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山水画2

中国山水画赏析


相关阅读:

中国山水画1


五代山水画


山水画在五代时期的变化是最大的,从选材 到技法,都有了一个飞跃,山水被作为生息的环境加以描绘。“荆关董巨”四大家的出现,成为中国山水画发展史的里程碑。荆浩和关仝代表的北方山水画派,开创了大山大水的构图,善于描写 雄伟壮美的全景式山水,以“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的美学观点,影响了北宋山水的 发展;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江南山水画派,则长于表现平淡天真的江南景色,体现风雨明晦的变化。作为中国山水画重要技法之一的“皴法”在此时得到了很大发展,墨法逐渐丰富,笔墨成了 画家们的自觉追求,水墨及水墨淡着色的山水画已发展成熟。


匡庐图 五代 荆浩 绢本水墨 纵185.8 X横106.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荆浩,生卒年不详,五代 后梁画家,沁水(今河南济源)人。擅画山水。是 一位在中国绘画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画家,北方山水画的开创者。全景构图和皴法技巧始于荆浩。 此图为其名作,画庐山一 带景色’结构严密,气势宏大,构图以“高远”与 “平远”相结合,画法勾、皴、染兼有,充分发挥了水墨画的长处。



关山行旅图 五代’关仝 绢本水墨 纵144.4 X横56.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关仝,生卒年不详,五代后梁画家,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从师荆浩,精工山水,笔下形象洗炼而 完整,自成一家,时称“关家山水”。现存传世作品还有《山溪待渡图》等。《关山行旅图》是关仝的代表作,是一幅具有北方山水特征的作品,此画布景兼“高远”与“平远” 二法,用笔简练,苍劲老辣,墨韵跌宕起伏,足见关仝山水画道之精深。


秋山晚翠图 五代 关仝 绢本淡设色 纵140.5 X横57.3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关仝早年师法荆浩,最后自成面目,与荆浩 共同成为北方画派的奠基人,画史上将他们并称“荆关”。此图画山峰峭拔,秋林丛生, 涧水曲下,气势壮伟。然章法不够完整,疑为巨幅通景山水中之一幅。

关仝的作品具有“笔愈 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 意愈长”的境界。他笔下的山如刮铁,石体坚凝, 树木有枝无干,这在他的《山溪恃渡图》中可见 一斑。此图具有鲜明的北方特色,用勾染和皴法的技巧表现,笔力劲挺,用墨厚重,已没有荆浩作品中由于规范而略显板滞的山石结构,更多地表现了真山实水的飞息。


山溪待渡图 五代 关仝 绢本淡设色 纵156.6 X横99.6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关仝早年师法荆浩,最后自成面目,与荆浩共同成为北方画派的奠基人,画史上将他们并称“荆关”。此图画山峰峭拔,秋林丛生, 涧水曲下,气势壮伟。然章法不够完整,疑为巨幅通景山水中之一幅。


满湘图 五代 董源 绢本设色 纵50 X横141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董源(?〜962广江南钟陵(今江西进贤)人。他的山水多画江南景色,对于他的画风,米芾道:“平淡天真,唐无此品”。这种画风到元、明之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也被尊为中国山水画的鼻祖之一。《潇湘图》以横幅形式描绘草木繁茂、云雾晦明的江南景色,为董源后期山水画的代表作。此图以平远取势构图,自创的“披 麻皴”和“雨点皴”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江南丘陵的特点,在平淡之中“得山川之神气”。


龙宿郊民图 五代 董源 绢本设色 纵50 X横141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画系绢本,青绿设色,无款,亦无宋、元人旧题。画面山岗圆深,草木丰茂,杂树丹碧掩映,山麓人家张灯于树,连舟歌舞,似描写节日嬉娱情景。此图以水墨浅绛为骨,山体上依山石结构创造性地施以密密的披麻皴,虽说不上峥嵘奇峻,却也不失自然恬淡,正所谓“不装巧趣,皆得天真”。


夏景山口待渡图 五代 董源 绢本浅设色 纵50 X横320厘米 辽宁博物馆藏

此图为描绘江南氷乡的山水长卷。画几列平缓的山坡在浩渺的江水和云雾环绕中隐现出没的空旷景色。整幅画面构图开阔,气氛平静旷远,画家以长披麻皴画坡石,用细密的点法画远山,墨色以淡为主,略施重墨,变化丰富。



未完待续



长按二维码关注四维美学
大家共同的精神家园与自我崇高之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