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山水画4

中国山水画赏析


相关阅读:

中国山水画1

中国山水画2

中国山水画3


元代山水画


元代的山水画作,出现了不同以往的一些特点:


一、士人是绘画创作的主体,画上题诗、题文在元代空前高涨,有的自题,有的互题,但都和元代山水画的作者多出于士人有关。


二、元画以高逸为尚,这是元代士人闲逸、苦闷、悲凉、委屈的精神状态所致,因元代知识分子的地位普遍十分低下,所以这些人渐渐放弃了对国家民族的责任心,而崇尚隐逸,追求清高。倪瓒的“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最能代表元代绘画的精神。元代初期以钱选、赵孟頫、高克恭为代表,他们继承并发展了唐以来的山水画。元代中后期,则出现了号称“元四家”的黄公望、王蒙、吴镇和倪瓒。作为移情寄兴手段的山水画,在元代画家手中被运用得淋漓尽致,充分表现了画家的人格与个性,在笔墨技巧的探索上也开启了一个新的阶段,是中国山水画发展历程中的高峰。


枯木竹石图 元 李桁 绢本水墨 纵160.1 X横85.8厘米 (美)印第安纳波利斯艺术博物馆藏

李衍(1245-1320),蓟丘(今北京)人。擅画墨竹,亦写古木松石,初学王庭筠,后师法文同。李衍传世作品有《双羞勾竹石图》、《修篁树石图》等。图中画枯树三株,近处一株高大伟岸、粗干繁技、虬曲多姿。另外两抹较为矮分立左右,相互穿插。坡石平缓,杂草丛生,什影依稀。对岸一抹浅滩, 使画面空间开阔深远。全图笔墨沉雄,布局匀整,意境萧疏淡远。


双勾竹石图 元 李桁 横102.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画竹,前后左右交错,枝叶繁茂。竹叶以墨色细加渲染,表现出阴阳向背。湖石团浓淡墨晕出,玲珑多姿。构图匀称,笔法圆劲精整,设色淡雅。画家通过碎石、枯枝等周围景物的描写,更加烘托出竹子“清高拔俗” 的品格。


鹊华秋色图 元 赵孟頫 纸本设色 纵28.4 X横93.2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赵孟頫(1254-1322),元代书画家,文学家。湖州(今属浙江)人。他通音律,擅鉴定古物,于书法绘画成就最高。并力主变革南宋院体格调,遥追五代、北宋法度,开创了元代新画风。赵孟頫在山水画领域不失为开一代先河的重要人物,他以师古风抵制南宋纤弱之气,极力反对当时“人人马远,个个夏圭”的相互抄袭之风。此图画济南郊外鹊山、华不注两山的秋天景色,初看甚是平淡,实为追求一种朴拙、淡泊的意趣,极富笔墨趣味。明董其昌评此画说“兼右丞、北苑二家画法”;元人赞其“一洗工气”。这都表现了作者师古而能自成体系的胆识和精湛技艺。


洞庭东山图 元 赵孟頫 绢本设色 纵61.9 X横27.6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洞庭东山图》画太湖洞庭湖东山之景。东山山势极高,圆浑平缓,山径曲折,山居云雾迷蒙,岗峦隐约。湖面波光掠影,一叶轻舟,由左方驶向对岸,岸上一人待渡。近处坡石,杂草从生,境界寂静。


松荫会琴图 元 赵孟頫 绢本设色 纵136.5 X横61厘米 (美)私人藏

此图风格承北宋青绿山水画风。石边水畔,古松虬曲。高士抚琴,知音聆听,悠然神会。侍童侧立,神态专注。远山渐入烟霭。图以青绿设色,坡脚 敷以赭石。


汉苑图 元 李容瑾 绢本水墨 纵156.6 X横108.7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李容瑾,生卒年不详,界画,山水师王振鹏。《汉苑图》画华丽的亭台楼阁,以天空、树木、远山为衬景。画家以精细的手笔,描绘出结构复杂的建筑物,布局有致,层次分明。


水阁清幽图 元 黄公望 纸本水墨 纵104.5 X横67.3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黄公望〈1269-1354),平江常熟(今属江苏)人。精山水画,晚年的水墨画运以草籀笔法,苍茫简远,气势雄秀,有“峰峦浑厚、草木华滋”之评。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元四 家”。其传世作品还有《天池石壁图》等。

此图写深山隐居之景,远处峰峦跌宕,林木虚濛,近处溪水绕过山房,蜿蜒前行,溪水边杂木丛生,野趣盎然。作者在构图及用笔上,旨在描绘淡然、清幽的意境。


天池石壁图 元 黄公望 绢本浅绛 纵139.3 X横57.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画以浅绛法为之,即勾皴之后施以浅淡赭石和花青,这种效果反映出文人画清逸之意,又切合江南山水明丽秀润的特点。这一创造不仅为画界所推崇,而且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在《写山水诀》一书中,黄公望(1269-1354)从“三远”的角度讲述了视角的构建:平远、宽远、高远。这幅《天池石壁图》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这种结构,它将众多细节集于一体,自身也不再只是刻画真实的苏州天池山,而是变为一篇关于山的各种面貌和表现的图画式论文。陡峭攀升的山谷一分为二,虽然左侧的山谷很快掩映在迷雾之中,右侧的山谷中充满了精心描绘的岩石、树林、瀑布和房屋。在山顶处,一座统御群领的险峰将两条沟壑联系起来。

黄公望直到50岁才拿起画笔,然而在很多评论家眼中,这位不怎么惹人注意的公众人物,虽然后来转而成为道教全真教的一员,仍被视为元朝(1279-1368)最具代表性的画家。黄公望受到五代(906-960)和北宋大师们的启发,特别受益于董源,他发展出自己独特的个人风格,表达对某些地点和众山的钟爱,并传递出它们的本质——气。


为张雨伯画仙山图 元 黄公望 绢本墨笔 纵74.9 X横27.5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元代画家的创作比较自由,多表现自身的理想和情趣。此图为黄公望的水墨山水,萧散苍秀,笔墨洒脱,境界高逸,又不失细润温和。


富春大岭图 元 黄公望 纸本墨笔 纵74.2 X横36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黄公望的《富春大岭图》与他的 《富春山居图》的细润与温和不同,显示出一种萧瑟、荒寂。图中山石不施繁皴而只具勾勒,给人的印象是几近于透明的“澄澈”效果。画树也力求空疏而不再繁枝茂叶,到处给人以空灵、缥缈的韵味。


松亭图 元 曹知白 纸本水墨 纵48 X横36.4厘米 (法)吉美国立东方美术馆藏

曹知白(1272-1355),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与倪瓒、顾瑛同为太湖一带著名文人。擅画山水,笔墨疏秀清润,后期作品情味变为简淡。此图写长松数株,用笔沉着老练,极具功力,构图以奇制胜、平远幽深,应为其晚年作品。


溪山泛艇图 元 曹知白 纸本水墨 纵86.3 X横51.4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曹知白擅画山水,其作画多用柔细之笔,极少渲染,早年笔墨秀润,晚年 趋于苍秀简逸。此图是其变体后的隹作,上有倪瓒 题诗“云气四时多似雨, 涛声八月大如雷”,足以说明此画的意境。


秋江渔隐图 元 吴镇 纵189.1 X横88.5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吴镇(1280-1354),嘉兴(今浙江杭州)人。以教书、卖卜为生,一生 清贫。他擅画水墨山水,师法巨然,兼学马远、夏圭,擅用湿墨表现山川林木郁茂的景色,笔力雄劲,墨气沉厚。为“元四家”之一, 传世作品有 《双桧平远图》、《渔义图》等。吴镇的山水画,题材多为渔夫和隐逸生活。以景抒怀,其作少用简率荒疏的干笔皴点,而是充分发挥水墨丰润, 浑然一体的特色,在元代绘画中自成一派。《秋江渔隐图》笔墨湿润雄秀,境界深远。


洞庭渔隐图 元 吴镇 纸本墨笔 纵146.4 X横58.6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画松树坡石,平溪远岫,渔翁垂钓。构图采取一河两岸的形式,疏密、远近相间,静中求动,是吴镇山水画中的优秀之作。


渔父图 元 吴镇 绢本水墨 纵84.7 X横29.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吴镇喜作《渔父图》以抒其怀,平生所作《渔父图》甚多,今存世《渔父图》四幅,其中景物基本相似。此幅作远山丛树,流泉曲水,平坡老树。坡旁水泽,小舟闲泊,一渔父坐船垂钓。笔法圆润,境界迷濛幽深。


松泉图 元 吴镇 纸本水墨 纵105.3 X横31.7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吴镇的画以“笔墨沉郁、气格古朴”著称,他重视笔墨,但又不惟求笔墨,而是将用笔之道,运墨之法落实在形与神的刻画和情与景的构成上。此图以草书笔法入画,用秃笔勾勒树石,干墨皴擦,笔墨洒脱,可以看出画家特有的风格。


中山图 元 吴镇 绢本水墨 尺寸不详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上所绘古松苍山气势非凡,藏巧于拙。古松枝丫遒劲,松针密集,非常古雅清逸,苍山突兀醒目,巍峨挺秀,岩石尖峭如削,山上绿意葱茏,在构图上的确鬼斧神工,技高一筹。


山水图 元 李士行 绢本墨笔 纵106.2 X横52.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李士行(1282-1328), 蓟丘(今北京)人,李衍子,擅诗书画,曾从学赵孟頫、鲜于枢诸前辈。擅画竹石及山水,竹石多承家学,山水师董、巨, 具平淡之趣。此山水图取境开阔,整个画面布局平稳,境界平淡天然。 画中用笔温和秀润,多用披麻皴,墨色变化丰富,水色淋漓。其浓淡相间,以淡墨皴染,浓墨画近树和点苔,层次分明。


澄江寒月图 元 赵雍 绢本设色 纵25.5 X横24.8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赵雍(1289-约1360),湖州(今属浙江)人。赵孟频次子。书画继承家学,擅山水,尤精人物鞍马,亦作界画。传世作品有《兰竹图》、《溪山渔隐》等。此图描绘的是冬夜江上寒月当空的景色。前景的巨石、古木、小舟以浓墨重写,为画面平添精神,与浩渺的江水和远山形成虚实对比,为画面刨造了清寒旷远的意境。


松溪钓艇图 元 赵雍 纸本墨笔 纵30 X横52.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卷近处画苍松两株,参天而立,枯疏的荆棘和阔叶的杂树穿插其间。对岸环山起伏连绵,远接天际。一渔父舟中垂钓,意境清幽旷远。图中笔墨清润厚重,得家传韵致,为赵雍山水画杰作。


松下鸣琴图 元 朱德润 绢本设色 纵120.8 X横5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朱德润(1294-1365),原籍睢阳(今河南商丘),居昆山(今属江 苏)。擅山水,初学许道宁,后法郭熙,多作溪山平远,林木清森之景。此图绘天旷气清,树叶尽落,群雁低徊的景色。三位高士坐于长松下,一人抚琴,二人谈论正浓,表现了文人的逸兴。在技法上虽借鉴宋人,用笔却概括了许多。


松溪钓艇图 元 朱德润 纸本墨笔 纵31.5 X横52.6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绘坡石间一株古松傍岸,老干盘曲势若虬龙。松旁杂树、小草相衬。松前湖面空旷浩渺,远山一抹,遥接天际。一叶轻舟载三人缓行于湖中,打破了画面的沉寂。图中松树用笔尖劲爽利,坡石皴法婉和温润,浓淡有致。人物用 白描法,笔简神完。画风学李成和郭熙又有己意。


霜浦归渔图 元 唐棣 绢本设色 纵144 X横89.7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唐棣(1296-1364),湖州(今属浙江)人。 工山水画,得赵孟頫指授,并师法李成、郭熙,善于布置景物,点缀人物尤隹。《霜浦归渔图》为其传世代表作品之一。图中描绘林边小路上渔人负渔具而归,人物线描准确,形神俱得,足见作者具备相当的写实功力。


幽涧寒松图 元 倪瓒 纸本墨笔 纵59 X横50.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倪瓒(约1306-1374),字元镇,号云林子、幻霞子等。元末书画家、诗人,无锡人。擅画水墨山水。其“简中寓繁”的风格对明清文人水墨山水画影响颇深。传世作品有《杜陵诗意图》、《渔庄秋霁图》等。此图给人一种章法上的新鲜感。画面不再是通常的阔远法,正方形的画幅使画面景物压缩得几乎贴在一起。惯用的宽江大河变成了潺潺细流,淙淙有声的水流更增添了画中的宁静之意。


六君子图 元 倪瓒 纸本墨笔 纵61.9X横33.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宋代画家是将自己的情感融进自然,体悟客体物象之理,而元代画家则是借助物象和富于个性的笔墨形式,抒发自我情怀。这种特征在倪瓒的作品中有充分的体现。此图以枯笔绘制了六棵疏木,有其象征意义。江上远峦以干笔皴擦,给人一种空韵之感。


秋亭嘉树图 元 倪瓒 纵134 X横34.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画描绘秋山嘉树,沙碛孤亭。山石用折带,横笔点苔。画树取疏松之态,笔简意赅。风格天真幽淡,意境荒寒。


苔痕树影图 元 倪瓒 纸本墨笔 纵91.5 X横33厘米 无锡市博物馆藏

画中笔法疏率,画树以鹿角画法,画石以折带皴,二者皆用淡墨干笔,画竹叶亦以轻盈的介字点法。


云山清趣图 元 赵衷 纸本墨笔 横 厘米 物馆藏

赵衷,生卒年不详,嘉兴(今浙江嘉兴)人,一作吴江(今江苏吴江)人。能篆、隶,擅画白描人物、山水、花卉。此图画群山丛树,烟云出没,意境清疏。山峦用水墨轻勾淡染,卧笔点苔,丛树以率笔随意写之,画风学米派云山


春山读书图 元 王蒙 纸本设色 纵132.4 X横55.5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王蒙(1289-1385),吴兴(今浙江湖州)人, 赵孟頫的外孙。自小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诗文书画全面精深,是一位独具创造性的画家,以其苍莽过人的独特画风,成为“元四 家”之一。王蒙山水画中有一部分为继承黄公望浅绛技法的作品,此图是其中之一。画中书亭茅星背靠青山,头盖松荫,坐落于台阁青溪之上。这种理想的环境是文人隐士们向往的境界。


西郊草堂图 元 王蒙 纸本设色 纵97.5 X横27.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画中宽阔的水域,令人联想起黄公望提倡的“阔远”法。 疏朗简阔是王蒙山水的另一种特征。浅绛设色更增添了画中秀雅清丽之气。


青卞隐居图 元 王蒙 纸本水墨 纵140 X横42.2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此图描绘了作家家乡吴兴卞山壁崖胜地的景色。深邃幽雅,纵逸多姿,图中繁密充盈,气势雄伟,表现了江南山岭浑厚苍润的特点。这是作者成熟期的精心之作,被董其昌称为“天下第一”。


秋山草堂图 元 王蒙 纸本设色 纵123.3X横54.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王蒙的画法,善变而多汸妙,喜画重山复岭之繁景,常用解索皴和焦墨点苔。《秋山草堂图》表现出江南山川的湿润,创造出蓊郁深秀、浑厚华滋的境界。


仙山楼观图 元 陆广 绢本设色 纵137.5 X横95.4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陆广,生卒年不详,吴(今江苏苏州)人。擅画山水。取法黄公望、王蒙,风格轻淡苍润。此图绘重岭叠复,山路蜿蜒,溪水回环,游人徜徉于桥上林间。画风苍浑,属作者的早期作品。


吴淞春水图 元 张中 纸本墨笔 纵82.8 X横32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张中,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元至正年间。松江(今上海)人。山水师黄公望,尤擅绘花鸟,笔墨疏简,风格俊逸,属于文人画写意体系。此图层峦叠嶂,蹊径盘行,用笔多中锋,潇丽古淡,很接近黄公望的风格。


寒林群鸦图 元 罗稚川 绢本水墨淡设色 纵150.8 X横80厘米 (美)大都会博物馆藏

罗稚川,生卒年不详,临川(今江西清江)人。擅画山水,师法荆浩、 关仝、郭熙,小景宗惠崇,融会诸家之长,具有独特风格。此图上绘岸边坡石纵横,二木傲然挺立,虽枝干枯老瘦硬,却更显伟岸。笔墨凝重浑厚,皴法及树法全学李成、郭熙而又有变化。上有一群乌鸦,或盘旋空中或散落树梢。对岸浅滩,杂树密林,将观者视线引向深入。远山连绵,树丛依稀,皆以淡墨染出。河谷虽不宽,却显开阔之势。全图荒寒沉寂,空旷深远。


平林远山图 元 沈铉 纸本墨笔 纵30 X横40.9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沈铉,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元至正年间。擅画山水,笔墨似黄公望。此图画丛林远岫,平溪小桥。远山平缓,意境幽静冷寂。


罗浮山樵图 元 陈汝言 绢本水墨淡设色 纵107 X横53.5厘米 (美)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陈汝言,生卒年不详,临江(今江西清江)人。擅画山水,宗赵孟頫,行笔清润。此图用墨严实苍浑,笔法沉着疏秀。山头布以“矾头”,用长披麻 皴法,再以淡墨渲染。近树双勾而成,远树则墨点成丛。画法几乎全自董源、巨然而出,只是笔力偏硬。


百丈泉图 元 陈汝言 纸本水墨 纵115.2X横46.7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画中峰峦重叠、林木森秀、山势陡峭、瀑布奔流。大有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诗意。全画构图严谨,皴擦茂密,画法出自董、巨,而近乎王蒙。


疏林茅屋图 元 张观 纸本墨笔 纵25.8 X横59.6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张观,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于元至正到明初,松江枫泾(今上海市)人,客居长洲(今江苏苏州)。工山水,先师马远、夏圭,后参用李成、郭熙法,其作品笔力古劲,无俗弱之气。此图绘湖滨之景,林木掩映下有一茅堂,其中有人伏案独坐。近处树木的叶子或双勾、或点染,与虚淡的远树构成对比,形成一定的空间感。画面构图取“一角”之景,意境幽静清旷。


山林清趣图 元 张观 纸本设色 纵30 X横54.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画群山重叠,老树虬枝,树上枯藤缠绕倒挂,一长者沿二山径策杖寻幽。山壁陡峭,草木葱茏。笔法劲健,构图简洁,描绘山林“一角”之景。


洞天山堂图 元 佚名 绢本设色 纵183.2 X横121.2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画无款。图绘白云吞吐飘浮于山间,山谷中松林茂密,清溪流淌,隐露楼观,境界清幽,鲜明地表现了世外仙境。画幅左上楷书“洞天山堂”四字,点明了全画主题。


林原双羊图 元 佚名 绢本设色 纵26 X横27.1厘米 四川省博物馆藏

图中溪岸草木丛密,两只羊在树下吃草。作者写实功底扎实,笔法严谨灵活。笔下的古木盘根错节,苍劲浑厚。画中两羊,羊毛蓬松柔和,顾盼生动。


扁舟傲睨图 元 佚名 绢本设色 纵166 X横111.9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此图绘一白髯老翁倚坐船上,摇扇抚琴,一人执棹而立,一童子弓腰烹茶。远山青峰叠嶂,古寺掩映。画面构图简洁,意境深远,写实而生动。


青山画阁图 元 佚名 绢本设色 纵170 X横103厘米 上海朵云轩藏

此图绘重峦之中的楼阁,游人漫步其中,凭栏远眺,两只小舟荡于溪水之 上。山石的画法受郭熙影响,界画楼阁手法工谨,当属职业画家所创作的山水楼阁画。


千岩万壑图 元 佚名 绢本墨笔 纵129.3 X横67.6厘米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

峰峦之间,云雾缭绕,瀑布飞泻,楼台古刹掩映于林木之中,下方水边泊舟三艘,临水岩台上,有二老者对坐远眺。作品取法各家之长,融为一体, 层次分明,气势宏伟。




未完待续



长按二维码关注四维美学
大家共同的精神家园与自我崇高之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