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批评的尺度在哪里?

洪当先 重庆瞭望
2024-09-0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武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持续净化党内政治生态。”


然而,时下一些单位里,批评却成了难得一见的“稀罕事”。民主生活会上,开展批评时走过场,摆样子,不愿批评、不能批评、不会批评、不敢批评的现象很普遍。

批评,应该批评什么?又应该如何有效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呢?

▲民主生活会里,一些本该“打开天窗说亮话”的参会者遮遮掩掩,生怕“伤人害己”。刘道伟 作/新华社

批评难,说到底,难在尺度上。尺度不明,让批评功能失灵,进而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批评自己浮光掠影。自我批评要“向内开刀”,一些党员干部缺少这样的勇气,反而将自我批评变为“自我开脱”,为自己的主观问题寻找客观原因,无法从工作的疏漏中吸取教训、举一反三。还有一些地方,将自我批评变成了“表决心”,用“还需加强”“还需深化”“继续努力”等口号式话语代替问题剖析,让批评充满了形式主义。

批评同事不得要领。在现实中,有的党员碍于情面,怕触及矛盾,想做“老好人”,或是巧用话术逃避批评,或是批评起来无关痛痒、隔靴搔痒。更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相互批评不是就事论事,而是掺杂了工作生活中的摩擦与不愉快,让批评成了借题发挥,挟私报复。

批评领导变相表扬。能看到的是,一些民主生活会有变成“茶话会”“夸夸会”的倾向,这在批评领导这类“向上批评”时体现得更为明显。一些人耍起小聪明,对领导提出“工作太过拼命不注意休息”“自我要求过高”等“表扬式”批评,戏谑又“雷人”,更消解了批评的严肃性。

批评下属“电闪雷鸣”。有的领导干部批评下属时以权压人,把官场做派带到党内民主生活中,要么横眉冷对、讽刺挖苦;要么“电闪雷鸣”,大发雷霆。重情绪不重实际,重力度不重温度,让批评成了彰显权威的利器,而非督促提醒的工具,增加了工作难度,让下属敬而远之。

▲个别民主生活会沦为多次彩排后的“完美话剧”。徐骏 作/新华社

大家都知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为何批评还是开展不起来?病根不止在人情尺度,更在制度执行不到位。


怕失分,自我批评难。对一些党员干部来说,自我批评是知易行难,其背后,无外乎是担心批评自己“百害而无一利”。认为将错误开诚布公“摆”出来,将缺点毫无保留地“亮”出来,反而不利于个人发展,甚至可能被领导“挂账”,落下话柄。而在面对群众工作时,又常常担心承认错误就会破坏形象、降低威信,进而在自我批评时支支吾吾、避重就轻。

怕失宠,批评领导难。一些党员谈到,在实际工作中,让下属去批评领导、让下级去批评上级,本就有难度,更缺乏对制度的贯彻。一些同志担心影响前途,担心“坐冷板凳”,回避批评领导,这样的担忧客观存在。而许多地方空有开展批评会的例行制度,却缺乏批评的决心和让人讲话的保障制度,更让批评没有了土壤。

怕损人,批评同事难。许多基层工作常常需要联通部门内外,打通壁垒、通力协作,这固然会产生工作方式上的分歧甚至工作理念中的摩擦。然而,一些地方对于相互批评,形成了“默契”,认为批评只会影响团结,和气最重要,一次次在批评他人中“放水”,久而久之,一起开展工作时只会“面合心不合”,让工作漏洞百出。

怕失票,批评下级难。许多领导干部不靠能力得民心,反倒将批评等制度作为自己施展权术的道具:或是拉帮结派搞小团体,让批评的尺度不一;或是让批评“变形”“变味”,时而“给一颗糖”,温柔相待,时而“给一巴掌”,大肆批评。

在1945年召开的党的七大中,毛泽东同志提出,“批评与自我批评”为我党“三大作风”之一。一代代共产党人以此为“武器”和“良药”,定期自省,闻过即改,让我们的党得以始终焕发蓬勃生机。


眼下,党纪学习教育正在开展。如何发挥党的优良传统,继续擦亮批评和自我批评“利器”,成为摆在每一位共产党人面前的紧迫课题。

批评是剂良药,要能尝“苦味”。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面对来自领导、同志、群众的批评意见,要能闻过则喜、态度端正,虚心“求药”。只有喝得下批评的“苦药”,才能去得了工作中的“病根”。

要能通过批评,摆出突出问题,更要在批评之后,拿出“时间表”“路线图”,“对症下药”力求整改。一次有“苦味”的批评,能让被批评者在“苦味”中深刻反思,努力改错纠偏,催人悔过奋进,进而变得不断成熟。

批评也要重方法、讲尺度,要富有“土味”。科学的批评是建立在认真调查研究基础之上的。批评前要把准备工作做充分,通过“脚沾泥土”的调查,总结真问题,做到真批评,才能令人信服。不能不了解情况随性说,更不能凭空评判分析是非对错。

此外,不能关起门来批评,还要用群众听得懂、乐意听的话语,春风化雨般提出客观准确的批评意见,让批评入脑入心,发挥效能。

不让批评“走过场”,拿出“火药味”。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纪律问题上,批评就要亮出力度。眼下,一些年轻干部走上了错误的道路,他们并非不懂法,而是精神松懈,其背后的原因就是长期缺乏批评与自我批评。试想,如果批评能务实点、尖锐点、火药味浓点,也能带来震慑,进而督促干部们时时自省,严于律己。

批评也是关爱,不能丢了“人情味”。爱之深,责之切。一个真正在乎你的人,才会时刻关注你、提醒你、批评你,而勇于接受批评,也是在回应这份真心,让批评化解分歧、促进成长。

作为一名党员,不仅要襟怀坦白、光明磊落,更要对同志讲真话、实话、心里话,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中见真情、强党性。不仅要指出错误,还要注重改正错误、避免错误,通过批评来“传帮带”,使同志间“互相诊治”“及时排毒”。

我们之所以呼唤批评,是因为科学有效的批评是改进工作的进步阶梯、修正缺点的苦口良药,希望“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要多用、常用、用够用好,使之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自觉、一种责任。”

责编丨伏一晨
责校丨王祥 冉苗俊
审核丨刘海涛

长期征稿,每篇稿费2000~10000元
投稿邮箱:cqliaowang@vip.163.com
往期精彩内容

● 五问基层减负

● 当下需要涵养怎样的社会风气?

● 三个维度读懂总书记部署西部大开发



扫二维码添加重庆瞭望小编微信
邀请加入读者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重庆瞭望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