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章推介】孙满利︱陕西商洛市石窟分布与开凿特点研究

孙满利等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09-14

点击上方   “蓝字”    关注我们


陕西商洛市石窟分布与开凿特点研究





第一作者简介

孙满利,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古遗址加固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古遗址保护与加固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文物保护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先后主持、参加了《土遗址保护关键技术研究》《多场耦合下土遗址劣化过程及保护技术研究》《基于大数据的汉阳陵外藏坑保存状态预测研究》等国家科技支撑重点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以及国家文物局项目等科研项目20余项;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干燥环境土遗址保护加固工程设计规范》和文物保护行业标准《土遗址保护工程勘察规范》的编制工作;出版专著《土遗址保护初论》等遗址保护相关的专著3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Heritage》《studies in conservation》《岩土工程学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敦煌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EI引文数据库收录十余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级科技奖多项。

原文刊登于《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第33—43页。


摘 要

      商洛市地质构造复杂,地处板块交界处,岩石出露多样,石窟的开凿方式具有典型代表性。现场调查表明:商洛市现有石窟12处,多开凿在隶属长江水系的丹江或金钱河等河流附近的崖体上,且主要分布于商州区—丹凤县一带;石窟开凿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有着密切关系,受地质构造影响,多数石窟在硬质岩的风化凹槽或天然岩洞的基础上开凿,多位于山体断面的中部;硬质岩区域开窟一般规模较小,洞窟形制不规则,沉积岩区域石窟多为中型石窟,形制较规则;受人文环境影响,也存在花岗岩区域开凿的石窟,洞窟大小差别较大,有中型石窟存在,形制较规则;整体上,商洛市石窟平面多呈长方形或近长方形,顶部基本为平顶。研究结果对我国中小型石窟的保护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关 键 词

商洛石窟;营造特点;岩性特征















石窟是依山崖开凿的佛教建筑,起源于印度,汉代以后随佛教经西域传入中国,唐以后渐衰,主要分布于新疆、甘肃、陕西、四川、重庆等地区,是研究佛教史和古代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调查统计显示,陕西现存997处石窟和摩崖造像,主要分布在陕北和陕南,陕南是沟通荆襄、连接巴蜀的重要地带。商洛市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北至关中,东接河南,南达湖北,西南通安康,是西北地区通往东南的交通纽带,现存石窟寺12处,学界仅开展了一些资料调查工作,相关研究极为薄弱,严重制约了对其开展保护利用。

石窟的选址和开凿与地质环境和人文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受开凿条件所限,我国石窟大多开凿在以砂岩、砂砾岩、灰岩为主的岩石上,在变质岩和岩浆岩上开凿较少。以往的研究表明,石窟选址常沿着古道路、河流水系、重要交通节点开凿,并且基本分布在河谷或山间崖壁上。石窟形制也随岩性的不同而有所变化,砂岩质地相对松散,硬度小,易于开窟,适宜雕刻,因而石窟形制多样;砾岩石窟岩石的粒度大,胶结相对较弱,质地疏松,多孔隙,便于开凿但难以进行复杂的雕琢,所以石窟形制规整、规模面积较大;石灰岩硬度适中,适合精雕细琢;变质岩、花岗岩等硬质岩石硬度高,不易开凿,石窟形制简单,规模也小。商洛市地质构造复杂,以变质岩为主,沉积岩、岩浆岩皆有出露,石窟的选址和开凿有着明显的地域特征。其石窟开凿特点,在以变质岩为主体的地区具有代表性。因此,从地质环境和人文环境角度探讨石窟开凿特点,对中小型石窟保护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商洛市地理位置与石窟分布


《史记·殷本纪》《括地志》《水经注》均记载帝喾之子契因治水有功而封于商,为古之商国;周显王十八年(前351)在商地(今丹凤县古城村)建造最早之城池,称“城商塞”;秦至三国时期辖区仅有今商州、洛南和柞水县东南部;西晋后将今丹凤县、山阳县、湖北省郧西县上津镇纳入辖区;唐代商洛地区又增加了镇安县及柞水县东部;五代至北宋时期商洛区域与唐朝略有不同,后汉镇安属京兆府;南宋丰阳县属金州(今安康市),至元代时商州所辖区域缩减为今商州、洛南、丹凤、商南4市县;明代所辖区域为今商州、洛南、丹凤、商南、山阳、镇安6县市地及今宁陕县中部和今柞水县南部;清雍正三年(1725),商州升为直隶州,改西安府管辖,由陕西省布政司管理,领商南、雒南、镇安、山阳四县。现辖1区6县:商州区、丹凤县、洛南县、商南县、山阳县、柞水县、镇安县;北与陕西省渭南市的华州区、潼关县、华阴县接壤;东与河南省的灵宝市、卢氏县、西峡县、淅川县相连;南与湖北省十堰市的郧阳区、郧西县相邻;西、西南与陕西省安康市的汉滨区、宁陕县、旬阳县和西安市的长安区、蓝田县毗邻。

商洛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西北地区通往东南的交通要道,主要有武关道、上津古道、库古道,除此之外还有多条小路。

武关道古称商於古道,是古代长安经蓝田、商州、丹凤通向南阳、邓州、荆襄以至于江南和岭南的一条交通要道。古为周、晋、楚、魏、秦国交兵必经之路;隋唐时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道路;此后都城东迁,武关道渐衰,变成次于大路驿的“次路驿”;五代至宋时作为交通防御要道;明清时期在物资运输上作用颇为显著。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四曰:“扼秦楚之交,据山川之险。道南阳而东方动,入蓝田而关右危。武关巨防,一举而轻重分焉。”《康熙续修商志注》载陈潜室曰:“自古入关有三道……一自东南而入武关为间道。”关内有城并设有驿站,城有蓝田、上洛、丹凤(龙驹寨),驿站有武关驿、棣花驿、洛源驿等。商州自古为京畿长安的东南门户、是武关道上最大的城市,位于三岔路口(山阳、丹凤、长安),为交通枢纽、军事要地。龙驹寨是明清之际著名的水旱码头,是丹江航道中转站,据《丹凤县志》记载:雍正时期修竹林关至梳洗楼丹江航道,调荆州、襄阳仓米到龙驹寨,转运西安;乾隆因商州粮食歉收,购河南粟米由丹江航运至龙驹寨,再转运至商州。同时北路老君驮道往潼关、峦庄驮道去河南省卢氏县、南路南沟驮道抵湖北郧西上津及郧阳,均以龙驹寨为起点。棣花驿位于商州与丹凤交界处,因漫山棣花得名,常出现于诗人词句当中,为武关道重要驿站。

上津古道是沟通陕鄂的重要通道。古道始于唐,自湖北郧西县西北140千米之金钱河东岸上津镇,经丰阳县(今山阳县)至商州,取蓝田道入京师,是中国西北与东南地区相联系的捷径。山阳县漫川关镇位于山阳县城东南74千米处,以地貌宽广、水域宽衍得名;昔疆秦楚之塞,今界陕鄂之边。山阳县漫川关于明成化十四年(1478)山阳县城建成后,成为全县第二商贸中心。清光绪十二年(1886),漫川关骡帮会馆、北会馆相继建成,清代中叶,水运空前繁荣,船帮会馆和骡帮会馆数家。

库谷道、义谷道、锡谷道是唐代开辟的京都长安向南通往金州(今安康市)的道路,均以入口秦岭山谷得名,镇安县为三条古道交汇之处,过镇安后均以一条沿溪路线经旬阳至安康。

商洛市保存石窟寺12处,皆为明清石窟,分布在1区4县(见图 1,35页)。商州区现有石窟5处,其中,水月洞石窟、静泉山石窟、张峪沟口石窟沿丹江和丹江支流南秦河自东向西一字排开,均位于丹江南岸;砚池河村三官古洞石窟位于商州区西部杨斜镇,金钱河上游之大河西岸;中山寺石窟位于板桥镇,靠近丹江支流石鸠河发源地。丹凤县现有石窟3处,分布在龙驹寨街道和棣花镇,其中龙驹寨街道现存石窟2处,分别是凤冠山石窟、红崖庙石窟;棣花镇现存1处,为水沟河石窟,均位于丹江北岸;其中凤冠山石窟、水沟河石窟靠近丹江,红崖庙石窟位于县城东北十余公里的红岩河岸边陡峭岩壁上。山阳县保存石窟2处,千佛洞石窟位于漫川镇,朝阳洞位于延坪镇,两处石窟均处泉河东岸。柞水县杏坪镇保存1处洞窟,位于镇东南部,为观音崖大士庙石窟,处于社川、金井、金钱三河交汇处。镇安县仅存龙洞石窟,位于永乐街道办事处南部,在乾佑河西。


据调查,商洛市总计有52个洞窟和28个壁龛,规模以中小型石窟为主,开窟数量和单窟面积相对比较小(见表1)。商州区的静泉山石窟、水月洞石窟,丹凤县的凤冠山石窟、水沟河石窟开窟数量均超过5窟,其中凤冠山石窟开窟数量最多,达17窟。其余石窟寺开窟数量较少,以镇安县龙洞石窟规模最小,仅1窟。石窟平面形制多以长方形、方形为主,部分为梯形和不规则形,窟顶多为平顶。单窟面积变化较大,最大者超过20平方米的有4处,分别是凤冠山石窟、千佛洞石窟、水月洞石窟和静泉山石窟。其中凤冠山石窟最大的单窟面积为35.78平方米;而镇安县龙洞石窟利用天然岩洞而建,面积仅2.3平方米。



















商洛市石窟赋存环境特点



(一)地形地貌与水系分布

商洛市地貌可划分为川塬、低山、中山三类,整体呈西北高、东南低的特点,地势起伏较大。受华北地台和秦岭褶皱带的构造运动影响,形成了以掌状岭谷结构的中低山为主体的地貌,掌心位于镇柞西部山地,秦岭、蟒岭、流岭、鹘岭、郧岭等自北向南排列,像手指一样向东与东南方向展开,洛河、丹江、金钱河、乾佑河和旬河等众多河流分布其间,全市群山连绵,岭谷相间,谷大沟深,植被繁茂。石窟主要分布在低山和中山地区河谷两岸的陡崖上,低山地貌的坡度在20度—40度之间,中山地貌的坡度在25度—50度之间,断崖处坡度范围可达70度—80度。

商洛市河流密布, 水系众多, 分布黄河、 长江两大水系, 石窟均分布于长江水系, 丹江、 金钱河、 旬河、 乾佑河等皆为长江一级支流汉江的支流, 其中丹江、 金钱河、 旬河为汉江一级支流, 乾佑河为旬河一级支流。

丹江自西北向东南穿过商洛市境,经商州区、丹凤县,于竹林关镇进入商南县,据《尚书·禹贡》记载,进贡的物品所走路线为“浮于江、沱、潜、汉,逾于洛,至于南河”,清代胡渭《禹贡锥指》指出,“逾”意为“越”,即水道不通;无论江北还是江南,必经汉水,“北距洛水六七百里,欲自汉逾洛,则必遡山源而上,其惟丹水乎”,商州区与丹凤县的6座石窟分布于丹江沿线。

金钱河古称甲水,发源于柞水县金井河,经柞水县、山阳县,过漫川关进入湖北省,顺金钱河而下入汉江,沟通鄂、湘、晋、豫。箭河、泉河等均为其支流,柞水、山阳县的3处石窟位于金钱河流域。

乾佑河发源于柞水县,自北向南流经柞水县、镇安县,入旬河后汇入汉江,与安康通,龙洞石窟位于乾佑河流域。

(二)地质构造特点

商洛市地处秦岭东部,地质构造复杂,位于华南地震带上,北为华北板块,中为商丹地壳对接带,南为扬子板块。原始陆壳自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开始形成,零星分布,主要表现为绿岩带。中元古代—青白口纪原始陆壳经历裂解与拼合,总体上处于扩张裂解状态,形成裂谷和小洋盆,商丹带即为洋盆;商洛北部为北陆块南缘、边缘裂谷,发育宽坪岩群、广东坪、四岔口、谢湾岩组,由变质碎屑岩、火山岩和碳酸盐岩组成;南部以浅变质海相沉积岩为主。南华纪—晚三叠世早期是超大陆裂解和造山板块构造阶段,海盆完全闭合,形成商洛基本格局的雏形,北为华北板块,中为原提斯特洋(商丹洋)板块,南为扬子板块;由于板块之间的碰撞岩浆作用,北秦岭发育东西向的岛弧深成岩带,南秦岭发育裂谷和断陷盆地;商丹带内有以丹凤岩群为代表的灰绿色火山岩,其两侧火山岩发育。晚三叠世—全新世上叠盆地和陆内造山阶段经过燕山期和始新世—全新世喜马拉雅期后板块关闭,最终形成了冲褶带、造山系和断陷带,在商州—丹凤、洛南、山阳一带形成了商州盆地、山阳盆地等一系列堆积盆地(见图2,37页)。

以铁炉子—三要断裂为界,商洛市分为两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北部为华北地台,南部为秦岭褶皱系,商洛市石窟均位于秦岭褶皱系上;秦岭褶皱系在境内可划分为北秦岭褶皱带和南秦岭褶皱带,商州区部分石窟位于北秦岭褶皱带,丹凤、柞水、镇安、山阳县石窟均位于南秦岭褶皱带上。石窟所在区域内构造变形强烈,褶皱、断裂发育,在大区域上属于构造复杂且活动剧烈的山地。商洛位于汾渭地震带的南段,受地震带和断裂带的影响,地震活动的强度不大但频率较高。据商洛各县志记载,最早的地震发生于周朝,周至清两千九百多年间,大小地震共46次,其中明清时期占36次。

(三)地层岩性的分布特点

商洛市北部太古界、古生界、震旦系和寒武系、奥陶系地层分布广泛,岩石主要有花岗岩、石英岩、大理岩、片岩等;中部中、上泥盆统和下石炭统地层分布广泛,岩石主要有片岩、板岩、大理岩、灰岩和泥灰岩;南部古生界、奥陶系、志留系地层分布广泛,岩石以灰岩、泥灰岩、板岩、页岩等为主(见图3,38页)。地层自北向南可分为五个地层小区:金堆城小区、洛南—商州小区、山阳小区、户家垣—竹林关小区和南宽坪—湘河小区;石窟位于洛南—商州小区、山阳小区、户家垣—竹林关小区和南宽坪—湘河小区内。


洛南—商州小区在金堆城—洛南县石门小区南,柞水县营盘、商州市杨斜和商南断层以北的区域,地层主要由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组成,石窟在各地层均有分布。元古界以宽坪群为代表,由变质碎屑岩、火山岩和碳酸盐岩组成;中山寺石窟地层岩性属中元古界宽坪岩群四岔口组片岩,主要由石英、黑云母组成,次为白云母等,黑云母、白云母定向排列,呈片状构造。古生界地层分布在金陵寺—三条岭、商州—高耀两条断层之间和柞水县北部地区,以大理石、云母片岩、砂岩为主;凤冠山石窟和红崖庙石窟地层岩性均属寒武系丹凤岩群火山岩。凤冠山石窟地层岩性为碎裂硅化中粗粒正长花岗岩,主要由石英、钾长石、斜长石组成,次为黑云母、白云母等,各组成矿物均匀分布,呈块状构造;受构造应力作用影响,岩石局部矿物发生破碎细粒化;粒径巨大,部分发生碎裂细粒化,波状消光。红崖庙石窟地层岩性为碎裂化中细粒石英闪长岩,主要由斜长石、角闪石组成,次为黑云母、石英等,各组成矿物均匀分布,呈块状构造;受构造应力作用影响,岩石局部矿物发生破碎细粒化,具碎裂化结构。中生界地层分布有水月洞石窟、静泉山石窟、张峪沟口石窟、水沟河石窟,地层岩性均属白垩系山阳组红褐色砂岩或细砂岩,夹砾石层,砾石粒径小者多在0.2—1厘米,大者可达15—20厘米。

山阳小区位于杨斜—商南断裂和凤镇—竹林关断裂之间,地层以中、上泥盆统和下石炭统为主,主要岩性为变质石英砂岩、粉砂岩、板岩、角岩、结晶灰岩、千枚岩、片岩、白云岩等,石窟开凿在石炭系和泥盆系地层上。三官古洞石窟地层岩性为石炭系红岩寺组,深灰色灰岩夹黄褐色,杂色斑杂状不等晶薄层灰岩,岩石主要由方解石组成,次为白云石,金属矿物少量,各组成矿物均匀分布,呈块状构造。观音崖大士庙地层岩性属中泥盆统牛耳川组,深灰色石英绢云千枚岩,岩石主要由绢云母、石英组成,次为方解石、铁碳酸盐等,鳞片状绢云母等,各组成矿物定向排列,呈千枚状构造。

户家垣—竹林关小区南以南宽坪—湘河小区、板岩镇—耀岭河断裂为南界,主要地层为古生界地层,寒武系以灰岩、泥灰岩、板岩为主;志留系以砂岩、千枚岩、灰岩、白云岩为主;泥盆系以板岩、千枚岩、石英砂岩和灰岩为主;石炭系以各种板岩、千枚岩、灰岩为主,夹粉砂岩;震旦系地层也有出露。龙洞石窟地层岩性属古生界泥盆系古道岭组,深灰色千枚状方解石大理岩,岩石主要由方解石组成,石英、白云母等少量,各组成矿物长轴定向分布,呈千枚状构造。

南宽坪—湘河小区南与安康地区交界,震旦系—三叠系地层均有。下古生界地层以碳酸盐沉积为主,夹有钙质、泥质和碳质碎屑岩;上古生界地层以碳酸岩建造为主,并有泥砂质碎屑岩;中生界地层多为泥灰岩、泥质灰岩和页岩,区内火成岩零星出露,石窟开凿在中生界、古新世—中新世地层上。千佛洞石窟属中生界白垩系山阳组,褐红色含砾砂岩、砂砾岩与泥岩互层,砾石粒径小者多在0.2—1厘米,大者可达10—20厘米。朝阳洞石窟属古新统—中新统黄褐色绢云千枚岩,主要由绢云母、石英组成,次为方解石、铁碳酸盐等,鳞片状绢云母等,各组成矿物定向排列,呈千枚状构造。


(四)气候气象

商洛市属于季风气候区, 在北亚热带和暖温带交界区域, 水平方向上具有两个气候带过渡性特征, 南部属北亚热带气候, 北部属暖温带气候。全市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 冬春多旱、 夏秋多雨, 温暖湿润, 四季分明。市内山大沟深, 谷壑纵横,峰峦叠嶂, 地形复杂, 垂直高度差异较大, 具有明显的山地立体气候特点, 各地光、 热、 水气候资源和气象灾害都有明显差异, 分布极不平衡, 易出现干旱、 暴雨、 连阴雨气象。

据《洪水灾害等级年表》统计,陕西自西汉元始元年至1990年共发生灾害性洪水374年,平均5.3年一次,洪水灾害频次陕南最多。商洛汉至清朝由于暴雨、霪雨等原因而引发水涝灾害共96次,汉代2次,唐代6次,宋代1次,明代14次,清代73次。

















商洛市石窟开凿特点



(一)选址特点

自古以来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河流,各个时期的古文化遗址、乡村城镇均沿河建造。比如旧石器时代遗址商州王涧地点、山阳鹘岭地点,商州夏商时期东龙山遗址,商县新石器时代紫荆遗址均在河流附近。商洛市石窟亦是如此,其中主要分布在丹江和金钱河。由于丹江历来是商洛市境内的主要航道,码头众多,商会林立,经济基础好,因此,丹江流域为规模较大石窟分布的主要区域,如砚池河村三官古洞石窟、静泉山石窟、张峪沟口石窟、水沟河石窟、凤冠山石窟、红崖庙石窟、中山寺石窟等7处石窟,占商洛市石窟总数的58%以上;金钱河及其支流附近有观音崖大士庙、千佛洞石窟、朝阳洞石窟等3处石窟,占商洛市石窟总数的25%;乾佑河附近仅有龙洞石窟。

商洛市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西北地区通往东南地区的交通要道,主要有武关道、上津古道、库谷道,石窟大多沿古代道路分布。武关道是商洛市境内最主要的古代道路,是古代西北地区联通东南地区的交通要道,明清时期尤以物资运输而著名,红崖庙石窟、凤冠山石窟、水沟河石窟、静泉山石窟、张峪沟口石窟、水月洞石窟等6处石窟皆沿武关道自东向西分布,并且石窟规模均相对较大,窟龛数量9—17个不等,其中水月洞石窟有5窟6龛,石窟总面积约78.5平方米;静泉山石窟有5窟9龛,总面积约87.6平方米;丹凤县凤冠山石窟有17个窟,总面积达到231平方米。观音崖大士庙、龙洞分别在库谷道、锡古道上,石窟规模小,单窟最大面积不超过5平方米。朝阳洞、千佛洞石窟在上津古道,也具有一定规模。

枢纽节点往往经贸繁荣、人际往来频繁,带动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这些都为石窟开凿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人文基础。因此,位于古道重要节点的地方石窟分布较为集中,石窟规模相对较大,开窟数量相对较多,单窟面积比较大。商州区是武关道和上津古道的交会点,分布的5处石窟接近总石窟数量的一半,规模一般相对较大。丹凤为古龙驹寨所在地,是丹江重要码头,也是该区域古代商贸、行政、文化中心之一,境内的凤冠山石窟规模最大,达17窟,最大单窟面积超30平方米;棣花镇为武关道重要驿站棣花驿所在地,该地的水沟河石窟规模相对较大,共9窟,最大单窟面积达17.48平方米。山阳漫川关为上津古道的重要关口,是金钱河上的重要码头,控扼陕西和湖北,区内千佛洞石窟虽然只有2窟3龛,但单窟面积较大,最大者27.2平方米,窟内现存造像17尊(不含千佛像),内容题材涉及儒、释、道三家,为商洛市境内单窟内容最丰富的石窟,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二)微地貌对开窟位置选择的影响

商洛市群山连绵,岭谷相间,河流密布,谷大沟深,河谷两岸坡陡崖高,坡面植被繁茂,区内降水量丰富,河流常有洪水发生,坡体岩性坚硬,石窟开凿位置受微地貌环境影响较大,由于微地貌条件限制,这类石窟规模普遍偏小,主要表现特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利用河流陡峭崖壁中天然形成的小平台开凿石窟  受地质构造影响,商洛市地貌常具有谷大沟深的特点, 山体因河流下切和侵蚀作用等形成陡坎, 开窟位置通常会选在临近河流、 地形坡度大(80度—90度)、岩壁陡立易凿刻的陡坎上,周围山体通常环境优美,植被茂盛,如柞水县观音崖大士庙(见图4-1,40页)、商州区水月洞石窟(见图4-2,40页)。该区域石窟由于分布于掌状岭谷结构的中低山地貌,窟前河流普遍为常年流水型河流,受降雨条件影响,河流水位变化较大,水涝灾害频繁也影响石窟开凿的位置。为了避免因为石窟距离河面太近而被洪水冲蚀甚至淹没,又考虑开窟和上下窟的难度,石窟普遍选择在陡壁中下部的天然小平台上,既避免了洪水灾害,也降低了开窟费用,并方便僧人或信众登临石窟。水月洞石窟开凿于河流一级阶地陡崖的平台上,与一级阶地高差为7米,与南秦河高差为32米;有效避开了水患的同时也便于人们登临石窟位置(见图4-3,图4-4)。


2.利用岩体天然形成的风化凹槽开凿石窟  借助天然形成的凹槽(见图5-1、图5-2,42页),可以减少人工开凿工作量,但同时洞窟形制也必然受岩体风化程度和特征的影响,形制很不规整。开凿时往往在风化凹槽处略作修整,不同窟龛之间加以隔挡,平面以近长方形为主。丹凤县水沟河石窟开凿在白垩系沉积岩中软弱夹层掏蚀形成的风化凹槽处,石窟顶板为胶结较好的砾石层,因地层多以近水平为主,洞窟窟顶一般略作修整,形成平顶窟;洞窟形制比较简单,平面多为不规则长方形;洞窟后壁可稍作开凿,以便增加窟深和使窟型整齐,进深1.12— 4.36米不等,变化差异大;两窟之间有砌墙,面宽一般在1.6米,个别达4.01米。商州区砚池河三官古洞石窟,开凿在天然形成的灰岩风化凹槽位置,有1窟5龛,洞窟后壁有修饰痕迹,顶部几乎无开凿,因风化窟顶岩体呈倾斜状,经常采用人工顶板保持洞窟整齐,洞窟或佛龛之间有砌墙,宽度较规则,洞窟或佛龛的面宽在2.2—3.08米,受风化程度影响进深的变化差异较大,从0.24米到1.9米不等。

3.在天然岩洞的基础上开窟  柞水溶洞发育,已发现的有以佛爷洞、天洞、百神洞、风洞以及西干沟的玉霞洞、九三洞、探奇洞为主的100多个溶洞。如龙洞石窟,开凿在变质板岩地层的砂岩透镜体上,砂岩胶结差,受水的作用形成天然小洞穴,岩石为变质岩,开凿难度大,因此,四壁仅略作修整,洞窟平面略呈不规则梯形,窟口上窄下宽,面积仅2.3平方米,窟最高处仅1.56米。

(三)地层岩性对洞窟规模及形制的影响

我国石窟多开凿在砾岩和砂岩地层中,如敦煌莫高窟开凿在第四纪的砾岩上,甘肃陇东石窟、川渝石窟多开凿在砂岩地层中,而开凿在岩浆岩和变质岩中的石窟较少,主要是岩浆岩和变质岩质地比较坚硬,开凿成本较大。商洛市地层以变质岩为主,也有岩浆岩和沉积岩,受开凿的难易程度影响,反映在石窟形制上也必然受到不同岩性的影响。根据岩性的不同,洞窟规模及形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1.变质岩地区开窟较小,洞窟形制多不规则  这类石窟一般开凿在板岩、片岩以及浅变质的灰岩地层之上,由于该区域变质岩形成于上古生代泥盆纪、石炭纪时期,形成时代早,受变质活动的影响使得岩体致密且坚硬,人为开凿难度大,多数石窟选择天然风化凹槽或岩洞略作修凿,使得洞窟规模小、进深浅、高度低,形制不规则。龙洞石窟、砚池河村三官古洞石窟、观音崖大士庙等,多数洞窟进深在1米左右,窟高不足2米。洞窟的平面形状与窟口造型多不规整,常出现圆拱形平面和不规则梯形平面,窟口普遍呈现出上窄下宽。

2.沉积岩地区多见中型石窟且分布集中  受印支期构造活动影响, 商洛市区域形成商丹、 山阳、 漫川关断陷盆地, 沉积形成山阳组地层。山阳组地层的主要特征为棕红、 砖红、 褐红色砂质泥岩与砾岩、 砂砾岩互层,砾石直径较小, 多为0.2—1厘米, 部分较大的砾石直径可达20厘米, 且地层厚度较大,岩体整体性较好, 砂砾岩胶结中等, 强度较低, 易于凿刻, 因此, 这类石窟也集中分布于商州丹凤一带和山阳漫川关。如千佛洞石窟、 静泉山石窟、 水月洞石窟等,洞窟面宽均在3米以上, 窟高在2—4米, 进深多在3—8米之间, 石窟相对规模较大且形制较规则, 中型石窟居多, 平面基本呈长方形, 顶部为平顶窟。

3.个别的中型石窟开凿于岩浆岩之上  如丹凤县的凤冠山石窟现存洞窟17座, 其中半数洞窟面宽3—5米, 进深4—7米, 高3—6米。虽然石窟开凿在下古生界丹凤群的花岗岩之上, 岩体质地十分坚硬, 开凿难度大, 但石窟所处的丹凤县为重要的枢纽城市, 是古时著名水旱码头龙驹寨所在地, 尤其是明清时期, 这里商贸往来频繁, 使得这段时期经济发达, 为石窟营造提供了可靠的经济保障。

(四)地质构造对石窟规模及形制的影响

商洛市属于地质构造复杂地带,虽然石窟选择常在相对稳定的岩体上,但石窟的形制和规模也受到地质构造的影响。地质构造对石窟形制的影响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低倾角地层上多开凿中型石窟,形制规则,多为平顶  主要体现在白垩系沉积岩地区,代表性石窟如千佛洞石窟、静泉山石窟(见图5-3,42页)、水月洞石窟(见图5-4,42页)等。受构造活动影响,该区域沉积岩地层存在10度—30度不等的倾角,但由于大多石窟开凿的方位选择与地层产状组合成有利的崖面,即地层向石窟后壁方向倾斜,开窟之后岩体不易崩塌掉落,又因平顶窟的开凿最简单、省力,所以在保证洞窟自身稳定的条件下,沉积岩地区多开凿规模较大的平顶石窟。

2.高倾角地层上多开凿小型石窟且形制不规则,多为平顶  主要体现在板岩、灰岩这类变质岩、浅变质沉积岩地区,如龙洞石窟、朝阳洞石窟等。该地区属于秦岭褶皱系构造单元,秦岭褶皱系经历加里东、华力西和印支三个旋回,于印支运动最终回返,为一多旋回褶皱系,其中褶皱多呈东西带状展布,断层多东西向、北西向延伸。早期地层岩浆活动剧烈、变质作用复杂,褶皱、断裂发育,使得这一时期形成的变质岩地层厚度、倾角均较大,多在60度以上,石窟多开凿在与崖面反倾的风化凹槽,岩体稳定性好,但因变质岩质地坚硬,开凿困难,石窟多为小型石窟,形制呈不规则长方形。

3.部分石窟开凿在强度高且致密地层上  此种情况开窟通常选择节理较少部位,规模大小不一,小型石窟和中型石窟皆有,形制一般较为规则,多为平顶窟。如开凿在花岗岩上的凤冠山石窟,其17座窟绝大多数为平顶,且部分窟顶中心雕刻有穹窿形藻井。



















结  语


商洛市共存12处石窟,多为中小型石窟,其选址、位置和开凿特点在硬质岩地区具有广泛代表性,反映了其时当地经济、文化面貌以及人们对自然的认识,通过对石窟选址、开凿特点的研究,为中小型石窟治理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商洛市石窟多沿水系和古代道路分布,主要分布在长江水系的丹江或金钱河流域,并且大部分沿武关道和上津古道分布。其中,规模相对较大或内容丰富、价值高的石窟多位于古代道路上的重要驿站或城市,如商州区,丹凤县城与棣花镇,山阳县漫川关等。

第二,石窟开凿位置由于受微地貌环境条件限制,多选择在陡崖中部略偏下、构造活动相对简单、稳定性较好的部位,并且利用天然形成的风化凹槽或岩洞略作人工修正,石窟规模、单窟面积普遍偏小,形制不规整。

第三,商洛市石窟的开凿规模与岩体性质有直接的联系。硬质岩不易开凿,开窟规模一般较小,形制多不规则,但开凿数量多;而形制较为规则的中型石窟,多开凿在砂砾岩与泥岩互层或砂岩和砾岩的地层接触界面处等岩性较软、易于开凿的岩体上,数量较少。此外,石窟的开凿规模受经济因素影响,在商州区—丹凤县一带开窟尤为集中,数量多,开凿面积大,且出现了以凤冠山为代表的开凿在花岗岩(硬质岩)上的中型石窟群。

第四,商洛市石窟形制与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关系密切。石窟平面上多呈长方形或近长方形,窟顶多为平顶。














阅读扩展

【文章推介】徐卫民︱碰撞、交融——秦直道文化遗产性质的认识

【文章推介】李磊︱宋齐之际的王朝财政与三吴经济

【文章推介】王子今︱“貘尊”及其生态史料意义

【文章推介】粟品孝︱宋元明时期江州周氏宗族的迁徙及相关问题考述——以族谱记载的周敦颐后人为中心

【文章推介】姜宇、王善军︱从“尚阀阅”到“贵人物”——唐宋官宦世家婚姻价值取向的比较



END


责任编辑 | 樊丹丹

审    核 | 卫  玲



1913年创刊

 更多内容请访问《西北大学学报》首页了解:http://jnwu.nwu.edu.cn

        投稿:xbds.cbpt.cnki.net  

    电话:029-88302242    

      注:本文发表于《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3期第33-43页。文中插图由作者提供。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微信公众号。敬谢!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