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Nature | 力排众议,酝酿多年,复旦大学金力团队首次揭示汉藏语系起源

枫叶 iNature 2022-06-09

iNature


语言起源和分歧的研究对于理解人类及其文化的历史非常重要。 汉藏语系是印度 - 欧洲之后的世界第二大家族,关于其系统发育及其原始分歧的时间深度存在长期争论。

2019年4月24日,复旦大学金力团队在Nature在线发表题为“Phylogenetic evidence for Sino-Tibetan origin in northern China in the Late Neolithic”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用109种语言进行贝叶斯系统发育分析,得出949个词汇根义,估计汉藏语言差异的时间深度约为4,200-7,800年,平均值约为5900年。此外,系统发育支持了Sinitic和Tibeto-Burman语言之间的二分法该结果与考古记录以及中国农业扩张的农业和语言传播假设相兼容。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东亚史前人类活动的跨学科研究提供了语言学立足点。

另外,Nature 对于该文章发表了题为“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the Sino-Tibetan language family”的点评文章,总结到汉藏语言在中国北方出现,并在大约5900年前开始分裂成分支。该研究工作为汉藏语言的基本问题提供了更多的确定性,使研究人员能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并更深入地探索这一语系的历史。这项工作有助于确定这些语言研究与其他相关领域(如考古学和历史)的研究结果之间的联系。



史前人类的知识建立在三个学科基础上:考古学,遗传学和语言学。遗传学和语言学之间的相似性反映了历史人口活动的可比基础过程由于语言带有文化信息,语言的演变提供了对史前人类文化的洞察力。


汉藏语系是世界上第二大语系,由超过400种语言和方言组成,约有15亿本地人使用。汉藏语系在地理上分布于东亚,半岛东南亚和南亚北部,包括中文,缅甸语和藏语等文献齐全的语言。了解汉藏语系的历史将使我们能够深入研究其成员语言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与邻近语言家庭的互动,如阿尔泰语,奥术,Hmong-Mien,Tai-Kadai和南岛语家庭。此外,这些知识对于解决整个欧亚大陆东部人口迁移的来源,形成和历史问题至关重要。


汉藏语言的起源地


虽然汉藏语言的语言学研究近来蓬勃发展,但重建汉藏语系早期历史的三个基本问题仍未得到解决。第一个问题涉及汉藏语言的主要分类 - 尤其是汉语语言的地位。汉藏语言的主要分类有三种假设,其中最广泛接受的是提出汉语和藏缅语言之间二分法的假设:即汉语语言(主要是汉语及其方言)被认为是形成汉藏家庭的一个主要分支,所有藏缅语言形成一个单一的群体。一个相反的假设认为Sinitic是中藏家族的主要分支中的一个分支,第三个假设提出在汉藏家庭的根源上存在几个平行的分支(并且Sinitic是其中之一)这些进化枝)。其他有争议的问题 - 在这种有争议的汉藏语言分类中有其基础 - 包括汉藏语言的分歧和扩展的时间和原产地(Urheimat)。这些争议可分为两个主要假设 - 北方起源和西南起源假设。


关于汉语语言的原产地的争论与系统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分歧在时间深度上的分歧交织在一起。所有讨论过东亚语言和考古文化关系的语言学家都将仰韶和马家窑文化与汉藏语系联系起来,因为这些考古文化与中国周朝之间有明显的考古学联系,至少有一些现代藏语 - 缅甸语人口。问题是与仰韶和马家窑新石器时代文化相关的地理区域是否是汉藏语系的主要分歧地点。这些问题也经常出现在汉藏语言的语言学研究中。例如,汉藏家族的语言与周围的非汉藏语系家族(如苗族和泰卡戴族)之间的语言接触在东亚普遍存在。此外,缺乏有充分记录的历史记录,对汉藏语言的全面语言调查具有挑战性然而,来自进化生物学的贝叶斯系统发育方法的最新进展提供了克服这些限制的替代机会。这些方法允许灵活的进化模型,并且是用于推断全世界语言家族的进化节奏和变化模式的有力工具。


在这里,研究人员进行贝叶斯系统发育分析,以检验汉藏语系起源的两个相互竞争的假设:“北方起源假说”和“西南起源假说”。北方起源的假设认为,汉藏语言的初始扩张发生在中国北方黄河流域大约在此之前4000  -  6000年,并且这种扩张是相关的。随着仰韶和/或马家窑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西南起源的假说认为,汉藏语言的早期扩张发生在距离中国四川省西南部地区5年或印度东北部地区9000年之前,当今存在着高度多样化的藏缅语言。与北方起源假设一致,研究人员用109种语言进行贝叶斯系统发育分析,得出949个词汇根义,估计汉藏语言差异的时间深度约为4,200-7,800年,平均值约为5900年。此外,系统发育支持了Sinitic和Tibeto-Burman语言之间的二分法。该结果与考古记录以及中国农业扩张的农业和语言传播假设相兼容。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东亚史前人类活动的跨学科研究提供了语言学立足点。



参考信息: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9-1153-z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9-01214-6




END

内容为【iNature】公众号原创,欢迎转载

白名单回复后台「转载」



微信加群

iNature汇集了2万名生命科学的研究人员及医生。我们组建了40个综合群(8个PI群及32个博士群),同时更具专业专门组建了相关专业群(植物,免疫,细胞,微生物,基因编辑,神经,化学,物理,心血管,肿瘤等群)。温馨提示:进群请备注一下(格式如学校+专业+姓名,如果是PI/教授,请注明是PI/教授,否则就直接默认为在读博士,谢谢)。可以先加小编微信号(love_iNature),或者是长按二维码,添加小编,之后再进相关的群,非诚勿扰。




▼点击查看相关文章

影响因子|朱健康 | 汤富酬 | 张康李红良曹雪涛| 施一公

施扬|张锋|David Liu|胰腺癌 肺癌

免疫治疗|疼痛|CRISPR|m6A|lincRNA|GPCR

西南医科 | 上海交通 |万里学院|山大|安农

大学排名|科研基金|作者专访|导师选择|植物排行

风云榜 |中国最高引 突破10文章|有用邮件



iNature,专注前沿科学动态,传递科普信息。关注请长按上方二维码。投稿、合作、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微信ID:18800248052 或邮箱:921253546@qq.com




温馨提示日前,iNature正式推出姊妹微信公众号“iNews”。“iNature”协助“iNews”的成长及运行,iNews时刻关注学术领域的热点,新闻及动态,长按下面的二维码直接关注。


觉得本文好看,请点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