级别的人物,来负责这个戏的音乐设计。

③大咖姓吴,其貌不扬,说别的都没精神,一说音乐,眼睛里便马上放射出光芒。大家背后都叫他吴大咖。吴大咖这人很挑剔,有点吹毛求疵,不好接近。

④吴大咖的挑剔不是表现在生活上,吃住行他都是马马虎虎。工作人员问吴大咖喜欢吃什么,他说随便。工作人员又问喜欢喝什么,他头也不抬地说随便。

⑤只有到了工作的时候,吴大咖就不随便了。吴大咖在排练场脾气不好,言辞犀利,不给任何人留情面。只要他认准的事情便非常固执。这个戏是一部宣扬主旋律的农村戏,吴大咖别出心裁非要使用交响乐伴奏,这让其他懂音乐的人有些出乎意料。

⑥音乐录制工作进展不顺,原因是吴大咖要求过于严苛。比如在选拔笛子演奏员的时候,吴大咖简直是“鸡蛋里挑骨头”,多次打断演奏现场。

⑦吴大咖不说话,背向后仰,躺椅被压成弓形。吴大咖闭眼,良久睁开,问,你演奏几年了?

⑧演奏员被问蒙了,答,十八年,国家二级演奏员。

⑨这跟职称没有关系。吴大咖提高了嗓门。

⑩换人!吴大咖斩钉截铁地说。

⑪就这样,本地非常有名的笛子演奏员被撤换掉了,气得演奏员逢人就骂吴大咖傲慢无礼。

⑫眼看事情变得尴尬起来,文化主管部门赶紧从省城歌舞团请来一位最好的笛子演奏员。这演奏员是一个女孩,职称一级,年纪轻轻就已经获得了多项国内国际大奖。

⑬吴大咖听完一曲,摇头叹息。人又被他给开了。

⑭本地文化官员坐不住了,笛子独奏在整个戏里只占了一分半钟,吴大咖如此挑剔有点儿叫人不能理解。

⑮趁着吃饭的时候,本地文化官员委婉地表达了看法。吴大咖听出了话里的弦外之音。吴大咖苦笑一声,说,这是一段表达乡村恬静生活的音乐,在整个戏中至关重要。没有这一分半钟,整个戏就要减分。

⑯前面两个演奏员都是非常棒的艺术家,他们的演奏哪里不好?见吴大咖如此固执,本地文化官员也就直接问了。

⑰声音不干净!吴大咖回答。

⑱本地文化官员哭笑不得,声音还有干净不干净之说!这……真是叫人费解。

⑲吴大咖的音乐设计停滞不前,眼看着全省艺术节召开在即,本地文化官员气得索性不再去过问了,让这个怪异的吴大咖自己折腾去吧。反正合同签了,不按时完成看他怎么交代。

⑳吴大咖提出要求,要去本地乡下采风。

㉑今天这个村,明天那个屯,吴大咖开始深扎生活了。这一天,吴大咖一行人到了本地最闭塞的山村。吴大咖正在村口河边洗脸,突然听到远处传来几声笛音。吴大咖一下子就愣住了,侧耳倾听,然后狂喜地喊,这个笛音真干净!

㉒他们找到一户农家,笛音就是从这家院子里传出来的。吹笛子的是一个双目失明的女孩。问了才知道,这失明女孩初学,只会吹一首曲子。

㉓吴大咖大喜过望,跟女孩家人商量,要带她回去录笛音。

㉔女孩儿父母给孩子买笛子,就是想鼓励从小双目失明的女孩要有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见有人愿意帮助女儿,心里自然欣喜。

㉕吴大咖带女孩回到剧组,指导她练习笛子演奏。两周以后,正式开始录制。女孩儿的笛声一响,现场立刻鸦雀无声。那舒缓的音乐像森林里潺潺的流水,涌进了每个人的心田。

㉖吴大咖闭目品味,睁开眼睛时,双眼全是泪花。

㉗这个戏大获成功,在艺术节上夺得最高荣誉。

㉘吴大咖要走的当天晚上,剧组一起吃饭。吴大咖端起酒杯特意敬了被淘汰的本地演奏员。演奏员询问吴大咖自己的演奏到底差在哪里。吴大咖说,您的演奏技巧娴熟,非常棒。但不是我想要的,您的声音里匠气太重。哦!演奏员明白了,那个获得国际大奖的女孩呢,她从业时间短,成绩斐然啊,你为什么也不用?吴大咖说,她的声音里充满了欲望。但这个从小失明的女孩儿,她看不到人间的丑恶,没有名利的欲望。她的心灵世界都是干净的,这才是我这个戏里需要的笛音。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两段交代的内容,为下文吴大咖坚持寻找最干净的笛音的情节做了铺垫。
B. 吴大咖临走时特意给被淘汰的本地演奏员敬酒,这一细节与上文本地演奏演员认为吴大咖傲慢无礼形成了对比,使吴大咖的形象更高大、饱满,令人敬佩。
C. 小说运用正侧结合的手法描绘盲女的笛音,先将笛音比作流水,描绘其清纯的特点;又用吴大咖听笛音后眼含泪花的情景来衬托笛音的感人力量。
D. 生活在“本地最闭塞的山村”的盲女使这个戏夺得最高荣誉,而国家一级、二级演奏员却遭到吴大咖淘汰,这有力地讽刺了文艺工作者追名逐利、不追求艺术真谛的社会现象。

5.小说以“笛音”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小说中的吴大咖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守湖人

钟小巧

①在万绿湖那边,有一个村庄,叫何老屋。

②何老屋只住着老何。

③我们跟着老何的儿子大何,翻山绕湖,驱车进入何老屋,看见老何正泊船,把两只鼓鼓的蛇皮袋拖上岸,躬身曲背,龇牙咧嘴。大何忙奔过去帮忙,说,那么多鱼,我们有口福啦。老何咳了两声,没说话。

④大何迫不及待解袋口,倒出来,傻眼了,鱼鳞都不见一片,全是垃圾。叫您网鱼却网垃圾,没鱼?大何气咻咻的。

⑤有,公家的,不能网。

⑥为什么?

⑦禁了,你都不知多久没回来过了。老何低着头,说得很小声。昨晚电话您咋不说?我老板大老远来,就是想吃万绿湖的鱼。

⑧老何不说话,低着头,躬着瘦弱的身躯,径直进屋去了。屋外墙体斑驳,屋内也简陋,一灶一锅,一桌一凳,像极了我家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样子。只有那个流水哗哗响的水龙头,流着现代气息。据大何介绍,因建新丰江水库,何老屋人都移民了,只有他一家不愿走,是他祖父,舍不得这里的山水。现在,他父亲,子女都在城里安家了,仍不愿走,也是舍不得这里的山水。

⑨真是死脑筋。大何嘟哝了一句,掏出手机,走开去,似乎打了好几个电话。然后回来对我们说,李老板、王秘书,屋里坐坐吧,泡点万绿湖水的茶尝尝,然后周边转转,再去市区吃饭住宿,我早订好了的酒店,什么鱼都有,正宗万绿湖的。

⑩老板没进屋,而是打开后备箱,让我帮忙搬出折叠桌椅,工夫茶具。老板喜欢户外运动,车里户外装备一应俱全。

⑪老板对大何说,别折腾了,就在这地坪吃住。你看,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还有你的老屋,你的老人陪着,多好,哪里找这么好的环境嘛。

⑫不知什么时候,老何提着一个黑溜溜的茶壶出来了。茶壶嘴冒着气,里面还咕噜咕噜响。老何放下茶壶,向老板鞠躬,低声说,对不住。

⑬老何的背本来就弓了,再一鞠躬,头都快挨着地了。

⑭别别,老叔别往心里去,别别,别听大何乱说,我不是吃鱼,我是……是来吃负离子的。老板被这突如其来的鞠躬惊得语无伦次了。

⑮负离子是什么?老何突然警惕起来,问。

⑯老板一愣,看看我,又看看大何,大笑起来,说,看我这浑蛋,文绉绉什么呀,小王,你说。我挠挠头,说,是新鲜空气吧。

⑰老何咧嘴一笑,转身走开了。

⑱我们支起了锅灶,煮着湖边摘来的野麦菜。不知什么时候,老何变戏法似的给我们拿来一只宰好的鸡,说,自家的。

⑲那顿饭,是我吃过最好吃的饭,吃出了小时候的味道,虽没鱼。但大何认为没鱼不成饭,总在叨叨,来湖里,哪儿有不吃鱼的理?

⑳晚上,我和老板睡帐篷,大何跟着老何睡老屋。老板呼噜噜的,似乎睡得很香甜。我却睡不着。不知是习惯了都市的喧嚣,还是被美妙的夜色迷住了,反正就是睡不着,数了星星,又数萤火虫。湖水,山峦,老屋,黑成一团,静在一处。突然,我感觉到了动静,似乎是急促的脚步声,还有一束光,一闪而过。可是,什么也没发生。

㉑天麻麻亮,大何来到帐篷,压低声音说,睡醒没?带你们电鱼去。

㉒我们猫着身子,像做贼似的沿上游湖岸走。大何告诉我们,说昨晚偷偷出去了,在码头那边朋友家借了电鱼机,千万别让我老爸知道,他死脑筋。

㉓“站住”,突然霹雳一声,闪出一个黑影,真像武侠剧里的人物,吓得我们差点儿掉进湖里。

㉔原来是老何。

㉕老何夺下大何背上的电鱼机,好像不认识我们似的,一声不吭就走。大何追上去,要抢夺电鱼机,说,您疯了?老板在这儿,您不是丢我脸,是丢我饭碗了。

㉖老何把电鱼机往地上重重一蹾,挺了挺弓着的背,声音提高了几十分贝,让我不敢相信,眼前的老何,跟昨天见到的老何,简直判若两人。他说,网鱼,电鱼,炸鱼,这不让鱼断子绝孙了吗?这不影响水质了吗?听说你们那个城也吃这里的水呢,你们这样做不是往自己嘴巴里撒粪吗?

㉗看您说的,就一次嘛,能影响什么。大何却压低声音说。

㉘偷鱼贼都这么说。你一次,他一次,万绿湖不完了?想吃鱼,请老板下次再来吧,我挖鱼塘养鱼,保准儿跟湖鱼一样鲜美。

㉙公家的,您管什么闲事。大何说。

㉚这叫闲事?生态保护,人人有责。老何说着便从裤袋里掏出一个牌,亮给我们看,牌上写着:守湖人。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何为了让老板吃到万绿湖中的鱼,不惜偷摸想用电鱼机电鱼,与老何守湖的行为形成鲜明的对比。
B. 小说在塑造老何这一形象时,除了借助语言﹑动作,外貌及心理描写外,还借助大何的老板进行侧面烘托,使形象更突出。
C. 晚上“我”睡不着觉时,听到了动静,看到了一束光闪过,这些情节内容在后面得到了证实,应该是大何去朋友家借电鱼机。
D. 小说最后点出了“守湖人”,照应标题;同时“守湖人”具有深层含义,老何守的不仅仅是湖,更是他们美丽的家园和美好的未来。

8.“我”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老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文本一:

①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心中想着,忽见丫鬟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

②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祧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

③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只见这宝玉向贾母请了安,贾母便命:“ 去见你娘来。”宝玉即转身去了。一时回来,再看,已换了冠带: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身上穿着银红撇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 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极恰,其词日:

④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文本二:

①说着,进入石洞来。只见佳木茏葱,奇花燜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檻,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自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贾政与诸人上了亭子,倚栏坐了,因问:“诸公以何题此?”诸人都道:“当日欧阳公《醉翁亭记》有云:‘有亭翼然’, 就名‘翼然’。”贾政笑道:“‘翼然’虽佳,但此亭压水而成,还须偏于水题方称。依我拙裁,欧阳公之‘泻出于两峰之间’, 竟用他这一个‘泻’字。”有一客道:“是极,是极。竟是‘泻玉’二字妙。”贾政拈髯寻思,因抬头见宝玉侍侧,便笑命他也拟一个来。宝玉听说,连忙回道:“老爷方才所议已是。但是如今追究了去,似乎当日欧阳公题酿泉用一‘泻’字,则妥,今日此泉若亦用‘泻’字,则觉不妥。况此处虽云省亲驻跸别墅,亦当入于应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求再拟较此蕴藉含蓄者。”贾政笑道:“诸公听此论若何?方才众人编新,你又说不如述 古;如今我们述古,你又说粗陋不妥。你且说你的来我听。”宝玉道:“有用‘泻玉’二 字,则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贾政拈髯点头不语。众人都忙迎合,赞宝玉才情不凡。贾政道:“匾上二字容易。再作一副七言对联来。”宝玉听说,立于亭上,四顾一 望,便机上心来,乃念道: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贾政听了,点头微笑。众人先称赞不已。

(节选自《红楼梦》第十七回至十八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文本三:

①宝玉笑道:“你爱打就打, 这些东西原不过是借人所用,你爱这样,我爱那样,各自性情不同。比如那扇子原是扇的,你要撕着玩也可以使得,只是不可生气时拿他出气。就如杯盘,原是盛东西的,你喜听那一声响,就故意的碎了也可以使得,只是别在生气时拿他出气。这就是爱物了。”晴雯听了,笑道:“既这么说,你就拿了扇子来我撕。我最喜欢撕的。”宝玉听了,便笑着递与他。晴雯果然接过来,嗤的一声,撕了两半,接着嗤嗤又听几声。宝玉在旁笑着说:“响的好, 再撕响些!”正说着,只见麝月走过来,笑道:“少作些孽罢。”宝玉赶上来,一把将他手里的扇子也夺了递与晴雯。晴雯接了,也撕了几半子,二人都大笑。麝月道:“这是怎么说,拿我的东西开心儿?”宝玉笑道:“打开扇子匣子你拣去,什么好东西!”麝月道:“既这么说, 就把匣子搬了出来,让他尽力的撕,岂不好?”宝玉笑道:“你就搬去。”麝月道:‘“我可不造这孽。他也没折了手,叫 他自己搬去。”晴雯笑着,倚在床上说道:“我也乏了, 明儿再撕罢。”宝玉笑道:“古人云,‘千金难买一笑’, 几把扇子能值几何!”一面说着,一面叫袭人。袭人才换了衣服走出来,小丫头佳蕙过来拾去破扇,大家乘凉,不消细说。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因麒麟伏白首双星”)

10.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照应了“木石前盟”的神话。
B. 诸人提出用“翼然”给亭子命名,贾政说不如用个“泻”,而宝王认为不如“沁芳”新雅。
C. 贾政对宝玉“沁芳”的题名及题对看似未置可否,其实并不满意,只是外客面前不便训斥。
D. “晴雯撕扇”暗用了夏桀宠妃妹喜的典故,不仅暗示了晴雯的惨死,也预示着贾府的最终败落。

1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运用了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刻画了宝玉的外貌。
B. 对宝玉服饰的两次描写都是从林黛玉的视角来写的,基本采用了从上到下、由外而内、由表及里的顺序,自然顺畅,也符合观察顺序。
C. 宝玉的出场采取了反复亮相的方法,先描写其服饰后描写其容貌,不仅写出了宝玉的形象特点,也突出了他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
D. “绕堤柳借三篙翠, 隔岸花分一脉香”,对仗工整,意境优美,“借”和“分”两字生动传神,突出表现了沁芳亭的环境特点。

12.在“晴雯撕扇”中增加麝月这一人物,如何理解?   

13.  文本一“宝黛初逢”、文本二“试才题对”和文本三“晴雯撕扇”分别表现了宝玉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文本一:

《秦腔》(小说节选)

贾平凹

①夏天智睡倒了两天后,添了打嗝儿的毛病,嗝声巨大,似乎是从肚里咕噜噜泛上来的。一辈子爱吃水烟,突然觉得水烟吃了头晕,甚至闻不得烟味,一闻着就呕吐。太阳正中午的时候,他让夏天义把他搀到院中的椅子上,然后把四婶、白雪、夏雨都叫来,开始问白雪和夏风的婚事。白雪先还是隐瞒,他就说他看到夏风的那封信了,白雪便放声哭了起来。白雪一哭,鼻涕眼泪全下来,四婶和夏雨都慌了手脚。夏天智说:“事情既然这样了,我有句话你们都听着:只要我还活着,他夏风不得进这个门;我就是死了,也不让他夏风回来送我入土。再是,白雪进了夏家门就是夏家的人,她不是儿媳妇了,我认她做女儿,就住在夏家。如果白雪日后要嫁人,我不拦,谁也不能拦,还要当女儿一样嫁,给她陪嫁妆。如果白雪不嫁人,这一院子房一分为二,上房东边的一半和东边厦屋归夏雨,上房西边的一半和西边的厦屋归白雪。”说完了,他问四婶:“你听到了没?”四婶说:“我依你的。”夏天智又问夏雨:“你听到了没?”夏雨说:“听到了。”夏天智说:“听到了好!”靠在椅背上一连三声嗝儿。白雪哭着给他磕头。他说:“哭啥哩,甭哭!”白雪不哭了,又给他磕头。他说:“要磕头,你磕三个,大红日头下我认我这女儿的。”白雪再磕了一次。夏天智就站起了,不让夏雨再搀,往卧屋走去,说:“把喇叭打开,放秦腔!”夏雨说:“放秦腔?”他说:“《辕门斩子》,放!”

②这天午饭时辰,整个清风街都被高音喇叭声震荡着,《辕门斩子》播放了一遍又一遍。差不多的人端着碗吃饭,就把碗放下了,跟着喇叭唱:“焦赞传孟良禀太娘来到。儿问娘进帐来为何烦恼?娘不说儿延景自然知道。莫非是娘为的你孙儿宗保?我孙儿犯何罪绑在了法标?提起来把奴才该杀该绞!恨不得把奴才油锅去熬。儿有令命奴才巡营嘹哨,小奴才大着胆去把亲招。有焦赞和孟良禀儿知道,你的儿跨战马前去征剿。实想说把穆柯一马平扫,穆桂英下了山动起枪刀。军情事也不必对娘细表,小奴才他招亲军法难饶。因此上绑辕门示众知晓,斩宗保为饬整军纪律条。”

③自后的日子里,夏天智的肚子便不舒服起来,而且觉得原先的刀口处起了一个小包,身上发痒。他每日数次要四婶帮他抓痒,自个手动不动就去摸那个小包,说:“县医院的大夫缝合伤口不行,怎么就起了个疙瘩?!”,小包好像还在长,甚至有些硬了。但夏天智的精神头儿似乎比前一段好,他就独自去找赵宏声,让赵宏声瞧那个小包。赵宏声捏了捏小包,说:

④“疼不?”他说:“不疼。”赵宏声说:“没事没事,我给你贴张膏药。”

⑤夏天智从赵宏声那里出来,随路去秦安家转转,没想夏天义也去了。夏天义越发黑瘦,腿却有些浮肿,指头一按一个坑儿。他们说了一阵话,夏天智就回家了,一回家就让夏雨把庆金、庆满和庆堂、瞎瞎叫来,没叫庆玉,也没叫任何一个媳妇,他说:“四叔(夏天智在仁义礼智四兄弟中排行第四)把你们叫来,要给你们说个事的。这事我一直等着你们谁出来说,但你们没人说,也只好我来说了。你爹你们也看到了,年纪大了,去冬今春以来身体一天不如了一天,他是不去了七里沟……”庆金说:“他还去哩。”夏天智说:“我知道。他现在去是转一转,干不了活了。他确实是干不了活了!可是,你爹你娘还是自己种着俊德家那块地,回来自己做自己吃,我去了几次,做的啥饭呀,生不生熟不熟,你们是应该伺候起他们了!我给你们说了,你们商量着看咋办呀?”庆金庆满庆堂和瞎瞎都说四叔你说得对,我爹我娘是不能单独起灶了。四个儿子便在夏天智家商量,虽然仍是争争吵吵,言语不和,但最后终于达成协议:五个儿子,每家管待两位老人一星期饭,到谁家,谁家就是再忙再穷,必须做改样饭,必须按时,不能耽搁和凑合。商量毕,夏天智说:“好了!”让他们给爹娘说去。可到了后晌,夏天智拿了他的书在台阶上看,看出了一个错别字,正拿笔改哩,庆金来说,他爹见不得庆玉,执意不肯去庆玉家吃饭。夏天智说:“我估摸你爹不肯去庆玉家,那你们四家就轮流么。”庆金说:“我兄弟四个没意见,可几个媳妇难说话,嚷嚷爹娘生了五个儿子为什么他庆玉就不伺候老人?恶人倒得益了!他不伺候,也该出钱出粮呀!我去给庆玉说,庆玉却口口声声不出钱也不出粮,说他要管待老人的,剩下了他,村人怎么戳他脊梁,他才不愿意落个不孝顺的名儿。”夏天智哼道:“他说的屁话!他知道你爹不愿去才说这话,他要孝顺咋不出钱出粮?你回去给你们的媳妇们说,你爹不愿去庆玉家,就不去庆玉家,四个儿子不准看样!你就说这是我说的,谁有意见让来找我!”又骂庆金是软蛋,把庆金赶走了。

文本二:

①一出戏排成了,一人传出,全村振奋,扳着指头盼那上演日期。一年十二个月,正月元宵日,二月龙抬头,三月三,四月四,五月五日过端午,六月六日晒丝绸,七月过半,八月中秋,九月初九,十月初一,再是那腊月五豆,腊八,二十三……月月有节,三月—会,那戏必是上演的。戏台是全村人的共同的事业,宁肯少吃少穿也要筹资积款,买上好的木石,请高强的工匠来修筑。村子富不富,就比这戏台阔不阔。一到演出,半下午人就扛凳子去占地位了,未等戏开,台下坐的、站的人头攒拥,台两边阶上立的、卧的,是一群顽童。那锣鼓就叮叮咣咣地闹台,似乎整个世界要天翻地覆了。各类小吃趁机摆开,—个食摊上一盏马灯,花生、瓜子、糖果、烟卷、油茶、麻花、烧鸡、煎饼,长—声、短一声,叫卖不绝。锣鼓还在一声儿敲打,大幕只是不拉,演员偶尔从幕边往下望望,下边就喊:“开演呀,场子都满了!”幕布放下,只说就要出场了,却又叮叮咣咣不停。台下就乱了,后边的喊前边的坐下,前边的说最前边的还立着;场外的大声叫着亲朋子女名字,问有坐处没有,场内的锐声回应快进来;有要吃煎饼的喊熟人去买—个,熟人买了站在场外一扬手,“日”地一声,隔人头甩去,不偏不倚目标正好;左边的喊右边的踩了他的脚,右边的叫左边的挤了他的腰,言语伤人,动了手脚;外边的趁机而入,一时四边向里挤,里边向外拱,人的旋涡涌起,如四月的麦田起风,一会儿倒西,—会儿倒东。

(节选自散文《秦腔》)

1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得知儿媳白雪遭儿子夏风抛弃后将其“认作女儿”并作出“一分为二”的分家安排,这体现了夏天智对传统道德的维护和坚守。
B. 小说人物命名别有深意。夏家老一辈兄弟四人以“仁、义、礼、智”命名,暗示了乡土农村的儒家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
C. 小说《秦腔》以极其现实,甚至显得琐碎的几幅生活场景,揭示了极具典型意义的人类精神困境,使小说具有了人文关怀意义。
D. 散文《秦腔》描写了三秦大地的风土人情及当地的人们对秦腔的热衷程度,直接表现了秦腔在当地的巨大且无处不在的影响力。

15.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散文《秦腔》语言质朴,字里行间语言乡土气息浓厚,“场子”“叮叮咣咣”“起风”“倒西”“倒东”等词语简单明了,极具生活气息。
B. “你听到了没?”“你听到了没?”通过疑问句的重复,表现出夏天智急于让心愿得到妻子四婶和儿子夏雨理解、落实的心理。
C. “我就是死了,也不让他夏风回来送我入土。”和“谁有意见让来找我!”运用语言描写,表现了夏天智对待儿子的愤怒和独断专行。
D. 散文《秦腔》运用场景描写、细节描写,“扬”“日”“甩”“踩”“叫”“挤”,连用动词和拟声词,来刻画秦川百姓对秦腔的热爱。

16.小说“《秦腔》是一部用秦语说秦事表秦情的作品,寄寓深远”(薛正昌语),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7.夏天智在完成分家遗愿并将白雪认作女儿后,特意交代儿子夏雨用高音喇叭播放秦腔《辕门斩子》,请简要分析这一情节的作用。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翱翔的白羊肚巾

高火花

①如果可以,我想把这次的旅行称作翱翔。当洁白的箭一样的火车开过来,我的心中蓦然升起一股豪壮感,和着几丝白发舞蹈。我的主人此刻开心得像个十岁的孩子,如果还有能力跳起来,我想她会欢呼蹦跳的。

②要知道,我原先可是在千米的高原上待了二十年之久呢。但还有比我待得更久的一个人,现在已是驼背弯腰、步履艰难的黑瘦老人。她就是我的主人,她有个奇怪的名字,白驹驹。她脾气也很怪。花花绿绿的晚辈们来了一茬又一茬,几次三番劝她搬出窑洞,可她每次都是紧抓土炕,摇头抵抗。我在白驹驹头上被晃晕多次,正如她抵抗出洞后累得精疲力竭地昏睡。

③二十年,我反正是呆腻了。风大,土大,没水,没腰鼓表演。没了腰鼓表演,我这白羊肚巾还有啥价值?

④白驹驹却说,我不稀罕下山!都活一百年了,啥风浪没见过?再说,你们哪个不是在这原上养大的?!

⑤来劝说的人就这样被呛了回去。

⑥春去暑来,原上撒着几朵稀疏的绿,那是熬过饥渴幸存下来的酸枣树。

⑦靠着孙辈们送来的衣食,白驹驹也熬过了寒冬和冷春。她支起玄孙小艺送的扶手架,颤巍巍走出窑洞,坐在院中一块黑石板上,感受夏日里特有的热风和热土。我在她头上尽情吸收热烈的、光彩夺目的阳光。

⑧一阵丝溜溜的南风吹来,白驹驹坐出一种闲散姿势,两腿盘坐在热乎乎的黑石板上,眯着眼,表情平和。我和着丝溜溜的南风,情不自禁扇起一块边角和几根银发舞蹈。舞蹈中,我想起二十年前的无限风光。那是怎样的一群后生啊,轰隆隆搏击腰间的鼓,奏出疾风骤雨般的音乐。我在白马头上狂舞,跟着腰鼓后生们在原上翱翔。

⑨后来,在一个春风刮起的日子里,原上后生们纷纷离开高原,包括白马。白马是白驹驹的孙子。后生们几乎以俯冲的姿势飞下山,再也没回来。后生们曾经居住的窑洞也以箭一样的速度纷纷坍塌。我和白驹驹住的这个窑洞,在西南角缩着,很独立的样子。也许是太孤单,这唯一住着人的窑洞去年忍不住弄断自己一脚,头顶的黄土轰隆一声笑着住进了屋。

⑩黄土进屋后的那几天,来了三四个花花绿绿的晚辈,还有几个着正装的年轻人。晚辈自然是一通劝说,白驹驹自然拒绝出洞。着正装的年轻人异口同声,为安全考虑,必须搬出去,抬也要抬出去!晚辈们果真卸下一块门板,去抱白驹驹,白驹驹却像在炕上生了根。有一个晚辈眼尖,大喝一声,都别弄,太奶奶的手指出血了!原来,白驹驹十指紧抓土炕,几乎嵌了进去。着正装的年轻人又是异口同声,这老太太,真犟!他们说完,叮嘱其他年轻人几句加紧维修窑洞的话才离开。

⑪晚辈们没几个人过来了,除了玄孙小艺。许是年轻,小艺逢学校放假就会扛来油米面菜,熟练地放进地窖。白驹驹心疼玄孙,每次都省吃俭用,有时一顿饭就一个馍对付过去了

⑫小艺从不说让白驹驹搬离窑洞的话,只说些山下和学校的趣事。白驹驹津津有味地听着玄孙说话,内心的喜悦虽没化作笑声,但这股喜悦会蔓延到头上为数不多的几根白发。我趴在白驹驹头上听得激动欢喜,总期盼未来某天能飞下高原,去小艺所说的世界里遨游一番。小艺每次离开时,总问白驹驹还想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下次好一并带来。白驹驹总说啥也不缺,只嘱咐小艺以后少来,专心做自己的事。

⑬小艺再次到来的那个暑假,原上旱得比往年更厉害些。小艺照例捎来菜米面油,只是多了一张纸和一个黑色的叫手机的东西。小艺放下东西,在白驹驹面前手舞足蹈,激动地摊开那张纸,双手做喇叭状,大声地说自己考上大学,学的是音乐表演。白驹驹很老了,耳朵经常不听使唤,但她这回听清楚了,也跟着激动,高兴地把我从头上取下来。我看到白驹驹眼里对小艺的宠溺,能淹没整个高原。

⑭小艺打开那部手机给白驹驹看他训练的视频,我趴在白驹驹头上痴痴地看。突然,一个腰鼓表演令我和白驹驹同时打了个哆嗦。我能想到,白驹驹和我想的一样,二十年前原上那场蓬勃热烈的庆丰收的腰鼓表演!

⑮白驹驹破天荒问小艺在哪里还能看腰鼓。小艺说,咱下了高原,哪里都有腰鼓,还有更多好看的。

⑯我几乎也是以俯冲的姿势从高原飞到平原。在小艺的悉心安排下,我和白驹驹在一个阔大的广场观看了一场腰鼓表演。白驹驹年轻得像个十岁的孩子,眼里的光洒了一地,收也收不住,嘴里喃喃说着,这腰鼓队,没变!世道真变了,还有这样好的世界!我年轻的心也回来了,很想加入队伍中蹦跳。就在这时,小艺没有丝毫嫌弃,愉快地将我戴在他年轻的头上。我感觉自己释放出了比二十年前还要多的磅礴力量。原来,在平原翱翔的感觉丝毫不输高原!

⑰我们看完了腰鼓,再看火车、坐火车。小艺告诉我们,那叫高铁。白驹驹坐在座位上,笑着说,这哪是火车,是地上的飞机呀!

⑱我知道,我在新世界里翱翔,白驹驹也是。

(有删改)

1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白驹驹多次拒绝晚辈们的劝说,坚持住在高原上的窑洞里,表明她是一个固执而又不通人情的人。
B. 高原风大,土大,没水,生存环境恶劣,并且已经没有了腰鼓表演,是年轻人离开高原的重要原因。
C. 白驹驹在平原广场上观看腰鼓表演后,感叹腰鼓队没变而世道变了,表明她对新世界有了新的认识。
D. 小说描述白驹驹坐上高铁后变得非常开心的样子,可以看出她已经改变了留守在高原窑洞的想法。

19.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篇简写白驹驹的旅行及其感受,结尾部分详写本次旅行的具体内容,首尾呼应,都表现出白驹驹的愉悦心情。
B. 小说用词生动,如后生们离开高原窑洞时用“俯冲”“飞”等动词描绘其迅疾,表现出他们奔向新世界的急切心态。
C. 小说善用拟人修辞,如窑洞“弄断自己一脚”,黄土“笑着住进了屋”,形象地写出窑洞的破败,表达了人们对窑洞的厌弃之情。
D. 小说中晚辈们的“花花绿绿”与白驹驹单调的白羊肚巾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年轻人离开高原后的变化。

20.你是如何看待时代变迁中的窑洞与腰鼓的?请简要分析。   

21.  小说以白羊肚巾的口吻讲述故事,这种写法有什么效果? 

(7)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灯殇

陈永林

这天晚上,六根对女人说:“再过几天就中秋了。你明天去买十斤月饼,三斤糖块,三十挂小鞭炮……烟我已买了。”

每年的中秋晚上,许多村里人都在六根家挂一盏灯笼。都阳湖一带有这种风俗,一到中秋这晚,村里人便在德高望重的人门前挂盏灯笼,表达自己的敬意。这几年,六根门前挂的灯笼最多。村里人在哪家门前挂灯笼,哪家就得放鞭炮迎接。大人敬烟,小孩散糖,女人吃月饼。

六根的女人有点不愿意:“每年花一百多块钱换几十只灯笼,一点也不值。那些灯笼既当不得衣服穿,又顶不得饭吃。”

六根沉了脸说道:“这灯笼拿多少钱也买不到的。别人想自己门前多挂几个灯笼还想不到呢。这是村里人对我的信任,对我工作的肯定。”

女人说:“钱呢?”

六根问:“家里一百多块钱也没有?”

女人说:“儿子前几天上学,把家里的三千块钱全带走了。”

六根就翻口袋,口袋翻尽了,才翻出五十多块钱。

六根说:“要不,你明天提一只母鸡去卖。”

女人小声嘟囔:“哪有你这个当村长的!别人当村长,家里要啥有啥,可你每年只得几十只灯笼。”

六根再懒得搭理女人了。每年村里人挂的灯笼,他都没扔,都堆放在一间房里。

中秋节这天,六根早早吃过了晚饭。女人买来的糖块、月饼也摆放在桌上。鞭炮拆了封。只等提灯笼的人一来,就放鞭炮。月饼样的圆月好不容易从都阳湖里爬起来了,一些小孩已在月光下疯闹了。

六根坐在门前悠然地吸着烟,眼光却不时往路边上掠。终于来了一个红红的灯笼,六根兴奋地站起来,喊女人:“快拿鞭炮放,灯笼来了。”

鞭炮劈里啪啦地响了。可是灯笼并没进他家,而是进了春生的家。六根气得骂女人:“谁叫你这么早放鞭炮?”女人不敢辩,反而安慰六根:“急啥?等会儿,灯笼不就都来了?”

又来了一只灯笼。拎灯笼的是谷子。六根喊:“谷子,这么早来了?”可是谷子没听见样径直往前走。片刻春生家响起欢欢悦悦的鞭炮声。六根惊得傻傻地立在那。往年,谷子每回给他送灯笼。今年却把灯笼送给了那个发了横财的春生。

六根气得大骂:“这世道变了。人都被金钱蒙住了眼。”

六根的女儿劝:“爹犯得着生气吗?春生早在村里传出话,谁送他一盏灯笼,他就给谁一百块钱。”

春生先是在城里办了个皮包公司,骗了一些单位的货款却不给货,只给单位的头送些钱。春生有了钱,就在村里办了个罐头厂,钱大把大把地进。可交税时却说厂子亏损。春生办了厂后,村里人都想进他的厂,村里人给春生的笑容越来越多,看春生的目光越来越谄媚了。

“唉——”六根就长长地叹气。六根掏出支烟,点了,狠狠地吸。烟雾整个裹住了六根满是阴云的脸。

春生家的鞭炮劈里啪啦地响个不停,春生门前已挂了二十几个红灯笼了。可六根门前还一只灯笼都没挂。六根感到极难过。自己当了十几年村长,爱村,敬业,没为自己多捞一根柴火,没做一件昧良心的事。可在村里人眼里竟不如一个坏事干尽的春生。

一只只大红灯笼从六根眼前飘走了,进了春生的家。

女人把六根拉进屋;“犯得着生气吗?别气坏了身体。”女人关紧门,可劈里啪啦的鞭炮声仍是那么刺耳。女人就开了电视机,有多大声开多大的声。

女儿说:“爹,村里人送的灯笼没有一点价值。我们给自己家挂个灯笼吧。”

六根骂:“别丢人现眼。”

此时,门被拍得砰砰响。六根开了门,一个小孩举着灯笼,灯笼后跟着十几个小孩。小孩齐声说:“村长,我们给您送灯笼来了,这是一盏电子照明灯。”六根的睛睛竟湿了。六根忙放鞭炮,又不住地给小孩散糖。一小孩说:“六根叔你别生气。爸妈被钱迷了心窍,为一百块钱给春生送灯笼。今天我们给您送灯,今后,我们每年都给您送灯。您开山修路,让我们上学有路走……”六根听了这话,眼一涩,脸上竟有两条小虫子爬。

六根把三十挂小鞭炮全放了。

六根又喊女人与女儿:“你们把房里的灯笼全拿来。”

几百只灯笼很快堆了一地。六根拿出打火机,点了火。片刻,灯笼全着火了。

一小孩问:“六根叔,你咋烧灯笼?”六根说:“这些灯笼没点用途,烧了,让你们开开心。”片刻,几百只灯笼就化为一堆过眼的火红。

六根把这盏电子照明灯挂在门口。夜来灯亮,不失光明;风吹雨淋,永不变色。

(选自《小说选刊》2015年第6期,有删改)

22.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围绕中秋节门前挂灯笼的故事展开情节,让人们看到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的美丑善恶,弘扬正气,抨击时弊。
B. 六根的女人对灯笼的看法与六根有很大的不同,造成这种情形的直接原因是手里没钱,儿子上学,把家里的三千块钱全带走了。
C. 往年中秋晚上,村里人在六根家门前挂许多灯笼,这是对他的信任;今年却把灯笼送给了那个发了横财的春生,这说明村里人财迷心窍、见利忘义。
D. 小说情节起伏跌宕、语言含蓄简洁,作者以先扬后抑的手法塑造了鲜活的人物形象,如村长六根、村民等,进而揭示小说的主旨。

23.小说中的六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4.标题“灯殇”寓意颇深,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小村婚事

梁继志

三面环水的田水村,是个只有三百多人口的小村,可田姓竟占了百分之九十。据说早年有一田姓男子进京赶考,因路途艰辛偶遇风寒,病倒在荒无人烟的小平原上,背靠一土堆吃着随带的干粮,喝着沟渠里的甜水,几日后愈了身体却错过了赶考时日。后来田姓男子因迷恋当地的甜水便住下来繁衍生息,挖湾蓄水成了远近闻名的田水村。

田水村离乡镇十几里地,到最近的集市也得走六七里路,有些闭塞的小村,跟不上现代文明的步伐,却有着民风淳乡情重,一家有难众人帮,一户有喜众人上的传统。这不,田忠义的独子要结婚了,喜讯伴着四月的春风滋润着小村奔走相告的村民。

此刻,田忠义送走村中德高望重的田大爷,先前一脸的笑意仿佛也随着他远去的背影渐渐消失。

“婚事置办酒席,全村总动员,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你田忠义敢违背,我让你吃不了兜着走。”七十五岁的田大爷,眼不花耳不聋,谁家的红白事都是他谋划操办一锤定音。那高高的声调,不容更改的话好像还回荡在屋子里。

心神不定的田忠义,透过玻璃窗看了看院子里那棵老枣树,双脚不自主地走到院子里,树上叫着飞走的喜鹊着实让他会心一笑。心想,还是给儿子打个电话吧。按下号码,无人接听的手机声似无形的小木槌,频频敲打着他焦急不安的心鼓。

离“五一”结婚还有五天,上班的儿子像无事人一样,一个镇办公室的小秘书,不知整天忙个啥?人不回来,电话也不打一个,一个月前丢下一句,我们文明结婚,你不用操心了,就泥牛入海般无音信了。身为村委会主任的他本来就对文明办婚事的倡议有些想不通,再加上儿子执意“五一”结婚,让他很是焦灼不安,一筹莫展。延续了多年的乡村婚事不都是秋后或者春节前吗?想到这里他骑上电动三轮车直奔十里外的乡镇。

路上,穿戴一新的田忠义逢人点头,仿佛那微微的笑意正在回复着村民一个个问询期待喝喜酒的眼神。出村右拐二里地是一片草莓地,田忠义琢磨是不是带点儿草莓给王美艳呢?这孩子真是个好姑娘,那甜甜的笑脸如同这熟透的草莓。就是这小小的草莓改变了村民的旧观念,带动了村民发展商品经济的步伐。这么好的大学生村官,竟成了自己未来的儿媳妇。想到这里,他好像喝了蜜一般。四月的春风,吹起田野绿油油的麦浪。四月的春风,驱赶着柏油路上的车轮。

眨眼工夫,田忠义到了镇驻地。他悄悄躲过别人的眼光,推开院子西边靠墙那间儿子的办公室。桌子上,一杯白水透着纯净,一款智能手机静静地摆放着。有些口干舌燥的田忠义喝净了那杯白开水,起身快步走向厕所,一路低着头却不巧迎面碰上了管区宋书记。宋书记热情地问:“老田,什么时候来的?我正准备到你村商量办集体婚礼的事,省了我跑一趟,中午别走,我请你吃包子。”不容他回应,宋书记已经回到办公室关上门。

搞什么名堂,乡村办集体婚礼,这还不让人笑掉牙。边走边想的他轻轻敲开宋书记的门,起身而立的宋书记伸出温暖的手握着田忠义的大手,动情地说:“听忠刚说了,你已经同意在你们村借举办草莓节顺便举行集体婚礼,这太好了,这真是两全其美的事,感谢你的支持,感谢你的带头!”望着一脸似笑非笑的田忠义,宋书记的手提得更紧了,仿佛要把田忠义心中的小我握碎,而后抛向远方。“还没见到儿子吧,他正和你未来的儿媳妇,团委书记商量着呢!要不我去叫?”

“不用了,不用了,你别告诉他,我回去了。“放下带来的草莓,田忠义快马回村。

晚上田忠义召开了草莓节专题会,会后特吩咐会计给田大爷送去自己保存了多年的两瓶老白酒。

“五一”那天,天气晴朗,微风习习。步伐轻快的田大爷早早地来到田忠义的门前,端详着大大的红喜字,再一看铁将军把门,他又蒙了。心想:这田忠义跑到哪里偷着乐去了。

三五成群的男女老少朝着村外西南角的草莓地说笑地走着。清脆的自行车铃声由远而近,系着红绸子的车队好长啊!

“你好,宋书记。”村口等候的村委会一班人接过自行车,引领着快步走向临时空场摆放的桌子。

看着兴高采烈的六对新人,翘首等待的村民,田忠义侧过头:“宋书记,时辰到了,请你主持吧!”

“好,好,乡亲们,参加集体婚礼的同志们,请允许我代表镇政府,感谢田水村给我们提供了这块宝地,现在我宣布:田水村第一届草莓节暨集体婚礼庆典开始,现在请大学生村官,现任镇团委书记王美艳讲话。”

一身红衣,佩戴红花的王美艳走到桌前,发出了因激动而紧张的声音:“领导们,乡亲们大家好,我作为新人代表,感谢你们在这个草莓节的开幕式上为我们举办一个别有风情,文明时髦的婚礼庆典,我和志刚因草莓结缘,今天就让草莓祝福我们甜蜜幸福!见证田水村奔向小康!同时请到场的嘉宾们,笑纳我们的礼物,每人一包糖,一袋草莓。乡亲们,请理解我们以此礼物代酒了,谢谢捧场。快分呀,志刚。”

发放完礼品,抱拳致谢的田志刚,转身看到眼睛湿润的父亲,情不自禁地跑过去,给了父亲一个大大的拥抱。站在远处的田大爷看清了眼前的一幕,扬了扬抬不高的右手,向着田忠义举起大拇指,然后独自转身,有些醉态的脚步,慢慢走出大家的视线,消失在一个通向文明的路口。

2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小村婚事”为题,通过婚事举办方式的变化来体现乡村面貌的日新月异,反映时代的变迁。
B. 小说中对田大爷的描写仅寥寥几笔,但人物形象鲜明,对故事情节的展开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C. 田忠义因婚事与儿子志刚发生矛盾冲突,闹得很不愉快,后在宋书记的劝说下积极支持儿子的想法。
D. 小说开头介绍了田水村的闭塞、传统,为下文描写两代人思想观念上的矛盾冲突起了铺垫作用。

26.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27.文中田志刚夫妇身上有哪些精神特质?他们对婚礼的选择方式又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请结合文本和生活实际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一只羊

李世斌

我在大西北戈壁滩上经过短暂的一个多月的新兵集训后,戴上了领章帽徽,分配到汽车连队当了一名“伙夫”兼“猪倌”。我闹了个把月思想情绪,心情才逐渐平静下来。大西北天暗得迟,连队开过晚饭后,我背个竹篓去野外打猪草。经过一个牧民家的帐篷前,有羊群悠闲地啃着草根。我看见羊群里至少有十几只小羊羔“咩咩”地叫唤着,其中一只小羊羔跪着吸吮母羊的乳.汁,这让我想起“跪乳之恩”的成语。

一位四十多岁的满脸紫铜色的牧民从帐篷里出来,他很客气地跟我打招呼,叫他的妻子从帐篷里端出一杯奶茶让我喝。从那以后我们成了朋友。成了朋友之后,我们终于达成了一项“交易”,我用津贴费买了他一只小羊羔。

可爱的小羊羔很有灵性,我给它取了名字叫“嘟嘟”,每当我叫一声“嘟嘟”,它就“咩咩”跪到我跟前,用嘴蹭我的裤脚。

一天傍晚我打完猪草回来,天色已灰暗。我在猪圈旁习惯性地唤着“嘟嘟”,却听不见“咩咩”声,我有点慌张了,就在连队的墙内墙外,角角落落找了个遍,终是不见“嘟嘟”的踪影。连长找到了我,笑着说:“小李子啊,找羊啊?”我说:“是的,连长,嘟嘟不见啦。”“别找了。”连长哈哈笑着说,“被团长牵走了,在团部呢。”

连长告诉我,团长傍晚溜达到连队,领着叫小海的男孩,小男孩喜欢小羊羔,哭着要牵回家养。

我气得一蹦三丈高,憋红着脸说:“连长,‘嘟嘟’是我花钱从牧民家买的,没经过我同意,你怎么可以,可以……”我想说你连长拍团长的马屁,怎么可以把我的“嘟嘟”送去做人情呢?但我没敢说出口,心想,你如果不是连长我这会儿非揍你一顿不可。

接连几天,我像丢了魂似的,晚上睡觉耳边还回响着“嘟嘟”的“咩咩”声。好不容易熬到星期天,开过早饭我就只身跑到团部,找到了团长家。我一眼就看见了拴在团长家门外的“嘟嘟”,我差点涌出眼泪,扑到“嘟嘟”跟前。“嘟嘟”见到我好似遇到久别重逢的母亲了,兴奋地跳跃着,“咩咩”地磨蹭我的裤脚。我蹲下抚摸着“嘟嘟”,“嘟嘟”不住用舌舔着我的双手。这时,团长家的门打开了,一个脑袋大大、眼睛圓圆的七八岁的小男孩从门内走出来,他叉着腰说:“叔叔,别动我的羊,我要带它出去吃草了。”

我站起身说:“你就是小海吧?这只羊叫“嘟嘟’,是我养的。”

“不,小羊是我的,你不许动。”小男孩俯身抱着“嘟嘟”,生怕我牵走了似的。

这时团长出来了。他略微迟疑了一下,呵呵笑着说:“小战士,你就是二连炊事班的小李吧?想羊啦?放在我团长这儿养着不放心吗?哈哈!”

我猛一见到团长,赶紧一个立正,说:“报告团长,今天星期天,我来看看羊。”

“好好,那你就带着小海到草地上放羊吧。我上午正好要开个会,待我回家你再走吧。”我答了声“是”。

我快乐地和我的“嘟嘟”在温暖的阳光下度过了差不多一个上午,当然,小海也非常开心,还不停地跟我问这问那。当他确定地听到我不会把“嘟嘟”牵回去时,竟然扑到我怀里叫我抱着他转圈圈。

从那以后,我几乎每个星期天都去团长家,小海见到我比“嘟嘟”见到我还兴奋。

入冬了,大西北戈壁滩上堆积了厚厚的白雪。星期天的上午,身披羊皮大衣的团长来到了连里,身后跟着警卫员,警卫员牵着已茁壮成长的“嘟嘟”,我有些纳闷,小海怎么没跟过来?团长先是见到刘连长,笑着说:“刘连长升官当副营长了,该请我们吃顿羊肉了吧?”刘连长谦卑地说:“谢谢团长栽培,吃羊肉还不简单吗,只怕团长没空与我们同乐呢。”

我心想,连长马屁拍成了哩,升官了。团长转身见到站在不远处的我,呵呵笑道:“小李呵,羊给你牵来了,物归原主,完璧归赵。不过羊替你养大了,你还真得请我吃几块羊肉呢。”我红着脸问:“小海呢?”

“哦,回老家啦,他也该回家.上学啦,跟了我一年多了呢。”团长说。

团长在连部跟即将走马上任的刘连长谈了话就回团部了。团长走后,刘连长把我叫到他房间,告诉我:“小海并非团长的儿子,是烈士的儿子。他母亲两年前带着小海来部队探亲,在雪地里出车祸,不幸去世了。小海就留在戈壁滩上跟着当副团长的爸爸,一年后他爸爸在施工现场.突发脑溢血牺牲了。小海就成了孤儿,他父亲是团长同乡战友,团长就当自己的儿子一样带着他。小海已经到了念书年龄,前几天团长的爱人特地过来把小海接走了。”

我的大脑一片空白,许久,我说:“连长,那您为何一直不告诉我这一切呢?”

连长给自己点了一根烟,吐出一口浓浓的烟雾,没再说话。

(节选自《山西文学》2020年第12期)

2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标题“一只羊”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通过它来组织材料:发现跪乳之羊——买下小羊“嘟嘟”——“嘟嘟”被送小海——“嘟嘟”物归原主。
B. 小说从新兵集训后“我”被分配到汽车连队当一名“伙夫”兼“猪馆”写起,为下文去野外打猪草,碰上小羊羔跪乳并且买下饲养作了铺垫。
C. 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如“气得一蹦三丈高”“憋红着脸”“差点涌出眼泪”等,运用动作和心理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我”对小羊羔的喜爱。
D. 在团长的形象刻画上,小说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身为团长出于私心收下连队的小羊给儿子,这是“抑”;后来团长物归原主和领养小海,这是“扬”。

29.小说中的“我”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30.小说结尾连长的一番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北极村童话

迟子建

姥姥家的苞米地紧挨着老苏联的菜园,我掰下一截甜秆,塞到嘴里嚼着,向那个房子望去,房门开着。在我记忆里,它似乎从来没开过。

走出来的,是一个高高的、瘦瘦的、穿着黑色长裙、扎着古铜色头巾的老奶奶!她一步步地移过院子,推开园门,贴着豆角架过来了。

我站在苞米地,她站在那里,隔住我们的,是一排低矮的、倾斜的、已经朽了的柞木。

“小姑娘,”声音很慢,有些迟钝,“你怎么一个人在这啊?”

“我采猪食。”

“几岁了?”“七岁。”

她把着柞木杆子,我也把着。我仰着头,她低着头,我们的眼光相交在一起。我分不清是不是梦,顺嘴说出来:“你是老奶奶!我梦见过你。你不是答应给穿个项圈戴吗?”

我用手在脖子周围比划着。她先是睁大了一下眼睛,随后拨着障子,伴着一阵咔嚓咔嚓的柞木杆倒下的脆响,她倾着身子过来了,死死地搂住我!“是奶奶的孙女!是奶奶的孙女!”她的胳膊像把大钳子似的牢牢卡住我,我的脸被她亲得直发烧。可能她听到了我的哼哼声,她松开我,我终于可以大口地喘气了。

不知不觉,我跟着她,穿过菜园,来到院子,走进屋门。

她按我坐下,拿出冰糖,摘掉那条古铜色的三角巾,连连转了几个圈,对我说:“吃吧,再给你烤毛子嗑去。”

不一会,她用铁片托着毛子嗑出来了:“吃吧,香,新烤的。”

她兴致勃勃跳起舞来。我看着她起舞,跳得又快又急。

她翻出了扑克、跳棋、识字课本、陈年的蚕豆,满满地堆了一桌子。

她说她要教我识字、唱歌、剪窗花、做面人。我全部同意了。

回家路上,我看着天也想笑,看着地也想笑。每一片白云,每一片绿叶,都那么亲切。

我哼着歌,踩着发烫的土地,蹦蹦跳跳回来了。

我唯一的伙伴傻子狗,抖着金灿灿的毛,摇着尾巴,迎上来,我像奶奶搂我那样,死死搂住它,贴着它的耳朵,悄悄说:“傻子,我告诉你一个秘密,你可不许对别人讲。”

午饭后,空气更加燥热、沉闷了。细细的雨丝像一根根银色的绣针,一古脑地扎向地面。我在想东头的老奶奶。她现在做什么呢?对了,她怎么就一个人呢?

我真想立刻就弄明白它。大雨停了。傻子满足得直尥蹶子,我穿上塑料凉鞋,向老奶奶那跑去。我屏住气推开那扇门,她马上发现了我,奔过来,蹲下身,拍着我的脸蛋。

“奶奶,你的裙子像喇叭花。”我扳着她的肩,对她说。

她努着嘴,紧眨了两下眼睛,端着肩站起来,慢慢转一圈,又突然蹲下,惊叫道:“是像喇叭花。聪明的乖乖!”

她抱起我,推开门,绕到房后,放我到地上。这回轮到我惊叫了。野草中开着五颜六色的牵牛花。奶奶一种颜色掐了一朵,插在我头上。几只黄蜂嗡嗡着飞到头顶,吓得我一把抱住她。

“蜂子!我怕蜂子!”

她笑着,抱起我,用手抚着我的脑门,边走边唱道:“黄蜂好,黄蜂好,黄蜂不蜇我的小宝宝。给你花粉吃,给你好花粉,只要你不来,吓我的小宝宝。”

我笑了。见我笑了,她也笑得更厉害了。她端来一盘新煮的蚕豆,一颗颗地把皮剥掉,再把它一颗颗地送到我嘴里。那豆又香又软,我忘了回家。

“奶奶,你家怎么就你自己?”

她略微仰了下头,眼窝里有什么东西亮了一下,又没有了。她往嘴里塞着蚕豆皮,又慢慢吐出来,弄了一裙子。

“倒忘了问了,叫什么名儿啊?”沙哑的、夹着痰的、含糊不清的声音。

“迎灯。妈妈说,生我的时候是正月十五,天刚擦黑,还没点冰灯呢,爸爸就给我起下了这个名。”

她又发出一阵骇人的笑声。吓人的老奶奶!我一溜烟跑回家,死死地抱住傻子。

秋天过得太快了,八月十五,我踩着零乱凋落的叶子,穿过苞米地,撞进院子,打开屋门。

老奶奶正用胳膊拄着脑门,坐在桌子旁。她见了我,又像疯了一样把我抱起来,抡了一个圈,亲得我透不过气来。

“跟奶奶去江边玩玩吧。”

我顺从地把她的胳膊拽在肩膀上,向大江走去。

哗哗的水声,又轻又急。晚秋的江面,冷清清的一片。她给我讲白夜。说是夏至时,在漠河,可以看到北极光。她告诉我,她的家在江那边很远很远的地方,有绿草地,有很好看很好看的木刻楞房子。她说,她年轻时糊涂,跟着她爹糊里糊涂就走了,说着一个劲儿叹气。

她还告诉我,她年轻时是一个很好看的人。还说,她有一个傻儿子,现在在山东,是她男人带走的,运动一到,那人胆小,扔下她一人,跑了。

她又唱歌了:又苦又涩的。唱得我听不懂。她说是他们家乡的歌。望着大江,我忍不住淌泪了。我悄悄地淌,再偷偷地抹掉。

(有删改)

3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看着天地“想笑”,觉得白云和绿叶“亲切”,“哼着歌”“蹦蹦跳跳”回家等细节描写,表现了“我”认识老奶奶后的喜悦和激动。
B. “老奶奶往嘴里塞着蚕豆皮,又慢慢吐出来,弄了一裙子”,这一表现,是对“我”的提问的回避,也使后文话题的转移更自然。
C. “五颜六色的牵牛花”,“嗡嗡着飞到头顶”的黄蜂,写出了小院的生机和美丽,烘托了老奶奶捉弄“我”成功后的高兴和得意。
D. 小说在老奶奶的歌声和“我”的泪水中结束,与上文唱歌欢笑的情节形成对比,一哭一笑,一悲一喜,情节起伏,富于变化。

32.小说以“北极村童话”为题,请谈谈本文的“童话”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33.迟子建的小说“忧伤而温情”,请结合文本,联系人物,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与解析

(1)【答案】

1.B
2.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季节,与题目“春天里”相互照应。②“摇啊摆啊”比喻(或衬托)“秀田走也不是,留也不是”的矛盾心理。③“嫩芽的柳条儿在微风中”比喻孩子需要在温暖的家庭环境里成长。
3.①表明秀田对孩子照顾的缺失 感到深深的愧疚和悔意。

  ②体现了年轻人在事业与家庭关系的处理上 存在较大困难,选择很艰难。

  ③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出秀田是一个感情丰富、顾全大局、深感自责的母亲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

【解析】

1.B. “宝柱是一个只知道赚钱,却不懂得亲情的人,而秀田对宝柱的这种行径极为厌恶”不准确,说法过于武断。宝柱赚钱也是为了家庭,秀田最后流泪不是“对宝柱的这种行径极为厌恶”,而是因为儿子不认识她而伤心难过。故选B。

2.首先“早春的风乍暖还寒”“刚刚吐出嫩芽的柳树条儿”再次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季节是春天。秀田打工回家,赶上儿子幼儿园放学。秀田想接放学的儿子回家,可是儿子竟然不认识秀田这个妈妈。儿子不认识妈妈,儿子的老师不让秀田领孩子走。秀田看到前院的五奶,想让五奶证明自己是儿子的妈妈,可是五奶也没认出秀田。老师更是不让秀田接孩子放学,让秀田走。而天天接孩子的婆婆还没有过来,幼儿园门口只有剩下儿子一个人。此处的柳树条儿在微风中“摇啊摆啊”就好像是此时此刻秀田的矛盾心理——走也不是,留也不是。
   上幼儿园的亮亮不认识自己的妈妈,还说自己从来没见过妈妈。幼儿园的老师也说亮亮上学快一年了,每天只有亮亮奶奶接送亮亮。除了亮亮奶奶,没见过亮亮的任何家人。结合秀田告诉亮亮自己在亮亮一岁的时候就去了南方,忙着打工赚钱,一直没回来看亮亮。说明亮亮的成长缺少父母关爱。所以此句中“嫩芽的柳条儿在乍暖还寒微风中摇啊摆啊”比喻孩子需要在温暖的家庭环境里成长,孩子成长需要父母的合呵护。
   “早春的风乍暖还寒”“刚刚吐出嫩芽的柳树条儿”是春天里特有的景色,而文章的标题是“春天里”,这一春天里特有的景色描写照应了文章标题。同时也与文章首段“春天里,秀田回了村”相呼应。

3.儿子不认识秀田,是因为秀田在儿子一岁的时候去南方打工赚钱,就没有回家看过儿子。此时丈夫又打电话告诉秀田“工厂下个礼拜要加班,给三倍的工钱哩”,让秀田没啥事儿的话,要早点赶回去赚钱。秀田顿时感到恼火,就因为赚钱,抛下一岁的儿子去了南方。如今儿子都上幼儿园快一年了才第一次回来看儿子。此时秀田的“一脸的泪水”表明其对儿子照顾的缺失感到深深的愧疚和悔意;
     秀田在儿子一岁时为了赚钱,去南方打工。为了多赚点钱,一直没有回家看儿子。致使回家后儿子不认识自己。也就是秀田为了赚钱,放弃了与儿子朝夕相处,致使上幼儿园的儿子不认识自己。现在丈夫宝柱告诉秀田“工厂下个礼拜要加班,给三倍的工钱哩”,让秀田没啥事儿的话,要早点赶回去赚钱。如果秀田回去继续赚钱,势必继续与儿子分离,如果不回去赚钱,在家照顾儿子,就失去了工作。所以此处“秀田已是一脸的泪水”体现了年轻人在事业与家庭关系的处理上存在较大困难,选择很艰难;
     秀田为了赚钱抛下一岁的儿子去南方打工。也是为了多赚钱一直没有回家看儿子。致使回家后儿子不认识自己。秀田正在深深的愧疚和自责中。而丈夫此时打电话来告诉秀田“工厂下个礼拜要加班,给三倍的工钱哩”,让秀田没啥事儿的话,要早点赶回去赚钱,一下激起了秀田的怒火,就因为赚钱,家庭都没法照顾。秀田对着电话另一头的丈夫吼道自己不去了,就是给六倍的工钱自己也不去了!放下电话泪一脸泪水。“给六倍工钱也不去”说明秀田为照顾儿子,决定放弃去南方赚钱。这里“一脸的泪水”属于细节刻画,生动形象刻画出了秀田作为一个母亲为了赚钱致使儿子不认识自己的深深自责,同时也刻画出秀田是一个感情丰富,为了儿子成长放弃自己事业的母亲形象。这一细节描写使秀田的形象更加真实丰满。

(2)【答案】

4.D
5.①故事情节围绕吴大咖寻找最干净的笛音展开,“笛音”是贯穿全文的线索。②能突出人物的形象特征,“笛音”不仅能表现前两个演员的匠气和欲望及盲女的纯正内心,还能表现出吴大咖对“最干净的笛音”的执著追寻。③暗示文章主题,借用“笛音”悠扬动听的意境来暗示文章追求美好的主题,同时使标题具有诗意的美感。
6.①热爱音乐,事业心强;②生活简朴,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③要求严格,对演员不留情面;④工作认真,坚持己见。  

【解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讽刺了文艺工作者追名逐利、不追求艺术真谛的社会现象”是错误的,属于无中生有。文章写“吴大咖说,她的声音里充满了欲望。但这个从小失明的女孩儿,她看不到人间的丑恶,没有名利的欲望。她的心灵世界都是干净的,这才是我这个戏里需要的笛音”突出吴大咖对失明的女孩儿“笛音”的纯粹干净,但并非是要讽刺文艺工作者追名逐利、不追求艺术真谛的社会现象。故选D。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文章开头写到吴大咖对音乐的挑剔和严格,比如在选拔笛子演奏员的时候,然后写到他换掉了本地非常有名的笛子演奏员,然后又换掉了省城歌舞团的最好的笛子演奏员,最后从山村请来了一位初学笛子的双目失明的女孩,最终这个戏大获成功。所以整个故事情节是围绕吴大咖寻找最干净的笛音展开的,可以说“笛音”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吴大咖换掉当地非常有名的笛子演奏员的原因是他的声音里匠气太重,而换掉省城歌舞团获得大奖的笛子演奏员的原因是她的声音里充满了欲望。这些都是通过“笛音”表现出来的。而整个故事情节就是围绕吴大咖寻找最干净的笛音展开的,最终他从深山中找到了他认为干净的笛音,所以“笛音”也表现了吴大咖对“最干净的笛音”的执著追寻。“笛音”能突出人物的形象特征。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由原文“大咖姓吴,其貌不扬,说别的都没精神,一说音乐,眼睛里便马上放射出光芒。大家背后都叫他吴大咖。吴大咖这人很挑剔,有点吹毛求疵,不好接近”可知,吴大咖热爱音乐,事业心非常的强。由原文“吴大咖的挑剔不是表现在生活上,吃住行他都是马马虎虎。工作人员问吴大咖喜欢吃什么,他说随便。工作人员又问喜欢喝什么,他头也不抬地说随便”可知,吴大咖生活简朴,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由原文“吴大咖在排练场脾气不好,言辞犀利,不给任何人留情面”“音乐录制工作进展不顺,原因是吴大咖要求过于严苛。

比如在选拔笛子演奏员的时候,吴大咖简直是‘鸡蛋里挑骨头’,多次打断演奏现场”可知,吴大咖要求严格,对演员不留情面。由原文“只要他认准的事情便非常固执。这个戏是一部宣扬主旋律的农村戏,吴大咖别出心裁非要使用交响乐伴奏,这让其他懂音乐的人有些出乎意料”,并且他认为当地非常有名的笛子演奏员和省城歌舞团获得大奖的笛子演奏员因为笛音 “不干净”而坚持换掉,并且在去本地乡下采风的时候找到了他认为笛音“干净”的演奏者,从而看出吴大咖工作认真,坚持己见。

(3)【答案】

7.  B
8.①“我”在文中起到线索的作用。“我”贯穿小说的始终,将人物,情节串连起来。②“我”增加小说的真实性。“我”是故事的亲历者,以“我”的口吻叙还故事,使故事更真实可信。③“我”可以使人物形象更突出。通过“我”的视角,展现各个人物,使人物形象更突出。
9.①具有很强的环保意识。他义务打捞万绿湖的垃圾,阻止儿子用电鱼机电鱼。②公私分明。他认为万绿湖中的鱼是公家的,不让儿子捕捞湖中的鱼。③安土重迁,热爱家乡。大家都搬走了,包括老何的子女们,但是老何舍不得走,独自在何老屋居住。④温厚谦和。他说话声音不大,尽自己所能热情招待客人,谦恭有礼。  

【解析】

7.B.“心理描写”“借助大何的老板进行侧面烘托”错,文章塑造老何形象没有心理描写,并且大何的老板并不是侧面烘托老何的形象,而是用大何来侧面衬托老何的形象。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及其作用的能力。“我”是小说的次要人物,也就是小说中的“王秘书”。①从情节结构看,“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以“我”的口吻叙事,串联小说的情节,能够让情节的跳跃与推进和场面的转换更为自由,有利于小说结构的紧凑和集中。如“我”睡不着,才听到外边的动静,与下文大何的行动相照应。②从艺术效果看,小说以“我”即王秘书的口吻叙事,便于客观展现在何老屋的所见所闻,如观察老何家的陈设,感受大何与老何的矛盾冲突,感受老板的态度等,能让读者有直观的认识,自然亲切。以“我”的口吻叙事,便于将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融合交错,使故事叙述真实生动,便于抒发情感。如“让我不敢相信”以心理感受增强小说的真实感。③从塑造人物看,“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就是小说中的以王秘书,以“我”即王秘书作为小说的线索人物,使与“我”有关的老板、大何、以及大何的父亲老何等人物产生某种联系,有利于人物关系的展开,表现人物形象。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老何正泊船,把两只鼓鼓的蛇皮袋拖上岸,躬身曲背,龇牙咧嘴”“鱼鳞都不见一片,全是垃圾。叫您网鱼却网垃圾”可知老何义务捡拾垃圾;“他说,网鱼,电鱼,炸鱼,这不让鱼断子绝孙了吗?这不影响水质了吗?听说你们那个城也吃这里的水呢,你们这样做不是往自己嘴巴里撒粪吗?”“生态保护,人人有责”可知老何有强烈的环抱意识,自觉维护环境。“公家的,不能网”“你一次,他一次,万绿湖不完了”可知老何在万绿湖捕鱼这件事上公私分明。“因建新丰江水库,何老屋人都移民了,只有他一家不愿走,是他祖父,舍不得这里的山水。现在,他父亲,子女都在城里安家了,仍不愿走,也是舍不得这里的山水”在搬迁这件事上,可知老何安土重迁,热爱家乡。“老何低着头,说得很小声”“老何放下茶壶,向老板鞠躬,低声说,对不住”“老何变戏法似的给我们拿来一只宰好的鸡,说,自家的”可知老何对待客人谦恭有礼,做人温厚谦和。

(4)【答案】

10.C
11.B
12.①麝月这一人物使情节更加丰富、曲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②反衬晴雯的“作孽”,突出晴雯骄纵张扬的性格。
13.①文本一表现了宝玉的多情和叛逆。“瞋视而有情”“转盼多情”“平生万种情思”等外貌描写表现宝玉多情;两首西江月似贬实褒,表现其叛逆性格。②文本二集中表现宝玉性格直爽(敢于直言),才思敏捷。③文本三表现了宝玉的宽容、大度、率性(平等、任性也可得分)。宝玉没有尊卑等级之分,不以身份压人。  

【解析】

11.B.“由外而内、由表及里”分析有误。第一处描写既有服饰又有面貌,先写头冠、衣服、靴子,再写面貌,再写配饰璎珞和美玉;第二处主要写头发、衣服、饰品的变化,给人的整体感觉等。因是初次见面,只是描写了外部的服饰打扮和整体印象,体现不出“由外而内、由表及里”。

12.先看关于麝月的描写,“正说着,只见麝月走过来,笑道:‘少作些孽罢。’”“宝玉赶上来,一把将他手里的扇子也夺了递与晴雯。晴雯接了,也撕了几半子,二人都大笑。麝月道:‘这是怎么说,拿我的东西开心儿?’”“麝月道:‘既这么说,就把匣子搬了出来,让他尽力的撕,岂不好?’”“麝月道:‘我可不造这孽。他也没折了手,叫他自己搬去。’”从情节上看,宝玉和晴雯正在撕扇子,加入麝月走过来说他们、宝玉夺了麝月的扇子给晴雯撕、麝月抗议、麝月故意提议让晴雯撕整匣子扇子、宝玉让麝月去搬匣子、麝月不去等情节,使情节更加丰富、曲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从人物塑造上看,麝月起到了反衬晴雯的作用。麝月觉得晴雯撕扇子是“作孽”,故意提议“就把匣子搬了出来,让他尽力的撕,岂不好?”,没想到宝玉让麝月去搬匣子,麝月说“我可不造这孽。他也没折了手,叫他自己搬去”。麝月的反应是正常的,而睛雯撕扇子则体现了晴雯骄纵张扬的性格。

13.文本一主要通过对宝玉外貌的描写和两首《西江月》来展示人物形象。

(5)【答案】    

14.D
15.C
16.①小说把口语化的方言词、粗语、语气词、拟声词、叠词、秦腔唱词等与叙述语言巧妙糅合在一起,又描写了“上房”“厦屋”等秦地特色建筑,用秦语说秦事表秦情。②“认女儿”“用高音喇叭反复放秦腔《辕门斩子》”“安排兄弟养老”等乡情浓厚的事件,表现了以夏天智为代表的秦人对长幼尊卑思想和仁义礼智传统的维护和坚守。
17.①呼应标题。秦腔可以看做整部小说的一条线索,被巧妙地融入到人物故事之中。②暗示心理。唱词唱出了夏天智对背叛婚姻的夏风在情感和道义上的愤怒。③塑造形象。唱词的价值标准彰显夏天智性格中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④揭示主旨。秦腔是农民寄托情感的重要形式,蕴含着他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⑤丰富内容,增加情节变化,增添小说的乡土气息和地域色彩,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

14.D.“直接表现了秦腔在当地的巨大且无处不在的影响力”表述错误。不是直接表现的,而是间接表现。故答案为:D。

15.C.“表现了夏天智对待儿子的愤怒和独断专行”表述错误。表现了夏天智对儿子背叛婚姻、侄子不孝父母的愤怒。故答案为:C。

16.本题中,题干要求“结合文本谈谈”对“《秦腔》是一部用秦语说秦事表秦情的作品(薛正昌语)”这句话的理解,结合题干“这部小说采用了乡土化的写作,寄寓深远”的暗示,明确题干关键词“秦语”“秦事”“秦情”,在做答时,要紧扣文本来分析用了哪些“秦语”、叙述了哪些“秦事”、表达了什么“秦情”。首先,在文本中找到表现地域特色的“秦语”,如“白雪哭着给夏天智磕头时,他说:‘哭啥哩,甭哭!’”“白雪不哭了,又给他磕头。他说:‘……大红日头下我认我这女儿的。’”“可到了后晌,……看出了一个错别字,正拿笔改哩”等等,这里面的“哭啥哩,甭哭”“大红日头”“哩”等这些地域性的方言、语气词以及文中秦腔的唱词、粗语等与叙述语言糅合在一起,还有“上房”“厦屋”等有关秦地特色建筑的描写,极具“秦语”特征;其次,在文本中找到有关“秦事”的语句,夏天智认白雪为女儿事件的叙述,夏天智让夏雨用喇叭反复播放《辕门斩子》的情节,夏天智安排哥哥夏天义的养老问题的叙述等等,这些都是带有浓厚乡情的“秦事”;最后,作者运用这些“秦语”叙述这些“秦事”主要是为了表达“秦情”:在乡土社会转型过程中,以夏天智为代表的秦人对长幼尊卑思想和仁义礼智传统的维护和坚守。

17.本题题干要求分析“夏天智在完成分家遗愿并将白雪认作女儿后,特意交代儿子夏雨用高音喇叭播放秦腔《辕门斩子》”这一情节的作用,考生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大方面进行分析,内容上包括人物形象、环境、主题以及读者的感受等。从结构上看,这一情节的安排,照应了题目,是作为文章线索的“秦腔”被巧妙地融入到人物故事之中。从内容上分析,首先,这一情节的安排,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加了情节的变化,增添了小说的乡土气息以及浓郁的地域色彩,达到吸引读者的艺术效果;其次,《辕门斩子》的唱词暗示出当时夏天智在安排完遗愿之后对儿子夏风背叛婚姻的愤怒心理;再次,在人物形象上,《辕门斩子》唱词的内容表现出夏天智刚正仁义的性格特点;最后,在文章主旨上,通读全文可知,秦腔是当地农民表达情感的重要形式,而秦腔的衰落,白雪、夏天智的困境,正是本文秦腔所隐含的当地人们价值观念、农耕思维方式的困境这一主题。

(6)【答案】    

18.C
19.C
20.①窑洞作为当地人旧有的居住方式,将会在人们追求美好生活中逐渐成为历史;

②腰鼓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代表,其文化在新时代中得到了传承与弘扬。

21.①小说采用第一人称,赋予白羊肚巾以人的情态,新颖形象,让读者耳目一新;

②有利于近距离地表现白驹驹的日常言行,突出她的形象特点;

③白羊肚巾是表演腰鼓时的一件重要服饰,展现出腰鼓文化在新时代的变迁。

【解析】

1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表明她是一个固执而又不通人情的人”错误。表明她对窑洞的留恋与不舍。B.“并且已经没有了腰鼓表演”错误,“没有了腰鼓表演”不是年轻人离开高原的原因,年轻人离开高原是为了去追求更好的生活。D.“可以看出她已经改变了留守在高原窑洞的想法”错误。白驹驹坐上高铁后变得非常开心的样子,不能表明她已经改变了留守在高原窑洞的想法。故答案为:C。

1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表达了人们对窑洞的厌弃之情”错误,虽然窑洞都如此破败不堪,不能住人了,但是她也不愿意离开,表达的是白驹驹对窑洞的喜爱之情。故答案为:C。

2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由原文“后生们几乎以俯冲的姿势飞下山,再也没回来。后生们曾经居住的窑洞也以箭一样的速度纷纷坍塌。我和白驹驹住的这个窑洞,在西南角缩着,很独立的样子。也许是太孤单,这唯一住着人的窑洞去年忍不住弄断自己一脚,头顶的黄土轰隆一声笑着住进了屋”可知,年轻人离开窑洞,去追求美好生活,他们曾经居住的窑洞也以箭一样的速度纷纷坍塌。可见窑洞作为当地人旧有的居住方式,将会在人们追求美好生活中逐渐成为历史;由原文“在小艺的悉心安排下,我和白驹驹在一个阔大的广场观看了一场腰鼓表演。白驹驹年轻得像个十岁的孩子,眼里的光洒了一地,收也收不住,嘴里喃喃说着,这腰鼓队,没变!世道真变了,还有这样好的世界”可知,腰鼓表演不仅在高原上有,在平原的广场上也可以看见。可见腰鼓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代表,其文化在新时代中得到了传承与弘扬。

2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叙事技巧的能力。由原文“当洁白的箭一样的火车开过来,我的心中蓦然升起一股豪壮感,和着几丝白发舞蹈”“我和着丝溜溜的南风,情不自禁扇起一块边角和几根银发舞蹈。舞蹈中,我想起二十年前的无限风光。那是怎样的一群后生啊,轰隆隆搏击腰间的鼓,奏出疾风骤雨般的音乐。我在白马头上狂舞,跟着腰鼓后生们在原上翱翔”“我趴在白驹驹头上听得激动欢喜,总期盼未来某天能飞下高原,去小艺所说的世界里遨游一番”可知,“心中蓦然升起一股豪壮感”“情不自禁扇起”“我在白马头上狂舞”“我趴在白驹驹头上听得激动欢喜”这些都是人的动作情态,小说采用第一人称,赋予白羊肚巾以人的情态,新颖形象,让读者耳目一新。由原文“我的主人此刻开心得像个十岁的孩子,如果还有能力跳起来,我想她会欢呼蹦跳的”“我在白驹驹头上被晃晕多次,正如她抵抗出洞后累得精疲力竭地昏睡”“她支起玄孙小艺送的扶手架,颤巍巍走出窑洞,坐在院中一块黑石板上,感受夏日里特有的热风和热土。

(7)【答案】

22.D
23.①敬业清廉。六根是一个长期工作在最基层的村长,自己当了七十几年村长,爱村,敬业,没有为自己多捞一根柴火,没做一件昧良心的事;

②清醒自尊。她清醒地认识到“这世道变了”,“人都被金钱蒙住了眼”;

③简单粗暴。对妻子女儿动辄就骂,显得有点粗暴简单。
24.标题“灯殇”寓意颇深,表达了作者对人性泯灭的祭奠。灯笼本来表达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现在,在经济利益的利益诱惑下,人心趋向于对金钱的追求,忘却了真善美。用“殇”字表达了作者对这样的现实感觉到伤痛。  

【解析】

22.D.“含蓄”“先扬后抑”不对,小说没有这些特点。

23.分析六根的形象,要关注小说中对六根的描写,包括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对六根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通过“沉了脸说道”、“这世道变了”、“人都被金钱蒙住了眼”、“刘根感到极难过。自己当了七十几年村长,爱村,敬业,没有为自己多捞一根柴火,没做一件昧良心的事”、“今后,我们每年都要给您送灯,您开山修路,让我们上学有路走……”这些描写可以看出,六根是一个一心为民的好干部,面对现实情况,有清醒的认识,但也感觉无能为力,而且他是一个对妻子和女儿很粗暴的人。

24.“殇”本意是指人没有到成年就死去;常用于指重大的灾难、事故;心理上的剧烈悲痛、创伤;(事件所折射出的)巨大的悲哀、遗憾等。本文指六根面对门前挂灯笼这件事的变化,内心产生的剧烈伤痛。也指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在社会转型时期,作者对人心倾斜、真善美被抛弃的感伤。

(8)【答案】

25.C
26.①运用动作描写,突出了德高望重、恪守乡村传统的田大爷在目睹新时代新做法后深受影响,改发了自己的看法,接受了新的观念,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②揭示主题,画线句通过描写田大爷的转变,赞美了年轻一代在时代的浪潮中勇于改变、敢于突破、敢拼敢闯的精神。③情节结构上,以田大爷的赞许与转变结尾,为小说整体情节结构的发展画上了个完美的句号。
27.精神特质:①田志刚夫妇敬业,年轻有为,有头脑,有想法。②田志刚夫妇敢于追求文明新风尚,敢于打破传统习俗。

现实意义:这种集体婚礼简约不失隆重,节省了人力物力,更新了传统观念,推动了乡村文明建设。

【解析】

25.C.“田忠义因婚事与儿子志刚发生矛盾冲突,闹得很不愉快”错误,通过小说第五、六段可知田忠义只是因不理解儿子的决定而焦均不安;另外,“宋书记的劝说”错误,小说中宋书记并没有劝说。故选C。

26.手法上,画线句子虽没有写田大爷的语言,但“扬了扬抬不高的右手”“举起大拇指”等动作表明田大爷改发了自己的看法,接受了新的观念。结合“婚事置办酒席,全村总动员,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你田忠义敢违背,我让你吃不了兜着走”,可见画线句子使得原本恪守乡村传统的田大爷的形象更加丰满。

27.主题上,通过田大爷的转变,侧面体现了年轻一代的影响力,赞美了他们在时代的浪潮中勇于改变、敢于突破、敢拼敢闯的精神,揭示了小说的主题。结构上,小说以恪守乡村传统的田大爷思想上的转变结尾,不仅为小说整体情节结构的发展画上了个完美的句号,“消失在一个通向文明的路口”更让读者对田水村无限文明、美好的未来有无尽的想象。

(9)【答案】

28.C
29.①安心本职工作。新兵集训后,对当上“伙夫”和“猪倌”表示不理解,但后来能平静下来,安心工作。②懂得“跪乳之恩”,具有怜爱之心。看到小羊羔跪下吃奶,产生怜爱之心,买了羊羔饲养,小羊羔“嘟嘟”被送走后,几乎每个星期天都去看望它。③通情明理。对连长不经自己同意,就把“嘟嘟”送给团长儿子,从不理解到理解;当得知小海是团长领养的战友孤儿时,又责怪连长不早说。
30.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然撞击着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形象刻画上看,它使团长从一个溺爱孩子的爸爸的形象,上升为一个关爱战友的团长的形象。③从主题立意上看,它使原本平常的表现父子之爱的主题深化为表现军旅战友革命友谊的主题。  

【解析】

28.C.“动作和心理描写”分析错误。“气得一蹦三丈高”“憋红着脸”“差点涌出眼泪”应该是动作和神态描写。故选C。

29.根据文本“我在大西北戈壁滩上经过短暂的一个多月的新兵集训后,戴上了领章帽徽,分配到汽车连队当了一名‘伙夫’兼‘猪倌’。我闹了个把月思想情绪,心情才逐渐平静下来”可知,新兵集训后,对于分工的变动从开始的不理解到后来安心工作,体现了“我”安心本职工作。根据文本“我看见羊群里至少有十几只小羊羔‘咩咩’地叫唤着,其中一只小羊羔跪着吸吮母羊的乳汁,这让我想起‘跪乳之恩’的成语”“从那以后,我几乎每个星期天都去团长家,小海见到我比‘嘟嘟’见到我还兴奋”可知,“我”懂得“跪乳之恩”,具有怜爱之心。看到小羊羔跪下吃奶,产生怜爱之心,买了羊羔饲养,小羊羔被送走后,几乎每个星期天都去看望“嘟嘟”。根据文本“但我没敢说出口,心想,你如果不是连长我这会儿非揍你一顿不可”“连长,那您为何一直不告诉我这一切呢”可知,“我”为人通情达理。对连长不经自己同意,就把“嘟嘟”送给团长儿子,从不理解到理解;当得知小海是团长领养的战友孤儿时,又责怪连长不早说。

30.首先,从结构安排上看,结尾通过连长的表述,得知小海是团长领养的战友孤儿,使平淡的故事情节,又起波澜,同时也让读者内心受到冲击,给人一种满满的正能量。其次,从团长的形象刻画上,小说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身为团长未经小李同意牵走小羊给儿子,这是“抑”;领养小海和后来团长物归原主,这是“扬”;它使团长从一个溺爱孩子的爸爸的形象,上升为一个关爱士兵的团长的形象。最后,从主题立意上看,团长对孩子的爱,是满满的父爱;而他照顾战友的遗孤,这就是一种军旅官兵的大爱。深化了中心,升华了主题。

(10)【答案】

31.C
32.①以儿童为叙述主体。通过7岁女孩迎灯的视角,呈现生活纯真有趣、温暖美好的一面。②以儿童的语言叙事。语言浅易,简洁、多用叠词和短句、歌谣形象有趣。③以儿童和儿童化的人物为主要形象。苏联老奶奶的言行和迎灯一样,呈现出孩子气。④以儿童的眼光,创设了童话般的情境,北极村有白夜极光,有“苞米”“毛子嗑”,有俚语歌谣,有老奶奶和“傻子”狗,它们是迎灯的美好童话世界。
33.①在姥姥家的“我”生活单调,没有朋友,寂寞孤独令人忧伤;但苏联老奶奶将自己对对亲人的爱转移到“我”身上,充满灵性的狗分享“我”的秘密,“我”体会到了陪伴的温情。②苏联老奶奶年轻离家,被丈夫抛弃、孤身一人,命运坎坷令人忧伤;“我”用儿童的纯真、真诚与老奶奶交往,让她得到安慰,体会到了人间温情。③小说即使书写苦难,也能让读者感受到温情。“我”与苏联老奶奶在孤独中面对生活的不如意时,却始终能保持内心的纯真和爱,展现人性之美,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充满了温情。  

【解析】

31.C.“烘托了老奶奶捉弄‘我’成功后的高兴和得意“理解有误,根据“她笑着,抱起我,用手抚着我的脑门,边走边唱道:黄蜂好……只要你不来,吓我的小宝宝“可知,老奶奶没有捉弄“我”,表现的是“我“与老奶奶的温情与美好的相处。

32.结合“‘小姑娘’,声音很慢,有些迟钝,‘你怎么一个人在这啊?’”“几岁了?”“七岁”“迎灯。妈妈说,生我的时候是正月十五,天刚擦黑,还没点冰灯呢,爸爸就给我起下了这个名”可知,小说中的“我“是一个七岁的名叫“迎灯”的小姑娘,文章以儿童的视角表现生活,叙述主体是儿童。结合“你是老奶奶!我梦见过你。你不是答应给穿个项圈戴吗?”“傻子,我告诉你一个秘密,你可不许对别人讲”“奶奶,你的裙子像喇叭花”“蜂子!我怕蜂子!”“奶奶,你家怎么就你自己?”可知,小说采用儿童的口吻来叙事,充满了儿童的纯真与稚气。

33.结合题干“忧伤而温情”从作品中找到对应的情节与人物思考。

文章转载自(直接来源):

本文由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整理,转载注明出处。

投稿:1224355909@qq.com 商务合作:QQ1224355909


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初中试题库大(stkuda)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文试题与作文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